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1号》是一部由托德·道格拉斯·米勒执导,巴兹·奥德林 / 琼·安·阿彻 / 珍妮特·阿姆斯特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十年了!那“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心心念念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得以一窥,真是非常开心。影片剪辑的功力太强悍了,所有珍贵的时刻全部再现。这是人类的幸事,没想到五十年后终于得见真容,而且如此高清完美。我愿意献上我所有的赞美之词。
何时人类能真正脱离地球摇篮?我期待有生之年能见到。我期待人类不会只图现实安逸地停留在脚下这个星球,直到危机时刻无法逃离。宇宙的呼唤才是人类追求的诗意和远方。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二):好
这部纪录片用影像资料还原了阿波罗11号从发射到返航的整个登月过程。 看下来,良心程度令人惊艳。整个就是电影的节奏感,视听语言的美学也很现代。最初的那种镜头感完全传递出了人类通过渺小的力量缔造出如此奇迹的感官。如果不是知道都是过去的影像资料,真的会认为是现代技术翻拍,可以想象到后期付出了多少艰险。画面的质感特别出色,内容也是扎扎实实的展现整个进程。平静背后都是真实的力量,绝对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影像资料,可以一直保存下去。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三):几个小插曲
1. Launch的时候,Neil Armstrong的心跳110,其他人都是八九十。Moon landing的时候,老哥的心跳呼啦啦冲上了150。
2. launch room最常见的景象:白人,头微秃或者地中海,坚定有力的眼神,婚戒。几乎看不到女性和有色人种(我就在开头看到一个)。话说宇航员里面,好像也是三个微秃了俩。XD
3.那时候可真自由,launch room里面,有人抽烟,有人吸烟斗,还有人抽雪茄。
4. 回收舱入海之后,宇航员被送进隔离舱被大家接见。隔离舱上面放了两个手写的纸,一个是不要靠近cage,另一个是不要feed the animals,哈哈。
6. 画面非常美。大家有条件的一定要去看IMAX,IMAX,IMAX!
《阿波罗11号》观后感(四):值得一看的真实记录片
基本上所有的影像资料和声音资料都是原始真实内容,太惊人了,很多当年胶片拍摄的内容,现在看来真的色彩非常饱满,非常真实,而又有时代感。让观众非常有代入感,好似亲临发射现场,又好似真的就在休斯敦航天中心一样,不时的与宇航员通话。
最让人感慨的是,这样的任务真的是,说难听一点,提着脑袋上场干活,危险性可想而知。所有的工作人员的自信,专业,都在对话中体现出来,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幽默,不时的还会开开玩笑,在那样高压的情况下可想而知,虽然大家有说笑但是也就是顶多一秒钟而已。
现在反过来看看,第一次登月其实挺顺利的,没有碰到很多太大的问题,在之后的若干次航天历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这第一次登月时,或许上帝也有对人类进行一些庇护和褒奖吧,不敢想如果第一次就遇到严重的问题,那对人类后来的进一步宇宙探索真的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向这些英雄门致敬!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五):感受50年前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片段
感受50年前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片段 Apollo 11 6/15/2019
上个周六在家吃着水煮鱼看《Apollo 11》,这周从ASME开会回来,周一休假一天缓一缓,兼结婚纪念日,又用现成的料包做了顿水煮鱼,非常惬意,补上电影观后感。
看《Apollo 11》是因为作为科研工作者,觉得“得看”。观看之中不时恍然大悟堵上知识空洞——哦原来Collins在Eagle上独自等待了这么久,哦原来Columbia是这样掉在月球上的,哦原来Columbia是这样离开月球表面和Columbia重新连接的... 不断感叹这项探月工程的大胆设计和细心实践。
也羞愧自己的知识狭窄和浅尝辄止,去了趟Kennedy Space Center,之前、之中和之后都不能记忆和理解登月工程的过程。
那些观看的人群,像过节一般。执行月球任务的这几天,人们的吸引力还是会被庸俗不堪的“重大新闻”所分去。Kennedy Space Center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穿着整齐的工作服,竖着一丝不苟的小油头,不眠不休、严密监控,那份敬业和执着,都让我印象深刻。
《阿波罗11号》观后感(六):太喜欢了,献上自己画的海报一张
看完真的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家以后,总也忘不掉那些在海滩上看火箭发射的人们,以及那个迷人的1969年夏天。有的人也许是太期待了,在海滩上过了一夜,不修边幅地躺在汽车上,头发乱糟糟的。但大多数人也许只是在佛罗里达度假,顺带看个热闹,这我不知道。只是,我从他们的眼中、照相机中、望远镜中看到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亲眼目睹火箭发射的小孩心中也许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代表人类顶尖智慧的头脑挤满了火箭发射中心,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从他们无名指上戴着的戒指来看,许多都已结婚了。他们的家在美丽的地球上,他们同时也想把人类送到更远的地方看看。
(画一张海报,献给这部壮丽的纪录片↓)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七):人类科技巅峰
以下内容不是原创,是在百度百科以及知乎上面看到的。科普一下,登月不是只有烧钱。
