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是一本由[德]汉娜·阿伦特 / [德]海茵利希·布鲁希尔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伦特是一位思想睿智、精神独立、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她的美丽、她的勇敢、她的坚强,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在世界一片黑暗的时候,仍然追寻光明。在看见世界残酷的时候,依然要创造一个美好世界。要做一个内心光明的女子,看尽世间一切美好。喜欢这本书信集,透过书信文字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很值得推荐。
自从买了这本书后,断断续续的,一直在读这本书,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它吧。一直以来,我对世界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每天都在因为新发生的各种事情在累积,我发现每当这种不满快要走向绝望的深谷的时候,读读阿伦特的这本她与丈夫三十年来往来的书信集,就能立马热血复活,迅速的从悲观绝望的情绪中走出来。于是我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它会给我带来这种力量,是什么作用了我。直到有一天,从阿伦特给她丈夫的一封信中,我才意识到这其中的原因。是阿伦特对自我存在的肯定,以及她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影响了我,在她肯定了自己的存在的同时,她看到世界上充满混乱、暴力、冲突、剥削的原因,是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的满足,自我的生存中孤立自己,遗失了爱,所以,也只有爱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在她肯定自我存在的同时,爱也出现了。这就是她的喜悦,她的热情,她永不满足背后的精神动力。是的,爱这个世界,一个肯定了自我存在的人,就有足够的胸怀和力量来包容,来爱这个世界,不是爱有信心解决世界的问题,而是爱就是答案。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然而更惊喜的是,我恋爱了,沉浸在爱中的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阿伦特的伟大,她思想背后的光芒,在爱中,我发现,是爱改变了我,是爱转变了阿伦特,所以重要的是爱,这爱不属于阿伦特,也不属于我,爱就是爱,就像一朵花的芬芳,它既属于一个人,也属于所有人。但我还是要谢谢阿伦特,谢谢阿伦特作为先行者,像一座灯塔一样为我这个迷航者指明了方向。合十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三):《爱这个世界》万般情话,都在说爱你
“我要是在10年前与你相遇该多好!”
“没有你的日子就不成日子。”
“日内瓦的天空好像不认识你,也不知道你的缺席。如果它认为你不存在,那可是它的错误。”
“我希望,你的‘事业’会冒出火花,我真愿意充当你的鼓风机。”
“爱是不需要理由的。”
“谁让我的理由都是爱你的理由呢!”
“我爱你,这件事和他人无关,可是正因为如此,别人才如此得理不让人,对不起。”
“要我满足你所有的愿望吗?”
“我只需要我们两个人的世界,只有你和我。”
“汉娜,你不在,我感到无聊。我早已习惯了你的存在,没有你,我就像缺少空气一样,你能明白吗?”
“我在吻你的全身:你的双臂,你的腿,你的嘴,你的胸,你的膝。”
“快、快、快、赶快回到我的身边。”
“我满脑袋装的只有一个念头:明天就能回到你的身边,我们从此相互拥有。”
“千百次的问候,千百次的吻。”
“没有你,我一点也不可爱。”
“用我全部的身心、用我全部的灵魂、用我全部的理智——爱你。”
“亲你,只想咧开嘴巴对你笑。”
“我愿意将我的观点视为那根红线,因为我知道,红线的尽头在你的手中,我会找到你。”
“所有人都在问候你……当然,我是众人中最爱你的一个。”
“傻瓜,你这个坏蛋,快给我写信。”
“没有你的日子好无聊啊!”
“衷心希望巴黎仍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衷心希望你也一样亮丽。”
“亲爱的,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对方,并且彼此相属,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
“不过我倒是希望忙碌一些才好,那样也许会让我减少你不在我身边的感觉。”
“亲爱的,在家里好好地等着我!”
