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狱》是一本由[日]吉村昭著作,猫头鹰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狱》精选点评:
●朴实的文字,更像纪实文学。
●任何一点温柔都是抗争得来的。
●像是读了一篇巨长的新闻报道。
●结局,乏善可陈吧
●读了几章,但实在读不下去,我决定放弃它。
●盐话梅,普通人的一生是灰色干瘪的,咀嚼起来却口舌生津
●看了大概,没什么想看下去的欲望,没看下去就知道大约是他几次越狱的经过。
●专业的纪实文学,完美的叙事风格。最后的温情实在很日式。
●(半)纪实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也是二战期间与之后日本行刑史的变迁。
《破狱》读后感(一):这个世界这么好,我们都该养成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破狱》读后感(二):突破心中的牢笼
《破狱》读后感(三):佐久间清太郎:一个犯人英雄
我在佐久间清太郎身上看到了小人物的卑微也看到英雄人物的坚韧。 这两者的结合在一个人身上并不矛盾。 首先作为一个小人物,佐久间清太郎从小丧父,母亲改嫁,他被卖豆腐的小商贩收为养子,从社会出身来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底层人物。 他底层人物的卑微,在误杀了人以后,看到同伙被抓,他选择了自首,在狱中遭遇了身体和精神上歧视和虐待。 他选择了反抗,那就是逃跑,而不是杀了某个虐待他的看守之类。 但是除了第一次,逃跑被抓之外,其他的几次越狱以后几乎都是自首性质的,在不断地越狱自首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实佐久间清太郎要的很简单,只是不受到歧视和虐待,虽然他是个犯人,但是还仍旧是个人,不应该遭受到非人的待遇。在他在小菅监狱中遇到小林监狱主任后,可以看出受到了小林善待的佐久间清太郎安心服刑了,并且表现很好,但是一旦去了受到虐待的秋田监狱。他就马上着手越狱了,并且越狱的后的行为,在很多人眼中看来十分蠢笨,他竟然去找小林“投诉”秋田监狱待遇差! 在在很多人眼里是自投罗网的蠢笨行为,但是透过这一行为,思索之后,就会觉得可悲,他在作为一个小人物,作为一个人犯人,他能怎么办呢?继续逃吗?能逃多久?又能逃到哪里去?一个顶着犯人头衔的人,除非遁入山野,否则很难以犯人的身份在融入到社会中去。此时的佐久间清太郎只能祈求小林能帮帮他,让他在服刑期间能过得好一点。 事实证明,在最后转移到府中监狱的时候,监狱主任对他很好,不给他戴手铐,不打他,骂他,让他吃饱,穿暖,让他运动,甚至给他安排花房的工作,所以,佐久间清太郎愿意在这里安心服刑13年,最后以“模范犯人”出狱。 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别的监狱给不了他,并且不断地用酷刑和越来越严酷的看守拘禁他。 小人物的卑微的要求,被压迫被剥夺得淋漓不剩的时候,就爆发出了接近英雄式的坚韧,每一次都是拼尽全力,拿全部的智慧和整条命在越狱。 他应该也从自己的越狱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响,每一次都掀起更大的波澜,每一个接收他的监狱长都战战兢兢,从秋田到网走,再到札幌,对他的压迫和监视越严酷,他的反抗就越激烈。 最后,他成了全日本人尽皆知“昭和越狱王”。 对于法院最后一次宣判,让原本已经要受死刑的佐久间清太郎改判为20年有期徒刑,也许这不是法律的突然“公正”,毕竟两条人命和四次越狱的罪行,这应该是执法者的“退缩”,也是佐久间清太郎的“胜利”。 执法者们不敢再用狠厉的手段,对待佐久间清太郎了,因为这有可能是下一次的颜面扫地,你关一次,他就敢再越狱一次。所以,他们“柔软”的方式,这种柔软只是像人一样对待自己。这是佐久间清太郎的宁折不弯,抗争的结果。 也因为佐久间清太郎的存在,日本开始反思对待犯人的政策,并慢慢走向人性化。 所以说,佐久间清太郎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卑微,也看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光辉。
《破狱》读后感(四):破狱——关于生存和追求
这是日本作家吉村昭的一部小说,曾获读卖文学奖。主要讲了二战时期无期徒刑囚犯佐久间清太郎以周密的计划、大胆的行动力和超强的体力为武器,反复进行了日本犯罪史上前所未有的越狱,被日本人民看作是反抗军国主义的英雄壮举。
纵观佐久间清太郎四次越狱,难度一次次升级,但是他利用洞察人心的本领和超人的体力一次次成功逃脱。在此期间,他却有两次选择主动自首。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为什么越狱?又为什么放弃到手的自由?
