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KM》是一部由常河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350KM》影评(一):希望每一个千里之外的人心上住着一个零距离
片头零散的交待了他的工作,和他的收入,因为这一切,他选择了骑行回家。片尾他在集市上买糖果,顺理成章的呼应。仔细的选择着糖果以及进门口是那句:要有高速了,石阡可以嘛……这种自豪。
没有人愿意背景离乡,诗和远方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是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迫的挤压。
春节刚刚过,今天,我一个人从家里回来,选择了自己开车。路上因为人太多,连服务区都没停,一个人从早上九点开发晚上6点,到住处的时候,人已经累到虚脱。
农民工,在这个社会,是一个阶段型的特殊存在,有一天,他们会变成另一个词汇,或者另一种形式,但实质上仍然是经济不平衡发展造成了人口迁徙。
百度大数据显示着人口流向,商人用他们做生意,媒体用他们做新闻,服务部分用他们解决用业报道太平……而对于流线上的每一个人,是他们一公里一公里骑行出来的。
我们为什么选择远方?又为什么有人被留下家乡?为什么今年报道农村回家的路会堵车?节假日空城化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奔波的人,有一份牵挂,就好像这1350公里有一个终点一样,是一份人生的意义
如果有一天,这世界,只剩下奔波,迁徙,那么为了省钱而进行的骑行,还会存在吗?
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会有飞机、高铁和骑行所代表的阶层,但,一定可以做点什么……吧。
《1350KM》影评(二):我只是在回家的路上..
这是一部非常朴实的纪录片,朴实到没有一句旁白,没有一行字幕,没有一秒特写,绝大部分的拍摄角度只是安装在农民工头盔上和摩托车头上的两个摄像机,一米一米地,一分一秒地,不加修饰地向我们展示这段回家的路。
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对再普通不过的在广东打工的农民工夫妇,他们离家很久,他们收入很低,春节到了,他们要回家。仅仅为了节省1000块的车费,他们选择了开着摩托车踏上了漫漫回家路:5天4夜的行程,1350公里,刺骨冰冷的雨和雪,打滑的路面旁边是万丈悬崖....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们回家的路。他们的旅途并不壮丽,也没有任何传奇色彩,他们的一路上有的只是严寒和疲劳,因为他们只是每年千千万万摩托回乡大军中的一员。跨上那遥远的路途,不是为了什么高大上的挑战自我,也不是什么用车轮丈量大地,也不是什么记录自己的青春,更不是什么去西藏净化自己的灵魂,他们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回家。
旅途的开始和结尾都是以卓依婷的《财神来到我家门》作为配乐,当他们跨上摩托车开始旅途的第一秒时,我为他们感到担忧,因为我也喜欢骑行,也喜欢远行,我深知漫漫长途的严寒意味着什么:除了肉体的折磨更可能是致命的交通事故。等他们到了家里,配乐再次响起,我能深深地感觉到他们千里迢迢赶回家过年的幸福感觉,好像我也曾经试过。
他们的旅途中有很多的困难,例如在桂林碾死了一条狗;半夜里在荒山野岭摩托车突然坏了,怀孕的妻子感到不舒服吃不下饭,在冰雪路面上摔了一跤,道路太滑他们只能下来一步一步推车走路等等,他们都一一克服,而影片本身对此着墨不多,甚至一笔带过,导演仿佛告诉人们,这群农民工的生命中本来就是充满了各种苦难,他们已经很习惯去应付这些苦难,他们连一句抱怨都没有,只有两句朴实的贵州方言:”老天爷啊,赶紧出点太阳“和”我日你妈“。
回家,一个多么美的词,无论多远,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家。每个人都曾经离家,也都要回家,正如其中一个农民工说的:开慢一点,总会到家的。
《1350KM》影评(三):回家路上--1350km含剧透观后感
没有画外音,唯一听到的制作组的声音,是片尾那句 你慢慢走进去。
才五十多分钟,却后劲十足。
1、摩托骑的飞快,突然有一只狗闯入眼帘,咯噔一下,车子继续跑。先前看了推文,对这一幕已经有所准备,但是自己看的时候,心里还是跟着咯噔了一下。
