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散文》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节前夕,受朋友委托写过两篇散文,我草草了事应付过去了,写了两篇文章便当做完成任务了。其实,说起散文大概是我最不喜欢的体裁了,印象最深的是中学课本里的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春》,其它毫无印象,就连平时看《读者》这类杂志时也不怎么看散文。但因为帮朋友的忙,让我对散文有了兴趣。
在豆瓣闲逛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本名为《蒋勋散文》的书,因为《蒋勋散文》这本书是2019年1月出版的新书,所以在这本书的页面下还没有很多书评,即便是现在《蒋勋散文》这本书下面也只有20篇书评。我决定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蒋勋散文》的作者蒋勋,我知道这位被誉为“台湾之子”的作家,同时还拥有作家和诗人的身份。蒋勋1947年出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曾就读于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在很多文化机构担任过要职,也做过大学教师,是个经历丰富且拥有才情的人。我知道蒋勋是因为大学刚毕业时想重新学学唐诗和宋词,所以知道了《蒋勋说唐诗》和《蒋勋说宋词》 这两本书,也是因为这两本书我知道了蒋勋,而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却是这本《蒋勋散文》。
在读《蒋勋散文》之前,我对散文有一点误解,总觉得散文是一种没有什么特点的文体:既没有小说的精彩,既没有说明文的言简意赅。而在读完《蒋勋散文》之后,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美好。《蒋勋散文》记录了蒋勋三十余年的散文精华,也可以说是一本蒋勋优秀散文作品的合集。在《蒋勋散文》中共有11章的内容,既有美学的见解,也有对台湾的记述;既有对宗教的看法,也有对感情的解读。书中有我不曾了解的人文知识,也有让我瞬间清醒的生活哲理,也让我了解到文体并没有错,而是我的见解和内心让我错过了那些如诗般的美好文字。
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读书和旅行是我们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教会我们学会包容、知道不要故步自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蒋勋美学家的身份,《蒋勋散文》的文字在我眼里显得尤为美好,让我对书中提到的地方心生向往,也让我对自己知识的匮乏而感到羞愧,因为这个世界上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我们常说开卷有益,而只有真正的好书才能让我们思考和前进,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也给我们前进的力量。
《蒋勋散文》读后感(二):生活的每一处都是散文的起笔°
——评《蒋勋散文》
文/蓦烟如雪
蒋勋的书我看了很多,从红楼到小人物,从书法到美的艺术,他无处不在释放他的魅力。他是一个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美学学者……这么多的标签都不如一个生活家适合他,他虽然去过不少地方,看过山川、河流、闹市、小街……但是他的笔下,最让人欣赏的还是那股静。
那是看过了烟云看过了大海后的蛰伏,是一种像琥珀一样的存在,不为展露而露,只为表达内心的那种淡然。
所以在我看到这本书《蒋勋散文》的时候,我更是有感他生活的每一处都是散文的起笔。
《蒋勋散文》是他三十余载的散文精华,书中把散文分为十一辑,从萍水相逢的朋友离去,到辞岁之钟里的天地一愿;从电影沦陷“文化”与“利益”的拉锯战到美是历史的加法;从夕阳无语中他悼念台静农到二十年前想起的静浦妇人……
此文凝结了很多,印象很深的是前面谈及蒋勋写的评剧《四郎探母》中,他说他遇到许多老士官,他们很想家,说因为历史原因,“他们的故事,仿佛就是杨四郎的故事,是战争中千千万万与亲人隔离的悲哀与伤痛,不可言说的心事,都化在一出‘探母’的戏剧中。”
我莫名想到了于右任写的《望故乡》,那些一海之隔的老人,该多想念亲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块,他们也是心念家人的故人。
我忘不了那个杨天玉老兵说:“杨四郎十五年没有见到母亲,我娘呢,二十年了,也不知道我是死是活,是到哪里去了。”
