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27 03:0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是一本由刘烈茂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读后感(一):水浒中的人生

  上初中时候的我,一直很喜欢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传》,翻来覆去的看了很多遍,每一次看,都很惋惜,也很感叹,一是感叹当时的世道,逼良为娼,官逼民反,一心热血报效国家的人儿们,最终,都走上了绿林野寇的道路,梁山的一百零八员大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着自己上梁山的理由,最后,或许也是108种不同的结局。 在我看来,这本《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之于《水浒传》,就像今何在的《西游三部曲》之于《西游记》,在刘烈茂创作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究竟为何《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究竟为何《水浒传》被后人如此赞颂?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本奇书,但更多的是,这是一本揭露官逼民反的残忍现实的史书。 忘了以前在哪本书里看到有人这样评价宋江,其实宋江才是《水浒传》里的大boss,他带领梁山一百零八将走向了灭亡,时间隔了这么久,对《水浒传》的大概内容我已经很多都记不清了,但在这阅读这本《水浒传中的社会与人生》里,我又逐渐捡起了《水浒传》的大概人物和每一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在刘烈茂笔下,篇幅最大的人物大概就是宋江了,宋江大概就是一个被现实逼反,但是还对现实抱有期待的一个顽固角色,宋江的骨子里,还是存在着对这个封建王朝的愚忠,或者说,是懦弱。 我挺喜欢黑旋风李逵这个人的,李逵对宋江,就是一条忠实的下属,最后梁山招安,宋江终究还是败在了他的愚昧之下。 其实梁山上的很多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观不合,也许就算没有最后宋江对朝廷的投降,终有一日,一百零八将也会有分崩离析的那一天吧。 除去宋江李逵之外,作者刘烈茂还用了大篇的篇幅来描写花和尚鲁智深和豹子头林冲和武松这三个人,此时此刻,惋惜的心情再一次浮现,本应鲜活的三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原因走上了梁山,我不知道最后一刻,他们是否有过后悔,但我觉得,也许这才是梁山大将们,最后本应的归宿吧。 这本书写的文艺满满,从另一个角度给读者们解析《水浒传》,跟随作者的笔下,我逐渐读懂了梁山的每一个人,也逐渐领略了曾经阅读时候一直留下的迷惑,作者还很人性化的在最后,将《水浒传》与外国的一本作品做对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外作品的不同,将这本书的内涵更加鲜明的摆在读者眼前。 看完之后,合上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水浒传中,还有这样的一种人生。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读后感(二):从《水浒传》看逼反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鄙人是初三的时候读完的《水浒传》。彼时彼刻只觉得书中故事非常精彩,并未深思其背后的那些关于江湖、关于社会的思考。《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就是一本关于《水浒传》的文学评论札记,里面的一些“歪理”倒是非常有趣。

  《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在水泊梁山落草为寇组成了一个“江湖”。这个江湖与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相比,一样的是义薄云天、豪情万丈,不一样的是金庸笔下那个江湖与武林息息相关,《水浒传》里的江湖与朝廷政治息息相关。与其说《水浒传》是在讲江湖的故事,不如说是在讲彼时社会的故事。“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几乎是贯穿整部《水浒传》的思想内核。

  先来说说这些好汉是怎样上山的吧。第一类当属官府直接逼上山的,比如林冲和武松,这些人在山下的际遇可以说是自己本身并无什么过错,只是招惹了坏人,被坏人逼的走投无路。第二类是犯罪之后上山逃难的,这些人私以为是做了坏事不想接受惩罚于是上山逃难的。第三类是慕水泊梁山侠义之名上山的。第四类是与梁山好汉交手失败后归降上山的。第五类是水泊梁山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设计诱请上山的。其实真正符合“官逼民反”这个主旋律且比较容易被世人理解的也只有第一类人。

  逼与反两个重头戏如何写作者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同样是写官逼民反,或侧重于逼,或侧重于返,或是逼反并争。但无论怎样写前提是相同的——没有逼就没有反。

