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流沙刑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27 03:0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流沙刑读后感精选

  《流沙刑》是一本由(瑞典)莫琳·派森·吉莉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沙刑》精选点评:

  ●就不打分了……

  ●富家子弟校园枪击事件,没什么感触,就觉得青少年太烦人了。不太喜欢瑞典小说,《龙文身的女孩》、《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都不喜欢

  ●三星半 一星给Sebastian 直到最后的最后我都很爱他 对于这种厌世的纨绔青年完全不能抵抗 用灯红酒绿填装皮囊也好提起猎枪扣动扳机也罢 常人眼里的近乎病态或许是他与这世界唯一能够相处的办法 说到头 还是被挖空了那点冻在心底里的爱罢了 不知道是不是北欧文学惯用的处理手法 蒙太奇来回闪动有点干扰思路 叙事节奏太慢 结尾想要做到大繁至简但落得轻飘飘 也有可能因为我本人的阅读重心全在Seb身上 总之阅读体验不算很好 但故事引入的元素都很吸引人 包括一定在移民难民问题上的讨论(原来大家都对兹拉坦又爱又恨) 有时间会去看一看改编剧集

  ●从另外一个角度写的校园枪击案,所有青少年都是受害者,唯有萨米尔,真正的懦夫小人,也是把整个事件推动到悲剧的推手,但愿他永在地狱。故事的真相非常残酷,而玛雅这个角色的心理写得非常细腻,她也还是个孩子,是全体成人的冷漠令她背负了远超她所能承受极限的责任。幸好结局不错,感慨一下现实中的法律真那么公平公正就好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章节和剧一样,都有倒叙的部分 但我觉得还是剧比较好看

  ●太啰嗦了,真适合拍成剧。

  ●挺简单的案子拉拉杂杂写了这么长,困死我了

  ●“读完之后,我不但开始理解曾经糟糕透顶又茫然无措的时光,更学会了珍惜并肩同行的人。” 每一个在混沌之中的人,都值得救赎; 每一个安然且无恙的人,都该好好活。 瑞典剧折射出的教育问题都很露骨而深刻,若能走出,自是万幸,从此改头换面用心做人感叹磨难使人成长;若失足,成千古恨。 孩童倍受呵护,理应感受该有的磨难; 成人受尽摧残,不妨多给些温情与爱。 要健康成长啊。

  《流沙刑》读后感(一):一个瑞典女孩的成人礼

  一开始是被名字和封面吸引来读这本书的 腰封上的话也很吸引人 但是事实证明 挑书果然不能只看封面和腰封 腰封上的内容还是有点夸大

  再来说说这本书 全书以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 内容上还是蛮吸引人的 在前面作者一直没有给出结果 也没有为玛雅辩解 只是零零碎碎地写着一些回忆以及看守所生活 这吸引着人一直读下去 想迫不及待地拨开迷雾看看那最终的结果

  刚开始看 你会觉得 玛雅淡定地有些过头 你甚至会以为她就是那个蓄意的凶手 但是看到后来 你会发现 原来一切都像是保护色 一个18岁的女孩 在自己成人的那年 生活全部被打乱 突然之间 亲人 朋友 爱人(虽然对于塞巴斯蒂安也不算上爱)都从生活中消失了 特别最好的朋友阿曼达还被自己失手杀死 这一切一切的平静都是玛雅的心理创伤和保护色 从一开始刚杀了人的恐惧 到后来的逃避 不愿与任何人接触 再到后来的平静 再到最终审判时希望桑德是对的 希望自己可以回归原来的生活

  看书的时候觉得作者对于看守所的描写很自然 对于法庭的描写也很专业(出自我这个不了解瑞典法律及法庭的人的看法) 看到最后才知道 原来作者就是个律师 那谜题就解决了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很好看懂 也不算沉重 接下来应该会去看这部剧 2020年的第三本书 四星

  《流沙刑》读后感(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善与恶

  真相与宽恕

  读《流沙刑》

  同时品读《美国陷阱》

  所有的发生与人性在庭审之间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剥开

  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悬念迭起,欲罢不能

  “未审先判”真的很恐怖

  “媒介审判”“舆论杀人”

  这也严重影响了法制社会的法治

  影响了司法公正

  影响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那些夜晚,我就像急速崩溃的流沙,

  一切陷入沉寂,无法逃离,

  叫人越陷越深,越陷越绝望。”

  身陷囹圄的人如此

  被”舆论审判“”未审先判“的人如此

  ”道德谴责“”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人如此

  栽赃?陷害?诬陷?诱供?逼供?

