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者日历》是一本由马质彬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居者日历》读后感(一):英雄难当
诗歌,不陌生,上学的时候常常被老师折磨要感悟某句某字。也不熟悉,没有这个语境,除非很刻意或者确实很喜欢。
说不上多喜欢诗歌,但有些诗还是很喜欢的。比如《唐之韵》讲解的,都喜欢。比如《当你老了》。
现在节奏快,干什么都要快。读诗,不能再一句一句的分析,不能再一字一字的考究。能一下从字眼中看到画面,进而试图理解作者的情志,略有所得,足矣。
这本《诗集》从到手到看完,一周。印象最深《小小老头》,小马哥微信号也是这名。
有江湖大哥的影子。从画面到特写,从色调到旁白,看的见壮士的豪情,看不见英雄的气短。看的见儿女的情长,看不见美人的迟暮。
不知大家看过《英雄本色》没有,小马哥一生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身处逆境,忍所不能,不埋怨、不徘徊,只想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读完这本诗集,多少也能感受。由此而言,小马哥也是一号牛人,为人洒脱、豪情,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想必人生阅历丰富完整,但也曾历经各种惨绝人寰,隐隐中怀有感慨和遗憾。
英雄难当,还是作小马哥好。
无意间翻到的这本书,我以前不怎么读诗的,诗仿佛除了上学时的课后要求必背,我竟也只能知道几首像舒婷、顾城和海子的。直到有一次在豆瓣上阅读翻到了姜二嫚写的短诗,简单纯粹却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后书架总会推荐起各种各样的现代诗,就如这本。语言娓娓道来,不拖沓但让人仿佛就在旁边,家里家外、亲人孩子、花园阳光,一切的一切在作者笔下都很温柔,阴冷的成都,被子里的我,这本书成为我这周的枕上书,温暖2019年的最后时光~旅居者日历评价人数不足马质彬 / 湖南文艺出版社
《旅居者日历》读后感(三):大家推荐……
马质彬始终坚守内心的诗意,为诗歌留出一方空间,因为,在诗歌里,有他隐秘的激情,远大的理想和仿佛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当然,还有难以形容的伤感悲哀,而这些,正好显现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面,他的形象因之丰满、高大。
——李少君
马质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多种修辞手段在诗中熟练运用并转换。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对话,铺陈,叠加,交错,直抵人的心灵深处。诗中有对话,有细节,有情境构造,有哲思妙悟。看似喃喃自语,实则另有深意,使人抚掌称善,扣弦而歌。
——吴重生
马质彬的诗歌基调是现实主义,其大部分题材是城市生活,而当下的城市元素多数不具备传统现实主义的天然诗意,有的甚至是相悖的。这种新现实主义写作,需要对城市意象重新提纯、重新开掘、重新解构、重新融合,方能呈现新诗意,马质彬选择了这种有难度的创作,并作了可贵的探索与诗写实践。
——苏忠
马质彬的诗丰富,驳杂,融画面和思想于一体。流溢于文字间的孤独,哲思,让人共鸣,对世界的关切,让诗人坐拥大片河山,洞察人间并体恤悲悯人间的情绪像血液流动在文字的血管之中。因为爱,所有个体都具备了它们的普遍的生命性。让人叹惜唏嘘。读他的诗,让人沉浸之余,有理由相信,人生因他所绘摹的细节而呈一瞬的折服并柔软。不独独是感动,更多的,是诗者的天赋让文字,让诗歌,有了如光普照般的灵魂。很多的触觉,都感同身受。及物,关注众生,百象环陈,接地气,亦是温软的烟火之气。他的诗是流水低调的缓动,是清风徐徐地吹拂。是故事的悬念和迷幻。追问与遐思间,人生因了诗,有了缺憾,也有了美满。
——苏若兮