……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四):爱情与事业——评《爱这个世界》
xiaoxiaoblue编辑
爱情与事业这两者能否和谐共存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这个已经讨论了很久的话题貌似也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这一问题放在女性身上就更为突出。虽然现在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工作事业方面如果女性表现的很出色的时候,另一方面比如说情感方面往往不是很如人意。
现在的职业女性之所以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在工作上要表型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性格各方面就要坚强起来,长此以往性格也会逐渐变得强硬起来,最后工作上女强人的人设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在家庭情感方面,职业女性如果还将工作上强硬性格的一面展现出来的话,家庭情感就会出现不和谐的情形。独立女性如何将家庭情感和事业这两者和谐统一,事业爱情实现双赢,这是一个相当考验情商的问题。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9版的《爱这个世界》一书就收录了上个世纪在政治思想史上发挥了重要影响的汉娜·阿伦特与其丈夫海因利西从1936年到1968年期间的书信来往。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各大搜索引擎来了解汉娜的有关事迹。从搜索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汉娜在事业上的成就如果放在现在活脱脱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女性的角色,而且还真真正正的是一个女强人(因为汉娜从事的事业都是为了生存和解放,从事的领域在当时还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政治领域)。从阿伦特留下来的著作,如《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从自身经历或者观察到的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入手对极权主义思想的起源进行了系统探讨。通过这些堪称政治学上的经典著作我们也能够看到阿伦特在这项事业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大的。
那么在事业上付出这么多的阿伦特在情感爱情方面又是怎样的经历呢?阿伦特在遇到海因利西之前有过一段婚姻,而且这段婚姻最后是以失败告终。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的阿伦特与海因利西的书信往来已经是阿伦特上一轮不幸婚姻结束之后了。
通过书中的这些属性我们可以看到在世人眼中一直以坚强独立的女强人展现的阿伦特也有柔情似水的女性一面。通过本书收录的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时期阿伦特作为一个女人的一面。
本书在选录阿伦特和海因利西的书信时按照时间顺序和当时两人所处的状况来排版的。例如第一部分收录的书信时海因利西是在巴黎,而阿伦特是在日内瓦,两人的书信还能够看到有来有往;但在第二部分里面我们就发现书信只有海因利西的,阿伦特写给海因利西的信件却没有,而这其中的缘由我们都可以在每一部分开始之前从编者的注释看到。
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不仅仅能够看到阿伦特作为女性的一面,还能够从中看到阿伦特与海因利西两人深厚感情维持的秘密。相信这秘密对于现在的职业女性也同样有所启发!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五):汉娜·阿伦特柔情一面之《爱这个世界》
小玲子编辑
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罚,每个人的外在性格表现都可能存在多样性。只不过巨大部分的人在性格的双重性或者多重性方面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对于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影响的那些公众人物的表现就更加具有多样性。
今天介绍的这位主角是一位德国犹太女性,生于1906年,在政治理论和思想方面都颇有建树——她就是汉娜·阿伦特。汉娜·阿伦特因为自身犹太人的身份,在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当政期间可以说人身安全等都得不到保障。汉娜·阿伦特作为一个德国犹太人最后也只能选择流亡海外,最后在美国定居并成为美国公民。
