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善意的背叛》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02-17 22:4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善意的背叛》观后感摘抄

  《善意背叛》是一部由比利·奥古斯特执导,潘妮拉·奥古斯特 / 萨穆埃尔·弗洛勒 / 马克斯·冯·叙多夫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善意的背叛》精选点评

  ●先后因字幕有误和断胶片往返影院多次才看完。回味两天仍提炼明晰主题阶级性格婚姻危机根源恒久忍耐彼此牺牲?顾全家庭搁置理想是善意的背叛?都是,但都不够厚重深邃的电影值得再三朝圣。PS个人道德观苦难不值得夸耀,更不能成为一言不合就冒火打老婆的免死牌。

  ●相爱并不能解决人生中大部分问题,还需要成熟的处事方式和许多好运气。最后一幕好似莫奈那些轻快草地上的人物油画

  ●世界史 恍如隔世的320分钟,片子结束,像是过完了一生伯格曼用这部作品自己创作生涯进行回顾,将几十年对婚姻与宗教思考融入剧本里,感情真挚饱满亨利安娜虽然打破了阶级之间的阻拦,走到一起,但是婚后发现,有些东西永远无法打破的,那就是性格方面双方都很强势,加上猜疑,足以使这段婚姻走向终结导演精心调制的光与色,使每一帧都具备油画的质感,堪称顶级艺术品

  ●323分钟的剧场版,花了四天看完。另一种形式、质感和结局傲慢与偏见,无法消弭 ,完完全渗透生活潜意识里,最终造就一种欲拒还迎的悲凉。越来越佩服伯格曼的剧作

  ●服了资料馆的观众水准!!放映故障没有中文字幕,大一起看英文字幕20多分钟,才有少数人起哄。直到工作人员反复调试也没弄好,出来说只能放英文字幕版,不看的可退场。结果多数人选继续看英字幕版,那可是将近3小时的全靠对白推进的剧情片!1点半放映完还有不少人接着看下一场....电视版更好!

  ●August他把平凡拍得太真實太深刻,深刻到電影結束仍久久不能自拔。 180分中不斷有人離場,但結束時的掌聲說明了一切。不要輕易在家嘗試挑戰這三小時,因為那種炙熱的溫存很難被理解

  ●伯格曼父母故事,马麻卡琳的名字给了外婆,而亲爱的卡琳马麻名字叫安娜,就是伯格曼故事里最坚忍善良角色的名字。1.妈妈去借钱;2.冯叙多回忆安娜小时候,听到安娜放学回家的声音开始紧张她会进来跟我亲吻,和我说话吗?3.伯格曼和安娜的吵架;4.其实我好心疼Petrus.

  ●一片大草地,令人颤抖的寒冬

  ●很好看,剧情一波三折时间挺长的,却不觉得枯燥

  ●在资料馆发生播放事故,但所有人都在黑暗等待,躁动和沉默。前排的一个大姐喊,“这怎么会事啊,也不给个解释” 那一刻,那么客观感受到自己就是鲁迅笔下那些沉默者。这无关于英文字母大家是否看得懂的问题,而是我们面对这样粗暴的商业行为是否要反抗的问题。谢谢刚才发声的人。

  《善意的背叛》观后感(一):善意的背叛

  电影资料馆 4排1座 怕困买了罐雀巢咖啡 着急进场取完票把手机摔了。还差20分钟结束时胶片断了 半个多小时后修好继续放映 电影节时字幕故障 这次又有这个意外 命途多舛。

  非常舒服的一次观影 3小时并不觉得长。体会到一一说的的那种代入感 跟着角色高兴伤心。看完后骑车在正午的树荫下 没有了早上的怨气 变得平静。

  胶片的质感太迷人了!细腻的情感 配乐的钢琴声入魂。这种电影就应该在电影院看么!

  享受在影院看听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电影场景。

  “但是,我们能够彼此谅解吗?”

  《善意的背叛》观后感(二):关于伯格曼的剧啊,我们统统都猜错!