  整本《水浒传》并不是以梁山好汉起笔,而是以反派高俅起笔。若先写一百单八将,那么就会给读者留下“反”自下层起,官府镇压就会显得天经地义。而全书从高俅写起,为后面林冲、武松等人的反做了铺垫,下层的反是因为无良上层的逼迫而造成的,故而官逼民反、反的理直气壮。

  自先秦百家争鸣以来,儒家、道家、佛教都曾在不同的时代被统治者推崇,它们作为一种信仰都教育信众能忍就忍。而《水浒传》恰恰有点儿反其道而行之的感觉——奸臣、贪官把忠臣良民迫害得退无可退、忍无可忍、非死即反的地步只能是当反则反了,所谓官逼民反是也。

  《水浒传》被推崇的官逼民反的道理,其实质是要揭示对待专制统治者不应存有任何幻想,忍辱偷生只有死路一条,被压迫者只有反抗压迫才有活路。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读后感(三):水浒人物的虚构与真实

  水浒故事为什么好看,相信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的一点,是它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些人物在读者的头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譬如:委曲求全、一味忍让的豹子头林冲,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疏财、善于用人的及时雨宋江,足智多谋、指挥若定的智多星吴用,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的黑旋风李逵,刚猛不屈、敢作敢当的行者武松。

  据考证,《水浒传》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577位之多。在这么多的人物中,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不下几十个。这些人物各有特点,没有雷同感和脸谱式的扁平化描写。写人粗鲁处,往往同中有异,写法不同。鲁达粗鲁是性急,在酒店耐着性子听完金女的哭诉,就再也坐不住,当即交待史进、李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李逵粗鲁是蛮,有人冒充宋江强抢民女,李逵不问青红皂白,一气之下砍了杏黄大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撕得粉碎,并抢上堂去要杀宋江。施耐庵善于抓住人物个性加以着意塑造,从而写活了人物,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评价《水浒传》时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虽不免有所言过其实,却也道出了《水浒传》成功的奥秘所在。

  水浒人物虽然大多史有其人,却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三分真实七分虚构。我们不能简单的与历史人物对号入座,就如一部《三国演义》,因为艺术再创造的虚构才更好看。

  高俅史有其人,却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官修《宋史》无传。施耐庵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作为《水浒传》的反面人物代表?在《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一书的《无耻太尉》篇中,刘烈茂指出有三方面原因促使施耐庵这样构思人物。首先,高俅的出身是无赖流氓,竟然平步青云骤登太尉的高位,这就更能显示朝政的腐败有多严重;其次,高俅和徽宗之间存在流氓太尉与浪子皇帝的特殊关系,这就更能显示朝政的黑暗;最后,因为高俅在《宋史》无传,便于虚构,而蔡京、童贯等人在《宋史》有据可循,碍于史实不便施展拳脚加以虚构。

  小说对人物的艺术化加工不能脱离开生活的羁绊而随意驰骋想象,尤其是成功的小说更注意到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小说家往往是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者。“作者对现实各种人物的观察相当深刻,从外在的言谈举止到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刘烈茂)”

  林冲是施耐庵塑造极为成功的一个人物。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武艺高强自不在话下。如果仅仅以万夫不挡之勇这样的赞语轻轻带过,人物的塑造就无法在读者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水浒传》一书花了不小的篇幅讲述林冲的故事,占比仅次于武松,可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偏爱。

  《林冲容忍的极限》一篇中,刘烈茂从林冲的社会地位和性格入手,一步步揭示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

  林冲的社会地位和优厚自足的生活决定他不会轻易走上反抗的道路。他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和社会地位,在高衙内等人的迫害下选择一再忍让。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高衙内调戏妻子,他忍了;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他也忍了。他甚至天真地认为只要一纸休书把妻子休了就可彼此相安。可他哪里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高俅等人不置他于死地不会善罢甘休。于是,迫害一再升级。野猪林阴谋未果,草料场大火紧跟又来。林冲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终于在沉默中爆发,杀了陆谦等人,顶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

  林冲的思想转变,在施耐庵的一步步有意安排下,写得极为自然,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透过林冲的故事,我们看到社会现实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有多深远。《水浒传》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具有了一般作品所不具有的深度,也是原因之一。

