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倡文·
前不久,当今最红的国学大师于丹做客中央电视台,向观众讲起了小时候父亲教自己学国学时的场景,她说,当时父亲给自己讲着讲着,自己就跑出去玩了,父亲从来没有硬拎着耳朵把自己拽回来,而是跑了就跑了,回来再讲。父亲的宽容,使她并不觉得学国学有多么可怕。父亲不仅这样,而且还想方设法让自己弄懂每句话的含义,而不让自己死记硬背。说到这里于丹举了两个例子:
一次,父亲为了让四岁的于丹读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就领着于丹来到公园里观察人们的一言一行,让于丹从中寻找自己的老师。一番观察后,于丹对父亲说,那位热心照顾老人的阿姨是学习的榜样,是自己的老师;父亲说,难道你不能从那位随地吐痰的叔叔身上学到点什么吗?于丹想了想说,随地吐痰不对。就这样四岁的于丹读懂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了让于丹弄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意境,在桃花盛开的时候,父亲抱着于丹前后左右仔细观察桃花,然后,又抱着于丹在桃花丛中奔跑。经过一番“折腾”后,父亲问于丹,诗人为什么要说“春意闹”,而不说“春意浓”、“春意绽”、“春意放”呢?于丹想了想说,“闹”字把春意写活了,像调皮的小孩一样在枝头蹦来跳去。听着于丹的回答,父亲开心地笑了。
讲完这两则小故事,于丹说,正是由于父亲宽松灵活的教育方法,才使自己对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难学的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于丹说:“许多三四岁的儿童都会唱流行歌曲,难道他们都是死记硬背会歌词后,才去唱流行歌曲的吗?”
于丹的反问,让主持人一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