看到此话很哽咽,一水之隔,却内心万水千山,用一出《四郎探母》去抚慰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散文最重要的命脉就是真,蒋勋抓住了这个灵动的一笔,让他的文字有了荡气回肠的生命力。
他是个真性情的人,他感伤亲人朋友的离世,他能静下心来去,把耳朵俯贴在发酵的食物坛面上,去感受大缸酝酿的声音。
喜欢他写的“我有一梦,总觉得自己是一种树,根在土里,种子却随风韵走去了四方。有一部分是眷恋大地,在土里生了根;有一部分,喜欢流浪,就随风走去天涯。”
这淡淡的一笔何不是蒋先生的心情写照,也更是那些眷村的老兵的写照。
蒋勋的文字不需赘笔,只需静静去品一品,就能感受很多。
《蒋勋散文》读后感(三):夜品蒋勋美文||品《蒋勋散文》
深冬的某个雪天,凌晨四点半,我被女儿的小脚丫踹醒,夜虽静谧,我却再难入睡。索性拿起手边放着的一本《蒋勋散文》,用了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
看完全书的时候,天色尚未透亮,孩子们还在沉睡。我从窗台向外望去,雪色明丽。面对远处的皑皑白雪,我不禁掩卷沉思:
蒋勋的文字为什么能写的那么好?写山、写水、写环境、写人物,仿佛信手拈来。文字看似平凡熨贴,组合起来却充满美韵,朗朗上口,又动人心脾。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蒋勋的书,然而,初识蒋勋是在很久以前。大约也是一个冬天,在一堂关于美学的讲座上。
彼时,“蒋勋谈美学”很出名,导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蒋勋以及美学的含义。
从导师的话语中,我对蒋勋逐步有了清晰的第一印象:学的是西洋艺术,对儒家思想的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对音乐、美术、文学有不可救药的痴迷。这种印象无关性别,无关外貌,仅在于内心对蒋勋美学观点的深深地认同。
这种认同感,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一定要好好看看蒋勋的文字。到了这一天,我顺其自然地和蒋勋的文字结缘。
我认为,蒋勋的文字,是美学基础在文字层面上的延伸;看蒋勋的文字,是浮躁的环境下给心灵的一次洗礼,亦是用儒家思想对功利主义的一次涤荡。
这本书是从蒋勋的多部作品中精选出来的选集,所以,在多个章节里面,蒋勋的文字里都提到了老兵听《四郎探母》这出戏,因为时代的动荡,他们蓦然和亲人分离,从大陆到了台湾,眷村便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在这里老兵和他们的同伴共同生活,相互慰藉,也分担着对家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
在一个章节中,《新四郎探母》窃取敌情的功利主义洗脑行径,让老兵们愤而离席,当慰藉被当局弄的变了味,传统的孝道,被政府的功利主义挟持,老兵们的过往经历仿佛成了一场闹剧。
透过蒋勋的文字,我看到了儒家传统孝道在几十年前,分裂的现实环境下的扭曲和延伸。
蒋勋的文,我该早点看的。蒋勋将他对美学的理解,淋漓尽致的泼洒在他的文字中。文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剧情的转承启阖都让我领略到美的意境。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蒋勋的文字,现在就可以去找他的文字来看了,别像我一样,生生错过那么久。
在某个夜色尚好,万籁俱寂的时点,翻开《蒋勋散文》,沉浸在蒋勋的文字中,体会美学带给我们的美好。
之前一直认为,创作都是需要灵感得,在那刹那间体会到醍醐灌顶,体会到如有神助,才会下笔如有神。直到前段时间和一个作家碰了面,才了解到如果写作靠灵感,那作家都得饿死!所以,现实总是没有理想的那么完美,真实永远都是赤裸坚硬与不带一丝温度的!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看蒋勋先生的书,之前也有在网易蜗牛拜读过、在喜马拉雅听过他的讲座,也买过蒋勋老师《蒋勋说红楼》,每次都能会被他悠然文字感动,被他感性的声音抚慰。蒋勋先生的文字亦如他本人带有着魏晋风流的隽永和飘逸,简单的人物在他的笔下更加的生动且鲜活,与其说这本《蒋勋散文》是一种散文题材,不如说是多种题材,或者丰富的题材,是有着韵律的诗歌朗朗上口,又像是有着对话和情景,语言丰富的小说,着实让人沉迷……这也许才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喜欢散文,那种形散意坚,飘然不坠,非常有质感和韧性的文字,其实还是喜欢散文中那种淡然的味道,不会有过多的浓烈的情感,也不会触手冰凉,有距离感。而蒋勋的文字就是这样的存在,在简单而平凡的故事中,体会到生命、体会到坚强、体会到淡然处事、也体会到对于生活的不容易中蕴藏着的可贵之处!总有人说,生活不仅仅是诗意和远方,还有苟且,其实即使在不容易的“苟且”中,也是可以找寻到片刻的安宁和随心,在生活的泥沼中也有静待绽放的荷花,依旧娇艳而从容;在生活的暴风中也有始终如一的海燕,依旧坚强且高傲。谁的一生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这和美是一样的,总是从对比中才能见分晓,像歌里唱的“人生如粗茶淡饭,心里骂嘴里嚼,谁不想快活到老?”然而如何能做到快活到老?就如郑板桥所言“难得糊涂”?还是承认这些暴风、泥沼的存在,泰然处之,找寻其中生活的美与乐趣呢?也许这才是生活自由自在的硬核吧!