  天之骄子是”越努力,越幸运“

  而她们是”越努力,越绝望“

  很多人因此原则了轻生

  忍辱偷生才是真的英雄

  ”知耻而后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有点为屈原惋惜

  ”世间皆醉而我独醒“的人

  怎么会选择轻生之路呢

  正如书封上所写,

  “给每一个在混沌中寻找内心力量之光的人”

  作者以如椽巨笔,举重若轻

  一举戳破瑞典和谐富裕的社会表象

  角色雕刻

  文浅言深

  充满张力

  借小说叙事

  深入探究法律、正义和级阶等命题

  小说与作者一样

  极富魅力

  这部小说是2019年5月新出版的,也是 《纸牌屋》出品方 ,著名的美剧生产公司NETFLIX(网飞)万一挑一,首次投拍的瑞典剧集原著

  我没看今年全球上映的这部火热剧集,直接读了小说原著

  扉页上”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深深地震撼了我

  钱氏家训有云“子孙虽愚、诗书需读”

  终生学习,常伴好书,则无往而不利

  作者是律师出身, 从事律师职业逾20年,在北欧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担任过律师,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执委会担任过公职人员

  书中所描述的庭审与取证环节,可信

  罪与罚

  究竟是谁犯了罪

  又是谁承担了罪名

  为什么会这样

  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亲眼所见的就一定真实吗

  亲耳听到的就一定是虚假的吗

  被掩盖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掩盖真相的都是谁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直到法院判决有罪之前,任何人都是清白的。 ”

  借用书中反复出现的这句话

  期待司法真正能做到“疑罪从无”“罪刑法定”

  “如果我们早一步,我们的政府也早一步,试着去了解他为何要这么做,为何要犯出这样的罪,而不是这么急着去把他处死,是不是未来就比较有可能,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流沙刑》读后感(三):如何面对亲密关系中的情感绑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喜欢一个人,他有一件事做得挺普通的,你也觉得挺好的,他犯了一个错你也说没关系。

  可是如果你对一个人不满意,他做了该做的事,你会忽略不计,可是一旦对方没有达到你的期待,那无异于触犯了天条,不可忍受。

  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相爱相杀。

  《流沙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关系带来的后果。

  小说的开篇就把人带入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中。斯德哥尔摩富人区一所中学发生一起大规模枪击案,造成四人死亡,一人重伤。案发现场,就读于公立高中的十八岁少女玛雅是这场屠杀中唯一的生还者。随机,她被指控谋杀罪并接受审判。

  在整个案情侦破的过程中,她与瑞典首富的儿子塞巴斯蒂安的相爱相杀,已经塞巴斯蒂安的原生家庭的私密往事,洪水汹涌般争先恐后地涌出,鲜活场景如电影上映般一幕接着一幕。

  一部精彩的小说,光有炫目的开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精彩的故事框架作为支撑。《流沙刑》的故事框架不拘一格,从一场校园屠杀开始,抽丝剥茧,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揭开了一层一层的故事框架,在审讯玛雅的视角下,将一场可怖的悲剧、一段畸形的恋情、一个失控的家庭,精彩地串联起来,形成了骨架庞大,结构合理的故事体系,更增加了故事的张力,令人欲罢不能。

  近乎偏执的细节刻画,决定了小说打动人心的程度。犯罪小说是最难写的是人物内心描写和相关知识,都需要很高的技巧。《流沙刑》在这方面也做足了功夫,不但在庭审与取证环节中展现出强大的专业性,还描述了一个关于贪婪、掠夺和死亡的故事,用一个近乎残酷的故事,成功地串联了整个案情的始末。作者对犯罪的心理洞若观火,他对犯罪心理经验描写和犯罪推论令人信服。塞巴斯蒂安是一个真正的偏执狂,一个真正的杀人凶手,他杀死了睡梦中的父亲,又在校园里大开杀戮,这背后的原因竟是父亲一直以来对他的漠视与践踏。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流沙刑》,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篇心理犯罪小说来解读。

  特别是对主人公玛雅究竟是否有罪的描写和分析,更是让人纠结。塞巴斯蒂安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在此之前,玛雅确实给塞巴斯蒂安发送了希望塞巴斯蒂安的父亲死去的短信,要知道,在恋爱关系里,人们往往会被恋人的情绪所左右,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为了心爱的姑娘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可是在这一段关系中,玛雅何尝不是经受着情感“绑架”?

