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从哪里来》是一本由唐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从哪里来》读后感(一):三择全对,这波不亏
作者试图从择业、择城、择房三个纬度,给焦虑的普通国人以方向,来完成未来数十年内个体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择业方面,要结合怕死、爱美、孤独三大趋势,考虑人工智能的影响,相比推石头,选择滚雪球式,也就是要求创新能力和社交智慧的职业更有奔头。
择城方面,人聚如火,人走茶凉。大城市有规模、知识外溢、专业分工的优势,能去就去;不能则考虑有资源或产业优势的小城镇,携手互联网,展一己之长。
择房方面,综合考虑供给、气候、时间成本,以及医疗、教育带来的附加值,供给弹性小、复制成本高的房子最具投资价值,海景房可能还不如小破旧。
书的最后一章,很及时地对2020经济形势和资产价格做了些分析和预测。
也许很多人的选择已经自然自发地遵循书中的结论了,显得这本书没太多惊艳之处。但我认为其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提供多少耳目一新的洞见,而是通过大数据的支持和对应的分析让这些选择的底气更足了一些,同时也让很多尚在选择过程之中的人少点纠结。
《钱从哪里来》读后感(二):钱从哪里来
简单的总结这本书,主要从三方面分析财富的流动趋势。 1、职业 为什么说职业对人很重要,因为数据显示,全球普通人财富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劳动所得。201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73%来自劳动性收入。可见,人力资本的积累最重要的来源就是职业。 职业选择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选择‘’滚雪球‘’型的职业,即人力资本增速快,折旧慢。 此外,职业的选择正面临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重复性劳动特征的职业快速贬值,不论是工厂的工人,还是金字塔顶端的金融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进入万元美金社会,催生了很多新需求。“怕死”“爱美”“孤独”为更多普通人提供了新的职业机会。 2、城市 人类的财富创造与城市紧密相连,城市决定着一个人财富的上限,也决定着财富的下限。从我个人的感受出发,城市最重要的是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会塑造我们的财富观,未来也会决定下一代的财富创造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新的趋势,过去人口的迁移是从农村到城市,现在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大家听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跟自己相关的比如房价稳中有降这方面的消息,可是在这些消息当中还有经济转型、AI的最新进展、全球负利率化、外商企业关停中国工厂、银行裁员......2019年一连串让人困惑的大词背后是普通中国人职业选择的分水岭。巴菲特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所以这就引出了两种职业类型,“滚雪球型”和“推石头型”在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权衡好自己想要成为哪一种人。
由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本书中也罗列了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十大“低危职业”和十大“高危职业”这也对于想换工作或是新入职的职场小白的一点提醒。同样的房价的涨跌,就是一个地区命运的缩影,也和老百姓的财富息息相关,在本书中也做了剖析......
最后用香帅书中的一句话做个总结,如果你觉得跟自己有关系,就可以买好详细读一下。
决定职业未来的是关于“推石头”和“滚雪球”的选择;
决定城市附加值的是关于规模、知识外溢和专业化外溢的选择;
决定房产价值的是关于气候、时间成本和附加值的选择;
每一种选择通向不同的财富之路。从此,上坡路和下坡路,不再是同一条路。
《钱从哪里来》读后感(四):普通家庭该如何积累财富