从小就非常崇拜那种出口成章,动辄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韵的人和作品。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个矮机、一杯咖啡、一本散文,沉浸在蒋勋的文字之外,还有更多的知识可以探寻可以学习,没有比这个更好、更幸福的午后了。不拘泥与形式,方得纯粹自在!
《蒋勋散文》读后感(五):散文之美:形成,神亦成
读书的时候,觉得散文题材是最好完成的任务,最怕的就是记叙文和议论文。
生活是固定的,每天三点一线,哪里有那么多的故事可以作为记叙文的题材,议论文就更难了,论点,论据,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还怎么举例论证去说服别人。
散文就不同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老师你要是敢说我门不对题,那就是你学问浅了。我那是不拘一格的好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长大了,出来社会,经了事,才明白能写出好散文才是顶顶难的事情。看着《蒋勋散文》更是如此觉得了。
天文地理,古往今来,在他的笔下是信手掂来。吃个饭,散个步,旅个游,看个书,写个字,怎么就在他的笔下,那么的有风韵和味道了?
书桌上的右上角有一颗石头,你可曾注意过吗? 你从石头联想到了什么,又得出了哪些来自生活的感悟和历史的感叹?如果试着多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也许你也能学着蒋勋写出一篇《石头记》。可真相是:纵然你是个有心人,注意到了,但恐怕你的形能成,神却不成。
台北蒋勋,人道是:“蒋老师”。
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影剧音乐舞蹈的评论家、电台节目主持人、演说家、美术之旅的解说人、美学学者等这些是这位老师的工作。一个人通达的东西越多,看到的东西就越深邃。这就如同,有个说法,最初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是开悟了,通达了,山又是山了,水又是水了。
我不知道蒋老师是哪个层次的人,但很明显是比我高的层次,所以,我看到一个候车站睡着的老人,就是累了那就睡觉啊,但蒋老师是,酣睡着,好像梦想着他的童年,一篇散文出来了,那个遨游的思绪啊。。。一个问题,那信仰的眼神,闪烁的奇异的光,是对文化人的信任。
他们在大学中,要学习如何制定法律,在社区中为人们定出是非的判别标准,解决人群间的纠纷。他们还要学习高贵的道德,学习如何从内心尊重别人,救助贫困衰弱的人,相信人与人可以友爱,他们也要学习对大自然的感谢,知道神的赐予应当公平分配,应当珍惜。他们是大学的青年,他们用我们劳动生产的时间去思考人类灵魂得救的问题。一个急切赶路的妇人、一簇开出人家墙外盛艳的春天的花,即使,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每天走同一条街道,每天接触同意的人,但蒋老师的世界,和我的世界就是不一样的。外境一样,外境也不一样。
我看一朵花,是眼前这一朵花,能想起几句唐诗宋词亦然是自己有点文采了,但蒋老师眼前的这朵花,确实穿越了他脑海里无数的历史,艺术,美学的知识而汇聚的那一抹绽放。
散文,形散。千奇百怪的世界,花红柳绿的世界,我没有神韵,所以成不了气候。但有层次境界的人,在在处处都是神韵,花非花,又是花。
向蒋勋老师致敬。
好好沉淀,好好积累。
《蒋勋散文》读后感(六):美从何处来
我记得翻开这本书是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里,可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却是个阴天,人们总是喜欢太阳天而不喜欢阴天。在阳光下,什么都是懒洋洋的,而看书更是享受生活的一种乐趣所在,活在阳光里。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蒋勋的文字吧!