在那个艰难的时代里,汉娜·阿伦特熬过来了,并且其作品《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极权主义的起源》的面世让其成为上个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代表人物。当眼前的你了解了汉娜·阿伦特的上述耀眼经历之后,是不是感觉到这位大师就是活脱脱一个女强人的形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之前也谈到过公众人物性格表现的多样性,那么汉娜·阿伦特究竟有没有表现女性柔弱一面的情形呢?对于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拥有和汉娜·阿伦特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爱这个世界》一书感受到汉娜·阿伦特的传统女性一面。
本书主要选题集中在汉娜·阿伦特与布鲁希尔在1936年至1968年长达三十年期间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严格来说是属于汉娜·阿伦特与其丈夫的隐私,我们今天有幸看到汉娜·阿伦特将其公开也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阿伦特一开始的书信时间就是阿伦特已经离开了当时纳粹已经当政的德国。阿伦特来到了当时战火还没有蔓延到的法国巴黎,在事业方面已经成为了法国巴黎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分支犹太移民组织的领导,可以说事务是相当的繁重,性格应该展现的颇为强势。
但是在开篇的第一封书信也就是时间为1936年8月5日来自巴黎的德国共产党员海因利西写给汉娜的心中看到其对汉娜事业的关心,也能从中看到汉娜当时事业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但是当我们看到汉娜的回信内容时无疑能够从字里行间处感受到汉娜柔情的一面。如第一句话“我正在忙我的事情,你的信恰好填补了我的第一个空白”就能看出海因利西在汉娜心中的重要位置。而且汉娜紧接着的第二段中“我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却不乐观,这一切似乎都无法逃脱你的眼睛,你这个好事的家伙!”从这句话结尾的一个感叹号就能够看到当时汉娜在落笔时的丰富感情。这个感叹号既是对海因利西在来信中关心的回应,也体现了汉娜内心那种受人关注的感动(而这种心理也是一般女性都具备的),难得的是在汉娜的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汉娜在信快结尾的地方谈到的“有时想起我对你说过的话就很难为情,‘我是你的女孩’,其实我要说:我要是在10年前就和你相遇该多好!可我却有过做妻子的经历,真对不起你”。如果说之前还只能看到汉娜女性柔情一面的一角,那么这段话所展现的汉娜就是彻彻底底一个普通女性角色,一个普通女性正常拥有的情感。而且汉娜的这封回信时间和海因利西的来信时间也就相差一天,从时间上来能看出汉娜与海因利西的深厚感情。
相信通过本书所展示的这些舒心的阅读,眼前的我们对于这位在政治思想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女性汉娜·阿伦特的常人女性一面也会有所认识。
汉娜·阿伦特,一个毕生都充满着争议与误解中的女斗士,即使现在谈到她的作品时,仍有无数的人褒贬不一。虽然说当代社会一个名人难免会有些黑历史让别人吐槽,但是就我了解到的阿伦特,似乎还没什么现在的人具有的黑历史特性。无非就是一些直白尖锐的论述刺痛了当局的痛点,撕裂了普罗大众试图逃避掩盖自身愚昧无知的遮羞布。 汉娜从出生开始就很具有戏剧性,也似乎是充满着命运的眷顾之意。她的父亲本是身患梅毒,不该有子女,但是她刚好在父亲梅毒痊愈的一年间健康出生。她仿佛是承载了父亲的全部幸运降生到世间,也像是上帝仁慈放生了一位天使到人间,而后她也不负其幸,终身奋斗在极权主义研究中,为世界各地带来属于她的神圣光辉。 对于政治哲学的探讨研究,难免会有人持不同意见,党派之争放在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学派之争亦如此,汉娜的著作既涉及到政治,又涉及到学派,引起各方争议在所难免,这些我们在她的学术著作中各抒己见即可,毕竟每个人都可以就一本书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与解读,但是一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鸡同鸭讲就为是有些可笑。 《爱这个世界》这本书收录了汉娜和她的第二任丈夫海因里希跨越三十二年的信件往来,不同于和其他人的信件往来,谈论的多是哲学政治的见解与抨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汉娜细腻多情的一面,在这无数的信件中阿伦特不再是学术场上大杀四方勇往无前的女斗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热情澎湃渴望同等爱的小女儿。每封信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二人彼此对对方的爱语和爱称,甚至有些话放在当下情侣之间都会觉得面红耳赤,羞于表达,但在他二人之间,直率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才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甜蜜的制胜秘诀。