  林冲是小说中的人物,刘烈茂从现实生活的发展逻辑分析,指出林冲这类人在现实中更有可能选择忍辱偷生。施耐庵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参透了严酷的社会现实,给被压迫者指出了一条反抗专制压迫的道路。由于这样的思想高度,《水浒传》在明清两代一直被视为禁书,严禁出版。

  《水浒传》中的宋江,常被误解为北宋末年的宋江。这种误解远甚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诸葛亮等人,因为后者毕竟是虚构少于真实。而宋江这个《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却是虚构大于真实。可以说宋江是施耐庵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

  在《宋公明不是历史上的宋江》一文中,刘烈茂比较了《水浒传》中的宋江和历史上的宋江,无论是生平事迹、性格特征,还是精神风貌,两都都有极大的不同。

  历史人物宋江根本没有上过梁山,更不用说建立起义根据地了;领导起义倒是确有其事,活动地域也相当广泛;宋江也没有征过方腊、田虎、王庆等人,更无征辽事迹;其行动表面与小说中的不同;结局众说不一。

  历史上的宋江与小说中委曲求全、愚忠的个性完全不同,是一个剽悍不羁的起义军领袖。施耐庵为了全书的总体走向,把宋江塑造成一个仁义长厚的小说人物,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进行了别具匠心的艺术再加工。

  《水浒传》的好看,不止是人物塑造的成功,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大书特书。比如人物绰号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面的学问也不容小觑。水浒人物的绰号大多表现其内在精神,让人过目难忘。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把水浒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来考察,抽丝剖茧,考量其中真实与虚构,读出人物的灵魂。读《水浒传》是这样,读其他精彩的小说也应该如此。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读后感(四):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破碎的乌托邦,官逼民反的悲剧

  还记得我的第一本《水浒传》,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一本带着注解的绘本,寥寥数语介绍人物生平,又寥寥数语讲完了整个故事。

  孩子们看书总是不带太多的思考,当然咯,便是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当时的我也一样,这本绘本于我而言不过是一个个拼凑而成的故事,只觉新奇有趣。

  再后来长大些了,抽出时间看了白话版的水浒,不知不觉倒是入了迷。有无数个夜晚,为了书中人物的经历长吁短叹,也为了他们接受招安后的命运感慨。

  直到如今再去重温水浒,才发现这乱世英雄主义的背后,潜藏着的社会悲剧。

就如同刘烈茂在《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所言:《水浒传》揭露的着眼点已从个别例子转向社会关系网,歌颂的着眼点也已从个人反抗转向联合斗争。

  本书的作者刘烈茂是广东饶平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63年调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古典文学。曾任重大文科试点班负责人、中文系副主任、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1-4届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岭南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水浒传》学会理事等。先后出版了《灵狐妙鬼话聊斋》《新评聊斋志异二百篇》等多部书籍。

  接下来我将结合《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这本书,来谈一谈我的感悟。

人生的悲剧:官逼民反,重压之下被迫上梁山

《水浒传》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山山有强盗,官衙里、朝廷里也到处有强盗。盗寇遍地,贼官横行,正直善良的人何为生?(《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

  正直善良的人何为生?自然是投奔梁山了。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林冲,他的人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高衙内是当朝太尉的干儿子,他见林冲的妻子貌美,一次次的想要调戏、奸污她。而林冲却因为害怕丢饭碗,从不敢与高衙内起直接冲突。

  林冲的一次次退让使得高衙内觉得他软弱可欺,最后竟联合高太尉设计陷害于他,更是在林冲刺配沧州后,一次又一次的想要置他于死地。

  那么我们的林冲在这个过程中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他什么都没有做。妻子差点被奸污,他到处找诱骗他妻子的陆谦寻仇;在流放前,他休了“矛盾的起源”,他的妻子;在野猪林他差点被杀,却替谋杀犯求情。

  直到他终于意识到高太尉们绝不可能放过他之后,才懂得奋起反抗,在风雪之中,连夜上了梁山。

  不难看出,林冲受封建思想影响颇深。妻子差点被奸污,他不去找罪魁祸首,却将气撒在其他人身上;自己被诬陷判了流放,他却将责任归结在妻子身上,从未想过妻子被休之后是否还有活路。在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之前,他从未想过要反抗,甚至还抱有日后可以“挣扎回来”的幻想。如果不是高太尉父子一再逼迫,他绝无可能上梁山。

