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2-21 23:1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摘抄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是一本由[法]罗兰•勒乌克 / [法]文森特•博滕斯著作未读·探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精选点评

  ●本书的一大特色科学艺术结合,但遗憾的是两者之间的联合不是有机的,而是拉郎配似的,大量的法国哲学,艺术混杂在科学叙述中,并没有增进加深拓展读者的理解,反而起了反作用

  ●每一种黑色形象都投其特殊性:布满星星夜空透明的黑,身体内部的黑,漩涡令人眩晕的黑,炼金术士在黑暗完成作品所包含的可变的黑,黑暗中隐藏的神秘的黑……我们是与物理学的遐想和几百年来文学家哲学家对“暗黑”概念始于文学素材的遐想之间存在共鸣然我们不会仅仅局限在这种共鸣中,我们将探索我们的文化带来的所有相关启示

  ●就像在看一本高阶物理书,然后里面还加了很多哲学。脑翻完了,真不像是科普书。价格都花在装帧上了。

  ●哲学家关注的是形而上东西,而科学家关注的是物质现实,两个人合作而成的这本书跨越了物理学和哲学这两个学科指引我们在脚踏实地同时,也要仰望星空

  ●在宇宙学的尺度人类思想特别是哲学,还跟得上吗? 黑暗中隐藏的未知吸引人类的探寻脚步,这一点无疑是壮丽的。 除了光明,黑暗自有格外的诱惑。 漆黑的夜里,乌鸦飞翔。~~这就是黑暗的魅力,无法看见,也无法描述

  ●理解这个题目,所以太明白这本书的定位了。 对伦坡和波德莱尔的引用符合我对本书的期待

  ●一般般,远没有同一系列另一本好

  ●哲学家的角度讲物理学,却没有讲的很生动也没有讲的很透彻。最后就是哲学层面的理解也不够物理层面的解析也不够。但是午后小憩翻一翻这个小开本还是可以的,值得这个时间

  ●非常酷的一本宇宙通识读本插图就让人脑洞大开,对高深的物理学术语和概念名词追本溯源,像这样物理学和哲学结合的书真的不多见!200多页看下来,宇宙观得到了一次升级体验

  ●这本书归于科普实在太过勉强,阐述观点的条理性姊妹篇差远了,看完了我其实还是不知道作者表达什么观点。只能讲,论述角度独特,但也仅限于此了。。。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一):真▪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哲学

  三星半,向上取整。

  两位作者(一位哲学家一位物理学家野心很大,想把物理和哲学一锅端了,可惜哲学讲太多,跑题减半星,建议独立出一部叫《给好奇者的暗黑哲学》。

  虽说这文艺得近乎过度的哲学部分应该深得文科生的喜爱,但在我这种理科文青看来真的有些许......魔幻。

  不过瑕不掩瑜,专业知识上没有大问题,插图相当带感,给画师加鸡腿。

  另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那篇叫黑射线的漫画...这就是坦叔反对哥本哈根解释的原因吗...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二):读黑

  这是一本科普黑夜、黑体、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书,同时也是一本介绍自古代起人类发现黑夜、认识黑夜和解释黑夜的哲学书,甚至还是一本讲述艺术家如何用黑色表达艺术的书。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黑”在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三者间其实是互通的,黑是人类最基础也是最深奥的认识和学问。人类依靠光来认识世界,所以我们只能用眼睛来感受物质的样子,而事物的本质并不因视网膜所感受的信息而存在。究竟事物和宇宙的本质如何,这就需要我们抛弃光,也就是要在“黑”中求索。 就天体物理而言,如此薄薄一本书显然是不足够的,本书更多是对天体物理感兴趣但又知之甚少的读者的启蒙读物。不得不说,在神秘又未知的宇宙空间知识里遨游真是让人陶醉。 最后,写上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不思考的人生活在盲目中,思考的人活在黑暗里。——雨果。 2020年2月5日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三):挺好翻的小书

  这本书挺有意思的,第一满足好奇,第二有趣味,它是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哲学家写的。

  语言很生动,翻译也翻得相当不错。当它描绘一些天文学的前沿理论,说得很清楚,难得连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想明

  “黑”是一种视觉的盲区,在天文学上,它早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颜色。

  “黑”总是能引发无穷的神秘感,激起人的探索欲。

  黑体、黑洞、暗物质、暗能量,还有虫洞等等书中描述的天文学概念,来自于科学家们对他们一些天文发现的巧妙定义。

  因为这些定义,这些概念走出了专业的科学领域,引发了普罗大众的兴趣。

  大量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也对其大做文章。

  但也引发了很多的误解,比如黑洞,并不像很多虚构作品里所呈现的,它并不是一种“洞”,更不是什么神秘通道。

  这本书从语义学、认知心理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综合探究了这些宇宙问题,探讨了我们对事物的定义,如何影响着我们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原本混沌、多义,而我们的语言符码,有时候会是对我们认知的误导。