佐久间一开始只是想要逃脱牢狱之灾,但是随着监狱更加严厉的监管和非人的待遇,让佐久间产生了逆反情绪,他开始将越狱作为对监狱的报复,因为一旦发生犯人越狱的情况,监狱将会名声扫地,上级和看守也会遭到问责。佐久间似乎沉浸在这样与监狱对抗的关系中,他一次次地成功逃出监狱,只是为了证明他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操控人心的能力。他非常的记仇,为了对严厉斥责他的看守们进行报复,他会故意选在对他最严厉的看守值班时逃走。
令人费解的是佐久间费尽心思逃出监狱,却有两次主动自首。第一次是他从秋田刑务所越狱后主动向小菅刑务所的看守长浦田进自首。小菅刑务所是除了他最后待的府中刑务所之外,唯一没有逃跑过的监狱,而这只是因为浦田进把他当作人来看待。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却因为佐久间“劣迹斑斑”的越狱历史,变得更加难以实现。他开始遭到更加严格的监视,双手双脚也被迫戴上沉重的镣铐。
在佐久间过去十多年的监狱生活中,他一共逃跑了四次,开始是作为一种反抗和不满的表现,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执念。他在狭小的牢房中,每天脑子里就是想着怎样跑出去。他越狱后,虽然得到了自由,但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他不能回家跟妻子儿女团聚,也不能生活在人群中,因为有可能会被人认出来,只能一个人躲在深山里,过着艰难的野人生活。大概最后连佐久间自己都迷惑了,他穷尽心力和体力逃出去究竟是为了什么,所以才会甘愿自首被抓吧,至少在监狱里还有稳定的饮食供应。
佐久间最终安心地过着平静的监狱生活,不再想着越狱,这要得益于府中刑务所的所长铃江圭三郎采取的温情手段。虽然铃江只是想着不再让佐久间产生逃跑的念头,但在客观上的确让佐久间过上了理想的人性化的生活。当铃江问佐久间为什么不再逃跑时,佐久间歪着脑袋微微笑着说:“我已经累了呀!”多年来的越狱,逃跑,被抓,已经消尽了佐久间大部分的心力,当他面对条件好一点的境遇,他反抗的心理也变得淡薄,越狱的动机不断减弱,这些年的疲劳就内化成“累了”的表现。佐久间和监狱的看守人有着复杂的关系,当初佐久间是因为看守们严厉的看管而逃跑,却也最终因为铃江的温情开化而放弃逃跑,并最终为自己争取到假释的机会。
这部小说主要围绕佐久间清太郎的越狱而展开情节,也侧面描写了当时日本战争时代国内的社会现状。日本国内由于物资缺少和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犯罪率大幅增加。后来由于日本战败,美国对日本实行“和平占领”,整个日本弥漫着迷惘和不安的气息。这本书为了解日本战时社会打开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
《破狱》读后感(五):11年间4次成功越狱后,这位“越狱王”主动放弃到手的自由
日本有位传奇囚犯,11年间越狱4次,被封为“昭和越狱王”。
白鸟由荣,1907年生于青森县,2岁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后被开豆腐店的亲戚收养;18岁作为捕蟹渔夫生活,21岁娶妻生1子2女,并沉溺赌博,为还赌债,开始小偷小摸;26岁伙同他人偷东西被发现,逃跑中与人搏斗,将人杀死畏罪潜逃。2年后,同伙被抓,白鸟自首,从此开始越狱的生涯。11年,越狱4次,技术含量之高堪称越狱状元。1961年12月21日,人到中年的白鸟以模范犯人假释出狱。1979年2月24日,白鸟在东京的医院里死于心肌梗塞,自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1936年,日本青森刑务所,单人牢房,昼夜严密监视——成功越狱。1942年,日本秋田刑务所,碉堡一样坚固的禁闭室,只在离地3.2米的屋顶上有小窗——成功越狱。1944年,日本网走刑务所,手铐锁孔被螺丝拧死,无任何可用工具——成功越狱。1947年,日本札幌刑务所,美军接管,二十四小时专人看守——成功越狱。日本北海道网走监狱博物馆里还原了白鸟由荣当时的越狱情况此人“波澜壮阔”的一生,绝非这几行短短的文字就可以概括,数年间有不少人对他的经历产生好奇,想知道此传奇人物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他到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还是只是运气不好屡屡被抓呢,他回头自首,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破狱》的作者吉村昭相信这其中一定有更不为人知的原因。白鸟由荣其人在日本国民眼中绝不仅仅是个越狱手段高超的囚犯,在那个战乱纷繁的年代,他的举动更像是对无法反抗命运的嘲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英雄感。吉村昭做了调查,在脑中推演还原当年牢狱中的情景,用冷静的笔触分析这背后事件线头,另做环境侧写,最终描绘出了一幅苦涩的时代素描。
吉村昭自身也是编剧,从业多年有多部高分作品问世,基本上都是“男人戏”,在深度上,喜欢回顾历史和刑狱题材、叩问日本良知。
比如,他创作的《樱田门外之变》将故事搭建在幕末,黑船敲开了日本紧闭的大门,故事分两线分别叙述了幕府门外和门里的争斗,并收线于一场刺杀行动,将时代恐慌和幕府最后的一点血腥气用一种极具日式美学风格的画面表现了出来。
《婚假》讲述的是一个狱警为了获得一周的额外婚假申请做死囚犯金井的行刑助理,然而与其相处,再看着他死去的狱警真的能够自然地回到以往的生活吗?吉村昭手法娴熟,同时感情非常细腻,显示出了他在处理这方面题材的能力和功底。
《破狱》这部作品,去年同样被翻拍成了电影,卡司异常豪华,汇聚了北野武、山田孝之、吉田阳、满岛光等等戏品相当高的演员的加盟。
在《破狱》中,我们看到的更多不是主人公的越狱手段如何高超,而是反思主人公为何越狱,他背后强烈的越狱意愿到底从何而来,我们看新闻,觉得这人聪明绝顶,越个狱跟玩玩一样,但我们往往忽略的是这人在监狱那种境况极度糟糕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求死,也没有浑浑噩噩等待死期,而是去追寻那虚无缥缈、易碎如瓷碗的自由,究竟是为什么。
北野武说,这是一部关于生存的电影。《破狱》,是一部关于生存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