蒋勋的身份有多种,他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他就是一个眷恋故乡的大地之子,也是爱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
散文有一种形式:形散而文不散,记得语文老师说过,写散文最难,但是可难不倒蒋勋,《蒋勋散文》收录了“ 台北之子”蒋勋执笔三十年以来的经典文章。不妨拿来读一读,看看文人是如何看待事物万变的。
辑一里有一篇《石头记》,而我也知道《蒋勋说红楼梦》,但是两者并没有什么关系。当我看这篇《石头记》的时候,心想,蒋勋是怎么把散文写的如此美妙的呢?怎么能把石头形容的如此有意象呢?或许是一个人的阅历,或许是一个人的心境。
从蒋勋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能感受到人情世故,也能感受到事物的美好,《蒋勋散文》里的每一篇你,几乎都附有一幅图片,和文章美好的融合在一起,辑七的岛屿独白有一篇《岛屿南端》的文。
岛屿最南端的角落,因为有比较长的日照,在北部已经为秋天的云影笼罩时,仍然明亮如夏天。而且,因为乌云浓厚的云都北移了吧,这南端的角落反而是更为澄澈透明的。澄澈透明的蓝色,使人觉得可以愉悦到发笑的蓝色的天空和海洋。每一辑都有一个主题,包含了风景,地理,人文,而我也通过蒋勋的文字领略到了这些点点滴滴,那样你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当下是多么幸福。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你能够花时间好好品味品味,不要被时间束缚,不要被自己束缚。
朴素的文字,华丽的辞藻,看似不关联,却又紧紧交缠在一起,写的时候,也是与自己思考的时候,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为什么有人喜欢写字,为什么有人喜欢旅行,那是因为能够跟自己思考,旅程,总有一样在路上。
《蒋勋散文》读后感(七):今夕何夕,读此佳音
献给孤独心灵的至美独白——三十余载的精华全部收录在《蒋勋散文》中,我能读此佳音,实在是荣幸之至!
蒋勋喜爱散文,于他而言,散文是一种自在的文体。创作、工作、生活和学习,无外乎自在最让人愉快,所以蒋勋的散文总有种未完待续之感,如此畅快,如此舒服,如此欢愉,又如此轻松,舍不得它停止,也不愿让他停止!