除了表达对彼此的爱之外,这些信件往来还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小到每天散步看书去了何处,大到又遇到了何人何事让自己有感而发,他们从不厌烦对方的情感表达,有时甚至会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收到对方的信件而感到愤怒和不解。这些在我看来是坚持不下去的做法,他们二人坚持了一辈子,直到海因里希先一步而去,阿伦特的好友上门求婚以期互相陪伴此后余生时,阿伦特直接拒绝,因为只要她还活着一天,他的爱就会一直陪伴着她,毕竟遇见了海因里希,汉娜才真正遇见了“伟大的爱情”和“本来的我”,因为“生命有限,灵魂不死”。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作品称为好作品,也不清楚怎样的翻译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但是我清楚无缘无故的诋毁一定是别有用心之人的攻讦。诚然这本书是翻译过来的,有些地方可能不如原作的精准传神,甚至某些地方因涉及到的敏感性话题有所删减,但是真正阅读起来尚不成问题,毕竟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看懂其中的各种深意,但是不妨碍我们了解这个充满传奇的女斗士的温馨情话与永不枯竭的爱。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七):304封情书诉说真爱秘密:彼此成就,别无所求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夫妻相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形象描绘了一段婚姻中,夫妻争夺家庭主宰权的场景,好像谁掌权谁就会幸福。《爱这个世界》却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另一种可能,不掌权不支配对方的婚姻更牢固。
1960年,阿伦特以《纽约客》记者身份目睹前纳粹分子,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阿道夫·艾希曼审判全过程,写下文章,提出“平庸的恶”概念。指出艾希曼并非恶魔,而是缺乏思考力的平庸者,是“纳粹官僚制杀人者”,强调独立思考在政治行动中的意义。
同时她指出犹太人委员会、犹太领导人对大屠杀同样负有责任。因为针对自己的种族团体,她不被世人理解,被迫众叛亲离,遭受无数人攻击诽谤。 海茵利希并不因外界评论对阿伦特有所不同。他一如既往,妻子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是爱她。外界所有朋友都无法理解这两个出身不同,性格各异,志趣不一的人为什么能婚姻成功。他们的态度逐渐揭露了秘诀:百分之百信任尊重对方,却从不要求对方这样做。双方都没有支配对方的愿望,各自尽量为对方着想,彼此成就,别无所求。
诗人兰德尔•贾雷尔称他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他们俩人称为:“相互的君主”。他们的相处之道堪称“爱情典范”,即使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每个人反思学习。 他们夫妻之间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保持高频沟通。304封书信所涉猎的话题和人物之广泛,是以往任何书信都难以比拟的。从衣食住行到说艺论道,从对大自然的感慨到对国际事件的阐述,无处不在流露着他们挚友般的至诚真情。 他会告诉她:“樱桃熟了,非常好吃”;她会描述一种酒喝过的感受。任何生活中的小事在他们的笔下都显得兴趣盎然。
32年,304封书信,每一封都以“亲爱的、我最亲爱的”为称呼,以“爱,吻你”为问候,以“你的汉娜、你的海茵利希”为落款,浓浓的情感流淌于字里行间。 一件事坚持一年不难,但是坚持一辈子很不容易。纳兰容若的诗道出了多少人的感慨,人心脆弱,真情易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但是感慨“别人变心”的同时,往往却忘了,自己已经变心。爱情是世间最复杂的事,也是最简单的事,需要两个人共同执着一份信念,共同相信一个事实。要随着时间流逝,不断输入新鲜的思想和能量,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唯有“相知”,才能成为幸福的源泉。 作为普林斯顿大学首位女性正教授,阿伦特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京报给予她极高评价,被誉为“20世纪偶像级女性精神大师”。作为女人,她的敏感、温柔、细腻,依恋在海茵利希的胸怀中得到了最好的回应。作为妻子,她对爱的激情和执着,对爱人的无私,对婚姻的珍视,无一不令人敬佩。因为爱情,而更爱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更加珍惜爱情,这是独一无二的阿伦特给予我们的爱之箴言。