  然而塞巴斯蒂安自杀的消息阻止了玛雅的行动,她只能去医院细心照顾他。塞巴斯蒂安割腕的伤口给了玛雅负罪感,她觉得塞巴斯蒂安需要自己,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爱他关怀他的人,但换来的结果是塞巴斯蒂安愈发的狂躁。此刻的玛雅,在这段关系中也变得越来越卑微,想被控制的棋子,任其予取予求。

  其实在感情中,类似玛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每个人体验到的程度不同。有的人能把情感当成动力,从而让事情与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有些人则被情感所“绑架”,难以挣脱而弄巧成拙。

  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海滩上随便找一个人作为实验对象,然后将一条浴巾放在离实验对象5英尺的地方,自己躺在浴巾上开始听便携式收音机里传来的音乐。几分钟后,他站起来走向海滩。过了一会,托马斯的同伴假扮成一个小偷,悄悄拿走浴巾上的收音机。以此来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试验证明,20个人里,只有4人挺身而出阻止偷窃行为。

  随后,托马斯将实验程序做了一点修改,在离开前请求实验对象帮忙照看一下他的东西。结果,20个实验对象中,有19位挺身而出,阻止“小偷”拿走东西。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前后不一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品行,一个在信仰、言辞和行为上前后矛盾的人,有可能被认为是优柔寡断、是非不分、两面三刀。而前后一致则是和理性、坚定、诚实联系在一起。

  这条规律在平常生活中能让人梳理值得信赖的形象,但是在感情中,往往形成了被“情感绑架”的状态。

  就像玛雅,带着“应该、不得不、没有办法”的态度跟塞巴斯蒂安进行交往,必然会失掉做事情的动力与乐趣,她更多考虑的不是对方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摆脱心中的负疚感。这样做不仅不能给对方带来帮助,反而造成了一场莫大的悲剧。

  故事的最后,玛雅在律师的辩护下被宣判无罪释放。这看似是一场圆满的结局,然而发生了这么可怕的杀戮,真的能用“圆满”来形容吗?

  情感绑架是一个囚笼,没有人喜欢扛着囚笼到处碰壁。假如你也受着“情感绑架”的困扰,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何在,然后试着走出来。过去做的好的、做的不好的,一笔勾销。从现在开始,不再背着这个枷锁了,释放自己。

  一旦你释放了自己,也就释放了对方,释放了整个世界。

  《流沙刑》读后感(四):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首先要感谢Shu和大鱼工作室,让我阅读了《流沙刑》,这个故事算是近期书单中可以推荐给朋友一看的。

  故事从一开始就以女主人公——斯德哥尔摩校园枪击案嫌疑人玛雅的角度着笔,写了枪击案发生前前后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于她的家人、朋友、男友们以及她对于这个世界、对于家长和成人的观察和看法。可以说,从亲历者的角度展现了枪击案凶手塞巴斯蒂安的心理变化过程。

  作者构思的这个故事总体上来看,是能让读者满意的。大概作者本身律师行业出身的缘故,在行文结构和逻辑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并且,作品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篇通过一人视角展现多人物形象和多重事件,这点也容易让读者接受,不会对故事线和时间轴产生混乱之感。

  从书中玛雅的视角,我们会逐渐明白这对前男女朋友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流沙刑》剧照

  首先,是原生家庭,父亲的缺失。

  塞巴斯蒂安的父亲克莱斯·法格曼平时忙于事业和社交,与其说是没时间,不如说是他对儿子的关心不足,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或许是因为塞巴斯蒂安母亲过早离开他们的缘故,或许是因为没有当父亲的经验,克莱斯用工作中对待下属的方式“教育”塞巴斯蒂安。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他只会以自己的立场和习惯,对孩子施加惩罚,而不是让孩子从内心里意识到自己真的错了。这点从书里玛雅对父子俩相处的描述可以看出:父亲知道儿子吸毒时,粗暴的向儿子吐口水、狂踹,使得塞巴斯蒂安在女友面前丢了尊严。而最后,当儿子终于忍受不了,向父亲举起枪的那一刻,这对父子的悲剧就注定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而从玛雅给塞巴斯蒂安的短信——她希望塞巴斯蒂安的父亲死去,觉得他父亲不在,塞巴斯蒂安可能会活得更好。作者借用旁观者的立场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对“问题父子”的过错,孰是孰非的判断。也告诫了家长们,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不可测的。

