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立刻爬起来查看情况,发现是有人在楼道里吵架,很想出去喝止一下,但是女人哭的太惨了,不好意思打断。
无法入睡,就靠在门上听了一会儿。
这一家,听起来是四口之家,父母操乡下口音,大概是山东河南一带的人,那个哭喊的女人就是她的女儿,和女儿对峙争吵的,是一个年轻男人。
听了一会儿我就明白了。
北京的这套房是姐姐和姐夫结婚的时候买的,当时买房的时候父母没有掏钱,但是离婚的时候房子判给了姐姐,姐姐补房款给前夫时,父母掏了钱。
父母过来同住,同时照顾女儿,不知为何,女儿虽然离婚但是却怀孕。
弟弟也跟过来了,疫情期间隔离在家,弟弟没有工作宅着打游戏,姐姐挺着大肚子却要去上班,承担全家的开销。
这次吵架就是因为弟弟在家什么也不干,姐姐急了。
姐姐在整个吵架过程中在反复嘶吼三句话:
1、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你们付出了什么?
2、你们有人关心过我一句吗?我在外面多累,你们有人问过我吗?
1、总是谈钱,钱,钱,只要钱不要感情吗?
2、就你一个人付出吗?因为你怀孕,后我对你言听计从,伺候你,我现在不赚钱,只是暂时。
3、你就是个臭s*,都是给你惯的。
面对弟弟的反击,姐姐只会回应:对,我没感情,我没感情我养活一家人,然后重复上面的那一套,同时互相算账,你付出了什么,我付出了什么。
我听的很难受,这女人听起来三十多岁了,婚姻不幸福,家人也不给力。
她的所有愤怒,其实都只是想说:求你们看看我吧,看看我的付出,看看我的疲惫,看看我的眼泪。
她并不是因为付出而后悔。
她跑到国外生孩子,结果老公因为工作原因滞留国内,不能过去陪伴生产。
这个女人独自在国外度过了产前产后的将近半年的时间,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去买菜,一个人度过了月子期。
她说,那时候老公每天都会打电话给他,问她钱够不够花,不够的话立刻打钱过去。
一直到出月子的那一天,护工小姐给她整理好物品,送她出院,然后郑重的跟她说,您辛苦了。
那一刻,她眼泪就流下来了。
老公总是想给她钱,就是为了抵消愧疚感。
她喊得声嘶力竭,真的只是想得到一句“你辛苦了”。
而她的父母,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有效的劝慰,只是在很小声的说,家和万事兴,别吵了,给人听见多丢人。
这个姐姐,真的太傻了,怀着胎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上班,赚钱养活全家人。
然后惨兮兮的去索要家人的感激和肯定。
就好比,你先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然后跟别人说,来,你看着给价吧。
别人给出了价格,然而你又不满意。
可是不满意的你,又不懂得去表达这种不满意,只会用愤怒和眼泪去攻击。
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你的一片冰心,别人毫不领情。
家人相处,也有原则。
我小时候曾想,一定不要成为小姨那样的人。
我小姨,是全家孩子们的第二个母亲,她在80年代的时候有一份工作,工资很可观,所以经常能资助其他的兄弟姐妹。
小时候经常往我家里三五不时的送肉,拉着我们家三个孩子去买新衣服,给她的姐姐减轻负担,我二哥去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没有住校,在小姨家住了三年。
她不仅对我们家的孩子好,对我舅舅们的孩子,一样的好。
好了这么多年了,我姨最近两年决定,不再对大家好了,以后谁也不管了。
偶尔和她打电话,她会在电话里抱怨,表哥的媳妇因为她一句话说的不合适,就跟她翻脸,让她很气愤,因为之前对表哥一家都很好云云。或者是,家里出什么事都要她管,管来管去大家都有意见。
我心疼她,像一个要账要不回的老妈妈。
陈年旧账,只有被欠钱的那个人才回去翻。
付出的那个人,在伟大牺牲的光环之下,自我感动。
我长大后也成为家里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个,愿意主动去付出,大到家里人买房出钱,找工作帮忙,小到给孩子们买衣服,出去吃饭买单。
过年的时候,我会派人去市场上批发牛羊肉,挨家挨户的去给亲人们送。
我妈经常当着大家的面说我顾家,说我付出多。
我私下和她说,你不要这么讲,这么讲大家慢慢的就不舒服了,不领情了。家里不仅有哥哥们,还有嫂子。
我妈说,那本来就是你付出多。
我跟我妈也说不明白,但是跟家人相处,也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规则。
第一,永远记得,快乐已经是付出的报答。
人的大脑,比自己想的要奇妙,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实际上人更享受的不是被给予,而是给予。
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有一些伏弟魔、奉献狂出现,是因为在付出的时候自己会得到快感。
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儿成长过程中从未获得重视,长大后很容易被家里人吸血,因为被吸血的她,有被重视和需要的幸福感。
《社交天性》这本书里说:
