- Lybeen -
最近,在B站上看到很多星座测试的互动视频,也就是在各种预设的情景中,让观众选择最偏向的答案,最后得出推测的结果。
星座好像一直都很流行。记得很小的时候,包书皮后面就已经印着星座知识了,各种杂志刊物也有星座测试题目,常常引起小伙伴的围观。现在把这种测试搬到了网络平台上,依然很吃香。
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提出“巴纳姆效应”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星座可信:
每个人都很容易的,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人们相信星座是因为星座预测得准吗?可能大部分相信星座的人都被不相信星座的人以“巴纳姆效应”反驳过,但他们依然痴迷。
而那些嘴上说不相信星座的人,因为好奇心作祟,亲身验证了真香定律,也会参与其中。他们利用星座来填充生活里的闲暇时光,为娱乐所用。
星座就像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在流行的星座文化里一切都是界限分明的,每一种星座对应着一种人格,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那些自己都没注意到的优缺点,在关注星座的时候仔细想想,确实是那么一回事的时候,我们透过星座文化在共性中发现了自己的个性,来实现对自我的构建。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数,而星座文化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让我们得到慰藉,也更有底气去面对未来。就像考试前转发锦鲤,不管有没有用,我们一直都在期待好事发生、好运来临。
星座文化无法提供应对各种麻烦的具体方法,尽管只是笼统地告诉我们要积极应对,也成为我们向前的一个助推力。
但是星座文化不仅仅遍布互联网,在现实生活的各种社交场合也经常被提及。我们总免不了问一句:“你是什么星座?”但是当听到回答的时候,很容易会因为各个星座标签化的人格描述形成刻板印象,消磨了增进了解的欲望。
占星学家艾森克曾选取对占星学了解深浅不一的人进行实验,调查结果显示:那些了解占星学的人,性格跟占星学的传说非常吻合;相反,那些不怎么了解占星学,他们的性格跟占星学的传说就不那么一致。实验结果证明,那些深受星座影响而形成心理暗示的人,最终会成为他们星座所描述的人。
对星座太过较真,反而使我们为自己和别人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同时,也缺少了对现实生活以及对自身的思考,忽视我们自身能够发挥的作用以及能实现的可能性。
星座文化的流行并不是说明我们对星座的关注,我们关注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
星座于我们而言,可能会让人逃避现实,也有可能催人奋进。它可以是我们的感情寄托,也可以是娱乐消遣的方式,但不能盲目依赖。
对星座预测的考量,应该是在我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
- 特别鸣谢 -
图片 - 花瓣
音乐 - 《可惜我是水瓶座》 -杨千嬅
审核:陈靖、何志聪、林少珊、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