  最近上映的一部讲家暴的电影《监护风云》也让我们对原生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有更多思考。这部影片里父亲是家暴的施暴者,因为常年在这种紧张害怕的环境下,他的女儿和儿子只是听到父亲的名字都会面部僵硬紧张。

  由此可见,父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何做一个合格、懂教育的父亲,希望这两个反面故事能给大家带来些反思。

  其次,是社会因素,财富带来的问题。

  从玛雅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书中的斯德哥尔摩人对于移民者、对于黑人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塞巴斯蒂安所代表的上层社会人物,不接纳他们,觉得国家给了他们相当大的“施舍”,让他们占尽了便宜,而玛雅、拉伯所代表的工薪阶层,对他们是欢迎接纳的。

  对于塞巴斯蒂安,他周围的所有人,都因为他首富父亲的缘故,对他听之任之:上学迟到,老师不罚;知道他有吸毒行为,还放任自己孩子跟他来往;他可以明目张胆插队,且不受店员、老板们的

  虽然结局玛雅被无罪释放,但若不是她的父母是上层社会人物,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她的判决大概率会走向另一端,造成另一个悲剧。

《流沙刑》剧照

  最后,是个人性格的因素。

  塞巴斯蒂安骄傲、张扬、自大。在父亲为他营造的环境里觉得自己是天神,至高无上,他每天的生活也证明着这个理论。但他也很清楚,离开父亲,他什么都不是,他渴望证明自己。

  我愿意相信玛雅是个善良的女孩。在塞巴斯蒂安生病的日子里,她一直陪着他,希望他能好起来;被关押后她没急着对外说冤,觉得塞巴斯蒂安会犯案,有自己的原因。她是典型的小女孩的形象。她一直身处事件之中,会担心害怕,却也保持着一丝理智,比很多同龄孩子勇敢,直率。但这份直率让她在和塞巴斯蒂安和萨米尔的关系中尝到了恶果,她在两性关系中过早经历了三角恋。

  书中除了有以上这些人物的探讨外,本书的作者、瑞典小说家莫琳·派森·吉莉特,从事律师职业逾20年,资深的律师经历为这部作品提供了扎实的法律知识——《流沙刑》一书的庭审与取证环节准确可靠,逻辑清晰,人物现场反应符合常理,令人叹服!

  在阅读之前,笔者对书名“流沙刑”其实怀有疑惑,觉得这个书名不好,怪怪的。阅读完全书后,对书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流沙刑”除了说明案件本身像漩涡里的流沙,随着案件审理进展的推进,让人越陷越深外,也表达了社会、个人的日常点滴如流沙一样不断入侵着别人的身体,给他人带来影响。

  最后,用封底的这段话告诫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周围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重视起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我叫玛雅,刚满18岁,是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但几乎一夜之间我“火”遍了全瑞典!如果你用Google搜索我的名字,会找到超过750000个条目——它们一致指控我教唆男友杀死了他的瑞典首富老爸,接着在教室射杀了男友和我最好的朋友阿曼达。”

  《流沙刑》读后感(五):青少年为什么会犯罪?《流沙刑》告诉我们,缺少家庭温暖是主因

  文|诸神的恩宠

  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己成为全球热点之一。

  瑞典小说《流沙刑》就是一部有关青少年犯罪的长篇小说。小说的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是一名高中生,他兼具赵承辉和吴谢宇的犯罪特点,一方面,他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他也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校园枪击案。

  一个高中生为什么最后会变成杀人狂?这部小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刻地剖析。2017年,小说曾荣获北欧文学大奖“玻璃钥匙奖”、美国亚马逊最佳图书。根据它改编的电视剧《流沙》,今年4月在瑞典播出后,很快成为热播剧。凡是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说,它能给每个处于混沌状态中的人点亮希望之光。

  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每位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这本书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将给家长们带来许多启示。

  01青少年犯罪有哪些征兆

  塞巴斯蒂安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一开始让玛雅很新鲜,但时间久了,玛雅觉得心很累,她心中浮出一个念头:和塞巴斯蒂安分手。

  就在玛雅准备和巴斯蒂安提分手时,塞巴斯蒂安因自杀未遂被送进了医院。听到消息后,玛雅急忙赶到医院。病床上,塞巴斯蒂手腕上割腕自杀的伤痕清晰可见。看到这一幕,玛雅立刻心软了,又和塞巴斯蒂安和好如初。塞巴斯蒂安住院期间,没有任何亲人来探望他,只有玛雅在悉心地照顾他。