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八):304封情书诉说真爱秘密:彼此成就,别无所求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夫妻相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形象描绘了一段婚姻中,夫妻争夺家庭主宰权的场景,好像谁掌权谁就会幸福。《爱这个世界》却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另一种可能,不掌权不支配对方的婚姻更牢固。 1960年,阿伦特以《纽约客》记者身份目睹前纳粹分子,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阿道夫·艾希曼审判全过程,写下文章,提出“平庸的恶”概念。指出艾希曼并非恶魔,而是缺乏思考力的平庸者,是“纳粹官僚制杀人者”,强调独立思考在政治行动中的意义。同时她指出犹太人委员会、犹太领导人对大屠杀同样负有责任。因为针对自己的种族团体,她不被世人理解,被迫众叛亲离,遭受无数人攻击诽谤。
海茵利希并不因外界评论对阿伦特有所不同。他一如既往,妻子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是爱她。外界所有朋友都无法理解这两个出身不同,性格各异,志趣不一的人为什么能婚姻成功。他们的态度逐渐揭露了秘诀:百分之百信任尊重对方,却从不要求对方这样做。双方都没有支配对方的愿望,各自尽量为对方着想,彼此成就,别无所求。 诗人兰德尔•贾雷尔称他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他们俩人称为:“相互的君主”。他们的相处之道堪称“爱情典范”,即使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每个人反思学习。 他们夫妻之间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保持高频沟通。304封书信所涉猎的话题和人物之广泛,是以往任何书信都难以比拟的。从衣食住行到说艺论道,从对大自然的感慨到对国际事件的阐述,无处不在流露着他们挚友般的至诚真情。 他会告诉她:“樱桃熟了,非常好吃”;她会描述一种酒喝过的感受。任何生活中的小事在他们的笔下都显得兴趣盎然。 32年,304封书信,每一封都以“亲爱的、我最亲爱的”为称呼,以“爱,吻你”为问候,以“你的汉娜、你的海茵利希”为落款,浓浓的情感流淌于字里行间。
一件事坚持一年不难,但是坚持一辈子很不容易。纳兰容若的诗道出了多少人的感慨,人心脆弱,真情易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但是感慨“别人变心”的同时,往往却忘了,自己已经变心。爱情是世间最复杂的事,也是最简单的事,需要两个人共同执着一份信念,共同相信一个事实。要随着时间流逝,不断输入新鲜的思想和能量,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唯有“相知”,才能成为幸福的源泉。
作为普林斯顿大学首位女性正教授,阿伦特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京报给予她极高评价,被誉为“20世纪偶像级女性精神大师”。作为女人,她的敏感、温柔、细腻,依恋在海茵利希的胸怀中得到了最好的回应。作为妻子,她对爱的激情和执着,对爱人的无私,对婚姻的珍视,无一不令人敬佩。
因为爱情,而更爱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更加珍惜爱情,这是独一无二的阿伦特给予我们的爱之箴言。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九):“伟大的爱情”和“本来的我”
看这本书之前,大致翻看了一下有关汉娜·阿伦特的影音资料与人物传记,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对她的评价与看法。有人说她是20世纪政治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对于极权主义,平庸的恶,责任与良知,革命共和,黑暗时代的研究评判与事实陈述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误解并因此遭到攻击。在阿伦特的眼中,思考是她进行所有研究的基础。在进行政治研究时,阿伦特并不把自己看作纯粹的德国人,或者是纯粹的犹太人,她拒绝被德国文化同化,也拒绝犹太复国主义。她的思想深邃毒辣,超脱了民族主义与国界的限制,因而她既敢于揭露上层政治管理的黑暗与勾结,也敢直接将蒙昧的大众头上的阴云撕裂开,整个人自信又强大。
然而强大的灵魂也有细腻的情感,在感情上,她脆弱又奔放,渴望全心全意的爱与依赖,这些满溢的情感我们从文中的书信片段中可以充分体会到。对待爱情和婚姻,她不同意那些现代女性提倡独身的观点。
“请相信我,我的心上人,女人只能生存在婚姻之中。”她的一生有过两段婚姻,她将她的第一段婚姻称之为地狱,并很谨慎的选择了和海因里希的第二段婚姻,在书信中可以看到她也在犹豫自己是否可以摆脱上段婚姻的阴霾,并重新开始一段全新的感情。但是海因里希完全打消了她的这一疑虑。