  大人真是坏心眼,影片进行到半小时就提醒我说男主角是想做女主角的小狼狗才要和她结婚,还诧异我看了半天居然没发现。我以为这是个红与黑于连兮兮的故事了,害我花了更多的半天把脑子掰回到正途上来。

  电影花了一个半小时谈苦命的恋爱,差不多中间的时候男女结婚了,我们开始蠢蠢欲动自作聪明起来,既然还有另一个90分钟且节奏舒缓,我们不妨猜猜接下来的剧本怎么写,是什么促成了这一注定悲剧的婚姻?

  婚礼结束当天,婆婆对着上帝诅咒起儿媳妇,原本安静高素质的底下观众开始唏嘘,嘛撒喀是为我们所亲见的婆媳关系了!我们以为伯格曼是想做老娘舅柏万清之类的东西了,好不失望。我们都很俗的。

  同一段音乐反复贯穿全片,我们心想导演用于音乐的钱和姜文的《让子弹飞》一样寒碜了,可是有如惊悚片把我们震慑到的狂风雷鸣音效和怀孕的女主角撩起衣角,近景拍摄隆起的逼真大肚子,我们见识到科技一直那么高超。

  三个小时,各种出戏走神,各种尿急跑厕,各种空调开太大衣服穿太少的冻彻心扉。

  关于伯格曼的剧啊,我们统统都猜错!

  《善意的背叛》观后感(三):我们能否相互原谅

  我永远都不会再回去了,我经历了怎样的痛楚与折磨,我曾感觉自己是一个背叛者,请你不要再来撕裂我的伤痕。

  春天的绿林,安娜坐在长椅的这端,面对亨瑞克的请求,如是坦然,如是无奈。这就是我要的一切,温暖的阳光,家人的陪伴,简单而富足,但却正是你无法给我的。

  面对这样一部优雅精致,朴素到厚重,弥漫着古典气息的电影,谢谢任何文字都是苍的。三个小时,顺应着季节的更替,娓娓道来。其间反复响起的那只曲子,纯净简单的音符,空灵而深情。

  不论曾经的爱怎样炙热真纯,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袭。安娜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亨瑞克,追随他来到北部的小镇。她以为实现了的爱情,终究退却了。瑞典的冬天真的太寒冷了,丈夫一味忠于上帝,但信仰往往是冷漠的。安娜终于再也无法承受。选择离开,回到母亲身边。

  这是伯格曼写作的剧本,照例反映了父母的婚姻。或许,他在自己作品中反复提及的信仰与人性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时时返观着父母之间的矛盾。活泼的母亲代表着俗世的温暖与欲望,而身为牧师的父亲却总要排除人性,恪守对上帝的承诺。伯格曼是困惑的,他热爱母亲,敬畏父亲,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如何找到信仰与人性的平衡点。

  耶稣曾对他的信徒说,必先抛弃父母亲人,方才能够追随我。既然你选择了信仰,就必须抛却人伦。可有几人能做到呢?这毕竟是太过严苛的考验,我们都是有罪的,罪人岂能享受亲情与欢爱?

  照例是躲不开的死亡。皮瑞克的脸,苍白如幽灵,当他得知安娜执意要将自己送走后,便心生嫉恨。安娜意识到,她不可能真正爱这个男孩,不可能充当他的母亲。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虚伪下去?这或许标志着安娜与所谓神性的彻底决裂。皮瑞克抱着道格冲向冰河,如果不是亨瑞克及时拦住,悲剧将无法挽回。我们该同情男孩吗?还是责备安娜?

  总是看不惯亨瑞克的企业家饮弹自尽,第一次,亨瑞克注视着无比真实的死亡。他会进入天堂,还是地狱?

  The best intensions,究竟是谁的intension?我看不透。

  《善意的背叛》观后感(四):谁和谁的妥协

  August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描绘Bergman的父母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之后的悲剧性进展一目了然——一个执拗的阴郁的意图献身上帝的男人,和一个执拗的开朗的希望享受生活的女人。这之间的矛盾存在于成长环境,性格,以及对信仰的态度。这些东西在狂热的爱情面前不值一提,因此我们才会在看到Anna于父亲死后从母亲口中得知阻拦的意图时,觉得一丝气愤和一丝宽慰。但是事实证明,父母总是看得更远一些,因为婚姻不可能只建立在愉悦的狂热之上。

  他们的爱情从相见的那一瞬便产生,可是没有什么爱情是恒久的,对于Henrik来说,苦行僧一般的信仰又是否是恒久的?