  身体康复后,塞巴斯蒂安又恢复了奢靡的生活。一天晚上,塞巴斯蒂安将一帮少男少女召集到家里,正当众人狂欢之际,塞巴斯蒂安的父亲突然回家了。看到了儿子如此不成器,他气不打一出来,对儿子一顿拳打脚踢。

  半夜,塞巴斯蒂安从睡梦中惊醒。他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换不来父亲尊重和爱。于是他拿起一把刀,悄悄摸到父亲的卧室,一连捅了睡梦中的父亲九刀。瞬间,卧室变成了血海。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急剧变化,身心都还未发展成熟,随时都有可能和他人发生严重冲突,甚至触犯法律。

  小说里,塞巴斯蒂安厌学、酗酒、吸毒、闹事。最终,他走上了不归路。而他的这些行为,也完全符合青少年犯罪的征兆。法律专家研究发现,一般来说,青少年犯罪有五大征兆:

  第一,行为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

  第二,心理方面:追求刺激,举止反常,精神恍惚,心神不定;

  第三,道德方面:爱撒谎,爱说大话,对人态度粗鲁,喜欢逞能;

  第四,交际方面:爱拉帮结派,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

  第五,消费习惯:爱慕虚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如追求名牌。

  法律专家提醒我们,青少年一旦具备了上述征兆里的三点,就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02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缺少家庭温暖

  在和塞巴斯蒂安相处的过程中,玛雅逐渐了解了他和他父亲之间的矛盾。塞巴斯蒂安的母亲是选美小姐出身,他父亲很瞧不起他母亲。也正因为如此,塞巴斯蒂安从未得到过父亲的宠爱。平日里,父亲经常会嘲讽和打骂塞巴斯蒂安,这让塞巴斯蒂安很受伤。

  玛雅意识到,塞巴斯蒂安是个严重缺爱的男孩,于是她对塞巴斯蒂安的爱又更深了许多。雅玛以为,自己可以用爱感化塞巴斯蒂安,然而事实却是,塞巴斯蒂安变得愈发残暴。玛雅深陷对塞巴斯蒂安的爱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塞巴斯蒂安已经从人变成了魔。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童年的心理根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多在12岁至18岁,而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如果青少年的家庭关系不和谐,孩子早年未能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非常孤独和冷漠,很容易犯罪。

  小说中,塞巴斯蒂安的父亲很希望儿子能有出息,但他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嘲讽和打骂。这种方式和我国“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不谋而合。然而,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这句话是民间俗语,并非真理。这种野蛮粗暴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导致子女性格偏激,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还会将父母与孩子对立起来,制造更大的家庭冲突。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心理压抑,一旦遇到冲突或逆境,就会通过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更容易引发犯罪行为。尹建莉老师认为,打骂教育会毁掉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继而失去自我价值感。最终,这样的孩子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变成受气包,要么沦为犯罪分子。

  心理学认为,缺少温暖的家庭更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像小说里的塞巴斯蒂安,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父亲对他不是打骂就是嘲讽,导致他人格扭曲。最终,他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搭上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唏嘘。

  03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从家长自身做起

  《流沙刑》这部小说对青少年犯罪现象做了深刻的剖析。据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案件己占我国刑事案件的50%。其中,15至18岁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高峰年龄。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一起着手。其中,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一项研究表明,在二次世界大战受到创伤的孩子,被送到寄宿学校由国家抚养后,智力没问题,但性格普遍自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缺失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孩子。心理学家主张,在家庭中,父母与青少年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和欣赏。当孩子遇到逆境时,家长应该从精神上无条件地支持孩子,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

  在一个家庭里,只要父母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孩子的身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太大问题。心理学家提醒我们,要想彻底预防青少年犯罪,家长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首先,父母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做孩子的指路明灯。

  其次,父母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父母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孩子就会越加乐观向上、自信自强。

  最后,父母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子女。父母教育方法是否妥当,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父母必须把做人的道理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而不要一味地说教。

  青少年犯罪不仅会毁掉家庭,也会让整个民族看不到希望。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块至宝。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是成“龙”还是成“鼠”,其实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教养方式。《流沙刑》从心理学的角度,展现了一个高中生的犯罪心路历程。塞巴斯蒂安的经历是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值得家长们认真阅读和反思。

  尹建莉老师说:“在家庭教育中,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愿每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孩子培养为健康快乐的人。愿青少年犯罪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流沙刑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