2、路上结冰,摩托车安全帽上也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只能用手敲啊敲,一点一点打掉。外套冻住了,妻子就给丈夫使劲把冰捏碎拍掉,然后丈夫又去帮旁边的同行大哥把外套上的冰捏碎拍掉,不然“化了以后衣服就湿了”。其实,骑那么久,到最后身子就是麻的,即使冷,被风吹的也已经冷到没什么知觉了。
3、天气太冷,即是是从头到脚都武装了起来,但是骑久了手会麻,打电话的时候整个人都直哆嗦,所以,路上停下生起一小堆火,几个人围在一起烤个手更是常事。路上结冰打滑,只好用稻草打起来自制防滑轮,看到这里,忍不住想鼓掌,这就是生活智慧。
4、有一晚,汪正年的妻子不想吃晚饭,只是坐在床上靠着休息,后来看到片尾字幕才知道,怀孕三个月。他们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好,只是无计可施。
5、路上虽然辛苦,但是导演镜头下的这几个骑行回家的老乡,唯一的一句脏话,是因为一块掉落在路上的障碍物,因为这块东西,骑在前面的老乡摔倒了。
停下烤火时偶遇的骑行小伙伴,相互嘱咐小心点慢点骑,人和人之间的温暖有时候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这一路上我们这么骑过来了,结冰的路上其实挺危险的,所以跟我们一样骑回去的你们啊,也骑慢点,慢点骑,安全到家,才好好好过年。
6、终于到了石阡,汪正年说的话,比之前一路上说的都多,走向家里的路上,话里都是笑意,笑着唤着前来一起接自己的宝宝的名字。
小路难走,汪正年的母亲替儿子提着带回来的包,汪正年说了好几遍,说自己来提包,妈妈没有回头,只是用一句简单的“我来提”拒绝了儿子的提议。
五天四夜,天寒地冻,这个时候妈妈的心里是不是在默默的想着,我的儿,赶了这么长时间的路回来,你一定是又冷又累,这一点路就让妈来提,你稍微歇歇。
以上,1350km观后感,2017年1月14日晚
突然想起来自己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突然降温,中午放学的时候突然在学校门口看到了老妈,我还诧异着,老妈就说,看天气预报说降温了,给你送床被子。当时的我是到离家30公里的地方读高中的。
看完1350km,感慨很多,不管是外出讨生活的农民工,还是幸运的读了大学然后现在成为一名小会计坐在办公室里的我,每个人的生活因为自己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而不同,但是相同的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依然要待生活如初恋。
《1350KM》影评(四):1350km对你意味着什么?
如题,1350km对你对我意味着什么?是飞机上百无聊赖的2个小时,是打着空调的动车组里半天的玩游戏时间吗?我从来没想到,1350km的路程可以发生那么多的事情,包含那么丰富的意义。就像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这段路程只是齐天大圣一个跟斗的距离,何必要如此执著,一步一个脚印。
因为,距离从来不是取经的核心,九九八十一难才是,那一劫接着一劫,一难接着一难,才是西游记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
春运,作为全球每年最大的人类迁移,我从来没想过,每天都在激增的春运人数的背后的含义。这是中国的文化,这个传承了5000年家本位国度的文化。
纪录片中的真实,一处处细节都让人苦涩。进隧道打灯这是人人皆知的安全常识,可是灯费油;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却要惦记着昂贵的漫游费;21世纪,还存在迷路的存在的可能吗?手机地图app做到实时更新,地图好似已经是即将要淘汰的东西了,可是还有那么一群人,靠挂在路边农家乐里的一张中国大地图来导航,你会说他们落伍吗?当生活小康的我们外出旅行对住的地方挑三拣四,这个格调不够,那个卫生不好,他们却选择6个人住在50元一间的招待所。我没试过坐在80码的摩托车上是什么感觉,更没试过下雨天坐在80码的摩托车上是什么感觉,主人公安全帽和衣服上的冰渣已经可以告诉我们,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
回家的路上各种突发情况,撵过路边突然蹿出的老黄狗,经常遇到山体滑坡,甚至还遇到路边居民楼的起火。晚上时,对面的重载车大灯照过来,真的是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自己开过车的都应该明白这样的感受。吃的最好的一餐是麻辣火锅,可是你吃过只有大白菜和辣椒的火锅吗?