  因此,人类这个交互式的系统还是得以妥协的方法做出平衡。一次次地妥协,一次次地违背自己的意愿,直到最大的悲剧险些发生。我觉得Petrus那件事应该对身为牧师的Henrik影响更大,但Anna显然先按捺不住了。

  我不知道Bergman在写自己父母的故事时,是否还能安心地说,这是圆,是我们人必须付出的痛苦。我相信故事的场景渐渐地从灰暗的瑞典北部恶劣天气中回到明亮的颜色鲜艳的乌普萨拉,是Bergman对于他父母的温暖的感受。只是两条长椅,静静地分开,问询着我们是否能互相原谅,是多么的无奈,又多么的真诚。

  于是我想起自己的事情,我想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会想起自己的事情,这才是伟大电影朴实的地方。

  August的处理舒缓而简洁,弥漫的古典气息让这片子显得与90年代脱钩,而Bergman也显然说出了他想说的,他把自己的影子投在父亲身上,去体验他的痛苦,他把自己的影子投在母亲身上,给她关怀的拥抱。从剧本里看得出,他受父亲影响更大,但对母亲更加同情。我想,这尊金棕榈,更多的是电影界授予伯格曼先生以及他的家庭,迟来的表彰。

  《善意的背叛》观后感(五):绿树林,伯格曼的源起

  八十年代初,已近70高龄的伯格曼拍完了家庭史诗剧《Fanny and Alexander》,逐渐淡出电影界,集中做电视(2003年的电视电影Saraband再次秀出女神Liv Ullmann,其水准较旧作豪不逊色)。1992年的这部片子,是他写的剧本,讲的是他父母的故事,仿佛在几十年探讨宗教、孤独和欲望的导演生涯告一段落之际,他终于鼓起勇气来直面这一切的根源,以怀念纪念,以记忆告别。

  丹麦导演Bille August也不简单。别的没看过,但1987年他那部Pelle The Conquer已经赢得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印象很深的,是他将人性置于北欧自然的敏锐体察。

  《善意的背叛》本该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古装melodrama,不玩弄类型,不徒求新颖,没有浓妆艳抹的情景和情绪。但伯格曼细腻深情的笔触成全了微妙的人物情感细节,导演隐忍庄重的讲述为情节注入触动人心的力量,这样的结合,达到了一种神奇的浸润式效果。节奏不拖沓,钢琴配乐稀疏得恰到好处,摄影机在室内基本处于静止,人物角色交替出现在中景、近景和特写中,油画般平衡唯美的构图。户外的镜头会多一些移动,但幅度有限,缓慢不易察觉,人物则变得偏远,让位给斯堪的纳维亚的风景,偶尔流露出塔科夫斯基式的悠远诗意。这样的对比,让气氛不致太过压抑或萧瑟,始终保持在从容的状态。薄雾、微风和雪花都俨然飘出屏幕萦绕在观者四周,人物的情绪在克制的镜头移动中更是绵延不绝,仿佛尘埃,镜头微微一抖,就洒进心里。尤其是女主角,虽然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美女,但特写中每次一颦一笑时的嘴角纹真能达到男主角所感受到的那种“勾引”。影片中最有感染力的两个瞬间均来自她:其一是入夜,她将自己的儿子充满爱怜地抱回他自己的床,然后看着隔壁床上已经熟睡的村里男孩,表情顿时变成空白的深渊,我们看到一个冲破阶级束缚、努力追赶爱人神性的女人终于屈服于自己平凡的自私、恐惧和由此而生的自我仇恨;第二个场景即是影片的结尾,在柔和的绿林中,她慢慢转头,发现自己的爱人坐在一旁的长椅,抿起嘴角,眼神中有一丝爱意和不止一点的不安和犹疑,一段对话后镜头切回远景,她打开左肩,手搭在椅背上,伸向她爱的人的方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善意的背叛》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