蒋勋的散文总会记录那些美好而温暖的过往,在层层叠叠的文字中执着的创造着美。好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热情,又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柔和。在不知不觉,在忽然之间,一下子让人变得明亮。于是,云烟里的一光一影,黄土上的一树一木,还有眉间的一抹欣喜,唇角的一丝淡笑,就都成了故事。除此之外,还是有些牵绊和挂念,成为它们出现的原因。案上的笔墨将白纸点染,氤氲成五彩斑斓;窗外的芭乐开花结果,预示着夏季的到来;平淡的流年暗换,刻伤了掌心的命纹。记忆的沉淀此刻就显得理所当然。
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了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望,而这些,蒋勋说它们《无关岁月》;我有一梦,总觉得自己是一种树,一部分眷恋大地,一部分随风云走,蒋勋说它们是《山盟》;水墨画其实是水痕的领悟,水痕交叠,只是渐淡渐远的一种心境吧!蒋勋说他只是看到《屋漏痕》有感。
曾听到过一句话:生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话风趣又幽默,我很是喜欢。其实,我所钟爱的,不过是最原始,最贴合心境的词句,它无需华丽,勿用飘渺,只要是人间烟火过滤后的简约,便足够记忆深刻。
蒋勋为何热爱散文,除了这些总该还有些内心的坚持。包、纸、笔,一路上边走边写,那一兰幽香,那一纸疏狂,都是亦步亦趋的念想,都是回首遥望的过往。在那段与世无争的时光中,怕是只看山水,都满怀温柔。
岁月清浅,有萍水相逢,也有不可言说。深呼吸,烹茶落座。无念想,杨柳婆娑。倘若,于天地共感,是否能体会到雪落指尖的清凉?是否能感受到流光倾泻的闪耀?也许是《蒋勋散文》写到了我的心上,每翻动一页都仿佛握紧了匆忙时光。
散文的美,有一种静心的功效,它不单单将美展现,也将美长存!
我总觉得自己多年后还会翻看《蒋勋散文》这本书,且就说是它与我有缘吧!所以,不管是今夕何夕,我都感谢能够读此佳音!
《蒋勋散文》读后感(八):读《蒋勋散文》
读《蒋勋散文》
20190304
我之前所知道的蒋勋,是通过喜马拉雅FM有关《红楼梦》的栏目开始的。可以说他是一位国学大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真可谓风流人物也。我一个朋友特别喜欢《红楼梦》,我受了她的影响,去年重新读了《红楼梦》,之前是读了几回,最早是高中时候接触的,没读下去。后来了解到蒋勋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个小视频,花四分钟听蒋勋教授讲关于房子的问题,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被一个房子所绑住。
认识下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福州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多才多艺的风流人物也,蒋勋教授在文化界的名号传播甚远。他通晓中国文化,也懂西方历史;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英文法文也不差;他可以鉴赏国画,也能画出油画;他能讲圣经故事,也能聊佛法公案……最后,他还可以把其中有意思的精华写成文字,跟读者分享。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这是著名作家张晓风对蒋勋教授的赞誉,名副其实也。
如果你还对蒋勋不了解,觉得这些是过于赞誉了,那么现在我们阅读的这本书《蒋勋散文》就可以一窥究竟了。蒋勋的散文,包罗万象。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蒋勋散文》,贯穿了蒋勋整个创作生涯,将其中最真挚、最温柔、最私密,也最经典的文章,整理结集。三十年来蒋勋教授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的佳作,从文学从艺术从人文从美学,方方面面,兼容并蓄。这本书有很多我触动的点,有精美的插图,国画,西洋画,书法字帖,美轮美奂和文章融为一体。还有许多感人的篇章,比如《四郎探母》,令人深思,意味绵长。
通过《蒋勋散文》这本书,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作者,也更喜欢作者了。在我对蒋勋教授有所好奇的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蒋勋散文》读后感(九):读散文品人生
散文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所以我很喜欢散文,烦恼时读他,心情就好起来,渐渐在读书的忘忧中得到一种超脱,忘了面对的烦恼,进入书中编织的风景里去。
窗外大风吹得到处一片凌乱,随意从书架上拿下《蒋勋散文》,有时候,散文能将心境与现实用一道智慧的门隔开。抚平内心的褶皱。让人沉醉其中,乐哉乐哉!
蒋勋,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他是个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读蒋老师的作品,就犹如看见一湾清澈的泉水,听到翠柳上的莺啼,美轮美奂。
《蒋勋散文》收录了蒋勋老师三十年以来的经典文章。涉及了唐诗宋词、水墨画、古风俗……等多领域的文化之美。文中除优美的文字之外,还有优美的插画。让人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还欣赏美景。让文字瞬间活泼起来,不那么枯燥。
开篇的萍水相逢,让我不禁回到了学生时代,那些留在记忆当中的同学,有十年没有联系了吧。他们怎么样了,人生就像一场旅途,很多人都成为了过客。对自己好的,不好的,都将成为记忆。但是在那逐渐淡忘的岁月里,有过这一群人陪自己走过,是人生之幸。对,珍重,珍重!