  这是林冲人生的悲剧,但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

社会的悲剧:高官专权,腐败专制的官僚制度

  在传统思想之中,梁山众人是“贼”。可这帮高举“替天行道”大旗的“贼”却深受民众爱戴。而那些口口声声称呼他们为“贼”的高官们,却被百姓们骂作“害民贼”。

  高衙内的干爹,高太尉的上位史就像一个笑话。他曾被家人和百姓厌恶,却因为会踢球而得到宋徽宗的赏识,最后竟然手握朝廷的军政大权。

  宋徽宗就更有意思了,不理朝政、重用贼子,心思都在淫乐之上,没事干就从地道钻去名妓李师师那里作乐。

  这个国家,从骨子里,就是烂的。

  也难怪高太尉在得知自己的干儿子高衙内作恶,调戏别人的老婆以后,敢设计陷害林冲了。

  《水浒传》中,真正直接被这些高官逼上梁山的只有十二人。更多的人则是被这些高官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高官统治下恶劣的生存环境所逼得没有了活路。从林冲等人的表现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已经被当权者掌控,人们往往逆来顺受,很少想要去反抗。

  这也直接导致了清官没有好下场,那些乱臣贼子却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蔓延、交织,成为笼罩在百姓头上的阴霾。

暗黑童话:破碎的乌托邦,逃不过的悲剧命运

  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腰斩《水浒传》,将全书删至仅剩70回,剧情在梁山泊英雄聚义后戛然而止,仅以卢俊义一梦来作结局。

  可在我看来,水浒之所以是水浒,就在于他连续三次打破了美好的假象。

  第一次,打破了看似美好的太平盛世,揭露了官官相护、腐败专制的社会现实。梁山众好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远离政权,构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乌托邦。如果全书在这里结束,那么充其量只是一本爽文,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第二次,宋江率众接受招安,打破了梁山这一“乌托邦”,可见“官本位”依旧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如果全书在这里结束,那么便将成为统治者的最爱。

  第三次,则是众好汉的最终结局。梁山众好汉各自在人生道路上抗争、努力,好不容易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好不容易又回归主流,被朝廷所接纳;之后又北征辽国、南征方腊,牺牲大半好汉立了大功;最后却依旧走上了被权臣迫害的老路,走向了灭亡。

  真忠义者没有好下场,假忠义者却是高官厚禄,可不就是这血淋淋的社会吗?若是《水浒》缺了这个结局,或许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与核心。

  当然,每个人对于《水浒》的看法和见解都是不同的。多年来,人们对于《水浒传》的探寻也从未停止。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剖析水浒,从宏观着眼、人物着手,着实令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读后感(五):《水浒中的社会与人性》:人物绰号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之一,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聚梁山起义的故事。

  除了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外,这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排位和绰号也让人津津乐道。即使你对《水浒传》里面的人物不熟,但只要听到某一个人的绰号,也大致能猜到这个人的个性了。

  所以,绰号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为书中的人物形象添增添风采,加深人们对角色的印象。

  比如,提到智多星,自然就想到聪明的意思 ,也能想到吴用在《水浒传》中扮演的角色形象。谈到及时雨、黑旋风,很快就能让人联想到另外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人,这比直接叫他们的名字有明显的差别。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性》这本书谈到,给人物起绰号,并非《水浒传》独创,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流行。后期文人在创作的时候,开始有意把绰号和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更加突出,绰号也开始成了文学作品中增加人物特色的存在。

绰号的由来

  绰号又称外号、诨名、花名,一般根据人的内外特征所起,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

  绰号最早的来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虞国有一个叫百里奚的男子,他靠养牛生活。晋献公灭虞时把他掳去了,当作陪嫁之臣送入了秦国。后来,他逃跑到楚国后,秦穆王才知道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难得人才,便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了他,把他委任为上大夫,把国家政事都交给了他。