百度百科内容: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GDP的0.57%,约占当年美国全部科技研究开发经费的20%。提供了惊人的就业长期增长。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其科技成果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人类至今受益。
知乎内容:航天飞机是当年美国把各个领域的顶级技术集中到一起做出的一个产品,退役并不代表这些资金的投入没有价值。航天飞机虽然被雪藏了,它创造的顶级技术却一直存在。 航天飞机项目先后持续近40年,NASA里五大中心(约翰逊、马歇尔、戈达德、肯尼迪和斯坦尼斯)全程主要负责,带来了大量经费和科研产出;它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轨道科学都是世界顶级的防务/航空/航天公司,在航天飞机项目上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洛马的成长,在航天飞机项目周期内大量并购整合美国防务公司,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防务/军火公司。航天飞机项目消耗了美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微电子等行业早期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产品,直接促进了美国这些行业的崛起,全球领先。美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的毛毛多,这就不细说了。还有政治和文化价值。
《阿波罗11号》观后感(八):震撼
12在50年后的这一天看了这部纪录片,感觉很有意义。
材料真的非常翔实。剪的很好,只是很想吐槽radio的信号和音质。
没有太多拨人心弦的桥段,只追求史实的复原。若当作电影看颇显冗长,但是纪录片足够好。最后那首音乐出来的时候,让人足以安慰。
虽已过五十年,但有句话说的好。
江山留盛迹,我辈复登临。
向未来进发吧!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九):“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半个世纪前的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踏上那块土地,那块不属于地球的土地——月球。
当尼尔·阿姆斯特朗走下登月舱舷梯,第一次踏上月球时,说出了上面那句,全人类人尽皆知的话。
《阿波罗11号》是一部记录这次事件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没有旁白的纪录片,只有连续时间线上,一个个记录下来的画面和声音。
嗯,听起来有些无聊的一部片子。
看这部听起来有些无聊的电影时,一个小小的火花在心底闪现。随着影片渐入佳境,一种叫热血沸腾的感觉充满我的身躯。
想到了,中国航天人的不容易。
在建国之初连工业都是一片空白的时候,成功发射我们的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卫星。
反映那一时代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可让我感动的几乎没有。
也许,没有打动我是因为太想打动我。反而缺少年代和事件的本真,夹杂太多事件外的嘈杂。
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时,飞行指挥官伸手虚按,制止地面控制中心的欢呼时,表达了他们的专业,这是专业航天人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他们吃的苦,从我们这儿得到的应该是同情,不是尊敬。
不只是这部电影,不只是航天,我们尊敬和敬佩的,都该是专业,绝不该是苦难。
在这个特殊事件造成的特殊时期,前线的医务人员、建设工人和社区管理者,以及所有守在岗位上的人们,你们用你们的专业更正别人的错误,这些因为不专业而犯下的错误。你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的尊敬。
遭受疫病折磨的人们,你们的苦难我无法感同身受,但我知道这不是你们的错。你们是受害者,遭受了最大的苦难和折磨,更不用说在风暴中的人,痛苦多更多。
也许,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的一小步,民族历史的一大步。
《阿波罗11号》观后感(十):垃圾NASA,假的登月图像
好吧,我是标题党。
内容参考了:youtube.com/watch?v=780SAiciNbU
本片中引用的若干土星5火箭上升的过程的片段可谓是十分经典了,比如从二级火箭视角看到的丢弃一级和级间段的图像,简直成了阿波罗计划的标志性影像,反复出现在纪录片中。但是正常人都会有疑问,这些角度的镜头是如何拍摄的呢?
答案是这些图像根本不是Apollo11的图像,而是之前若干次阿波罗任务时拍摄的:
在实际登月之前,阿波罗计划已经进行了十几次发射,用于技术验证,测试火箭、飞船以及训练操作人员,其中有些有“ApolloXXX”的编号,有些没有。
一级分离的图像实际上是Apollo4的图像,使用特制相机,胶片仓落回地球,因为此时火箭速度还不是很快,胶片仓并不需要复杂的隔热层。Apollo4是SaturnV火箭第一次试射,所以有这些相机用于拍摄分离过程,检查工作是否正常。
从二级视角看到的三级分离、点火实际上是之前Saturn1B火箭二级点火的图像(胶片仓落回地球),不是SaturnV。Saturn1B用于发射地球轨道的阿波罗飞船,它的二级和SaturnV的三级是完全一样的。
三级第二次点火是Apollo9的图像,由宇航员拍摄,此时飞船已经脱落,离三级有一定距离,正对着三级的屁股。Apollo9是为了检查登月舱的性能,所以必须由SaturnV发射,但是省去了三级第二次点火(TLI)过程,使飞船留在地球轨道(TLI在Apollo8任务中已经实验成功)。·所以丢弃的三级火箭仍然有足够的燃料,为了不浪费这次发射的测试机会,在三级火箭离座舱足够远以后,由地面遥控进行了再次点火试验,将三级彻底扔出地球轨道。这段本来不应该存在的视频就是在这次测试中,由宇航员手持摄像机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