其实诗人写作的时候总喜欢用山水花鸟为题材。与大自然相比,人总是很渺小。看书中对于景色的水墨画,总是有种古香古色的情怀。
给我最触动的是第七章,岛屿独白。我常常有这些时候。似乎孤独的只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独白,是真正更纯粹的思维。但是也是一种轻松的方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都的步伐都像赶集一样,害怕停下来,何时能听听自己的想法,做个真正的自己。适时给自己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随意任性,只有自己知道!
宿命----什么是宿命,我不知道,我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有时也不得不承认被宿命牢牢套牢。无法挣脱,就犹如如何努力离目标就差0.1的距离。我每每挣扎,告诉自己再试一次,在努力一下,还是无法逃离。
冬天的太阳很安静,一片片金色的阳光透过玻璃映射下来,而风却不老实,将树上挂着的零星叶子也吹了下来。枯黄的树叶呼啸着有时打在玻璃上,然后再落到地上。
合上书,心灵很平静,我想我应该去睡个午觉了!
《蒋勋散文》读后感(十):种子对大地的眷念
散文的意境在于情之所至,笔之所在。台北之子蒋勋以其并不华丽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近七十年的人生体验,也许我们很多人写作或者阅读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与别人类同,寻求一种归属感,而蒋勋的作品却有着“虽万千人吾往矣”的真切,他不需要迎合社会或者公众的畸型审美,写就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别时容易》或许是节摘自李后主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但对于蒋勋而言,他从来不曾拥有过江山,若说有,也与我们众生一样,有且一次的人生,他的童年收藏东西的癖好,很少人可以否定自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但是我们更难得的并不会打理这些千艰万苦收藏的物品,任由其没有章法地堆砌起来,直到有一天,发现原本宽敞的房屋被这些“丑陋”的事物所侵蚀,甚至痴迷于此。 《无关岁月》讲述了我们历法上对时间的划分,划分成年、季、月、日、时、分、秒,但这只是人的一厢情愿,时间可曾等过谁,可因为谁的丰功伟绩又留过谁。与其这样,我们不得不肩负起“坐地日行三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的责任,在本篇散文中,蒋勋写出了中国人的宿命与讲究,只须从以下二三十字就可见端倪: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屋漏痕》暗喻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如同墨在水中化开,轻盈晶透,如果没有水的灵性,那墨必将是乌乌的一团,没有一毫的生气。蒋勋从此处落笔,写出的是岁月与年代,的确我们平常人不仅不会丹青,更说上师承,只是觉得那山水之间必有深意。喜读蒋勋的文字,才知道画工笔画的人手中离不开一支“水笔”,都是使用“水笔”的高手,画画由此看来不仅需要灵性,那种画龙点睛的灵性,更需要的是耐心,是板凳要做十年冷的耐心,试问,成为一流的画家,我们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可以等待? 《秋水》,最初了解这词还追忆王勃的《腾王阁序》,但是真的见到这种场景却是走出校门后很久的事情,毕竟只有在人烟相对稀薄之处,才能逃离钢筋水泥的重重包围,也正因为如此,见识广大如蒋勋者,也对这淡荡的秋天的水与秋天的阳光一往情深,毕竟都市的人太喜欢功利了,太喜欢算计了,连“秋老虎”最后的肆虐也要恶语相向,只是对于一直生于斯、长于斯的伊卡无法理解都市人的矫情,原来你是来这儿度假的,不是真心实意的“服役”。
《羊毛》是蒋勋将一件残忍的事情写成了文艺范,只有人类的爱是沾染着血迹与杀戮的,确实我们并不主张杀生,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牺牲、毁灭别的物种,将有机的生命变成无机的物质,那时候我们穿在身上的羊毛衫,吃在嘴中的羊肉片,哪里去听闻羊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