豆瓣暂无评分。 香帅,本名唐涯,原北大金融系副教授。 这本书是罗XX跨年演讲推荐的几本书之一,31号看直播的过程就买了,拖到今天才看。 这本书的立意就是说抛开传统的金融著作高屋建瓴,准备谈谈一个普通家庭该如何积累财富,钱从哪里来? 我觉得作者基于实际的观察研究,结合自己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论述的几个问题讲的很透彻。不足之处在于立意有点大,不是这一本200页的小书能讲清楚的,可以出一个系列。 下面说说这本书讲的啥:这本书的一个主题是中国正在进入万元美金社会(人均GDP1万美元),伴随的社会现象: 经济增长方式会发生变化,由工业化驱动转入服务业驱动的模式,从而出现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职业选择,城市兴衰,房价分化,都呈现新的变化。 职业选择。受人工智能影响,及人们收入提高,“滚雪球”式的职业发展(技能性人力资本)前途光明而“推石头”式的职业(生理性人力资本)将被替代。 城市兴衰。伴随服务业兴起,经济动能变化,中国城市的房价由全国普涨变为一线城市领涨,大中城市跟涨,小城市微涨。因为服务业对人口密度和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气候,时间成本和附加值的选择会对房价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作者指出温暖的气候对身体有利,温暖的地区,人类寿命平均增加五岁。所以东北经济失速,因为太冷,留不住人。 时间成本,以燕郊为例,通勤时间较长且本身并不便利,没有当地经济做支撑,只靠作为北京的“睡城”是比较失败的。 附加值考虑的主要是学区房,另外一个新颖的点是海景房的误区。这里谈到供给弹性,物以稀为贵。海景房虽好,可是一盖盖很多,比如乳山,深圳盐田等,价格自然就上不去,切生活不便利。 作者得出结论:中国房地产不会像日本一样崩盘,还会涨,买了别慌,没买的赶紧买,但是过了随便买就能涨的时代了,要买大城市,买市区,买地段,买稀缺。 另外就是中国经济长期看好,只是在切换增长引擎。 总之我觉得很多理论讲得很不错,有趣有料。只是“钱从哪里来”没讲太透彻,这个题目太大。我还以为要讲价值的起源,财富的创造,财富在社会中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最后感慨的是罗XX的矩阵,你可以认为他是贩卖知识的商人,但是从他网罗这一系列大佬,共同研究中国发展大课题(我发现这本书跟何帆的《变量》行文风格很类似),同时跨年演讲他最后提出一个类似《认知盈余》的计划,让大佬们帮助企业。你觉发现,这是布一个很大的局,不仅仅是讲课那么简单了。 这本书其实论述挺精彩的,我读书好比吃快餐,写得比较草,推荐每人都看看。
《钱从哪里来》读后感(五):找到时代中创造价值的点
1/60
#2020读书分享#
《钱从哪里来》
受罗振宇跨年演讲推荐看的书,作者香帅,出版社中信。几个关键词:
中国进入万元美金社会
代表性是中产的消费成为主流,数字化的技术变革成为行业基本变量,人口聚集,人力资本质量要求更高的服务消费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怕死/爱美/孤独成为消费新趋势。创造不可替代性是未来的职业机会:医生、人工智能、心理咨询师、宠物医生、健身教练。
2019绝不是寒冬
上证指数涨幅18%,中证全债指数涨幅3.6%,核心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较多,人民币汇率止跌反弹在7以内,通胀率剔除猪肉等非正常因素核心CPI数据1.5%。
2020是转折之年
猪肉和食品通胀将逐步下降,美国和全球进入降息周期,我国目前利率水平较高,采取货币宽松政策空间较大,债券价格将相应上涨。
读后感:
如果你希望从书里找到2020年的发财方法,那你可能要失望了。作者讲的更多的是关于财富趋势发展的一些判断,这是一种对于趋势的分析,而不是直接投资的标的。
首先是职业选择,原来的观念肯定不再适用,越来越多简单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这是时代给我们的礼物,也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验。找到那些无法具有替代性的工作,例如医生、教师、美容师等等。
第二是位置的选择,也就是城市的选择。不同城市带来的财富创造力是不同的。
第三是房地产的拐角。核心城市、潜力城市的价值逐渐凸显。不再保有是无论哪里的房子都会涨的盲从心理。中国居民近几十年在储蓄、理财、投资基金和债券中占比太少。房地产的实际价值,取决于经济增速、城市化水平、通胀情况。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还将保持在5%以上,而世界其他发到经济体都在1%-3%。
第四是万元美金时代的特性,中产阶层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由生存性消费(如衣食住行)转向发展性消费(如教育、医疗、美容、旅游)。人们的时间越来越贵,人们愿意为属是付出的溢价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