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中国》是一部由程工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爱
●特别喜欢的题材,也是一直想做没做成的事(纪录少数民族最地道的民歌),只是作为一个纪录原声民歌的片子,故事的比例似乎过高,情节略有拖沓,配乐跟民歌关系不大,而真正核心民歌的部分有些显得无足轻重,这是可惜的地方。
●《疯狂的艺人》看到最后鼻子发酸,贫瘠而伟大吧……最后一段在火中起舞,非常震撼,可能只有这一集意外真诚吧,但一个真诚的镜头也足以拉高总分了
●看了三集了我觉得很棒,三个打赌赛马不服输的老头很可爱,还有骑马真的好帅!第三集结尾有点难过,希望奶奶可以健健康康的。
●这个习俗到底是出自于什么目的什么缘由 哪怕去侧面的揣测一下也行 太避重就轻了 逼着刚割礼的小孩笑脸迎人和逼着小孩看杀马 都太让我本能的抗拒了
●先导片可以的。就是第一集不抓人跑题了
●超级好
《原声中国》观后感(一):疯狂艺人
我们在仪式中看到艺人们疯狂的状态会觉得奇怪。其实,我们身为人疯狂也是其中一面。在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束约下,我们弱化了自己内心的疯狂。却有些人借用艺术的手段把这种疯狂血淋淋的显现出来。 他们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可是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有谁能体会,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和包容…我们给他冠名疯子。可是你看呀,他活的多自在,他的内心好洒脱,他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他知道自己在热爱什么,要做什么。 他的衣服颜色搭配好奇怪,他在那么多人面前肆意展现自己,他在田里跳着戏剧般的舞蹈...他把对艺术的喜欢作为自己的标签...让我多羡慕啊
《原声中国》观后感(二):黄土地上的“疯子”
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其中陕北的那个民间艺人让我印象深刻。 坦白讲,镜头下的他给人一种违和感,就如同他的痴狂与遭遇这般。他的吟唱夹杂着某种滑稽的戏谑和黄土地沟壑深处的苍白与无力。我不想究极到什么主流审美的批评,因为根本谈不上。我只是觉得这样一个个体的命运以及他的执着该如何被“认真”的接受亦或是排斥?因为他的吟唱仅仅被人当做笑柄,同时也包含他这个人,不被人待见,这包括他的至亲。 他的声音拙朴又夸张,陕北的黄土色映衬着那一身行头有点不合时宜,却又增添了一份奇怪的艳丽。痴狂的爱好浮夸又悲凉,悲凉的不会雕琢。“要饭的”职业让他显得卑微,表演却孕染着自我的张力和对命运的跌绊和呐喊。 但愿黄土的深沉能容得下这份“鲜艳”的执着。
《原声中国》观后感(三):天然之音,生生不息。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族群的人,歌声是人们共同的语言,从出生,成长,恋爱和死亡,欢乐时助兴,难过时释放伤悲,劳动时提神鼓劲。面对人世的无常,我们祈愿超越平凡的人生。(摘) 看完12集,少数民族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仪式感,生活需要仪式,需要去慢慢体悟,快节奏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并不完全是好事,容易得到,反而不懂的珍惜。民歌的旋律让人心静,愿意放下脚步,给人以向往。印象最深的是苗族的情歌文化,歌唱的好,女孩才喜欢,用歌声来测验情商。还有申勤宗的偏执,有点树先生的味道。戏,就是人生;唱戏就是活着。人生大概就是经历过大悲大彻后的豁达,应了那一句,生活总会有希望的。第六集父子牵手的瞬间。第十集龙生始终没叫出妈妈的名字,让人落泪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世界每一天都迎来新生,送走过往。面对人生的无常,人们依然可以乐观面对,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转化会歌声,传唱下去。(摘)