别再为那十年而折磨自己。我深知自己现在得到的是什么,我也知道,你现在是怎样的妻子,将来会是怎样的妻子,并且打算成为怎样的妻子,一切都让我自己来评判吧,你怎会知道我的评判呢?海因里希在书信中从来不吝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凡阿伦特有疑问,他都会一一耐心的倾听并解答她的问题,并为长久收不到她的来信(即使是因为时局动荡邮局书信审核延时),而感到愤怒与惶恐。在书信往来中常常可以看到海因里希对汉娜抱怨她的来信太不及时,这在现在看来真的是既温馨又好笑,毕竟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男性会如此外放自己的情感。因而汉娜和海因里希即使都是二婚,但是却一点不会让人怀疑他们二人之间的爱。他们会用各种语言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安娜会赞美爱情“生命有限,灵魂不死”,也偶尔会对生活产生厌烦情绪,怀疑自己的情感是否会对爱情造成负担。海因里希就会及时打消她的疑虑,“事实上,你永远和我在一起,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你怎么会像一个怕羞的小姑娘,担心你爱情的奔放会给我造成“负担”呢?我渴望这种激情,永远也不会满足。如果没有你热情的释放,激情奔放的我更会感到难为情。我希望你能把你的全部毫无保留的展现给我;我愿你打开感情的闸门,任爱情的潮水宣泄,让我淹没其中,一直漂流到远方。放开吧,女人的恐惧!你是我的女人啊!我也一样爱着你,不也在向你传达喃喃的爱语吗?对于二人来讲,拥有对方对彼此的人生来说才可算是人生的圆满。
除去感情之外,彼此书信来往间谈论更多的还是彼此对时事政治以及名家作品的评判和品读。阿伦特就不消说了,常年活跃在各大报社论坛,用其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对极权主义的认知与见解。海因里希布鲁希尔,则堪称一个有政治色彩的哲学家,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出色的表达能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博览群书,自学成才,出生于柏林的工人家庭。他对自身的优势与短处非常清楚,也很懂得扬长避短,这些在他的回信中可见一斑。
他们会谈论名家画作以及平时看的各种书籍,汉娜会说不想散步,只想和海因里希一起散步,汉娜评判她们共同的好友,海因里希就会赞同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比如他们谈论画作拔示巴:
当她美丽的身体被利用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张软弱的面孔和非永恒的标记。然而,恰恰因为这缺憾,才使那张面孔更具人性,才更有警醒人世的功效。因为就在此时,人们在上帝和魔鬼的双重威逼下大彻大悟,终于认清不该继续做他们的玩具,不再相信一切命中注定,不再对他们俯首帖耳,而任其轮流主宰和吞噬。如果人的认识提高到如此境界,人才会摆脱盲目的状态,才会真切的获得一切幸福或不幸的生命体验。浮士德仍旧继续着。梅菲斯特不会得到浮士德的灵魂,这在第二幕中已成定局。人造人进入瓦普几斯之夜,魔鬼在这个地区孤立无援,变成了“穷鬼”。从此,浮士德便来到“母亲”那里,而不被梅菲斯特引向“蛮荒时代”,即引向与我们紧密相关的远古或古代。梅菲斯特只会搞恶作剧,是混沌世界之子,这混沌世界其实就是基督教的负原点,如: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浮士德让他停下,在海伦娜身上找到了“唯一的人形”。虚无从此对它失去了魔力,他获得了人的力量。他比人造人更加可笑,人造人的存在是科学的结果,他至少可以为他人引路。可能对我们来讲这些信件中的某些见解有些晦涩难懂,但是他们夫妻二人彼此心灵相通,即使信件之间有时会存在延时,仍能及时接住对方的观点并不厌其烦的表达自己的爱意。海因里希自比浮士德,视汉娜为“唯一的人形”,从汉娜身上汲取爱意和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与难题。
自从我们相识以来,在我看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总能联想到你的存在,我突然感到,你已无法仅仅为你而生,你是我的朋友,过去和将来永远如此。让我在说一会儿吧,你会高兴的,我的心肝。吹嘘你的话是无法当面说的。对人生重大问题观点的一致是我们相爱最重要的原因。我们之间没有隔阂,现在是这样,将来亦如此。对于阿伦特和海因里希来说,时间空间已不能再阻隔他们之间的爱意,安娜孤独的灵魂遇上了海因里希的宽广胸怀之后,才找到了“伟大的爱情”和“本来的我”,从此她面对外界的诘难也不再畏惧,她汹涌澎湃的感情也终于有了宣泄的地方。人们都说好的爱情能让人共同成长,大抵说的就是安娜和海因里希吧。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十):序——前言——阿伦特与布里希尔的304封信
这本书有14页的序及23页的前言,对于了解这304封信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有耐心的朋友们可以好好看看。
出于我的好奇心——就是那种想要偷窥别人情书的欲望,我直接去读了这对已经是有妇之夫和有妇之夫之间的信件,想看看这对“人”男女之间是如何发展地下情的!
他们的书信有十三个部分,这里就展示一下第一部分里面我看到的东西。
巴黎的天空认为,由于你不在,它就没有理由快乐。我完全同意它的观点,也就容忍了它的乌云密布,同时对我本人的糟糕状况也感到释然。——布鲁希尔拟人化的借景抒情,有点意思,诗意就从这里来。
