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只看到了生活中的不如意,怨天尤人,却只能在生活中消磨;
有些人,逐渐融为了大千世间中普普通通,不温不火的存在,安稳平凡的直到终老;
但还有一些人,不甘心被世界征服,所以逆天而为,改变世界,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
世上的选择千千万,但终归都逃不出这样三种。
选择是人的格局决定的,选择不同,结局自然不同:下等人抱怨生活,中等人适应生活,而上等人改变生活。
01
生活,从不会因抱怨而有所改变。
抱怨不过是无能者的保护色,他们本想用抱怨来把自己的无能怪罪于生活的不公平,但却不知,越抱怨,越是显示出了他们的无能。
盛名,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生活是完整的属于自己的。
三毛说过:“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并无不可,但习惯性地用抱怨解决一切,就是不聪明的人了。”
抱怨生活的人,生活从不开心,因为他们总是想的大多,却无所作为。
之前看到了一个小故事:
“大师,生活总觉得累怎么办?”
大师没有说话,只是引着他到了膳房,倒了一大一小两个杯水后说:“尝尝这两杯水吧”。
大师笑笑没说话,示意他喝第二杯。
大师听完后,只留下了一句话,就离开了:“两边都加了相同分量的盐,生活的苦就像这盐,咸淡只取决于容器的大小。”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人都一样,总是在抱怨的人,不是生活太苦,而是自己的心太小,装满了苦,就塞不下了一点点来自生活的甜。
而那些抱怨的情绪就像包袱一样,压在人生上,越来越沉,终有一天,这些抱怨就会压垮了自己,被生活所消磨。
想法再多,也只是想法,不作为,就只能当个下等人,在不停的抱怨中,蹉跎了一生。
02
中等人适应生活,平凡一生
随遇而安,无忧无喜。
这便是一个普通人,对自己普通生活的最大期许,而这一切的选择,皆源于一个平常心。
人生很难,但学着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学着低头,不慌不忙的平凡一生,虽然无奈,但也算无功无过。
苏轼好友王巩被罪谪时,老婆、小妾都离他而去了,唯有歌女柔奴一人,毅然选择与王巩一同踏上了前往宾州的道路。
王巩与柔奴一起在宾州生活了五年多。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歌声相伴,温柔慰藉,催促奋发,使得王巩未至自悲沉沦。
一次席间,苏轼见到柔奴,便吃惊地转头问柔奴:“在岭南生活一定很艰苦吧?”
柔奴笑着回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古人常说:“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成年人的人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后的平淡,能在这样的平淡中安之若素,是一种能力。
大部分的人都过着相似的人生,上学工作结婚育娃,然后在柴米油盐中老去。
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的起起落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安便是最适合的生活。
踏实而简单的活着,一直向前走,这样的人生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幸福。
03
上等人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生活无趣,但也别放弃改变。
这个世界,虽然普通人占据了大多数,但真正决定世界的却是那些少数的强者。
高质量的生活,从不是随遇而安,而是积极改变。
1964年,有座环境极其艰苦的监狱来了一个犯人,编号466,他被关进一间不足4.5平方米的单人牢房。
每天除了有点时间放风,别无乐趣。
于是他向监狱长提议,能否把空地开辟成一片园子,但立马被否决了。
466号没有灰心,在无数次的否决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此后,一到放风时间,他就去园子里种菜,有的囚犯受到感染,也加入其中。最后,那片荒地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农场。
466号又提交了组建球队的申请。
于是,监狱周末有球踢了,囚犯们有自己的球队了。
那座监狱就是南非罗本岛监狱,那个466号,就是后来的南非总统曼德拉。
在他之前从没有人想过要改变。
没有人告诉我们,生活到底怎样才是对的。
既然这样,何必一定要重复百无聊赖的人生,不去过“有诗和远方”的日子。
松浦弥太郎曾说:“随波逐流才是最糟糕的活法”。
即便有时生活会遇到瓶颈,但永远不要放弃,用了改变生活的勇气,也就拥有了和世界抗衡的能力,每一个敢于和世界搏击的都是强者。
强者,之所以拥有改天换地的魔力,是因为他们有着披荆斩棘的勇气,即便前路黑暗,他们也会将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黑暗,指明道路。
那些不凡的生命,皆是从一次小小的改变开始的。
能决定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人这一生,都应该倾尽全力,为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努力一把,而不是在蹉跎中,让生活把自己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模样。
不要小看习惯的力量,量变,需要的是质变的积累,而这一次次的质变,需要的是眼界和格局。
佛家有句偈语:“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人没有三六九等,但格局却不尽相同,你对生活的选择,藏着你的格局和能力。
愿我们都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不被命运所缚,活出自我,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