我们的生活需要歌声,需要仪式感,以寻求精神的富足。
《原声中国》观后感(四):无声的声音
声音其实是这部纪录片的表象。其中两种东西我觉得才是这部剧的核心。一种东西是消失的传统。无论是割礼还是赛马或者是请山神,蒙古的《江格尔的史诗》,苗族的情歌对唱,陕西的秧歌小曲,这些东西到底还有多少人在传承,或者到底会传承多久。这些要是单单的记录在纸上就像人失去了灵魂一样。毫无意义。但是同样的,传承的价值又在哪里。在这个车轮滚滚的都市,在这个效率至上的社会,在这个人人都低头看手机的时代。这些传统价值在哪里。很多人看不到,或者很迷茫。所以,传承如何延续真的就成为了一个未知数。在这纪录片中让我看到的第二种东西就是阶级。我至今都不能忘记阿加用力推着爸爸轮椅的眼神,我也不能忘记龙仔波叫孩子喊妈妈,而孩子始终没有喊。腿摔断了,老婆跑了,孩子上不了学了。上不了学就意味着唯一可以打破阶级桎梏的方法也被切断了。我是生长在农村里的,小时候我觉得我的生活就很苦了,没有什么玩具,也没什么钱。但是现在回想一下我那时候很幸福,至少那时候我没有什么烦恼。我可以读书,我可以出去做着一份工资不高但是不辛苦的工作。但是那些上不了学,一辈子在大山里未出去过的人呢。我们会说人都有各自的命,那命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阶级的桎梏。而那些献上最珍贵东西的人想用祈福这样的仪式打破这种桎梏。有的人会觉得很可笑。但是,除了祈福这些人还能怎么办。没有文化,没有钱,注定阶级在那里。这些人的命运也在哪里?一直觉得在仰望星空,一直觉得苟活于世。而那些仰望着你的人呢?
《原声中国》观后感(五):中国的心跳声
第一次听说这个项目是因为张涵予给预告片做了配音。
张涵予的声音是真的好听,题目却没产生啥观看欲望,“讲中国本土声音?这么多综艺节目没听够?还犯得着做个纪录片再说一次?”。
11月节目上线瞅了第一集。题头的预告片质感依旧很棒,几种民歌配合着张涵予的声音一切显得相得益彰。进入主题,讲了一整集孩子的成人礼“割包皮”。说实话,看完第一集我的状态是懵的,看之前我脑海里对这个片子是有一个固有印象的。脑海里这个片子应当是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串联讲出一段民间歌谣的故事呀?怎么到了正片里全是些细枝末节的内容,唱倒是唱了,拢共没超过一分钟,全不按我印象中国产纪录片风格来。印象里只记住寥寥几个画面,孩子、拖拉机、爷爷、钞票和光腚洗澡。
第一集小小男子汉的成人礼好内容总扛得住检阅。第一集观感不好不能立刻否掉整个内容,这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影视内容的点。基于这个想法。我把这个纪录片追了下来,果然如此,渐入佳境。
第二集开始,慢慢通过内容牵引,逐渐进入导演想要构建的内容状态里。
“赛马” 生活在都市钢筋森林里的我,对这种在苍茫天地间纵情驰骋的状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点,莫名的触到了我的嗨点,可能因为我虽生于大漠戈壁的内蒙古却从未纵马狂歌过?
助兴加油的观众一曲《江格尔》意犹未尽。25分钟的内容从容不迫的讲了一个赛马故事的喜怒和传承。
我理解的纪录片是通过镜头以冷静的状态进行叙事。不需要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那样,用紧凑的剧情剪辑和脚本使故事充满起伏。第五集爱的思恋让我动容,预告片里本身就对老奶奶唱歌这块印象深刻,所以看第五集时再刻意留意预告片有的片段,但随着内容推进,我被无言的感动包裹了全身,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能量啊,是一剂催泪弹,直直扎进心窝,爆裂出所有超越言语的爱。
爱的思恋截止我发出这篇胡思乱想的内容时,更新的第八集《疯狂的艺人》像一把尖锐的刺刀,携雷电风雨之势豁然扎进我脑海里。
疯狂的艺人片子最后的两分钟,凛冽而怆然。身着双龙道袍的民间疯狂艺人,在燃起几垛篝火的田野上,挥舞着双手的烟火,遥祭高高在上的太上老君,浓烟四顾,大地苍凉,魔幻且悲凉。
我不知道他当时的想法,但我已经被震撼的四分五裂。这集是我今年看到最好的国产人文纪录片,差一秒25分钟的内容却汇集了黄土高坡的千言万语。
疯狂的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