“人,无论被认为是多么自私,在他的天性中显然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本性,它们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幸福的必备条件,虽然除了看到他人幸福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不可能从他人的幸福中得到任何其他好处。”
书里还提到过这样一个实验:
向参加实验的被试者提问,你们是不是愿意收到5美元。
毫不奇怪,所有被试都很爽快地同意了这种意外的“奖励”。
而在另一些轮次中,被试者被问,是否愿意放弃部分获得的钱(比如2美元),如果愿意的话,某个慈善机构就能够收到5美元的捐赠。
这个实验最令人惊讶的结果是,与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收到更多的钱相比,被试在做出放弃自己部分收入去帮助他人的决定时,他们大脑的奖赏系统的激活程度反而更高。
所以原本被认为“自私”的大脑奖赏系统似乎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
意识到给予之后,大脑已经获得快乐的奖励,你就不会再去向他人索取奖励。
再去索要,就有自私的嫌疑。
我有个朋友的妈妈,从年轻时候就一直是个女强人,孩子要什么,给买,孩子要上学,找最好的学校,这些基本上都是可以理解的母爱。
不可理解的是,孩子长大了,结婚了,她跑去和儿媳妇说,以后你们什么都不用干,我给你们开一家公司,让你们什么都不干,就赚钱。
朋友的老婆说了一番话,我记忆很深刻,她说,我一点也不感激这种付出。
这个女强人妈妈,沉醉于自己的付出。
真正好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去勇敢、获得、给予,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力。
而她呢,在付出的过程中,体味女强人的掌控感,牺牲中带来的伟大感。
最怕的是,她还索要报答,索要儿子一家的毕恭毕敬和亏欠感。
我经常提醒我自己,我现在对家里的孩子很好,如果他们长大后对我不好,那也没什么好失望的。
因为我曾经享受过保护他、给予他的快乐。
我已经被报答过了。
第二,明确彼此的界限,不要越界去控制别人。
对谁好,是你自己的决定。
谁对你好,不是你能干涉的事情。
划清楚自己的实力范围,也明白与人的界限,你不能替别人做决定。
有人逼着你去付出么?或许有,但是最后答应的还是你自己,决定听从他人威逼利诱的也是自己。
我要对你好,然后我也要逼你对我好,这个逻辑其实是强盗逻辑。
如果一个朋友打定主意离开你,恋人背叛了你,不要再声泪涕下的去追问:我哪里对你不好,我对你多么好,你凭什么这么对我?
没有凭什么,那只是别人的决定和选择,你不能强迫,对家人也不能。
建议大家去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告诉你,你必须学会认清楚,什么才是属于你的题目,你不要去替别人答题。
第三,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
付出有快感,容易上瘾,所以不要一味的沉浸其中。
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强人妈妈,醉酒的时候会哭,说自己多么的不容易,大家都对她不起。
人都有脆弱和需要他人的时刻,那些习惯付出的人,平时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开口,终于开口一次,却没有被呼应,难免受伤。
有些人,这辈子无法正视自己的需求和脆弱,提起来都觉得羞愧。
尤其我妈那一代的女人,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娘道》,作为娘,都是无欲无求的,都是绝对坚强的。
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是一种智慧。
和弟弟吵架的姐姐,可以明确的和弟弟说:
“我平时很累,在外面工作压力真的很大,回到家看你打游戏,心里很不平衡,很郁闷。我需要的是你们的看到,你们的夸奖。”
“如果你这个时候跟我说,姐,你今天辛苦不辛苦。
我所有的辛苦就都不辛苦了。”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就连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看十遍都不嫌多,如果能在这本书里学会表达需要,就可以少吵80%的架。
因为新冠病毒,在家里宅了几乎一个月了,一个月,不出门,不见外面的朋友,在家里难免磕磕碰碰。
这也是一个,修复家庭关系的好时机。
我们花费很多努力,想要获得幸福,去竞争,去拼命,去和全世界作战。
却把重要的家人忽略了,最容易得到的幸福忘掉了。
珍惜和家人在一起隔离的这段时间。
好好的爱彼此一段时间吧。
配乐/歌名:心似烟火 歌手:陈壹千
配图/网络
给今天的文章点个☞在看☜吧,宅家期间,你和家人相处的还好吗?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聊聊,我会一一回复的,晚安。
已经上班的人有多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