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攸也
通常听到这个寓言的时候,我们还没上幼儿园,而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学语文老师曾经满怀深意地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那时候五十几个孩子的班里,肃静地可怕。
这则寓言的寓意不言而喻,大家都懂——说谎会被惩罚、信任失去就难以恢复。
故事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真实性,是在于孩子到了一个阶段是会撒谎。这个阶段的小孩子听了,“说谎会被狼吃掉”,自然不敢再胡乱撒谎了。
不过,对于这个故事我还有很多疑问。
说谎的小孩,最后被狼吃掉了。
这也是你听到的结局吗?
其实,《伊索寓言》中原版故事的结局并不是这样,“许多羊和小羊都被狼吃掉了”,放羊小孩的结局没有被提及,这只是为了增添恐吓效果而改编润色的“加强版”。
这种恐吓是很有效的。
讲故事的往往是孩子心中的“权威”,父母或者老师,孩子自然会相信故事是真的,孩子因为害怕被吃掉,就不敢撒谎了。
不过这种恐吓,有没有副作用呢?
于是我想到,故事里的放羊娃,他对狼的概念是哪来的?
故事中孩子的养育者,用了“威胁”、“恐吓”的语气去养育孩子——“你再不听话,狼就来把你吃掉”。
于是,放羊娃知道了狼的概念,知道狼很可怕,但由于他没有真的见过,他对这种可怕程度的理解是有限的。
恐吓孩子效果虽好,却也教会了孩子恐吓别人。
戏弄村民的背后,是被忽视的小孩
放养娃三番两次戏弄村民,他到底在做什么?
在正面管教孩子问题行为目的表中,有一栏“寻求过度关注”,这其实就是放羊孩子在做的事儿——通过呼救,寻求关注。
村民因为被戏弄而愤怒,失去对放羊娃的信任,但没有一个人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如果放羊的孩子在第一次撒谎之后,有人能在他人的指责和愤怒声中,俯下身来摸摸孩子的头告诉孩子,“孩子,你还好吗?没关系,我猜放羊有时候会感觉到无聊,狼是很可怕的动物,我们赶过来是为了帮助你,我们不可以拿狼开玩笑。如果你想有人陪你玩,可以来找我……”
当这样一番话给到孩子,这个放羊娃还会再次撒谎吗?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两次撒谎的小孩不值得救吗?
第三次,狼真的来了。
放羊娃惶恐万分,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但是村民以为还是和之前一样,以为小孩在骗人,没有赶来救他。
故事中的村民没有人能分辨出孩子是真的恐惧,还是假装,如果有,悲剧就不会发生。
作为父母,需要能分辨孩子真实的情绪,究竟是“假”哭还是“真”哭,这样才能给到适时的安抚。
通常在商场里为了买玩具而打滚的时候,哭声就是假的,而当我们因为孩子打滚抛下孩子一段路,孩子的哭就变成真哭了。
孩子假哭的时候,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装哭是没有用的,我不会因为你装哭就给你买玩具;而当孩子真哭的时候,父母需要抱紧孩子,说一句,“我不会抛弃你,我还爱着你”。
除此以外,故事里的村民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有足够开放的心灵,接受孩子的顽皮。
当一个孩子决定用谎言去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不论是快乐、陪伴、认同或关注——这是否意味着孩子就是“坏的”、“丑恶的”、“未来会变成卑鄙无耻之人”?
一个撒过两次谎的小孩,就不值得救吗?
故事的结局难免给人一种暗示:面对一个撒谎的孩子,就要严厉惩处;人们的善意和耐心总是有限的,不会再三容忍。
“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可对待一个顽劣的孩子,多一个机会都可能“为时不晚”。
家长用寓言教会孩子道理,但也应该从寓言中学到为人父母的启示。
孩子要的就那几样东西:认同、看见、爱、归属。当孩子的这些能够被满足,也许谎言就变成没必要的拐弯抹角。如何让我们自己成为能给予爱的父母,才是关键。
育儿路,就是疗愈父母自身的路。
- THE END -
·作者:徐泽旭,一颗心,一支笔,一条助人与修心的路。壹点灵入驻咨询师,擅长婚姻两性、家庭系统、亲子关系、内心情绪等,温润而有力,专业且有深度。
*各位壹点灵的朋友们,近期新型肺炎扩散,又赶上春运,请提醒家人朋友出门佩戴口罩(医用外科口罩/N95/KN95首选),避免近距离接触有感冒、流感样症状的人,避免人流聚集的场所,勤洗手、多通风。
扫码关注
【放羊的小孩,你别怕,
狼来了,有我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