你知道,美好、艰难的比例各占51%和49%,那2%的中间差却代表着最高价值的快乐,是环绕在我身边的快乐。噢,女王,让我悲喜交加的那2%就是你啊!——布鲁希尔看到这段,刚开始以为美好占51%,艰难占49%,后来想想,应该可以这样理解,这相当于美好和艰难在竞选,他们各获得了49%的选票,最后的两张选票就看这一个州的决定了,这个州投给了美好,那么美好就当选,49%的艰难就可以烟消云散,这个州投给了艰难,艰难就当选!49%的美好就变得一文不值。热恋状态下,还真是这样,很值得玩味,可以说,有了这2%的关键选票,也就值得去“爱这个世界“”了。
你的信昨天刚到。这样,我又能正常呼吸了。我的身躯又一次感受到暖融融的爱意。我的烧酒不再空洒在日内瓦的冰山,而是在我的血液中流淌。——布鲁希尔收到信的感觉和收到重要快递的感觉应该是有共通之处的,可以感受到那股热盼。我相信00后的小伙伴们大部分都没有收到专人寄给你的信件了。再思考一下,后面两句话为何如此的有诗意,首先是烧酒的烧和冰山的冰有一个强烈的冷热对比,我们还仿佛能感觉到一只手拿个一个巨大的酒杯往冰山上倒下热辣辣的酒,然后冰山发出滋滋滋滋的声音,并冒出了烟雾。让我想起了一个俗语——热脸贴冷屁股。而且这个山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地名就很好听也很高级的样子。接下来,酒在血液中流淌和洒在冰山上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有意思。
年轻的马克思讲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并对此发起冲击,得出犹太民族和金钱等同的错误认识。——布鲁希尔在那个时代,布鲁希尔敢于从自己的角度指出马克思年轻时候可能出现的一个认识上的错误,算是挺难得的,从马克思所宣扬的辩证法来看,我们也应该辩证的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照单全收啊。
在巴勒斯坦,人们希望得到别人整个国土的馈赠,……犹太人在蒙骗中获得了一个国家,骗人者从背后下手,让他妈获得生意场上的中间利益,拾取英帝国主义 疯狂蚕食他人国土后留在饭桌上的面包渣。是的,他妈会如愿得到一切,但也同时遭人耻笑。没想到当时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看待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的,有点儿意思。
我亲爱的,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固执的测深锤,无时不在把你的深度测量;我是一个沉重的锚,随时准备抛向你安全的锚地;我是一个大地的开钻者,勇敢地把你所有生命的源泉挖掘;我是一个辛勤的拉犁,会不停地翻种你广袤的土地,直至你所有生命的元气复苏。——布鲁希尔看看这段,你懂我的意思吧?你懂不懂什么叫做爱。很有内涵!竟然还要把所有的生命的源泉挖掘,生命的源泉只有一处啊。
亲爱的,现在才刚刚过去11天,时间就像爬行的蜗牛。我无法摆脱单身汉的陋习,不然,我就得去使用社交技巧与别人交往,那往往会更加可怕。——布鲁希尔什么叫单身汉的陋习?估计老光棍都知道吧!说人话,没有上床11天了,我饥渴难耐,只能自慰,不然就得嫖娼了,那样更可怕。有没有觉得随着信件的寄送的频繁,布鲁希尔写的东西越来越内涵了,从中也可以见到两人的关系越发亲密了。
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我怎么会同时得到两样东西——“伟大的爱情”和“本来的我”。当我获得其中一个的时候,另一个也幸运地接踵而至,直到此时,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幸福。——阿伦特我们要理解,阿伦特比老司机布鲁希尔小十岁,写的东西还是比较青涩和单纯的。还真是,又要遇到喜欢的人,在相处当中还能保持完整的自我,那确实不容易呢!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我怎么会同时得到两样东西—— 这个句式可以好好的用起来,很能引起好奇心的一个句式。
永恒地、深深地吻,我会让你就范。——布鲁希尔在这里,很感谢翻译,不知道把哪个词翻译成了这个值得玩味的词——就范。就范就是听从支配的意思,“”就”在这里是靠近的意思,那就是身体贴近,然后听从布鲁希尔的支配,那是什么意思,不言而喻。布鲁希尔,你又用下半身思考了。
《布瓦尔和佩库歇》是福楼拜最伟大的作品:无聊的追求,实证主义的无望,名副其实的晚年作品,荒诞、怪异、虚无。——阿伦特我们都只知道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独步天下,殊不知,有人认为他的另一部作品是最伟大的,豆瓣搜一下,发现今年这本书还真的有出版了,有空还真要买来读看看。
明信片上没有字迹的地方都是给你的吻。——阿伦特这个表达就很有诗意了,明信片、字迹、吻这些词本身就自带诗意,一个没有字迹的表达,给人一种落空的感觉,然后再用吻来填满,简单的一句话就制造了情绪的反差,又诗意又调动了情绪,所以,对这句有感觉。
从第一部分的书信来看,整体上可以感受到他们俩感情的加深,布鲁希尔写的信内容比较多,不乏有用下半身思考的内涵内容,而阿伦特则比较青涩,她表达的爱多以上半身为主,比如:“亲爱的,吻你,从头到脚。”男同胞们,可不要再小觑女同胞对吻的需求了。
后面还有十二叠有意思的书信等着我去“偷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