与其说这是一本诗集,不如说它是一片正在降临的黑夜,或者一片海。看似暗下来的光线,充满了变幻莫测的的色泽;看似无风无浪的海面,底下是汹涌不息的暗流。马质彬的写作,丰富、纯粹、冷静,具有一种自我对抗、保全、治愈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是向内的,闪烁着一名诗人独特的天性,以及后天环境、生活沉淀出的智性,非常具有力量。
——康雪
小马哥的诗歌指向正如一句他的诗题:“自我残缺又圆回的月亮”。经常以设问直抵生命终极问题:活着或者死亡的意义。但诗不是哲学,他很清楚。所以草原上的马和村里的老人,这些大地最平凡而卑微的生灵,成为某种承接,承载一个诗人的悲郁与欢欣,实证与虚无,灵性与智性,浸沉与跳脱,以死证生,以低萎证高蹈。此中亦有类乎老杜的沉郁之美。
——李本
有为诗而歌者,不亦幸乎!但将诗而颂者,不以乐乎!透过诗人所言,我们感受的是一位旅居者多年的心灵积累。他在大山中操劳、在都市中居行、在职场中拼搏、在国际间往来、在故乡徘徊等等,诗人向我们所展示的是十二个月的自然风景,描述的是365天的心路历程。故此“月历”者,乃时间雕刻之深切体验,乃情感投射之远程探照。再者,月之弯形,月之清辉,月之银光等,总是出现在诗人的眼中、心中和梦中。故此“月历”者,乃乘月而飞行,乃沐辉而陶醉,乃追光而自由。为自由而飞翔,为自由而高歌!以为是言,诚可推举。
——李志雄
简单说,诗即思。质彬的诗是锋利的,但不是一柄削铁如泥的宝剑出鞘。它的光芒不显露在外,而是藏在诗的语言,技法,意象等手段里,他的诗隐藏着道……
——周南
诗歌是对文学的另一种诠释,马质彬的诗给我们带来了文学的诱惑和快乐。
——鳌超
《旅居者日历》读后感(四):一半北京,一半西伯利亚
作为马老师盆友,也算是这本书从一个心中的idea,到开始筹划,一直到最终出版的见证者之一,对于现代诗,本人的造诣浅薄,不如聊聊我所认识的作者更来得有说服力一些……
马老师是我认识的人中拥有反差性人格比较强烈的一位。他在朋友圈中拥有一个男人羡慕女人嫉妒的昵称,跟《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一样一样的。当然这与作者天真稚嫩的外表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不过如果说江湖气呢,倒是可以沾上一点点边。马老师常常说自己是跑江湖的,由于工作原因几乎全国跑遍了,总是认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物,而且面孔识别的能力贼强大,华为见了会流泪,苹果看到会神伤,即使在某个饭局见过一面的某人,也会在N年后的某天被马老师在街头偶然的认出,这种超能力往往令作为朋友的我们十分惶恐,生怕一个不小心得罪了他,就会被记恨至地老天荒。然而,在这种时常穿梭于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大北京的日子里,马老师却一直很珍惜少有的独处时光,守护心底那一片小小的属于自己的西伯利亚。听闻本诗集中的很多作品,都诞生于飞机上,高铁上,各种匆忙的旅途中,无数深夜和凌晨。
虽然外表天真稚嫩,常常被各路保安当作学生强闯写字楼而拒之门外,但马老师自诩拥有一颗老灵魂,这一点从这本诗集中也可以看出,比如《雪夜炉边的老人》,比如《小小老头》,《一个老太婆》。。。。。(好的我终于把目录翻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排解压力的方式,而马老师选择的是写诗。说起来这个我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大约四五年前,我曾经开过一个写影评的公众号,发了大概十篇左右就弃了,因为运营一个公众号是一件极其消耗时间精力的事情,我无力应对……在我忘记公号密码不久后,马老师告诉我他开了一个诗歌公号,从最初的几十人(都是身边的亲朋好友),到后面越来越多的口口相传,如今在圈内小有名气,已经可以接广告了……马老师一直保持着每天一篇的节奏,如果说写诗是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可见作者日常压力有多大!!!