  有句话说,世界上最神秘之物,一是当我们抬头仰望广袤的夜空,二是我们低头俯视自己的心灵。

  这二者,《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兼而有之。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四):起源的起源也许就是虚无吧…

  这本书用尽可能简短通俗的语言介绍物理学天文学上一些关于“黑”或“暗”的……sth. :关于它们的研究历史,最近成果,以及目前较为确定的权威的定义和相关的以达到科普目的(di)的形象化解释,如黑夜黑体黑洞暗物质暗能量…… 但因为这本书由一个天文学家和一个哲学家共同编写,所以在进行暗黑物理科普时又格外注重相关的哲学阐释以及相对应的哲学研究(它不仅介绍物理的“黑”,还有介绍哲学的“黑”),甚至还有相关的艺术和文学。它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哲学等学科的关系,并且让物理披上了诗意的披肩而让它更加迷人。 要理解“黑”,首先要跳出所知障碍,跳出对“黑”的颜色层面的感官感受,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黑”。 夜空的黑是清晰透明的,因此才能看到恒星的光亮。 太阳不是黑色的,却是黑体。黑体不是一个漆黑的缝隙而是一个光明的使人目眩的深渊,一个“光的漩涡”。 而黑洞更是超越了黑暗,使黑不再是光的反面,而对光造成威胁等等。 黑洞黑体还比较好懂,暗物质和暗能量就头大了,什么中微子、第五维度超新星运动……真是小小的脑袋大大的疑惑。 书里指出,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来说,“黑暗”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含义,“它通过列举自己不是什么来定义”,它表示“认知的缺失”,同时也表示“纯粹否定定义的黑暗”。“起源的起源”是什么?这问题本身就太“暗黑”了! 那为什么要取名为“黑”呢?很难确定是谁第一个使用“黑洞”这个名字的,但给一个巨大的“发现”一个引人关注的名字,确实能保证它的研究领域甚至领域之外的影响。“在科学世界中有一种有趣的用法,当你无法解释或描述某种东西时,在常用的单位之前加‘黑’或‘暗’,就成为一种完全正确的表达。” 虽然我高中物理是最差的,并且物理科普阅读经历为零,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比物理更让我抓脑袋的,是哲学。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五):眼前的黑不是黑

  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哲学家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是理性与感性的驴唇不对马嘴,还是跨界知识交融的盛宴?《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里,物理和哲学的双双联合,为我们展示了文理思维碰撞的精彩。

  书中,两位作者从我们所熟悉的黑色夜空开始,到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听过很多却了解很少的黑体、黑洞,及至我们完全未知的暗物质、暗能量,追溯了这几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演变,让我们对物理学中黑的概念有了一段历史性的旅程。而这段旅程的结束,是我们对“黑”这一形容词颠覆性的认识,我们知道了“黑”和 “暗”在物理和人文领域分别代表什么,以及相关概念的科学含义和文化隐喻。物理学里的黑,已经不是真的黑。太阳作为黑体,我们时常可见,黑洞也与颜色毫无关系。

  夜空的黑,是天空的背景和巨大的宇宙空间,是无穷大的形象和情感上无法估量的美学体验,是我们为了安放焦虑、恐惧、平静、冥想的主动选择。黑体的黑,是因为它会吸收电磁光所有的光频,是类比和借用的结果,是一种完全的吸收,与之类似的,是我们的意识——“我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和事物有精神接触,但同时意识也与这些事物存在距离;因此,它总是能够将自己与自己所照亮的东西区分开来,而无法照亮自己。”黑洞的黑则是吸收了所有的物质和光,是从空想的思辨变成天文学的现实状态,是一种不可逾越的引力,禁止一切与外部的交流,它是湮灭的象征。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黑,既是认知缺乏的隐喻,又是纯粹否定定义的思辨,它们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探测和认知的界限,但诸如炼金术中的点石成金,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黄昏,以及宇宙加速膨胀、测算质量超出实际的真实存在,又不得不让我们对于它们心怀谨慎。

  夜晚的天空净化了大地的黑色,黑体的黑色超越了色彩的光谱,黑洞的黑捆住了所有的光,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黑是否定之中的潜在和丰富。物理学中的“黑”,已经改变了惯例之中作为形容词的“黑”的本义,是对一些现象黑化后所产生的物理概念及其特殊性的反思。物理学赋予了黑更多的定义:无法观察、保持谨慎。这是一场语义的革命。

  而在这场革命之中,物理学并非作为单一的对象,孤独的存在,艺术、诗歌、哲学、炼金术、神话体系都与它相互勾连。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对于头顶的这片黑暗,既然我们所见的黑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黑,那么就应该保持一份敬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