看完了片子,相信你不会在嘲笑那些把音乐外放的摩托大军非主流,相信你不会在看到他们满是错别字的笔记本之后嘲笑他们没文化,相信他们燃烧秸秆取暖时你不会再想到环境污染,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祝他们一路顺风。
随着我慢慢的长大,似乎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好像只有小孩子才能真正无忧无虑的过年。而对于大人,过年就跟过关一样。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的年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感知,过年,是不论何时何地不论你在做什么,你都要放下手中的一切,回家,好好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春晚无聊没关系,年夜饭年年一样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啊,2017年,希望所有已经回家,或者正在回家的,愿所有人都能过一个阖家欢乐,开开心心的新年!
在不差钱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讲究。讲究舒适,讲究体面,讲究安全。但是有一批人,仅仅是为了过上最普通的生活,就要用上全部的力气,讲究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
《1350KM》影评(五):1350KM=5天4夜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部时长为53分钟的纪录片,名为《1350KM》。该片在豆瓣有着8.6的高分,但是只有238人标记已看。
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2011年1月24日,离年大年三十还有10天,在广东肇庆打工的汪正年与妻子彭双芹忙着整理行李,他们赶着回贵州石阡老家过年。5个人,3辆摩托车,1350公里,5天四夜,旅程开始了。
行程伊始,汪正年显得很兴奋,他把音乐声音开得老高。为此,妻子还抱怨音乐声音过大会听不见后面车的喇叭声。三辆车前后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某一辆车超出了视线之外,他们会彼此打电话问问情况。
妻子显得有些萎靡不振,因此丈夫不时停下车来询问妻子,担心她会吃不消。出了广东地界后,天已经黑了,一行人决定在“洪照饭店”歇息。晚上睡觉的时候,车子是要放进饭店里面的。这是回家的交通工具,他们丝毫不敢大意。为了省钱,几个人挤在一间50块钱一晚的房间里休息...
天还是黑漆漆时,他们又再次出发。没走多久,其中一辆摩托车爆胎了,他们只得把车拖进修车铺。越往北走,天气越冷,路上的积雪也越多。进入湖南之后,他们决定吃一顿麻辣火锅,但是其实主料是大白菜。吃过饭之后的空当,他们或坐或蹲围在一起烤火。期间,汪正年给家里打电话保平安,妻子嫌他太啰嗦,而且心疼一块五一分钟的电话费...
天越来越冷,他们需要不断停下来烤火;路也越来越不好走,他们有时会迷路,有时会因路滑而摔倒。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其中摩托车倒了之后,他们第一时间担心的是油会漏出来。碰到路上的积雪和冰碴子太厚的时候,他们需要推着摩托车前进。
经历了一路的磕磕绊绊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石阡。
看到家乡新建的高楼和新安装的红绿灯,他们会感叹:石阡,不错嘛!在挑选完花花绿绿的糖果之后,他们还剩下最后一段路程。母亲和女儿早已在村头等候许久。妻子拉起孩子的手,母亲接过儿子手中的行李,任儿子如何想要拿回行李,母亲也始终不肯松手。
妻子到家之后,就给女儿洗起了脏兮兮的小手,但是女儿对她仿佛有些距离感;儿子跑出门外,和其他人一起杀猪...
这时,“年”才真正的来了。
碎碎念:
在片尾字幕中,我们才知道妻子原来已经怀有三个月的身孕。很难想象,她一路上忍受了多大的痛苦。看到这时我有些愤怒,如果路上万一有意外发生,怎么办呢?在经济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选择冒险;有人会说,他们为什么不乘火车或者汽车回家呢?在影片最开始,汪正年就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乘火车来回的花费是2000,而骑摩托车的来回花费是600,他们想给孩子省下来上学的钱,想给父母省下来养老的钱;影片导演会有意无意地将摩托车和大客车放在一个画面之中、将茫茫大雾或者缭绕群山作为行驶的摩托车背景,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不自觉担心起来,害怕出现什么状况;摩托车大军现象、留守儿童现象、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是中国特定发展时期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可喜的是,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展,目前这些现象在逐渐改善,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购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在网上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汪正年夫妇目前的生活的状况,希望你们一切都好。蓝玉今年应该上中学了吧,要好好学习哦,也要好好孝敬爸爸妈妈呀。肚子的宝宝今年也应该九岁了吧,希望你可以快快乐乐长大哦~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一只小硕的成长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