说回这本诗集,我读完后的感受有无奈,也有妥协。或许诗歌就有这样的魔力,缓缓讲述着他的北京,也讲述着他的西伯利亚。马老师的语言并不晦涩,甚至有点小小的唠叨,读他的诗,很像和一个历经沧桑看破红尘的老头子喝茶,喝下一口之后告诉你,“呐,做人呢,最紧要就是开心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点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诗歌鉴赏者的读者来说是好的,不需要去特别诠释,去解密什么,也不需要特别解读来彰显自己的理解力遗世而独立,这就是我认为诗人最大的可爱之处。诗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可以跟随着想象,每一个比喻,又都恰到好处的如临其境。在他的诗里,痛苦变得如此漫不经心,孤独又是那么不值一提,甚至不比一片叶子的坠落更有重量。通看全集,“接受一切”似乎是作者的基本情绪,但他又足够克制地将“接受一切”隐藏的不露痕迹,看似冷漠无情,实则敏感多情……话说本诗集我最欣赏的是《在西藏以目光与沉思牵引慢行》的组诗,但就不要告诉你为什么~
除了外表和灵魂分属两极,马老师在兴趣爱好上也有着云泥之别,一边是诗情画意的文学才子,另一边则是充满烟火气的湘菜厨子。一直觉得反差大的人要比一般人生活的累一些,因为输出内容要更多,于是就要更加多的吸入内容,同时还要协调好两部分的平衡,但这个在马老师身上倒看起来还好,诗歌和文字是他的寄托,厨房和菜市场是他的归宿。早点明白这点对人生还是颇有进益的。一切世俗的东西,在阳春白雪面前,总有它自己的奥妙。就好像虽然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北京,品尝过各类高端日料和海鲜,但你舌尖总会提醒你不时地怀念起湘潭县那家苍蝇馆子里的干煸肥肠。。。
本人何其有幸品尝过大厨的手艺,独门武艺快准狠……两个小时八个菜没一点问题,只见他两个锅同时操作,左右手齐开功,一边飞雪连天射白鹿,一边笑书神侠倚碧鸳……围观马老师下厨本身已是一次美好的行为艺术体验,至于味道,更是可登各类大雅之堂,主观地说,普通人中的米其林一星厨师,没有问题。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作者,一半北京,一半西伯利亚。
祝诗集大卖!
《旅居者日历》读后感(五):诗集序
新月已生飞鸟外 ——马质彬《旅居者月历》序 诗友荐来青年诗人马质彬的诗集稿《旅居者月历》,希望我写点文字。感谢诗友的信任,让我有机会较集中的阅读一个青年诗人的作品。近年也为一些青年朋友写序。一是常难以拒绝,好处是让自己有机会向年轻的诗人朋友学习,在阅读中切磋,尽量不让自己太早落队。马质彬是一位勤奋的写作者,读他的诗歌,知道诗歌成为他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他所思所想的心路历程。也许他写得多了,难免匆忙,难免在文字和技法上有粗疏之作。然而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天赋较高,诗歌常出自本心。真情流露,性情所至,信笔成诗。在读他的诗作过程中,常常为他出新出奇的诗意妙笔拍案称快。 我说马质彬的诗歌出新,是从马质彬的诗歌中看到了他对生活的新感受和新发现。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一说诗歌的现实主义,就是在说乡村风貌田园牧歌写作;人们一说现代主义,就是在说外国诗歌的翻译笔体写作。其实,今天的现实主义,本身就很骨感,很现代。重要的是许多人漠视了身边颇为现代且又有几分荒诞的现实。而马质彬用诗歌固化了这骨感和荒诞:“夜渐渐深下来/空气中像撒了胡椒粉/日光灯越来越刺眼/空调不再有效果/钉书机钉子被卡住,接着/打印机一声急促的卡纸/之后是长久的,下沉的寂静/忽然想起:这是一个二手的办公用品/——上一个用它的同事,已于两年前猝死/于是决定下班/电梯墙壁上有我沉默的影子/经过楼下时,还是无法理解/早上路过的那个老人为什么在哭。