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看过,恭喜你,还有两季可以追!
01
不是艺术史,只是观景器
《局部》有多好看?
先看三季的评分——9.5、9.4、9.6。
但严格说,《局部》不算综艺,而是讲艺术的节目。
讲艺术的节目多了,为什么《局部》好看?
首先,陈丹青是画家,不是艺术史学家,所以他讲艺术,不是上课,而是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带观众来看画。
如陈丹青所说:
“《局部》不是上课,不卖知识,《局部》是观景器,我带大家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画。”
这是最难得的,太多的艺术节目,一上来就告诉你一大堆历史、人名、流派,甚至告诉你该怎么样欣赏一幅画。
陈丹青呢,没有这些窠臼,也不受美术史束缚,这样的节目,让人看起来,没压力。
第二,正如节目名称“局部”所显示的,他不求全,不求客观,一上来就告诉你:我讲的只是一些局部。
02
那《局部》第三季讲什么?
讲文艺复兴,但陈丹青最与众不同,也最大胆的是:不讲“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也不讲提香、波提切利这些我们熟悉的画家。
为什么不讲?不讲“文艺复兴三杰”,还能讲文艺复兴吗?
陈丹青有自己的理由(稍后再说),那他要讲什么呢?——湿壁画。
什么是湿壁画?湿壁画是指在铺上灰泥的墙壁及天花板上绘画的画作。
一是它是画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的,不是画在画布、纸板或木板上的。
那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过湿壁画呢?
第一个原因,它在墙上,在意大利大大小小的教堂、宫殿、医院里。
不像油画,可以挂在博物馆里展览,你没办法把墙壁都拆下来,放在博物馆里展览。
所以要看湿壁画,你只能去意大利,你只能去教堂里看。
这更显出了这个节目的珍贵,我们能去意大利看湿壁画的机会不多,但借助镜头和陈丹青的目光,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很少人看过的艺术珍宝。
第二个原因:因为湿壁画被谈论得太少了。
这就要讲到陈丹青为什么不讲文艺复兴三杰的原因了。
他说:“我有幸七次游历意大利,在十多座大小城镇观看上百个教堂和宫殿的湿壁画后,斗胆发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不再是令我兴奋的画家。”
“斗胆发现”,说得多有趣。
第二个原因,在陈丹青看来,“三杰“已经被谈论得太多了。
我们一提起文艺复兴,就会联想到文艺复兴三杰,因为教科书、美术史、专家,他们都在谈“三杰”。
但除了三杰之外,对文艺复兴,我们还了解多少?
有80%的文艺复兴画家和作品是我们不知道的。
陈丹青擅长修辞,他说,他听到成百上千的湿壁画在墙上叫道:NO!除了达芬奇,还有我,还有我。
如杜尚所说:一件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
《蒙娜丽莎》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有这么多人能欣赏它的好,而是它被那么多人谈论。
陈丹青补充:作品有名,作品无名,“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
艺术史把少数那几个名字,那几张画,提得太多了。
今天,你再去看文艺复兴的名家、名画,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
被印刷品传播亿万次的画面立即警告你:听着,这是世界名作!
所以陈丹青说:人相信名画,其实是相信话语权。
凡是被过度谈论的人,实际上你看到的是那些谈论他们的人,而不是被谈论的那个画家。
我们欣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与其说我们喜欢他们,不如说我们相信谈论他们的人够权威,相信他们说的一定是对的。
但陈丹青说:到目前为止,不论国内国外,我能读到的所有关于达芬奇的文字,全部是陈腔滥调。
这话很大胆,但从陈丹青的嘴里说出来,又顺理成章。
他总能说出我们不敢说,害怕说错的话。
但陈丹青似乎不怕犯错,他甚至自嘲:我肯定错了。
但他仍然不顺从美术史的讲法,他坚持:只有绕开文艺复兴三杰,我们才能看到真的文艺复兴。
03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个节目已经有点期待了?
那陈丹青在前几集究竟讲了谁呢?
契马布埃、乔托、马索利诺、马萨乔、乌切洛和利皮父子……
说实话,前几集讲的这几位画家,我都不太认识,甚至还有一些没有留下作者的作品。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这个节目不是考试,不是答题,也不必非带着学习的心态。
《局部》是一个值得你每一帧细细观看的节目,不在乎你从哪里开始,也不在乎你能记住多少。
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放下顾虑和刻板印象,忘记那些艺术史上的教条,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去赞叹。
也许看完这个节目,你会和我一样,对艺术不再发怵,而真正从内心里喜欢上这些作品,这也就是《局部》最大的魅力了。
#更多文章
不只《寄生虫》!盘点2000年以来,最牛逼的40部韩国电影!
这部年度华语电影,后劲太大了!
2020年了,选书时怎么挑出版社?(攻略升级)
作者简介
朵夫
一个自由撰稿人
理想很大,现实很窄
一个字一个字救自己
-the end-
*魏小河流域,前身为「不止读书」
从读书开始,尝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