  因为用了五张黑色羊皮把百里赎回来了,所以号称“五羖大夫”。

  这一个故事出自《史记.秦本纪》,可见绰号对于一个人的代表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人相互取用调侃性绰号的现象有增无减。唐宋期间,文化较之前更为繁荣,民间及宫廷内互相起绰号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些文人们也乐于给自己起绰号。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这里的号其实就是一种绰号。

李白

  元明以后,绰号成为草莽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一种集中现象,而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人物绰号的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了。尤其是取材宋代历史的《水浒传》,作者特意把一百零八将的绰号以骈文的形式精心组合成一篇粱山英雄颂,绰号使得书中的人物大放异彩,也增加了作品阅读的趣味。

水浒传大将

如何给书中人物起绰号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体现,而文学作品中的绰号,则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特征,闪烁着作者的匠心。

  所以给书中的人物起一个适合的绰号也是一门学问,看似简单,实则艰深。随意起一个绰号并不难,但是要起得好,恰好又能表现出这个人物的形神特征并不容易。接下来我们看看《水浒传》中是如何给人物起绰号的?

  以形貌特征起绰号;

  林冲叫“豹子头”,因为他生得豹头环眼。邹润脑后一个肉瘤,故唤作他为“独角龙”。史进因身上纹有九条青龙,人称“九纹龙”。

林冲

  以技能专长起绰号;

  戴宗能够日行八百里,所以叫“神行太保”。凌震善造火炮,故唤作“轰天雷”。

戴宗

  以人物脾气性格起绰号;

  秦明因为性格急躁,声若雷霆,故绰号“霹雳火”。柴进仗义疏财喜好,接纳四方豪杰,所以被叫做“小旋风”。

柴进

  以所使用的兵器起绰号;

  呼延灼以其惯用兵器双鞭闻名,被称为“双鞭”。徐宁善用枪法,人称“金枪将”。

徐宁

  以凶猛的野兽如虎、豹、蛟、龙为绰号,表示这个人本领高强,令人望而生畏。如“入云龙”公孙胜、“锦毛虎”燕顺等。

公孙胜

  《水浒传》中大部分人物的绰号与人物还是相匹配的,但是有一些人物的绰号起得就不是很有特色。比如花和尚鲁智深,书中还是花了比较多的篇幅描写他。他是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慷慨大方的英雄,他的“义”表现特别突出,但是“花和尚”这个绰号没有显现出他任何个性优势,也不足以表现出他的内在精神。

鲁智深

绰号在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水浒传》,《红楼梦》里的人物也基本上都有绰号。比如“混世魔王”贾宝玉、“二木头”迎春、“呆霸王”薛蟠等等。不过《红楼梦》中绰号起的最成功的莫过于王熙凤了,“凤辣子”三个字把王熙凤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指她为人爽快,雷厉风行,也说明她内心歹毒,手段泼辣。

  可见,一个好的绰号号可以是人物的灵魂,也让读者通过绰号,窥见人物的内心。

  同时,《红楼梦》中人物绰号的意义超过了以往的文学作品,不仅凸显了人物的个性,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隐喻之美。

  比如林黛玉被誉为潇湘妃子。这一个绰号既有湘妃哭舜的典故,也暗示了黛玉泪尽而逝,夙愿不得终的悲惨命运。

  到了近现代作品,起绰号最为成功的大概要数鲁迅了。

  鲁迅很重视绰号的文学价值,他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有趣,文化内涵丰富的人物绰号。他曾说道: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

  “豆腐西施”杨二嫂、孔已己、阿Q、九斤老太、假养鬼子、何道统、赵白眼,这些经典人物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就是绰号和人物形象的统一深入人心,一提到这些绰号,立马会想起这些主人公。

  当然,起绰号并不是我国文学家的特点,国外的许多经典作品,也善于给主人公起各种绰号。

  “守财奴”葛朗台、“羊脂球”、“茶花女”等,绰号让这些人物经久不衰。

  一个小小的绰号,包含和承载了多少有意义、有历史的文化信息。利用绰号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古今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手段。了解了绰号在文学作品当中的意义和地位,能帮助我理解作者创作人物的语言艺术,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以及时代背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