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冯学荣:有谁会告诉你,这些历史的真相
日期:2020-02-25 14:46:23 作者:冯学荣 来源:读书人冯学荣 阅读:

冯学荣:有谁会告诉你,这些历史的真相

  广告合作

  往期精彩文章

  冯学荣亲爱读者,给我一句鼓励,让我为写完下半生

  冯学荣:这些历史真相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冯学荣: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大清王朝

  冯学荣,作家中国最好的人文历史知识传播者,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中国历史的侧面 II》、《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是“别等”书吧的代言人

  文/冯学荣

  01

  我们都知道“半斤八两”这个词。

  可是,我们也都知道,一斤等于十两。

  半斤应该是五两呀,为什么说“半斤八两”呢?

  答案有趣

  因为在近代中国乃至以前,中国的半斤,确实就是八两。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的称量制度,实行“十六进制”。

  也就是说,在古代的一斤,等于十六两。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

  一斤等于十两,不是更好计算吗?

  为什么要一斤等于十六两呢?

  答案是:

  其实对于古人来说,一斤等于十六两,更方便

  因为,古人需要切割黄金白银

  如果实行十进制,那么1斤银切一半,5两,5两白银切一半,2.5两,2.5两白银再切一半,1.25两。

  都切到小数点后两位了,是不是很麻烦

  很麻烦,不好切,也不好计算。

  所以,时很不方便。

  但是,如果实行十六进制,那么,1斤等于16两,那么,1斤白银切一半,8两,8两白银切一半,4两,4两白银再切一半,2两,2两白银再切一半,1两。

  是不是很方便计算?

  是的

  方便多了。

  所以,在近代以前,中国的称重制度,都是十六进制,1斤等于16两。

  半斤,就是八两。

  成语“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中国“一斤十六两”的制度,是什么时候废止的呢?

  答案是:是1959年新中国下令废止的。

  1959年,我国发现,“一斤十六两”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于是推行与国际上接轨的制度,一斤等于500克,一公斤等于1000克。50克为一两。一斤为十两。

  一斤,终于等于十两了。

  而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直到现在2020年,仍然实行十六进制,也就是“一斤等于十六两”。

  真的,没骗你。

  所以各位到香港旅游,买药材,买海味,甚至买猪肉,要注意,香港的“两”和大陆的“两”,可不是一回事

  香港一斤等于十六两。

  所以香港的“两”比大陆的“两”要轻一些。

  曾经有一些游客,在香港旅游的时候买了几两药材,回到内地,一称,不对劲,以为是香港人骗了他。

  其实没有。度量衡不一样。仅此而已。

  真的要注意哦。

  现在你明白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了吧。

  02

  我们都听过《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故事

  故事说的是:

  司马懿出兵来攻打蜀国,诸葛亮叫城内的官兵疏散,后撤,他故意大开城门,并且,诸葛亮本人则大大方方地,坐到城楼上,优哉游哉地,弹琴作乐。

  司马懿兵临城下,抬头一看,这蜀国敌人啊,连城门都没有关,而且诸葛亮这小子,竟然优哉游哉,在城上弹琴!

  看对方这么从容淡定,司马懿盘算:肯定有大股伏兵,好汉不吃眼前亏,我还是撤了好。

  结果,司马懿撤兵了,不敢打。

  被诸葛亮骗了。

  这一出,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被认为是展示诸葛亮高超智慧的典型案例。

  图:空城计的故事

  而事实上,大知道吗?这个故事其实,

  又。是。假。的。

  《三国演义》是小说。

  不是历史。

  《三国志》才是史书。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而改写的,并且多有捏造、夸张、虚构、张冠李戴。

  在史书《三国志》里面,是没有“诸葛亮摆空城计”这回事的。

  在真正的中国历史上,实际运用过类似于“空城计”谋略的,有李元轨、祖珽、王思政、曹操、赵云、叔詹等人。

  但是,没有诸葛亮。

  有趣的是,日本人德川家康,也在历史上使用过“空城计”。

  03

  好文学的读者都知道,晚唐诗人杜牧,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

  在《阿房宫赋》里,杜牧讴歌了秦始皇下令建造的阿房宫的壮美,并在诗中说,是西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

  于是,“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然而,冯老尸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个故事,

  又。是。假。的。

  事实上,在1950年代,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已经找到了阿房宫的遗址,它位于西安市的郊区。

  并且,考古工作者,把阿房宫的遗址,给挖了出来。

  挖出来之后,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个惊人的事实:

  惊人事实一、阿房宫,并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

  惊人事实二、其实,阿房宫只是打了几个地基,还没有建成,秦朝就灭亡了。

  换句话说,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过。

  没建成的阿房宫,随着岁月流逝,也毁了,并逐渐埋于地下。

  直至1950年代,被挖掘出土。

  1961年,阿房宫遗址,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阿房宫的遗址

  于是,考古工作者发现,杜牧的《阿房宫赋》叙事是假的。

  但是,国家也觉得,没有必要对全国人民说明这件事。

  所以,没有大肆宣传。

  于是,这件事就只有少数人知道。

  这个阿房宫遗址,现在仍然存在,在西安郊区,诸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说“阿房宫不存在”可能有点过分了,但是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说:

  所谓阿房宫,根本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建成过

  那么,既然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过,杜牧写下《阿房宫赋》,凭的是什么呢?

  难道杜牧是存心欺骗世人吗?

  我不认为杜牧是存心欺骗世人。

  我认为,杜牧很可能是,把历史事实搞混了。

  图: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在真实的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攻打秦朝,项羽攻入咸阳之后,放了一把火,把秦朝的“咸阳宫”给烧了。

  也就是说,在真实的历史上,项羽确实放火烧了秦朝的宫殿。

  只是,项羽烧的,不是阿房宫,而是咸阳宫。

  唐代诗人杜牧,把“项羽火烧咸阳宫”的往事,记错了,或者是搞混了,误以为是阿房宫。

  总之,杜牧最终把它写成了“项羽火烧阿房宫”。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的狗血。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要懂得一个道理:

  历史上的大名人,例如什么杜牧、李时珍、司马迁之类的,这些人所写的文字,不一定就是对的,不一定就是事实。

  我们无论读任何一个“权威”的文字,都要抱着批判的态度,不要迷信任何权威。

  任何权威都是人,是个人就会犯错。

  不要以名气论学问。有的人名气大,但是学问不一定靠谱。真的。

  欢迎加入

  冯老尸的朋友圈子

  防失联,

  请加冯学荣备用公众号“冯老师畅谈古今”

  长按扫码 即可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冯学荣:有谁会告诉你,这些历史的真相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