当时/冷风攻击他的面庞,和露在裤管外的脚踝/现在轮到我了//树影在灯下扇动宽阔的翅膀/却不飞走,只是向我扇风,并与我对话:/’交换信仰吗?毫不保留?’/——‘大概不能做这样的买卖,/起码我得先有一个信仰。’/但是,天堂可能很快就竣工了……’”这首《深夜下班》是一个80后白领青年的日常生活的一幅场景。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是常态平凡的生活,然而诗人将写字楼里的细节强化组装,与自然形成反差,与生命形成对峙,于是现代性突现了现实的危机,而这种荒诞,却因为是日常现实而超越成新的诗意。 超越的另一个说法叫先锋,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性,是对我们泰然处之的日常现实进行解构、重组,从而以反讽的笔触处理危机。这和一些假先锋只会玩粗俗突破审美底线不同,也和另一类假先锋只会装神弄鬼玩玄奥不同,在这里,是需要面对现实并且解构它,产生新的诗意,从而坚守不与其同流合污的诗歌精神。如诗作《有备而来》:“‘真是晴天霹雳!’//名人去世了,如此突然/没有征兆,几乎难以接受/但好在与葬礼之间还隔了几天/于是,至少在葬礼上/我们是有备而来/准备好表情、仪容/以及将要发表的纪念文字/许久不见的人又见面了:/握手,寒暄,问候/然后合影留念/——不行不行!我们怎么在笑?”这是一个名利场上的小速写,没有多余的描抹,批判之锋刃干净而犀利,让人们习以为常的逢场作戏和程式化的庄严盛大,变成一幅悲伤照片上的小笑脸!  现代主义存在的意义,是人们认识到现实的荒诞,并且期待超越和解构它。然而这种几乎徒劳的努力,呈现了生存的困境,其中全新的当代体验,形成生命的全隐喻。这个隐喻在诗人笔下成了一个《玻璃罩子》:“看起来,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头顶是天,脚下是土地/吹起的沉闷、微弱、回旋的风/但他还是觉得/肯定被扣了一个玻璃罩/这个罩子比他高,伸手也触不到/也很宽广,并随着他的走动而移动/所以无论他前进还是后退/都撞不到它的边沿/但他就是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他闻到了自己的臭味。/后来有人与他搭肩、握手/他发现,真的可以与对方触碰到/天啊!他想:/这人和我一并被关在玻璃罩子里了!”这让我想起了契可夫的小说《套中人》,然而在小说里,只是一个人罩住了自己,而在当代现实中,我们可以都罩在一个玻璃罩子中,这也许是一种规则,也许是一种程序,也可能只是一只按纽,比方说,核按核……诗人这首诗以一人荒诞的感觉,写出了当代人真实而无奈的困境。诗人马质彬对诗意的开拓和体验,充满当下性的现实感,恰是他生活在首都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又非常自觉的保持一种反省和批判的态度,将一般人认为十分正常,或者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东西,认真的审示和重新观察,从而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昏迷超过五十个小时的人》巧妙处理了时空转换,将一个漫长的事件过程压缩,将其中必经的事件和细节提炼与强化,从而达到令人警醒的艺术效果:“持续昏迷,超过五十个小时了/人们有次序地谈论各种话题/首先是怜悯、命运/然后是将来、影响/再然后是政策、报销/然而,他这种漫长而又耐心的死亡/毕竟让大家开始不耐心了/于是不约而同地期望/他可以有一瞬间能够醒来/然后摸到氧气管,然后/——自己拔掉”。近些年,诗坛回归现实之风较盛,但如何处理现实题材,分歧巨大。将现实碎片化成为一个个段子,展示丑陋低俗产生感官刺激而引吸眼球,一度有甚嚣尘上之势。其实,诗歌的批判精神在建立在美学意义上的批判,换句话说,心存善意的批判,如这首诗的结尾处理,恰到好处。 一个好诗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也是一个为世界重新命名的人。诗人虽然较多的写城市现实,但也不局限于此。在我们四周还存在着历史遗存的事物,被前辈诗人书写过千百次的东西,如何完成写作是对一个诗人的考验。诗人笔下的长城,就好像站在都市文明外的一个乡下年迈老人,在诗人笔下给我们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天气晴朗时,可以偶尔仰望/天上的云层又变换出人脸的样子/仍旧是那么年轻,而野长城啊/野长城!你已经枯燥地老去//坐落攀爬在险要之境/曾经参与过争战、见证过国运/最后的任务是:承载历史/谁在意你砖墙、城基裂缝里的心事/你关心着氢气球的结局/——上升之后,是到更高的高处,还是/一旦脱离视线,即就地炸裂,死于渴望/防线变成内墙,因此坚持就变成错谬/墙面又在脱落了,谁来写点什么吗/日期?故事?或者别的什么/只有偶尔的雨水在上面打字/然后,又一遍一遍地全部抹去//到来的规律不变,杏花为山野着色/尔也夹杂着几株桃花——何必单调呢/知道几个春夜过后/会有几段野长城在花香太浓时,醉倒坍塌/当然,肯定会注意避免压伤群花”。这首诗的抒情风格与上面几首诗的口语倾向不同,淡淡的怀旧,心存善意的关切,将野长城人性化,也给了已经图腾化的长城全新的命名:一个值得关心的老人。我之所以特意引用这首诗,是希望诗人有多样的笔法和更广泛的题材空间,避免把诗歌变成自我重复的日记式的书写。多样化的笔法开拓诗歌的空间,比如《仿佛听见有人在叫我的曾用名》:“空荡荡的地铁站,温差被许可/手扶电梯向下/回头看看有无掉落的影子在反方向电梯/过往的经历和梦境/一个一个缺口,透着无止境的黑暗/我却一度期盼亮光/万事都有定期,而除此事实以外/其他于我都是隐秘/如今我在我的身体里已经老了/冷风因为重量没入地下,又从地下刮来/但不能再兴起旋转。这时候/仿佛听见有人在叫我的曾用名。”这首诗是在写诗人一瞬间内心的感觉,一个人身处城市空荡的地铁站,只是一个人的境况,却有魔幻的现代感,旅居者的内心漂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综上所述,诗人马质彬是一个关注现实充满现代精神的青年诗人,尽管这部诗稿还略嫌杂芜,作品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从上述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天赋和才华给人们可以期待的未来。值得一提的是,我较喜欢他的诗作《等待雪》:“在冬天,我等待雪,/像等候一位故人。/那时会将我的残陋遮盖,/一种柔和的遮盖。/白雪的遮盖会容我宁静,/这宁静之外,却是凛冽,/凛冽之中又是向死的悲壮,/好吧,至少也是安宁的悲壮。//那时,雀鸟不再在头顶喧哗,/提醒着刺眼的艳阳、紫罗兰的香气,/那时,清泉不再低语,/编织着回忆不完的陈年往事。/那时无须再问我:/此生何为,前路何在?……”诗人在这里所创造的高洁意境,所追求的崇高而圣洁的精神向往,都是值得赞许的诗人情怀。正如诗人写道的:“有种爱情,是无可言说,/在书里读过,梦里梦过。/相遇时,满心都是欢乐,/离别时,满心都是诗歌。”一种朴素而干净的爱,可看作诗人对诗的一片挚情。借此短序,祝福诗人马质彬,也希望诗人珍惜才华,不负光阴,写出更多创新而又美好的诗篇。是为序。 2018年 夏写于北京 叶延滨,当代作家诗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曾先后任《星星》及《诗刊》主编。迄今已出版个人文学专著50部,作品自1980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了国内外500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意、德、日、韩、罗马尼亚、波兰、马其顿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