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夏天》是一部由杨弋枢执导,师春玲 / Yizhi Feng / Ding Yue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夏天》影评(一):一个夏天
6.5分。
主线是非常态社会人(被体制关起来的商人的家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工作、带孩子、找关系),主线之下是导演对当下现实世界的思考的映射,涉及过多社会问题:拆迁、家庭夫妻关系、孩童教育、体制、欺诈、文革、大学体制问题、中医等,但导演并未处理好主线与支线的关系。
影片声音处理问题很大,场景转换时声音变化尤为突兀;影像上使用长镜头到没多大问题,但是演员表演和对白部分过于生硬,再加上部分场景剪辑点滞后,导致成片与观众的疏离感明显。
《一个夏天》影评(二):社会吃人,人也吃人
人物与故事的可信度,越写实越难。有限的信息带来进入人物的层次,中国式压抑的冷温馨,从社会的疏离到个人的疏离。冷漠与被冷落,社会对人的吞噬,档案工作的状态变化。阳台和餐厅两段推进镜头加上声音失实形成的恍惚感与角色对于自身角色的茫然、女祭司隐喻以及梦境结合。每一次交涉都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懂中国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人的心理状态。用黑场作为呼吸节奏去剪辑很适合角色的心境,一开始觉得前面每次黑场的过渡时间都过于急促,知道看到“带钱了吗”到女儿钢琴哭戏之间的深呼吸,才明白过来。台词没有设计感,却能够驱动故事,这跟使用景深镜头和弃用连续性剪辑系统来构造影片一样是很难的。只是单独“他爱吃的槟榔”这一句我觉得有点刻意了,反而是直接说“槟榔”会更切中一些。社会方面,我们就跟竖起了毛的猫一样。另外,不论什么样的故事,姑娘拍的片子就是有一种男人没有的温柔哇。
《一个夏天》影评(三):一个夏天的南京
关于影片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是女人 女人的情绪始终克制 波荡在表象之下 如同在地平线之下蠢蠢欲动的日出 那满是故事的温吞 时刻折磨着你 如同指甲刮过黑板一样 刮磨着你的心脏 这是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同时又是一个世俗妻子母亲 双重矛盾下的挣扎 在面临生活的重压 尽力减免之下依然留有磨痕 在这个大背景下 彼此虽然关切 却是有目的 有节制的关怀 孩子既像是孩子 又沉闷无言地不似孩子 只有在餐馆里 那一句:怎么能打孩子呢?释放情绪的唯一出口 平稳低沉的钢琴曲弹错 分离出的高音 但是这种强烈的压抑会使影片具有略显沉闷 拖沓的硬伤 对一切问题 女主抱有迟迟不肯作答的温吞 但是这是从普通大众的观感角度出发 我姑且将本片归结于文艺片 文艺片本身 沉闷可能是风格 但也是被主要速食市场排斥的原因 容我庸俗一番 通篇的死寂流淌 难免有故作深沉之嫌 无法与观者存在良性互动
我更想说的是 这部片子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纯粹南京化 镜头是带有感情的 携带有痛苦的滤镜 投射出一个无止境地忍耐 迷茫 碰撞之下的 南京的夏天 是真正的南京 超越感知层面的 这个夏天如此闷热 扁平 在浓绿之下 在人来人往之间 痛苦在频频作次 暴雨里的女人白皙小腿 在灯影摇曳的广场寻找女儿的声声嘶喊 女人寻找着失踪的丈夫 和不明的庞大阻力抗衡 有自己的坚持 有自己的拒绝 更有自己的骄傲 但一切还是在克制地包着饺子的午后结束 终于寻找的丈夫 似乎也从来都不是故事的中心 真相不再重要 因为得到的真相与追逐的部分 并无法如何融合 生活即是如此 四处求索 徒劳地回到原点 但的确有什么在节制地发生改变 生命四处碰壁 却依然倦意地继续 这亦是人类本身诗意的一种
《一个夏天》影评(四):生活何处不归于平淡
昨天下午跑去看的《一个夏天》
看过一遍的人还想看第二遍,没看过的人说遗憾,同样有人在看完后感慨“人生已经那么无聊,为什么还要来看这些无趣的电影”。
其实片名真的很吸引人,而我竟然没法拒绝任何一部好听好看的独立电影。
故事是发生在一个燥热的夏天,老沈莫名地被带走,而女主角刘真在一个夏天里不安的寻找他的丈夫。
视角、叙事、镜头这些真的不想讲。
因为独立电影就是生活本身,大部分东西是导演自己的本能情感反应,很难去正确解读,这也是为什么独立电影经常带现场QA。之前参加了顾桃《犴达罕》映后交流,现场有观众提问有些细节的东西是巧合还是镜头的一种处理方式,顾导的回答是当时因为拍完柳霞和雨果后镜头接不上,就把空镜头给了远处的山林,刚好有只驯鹿对着摄影机好奇,哈了一口气,成为特别可爱的一个镜头。顾导想要表达的一直是这种对电影最淳朴的理解。
《犴达罕》中维加在祖母坟前打不开水果罐头,最后是破罐子破摔全砸坟前了。有观众说这样的镜头寓意着维加开启不了他的新生活,只能这样破罐子破摔。瞎扯!顾导唯一愤恨出来的两个字,当时只是因为天冷,手滑,打不开而已。
而《一个夏天》里边,最让我动情的是老中医和刘真的一次会诊。老中医告诉刘真,她的胃病起因大部分归于情绪,是她的焦虑、抑郁导致的身体不适。
心疼,同情,一个本该演话剧的姑娘,在嫁为人妇后,竟然没有过上幸福生活,压抑、抑郁、惴惴不安……这些全是她生活的所有情绪。
刘真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有完整的家庭,漂亮的女儿,在老沈失踪后失去所有的安全感,其实这不是一个前因后果,这是一个刘真内心一直缺乏的情感因素。她和她朋友深夜站在阳台上抽烟,对男人有没有都一样的话默然点头,对着漆黑的夜总觉得凄凉。
母女,老情人,和中文系女孩之间的联系,慢慢铺就了一位女性最简单的生活。在她照顾女儿的身上,完全是没有过多的交流的,两人沉默不语,点亮观众的镜头都说是母女两人赤裸着相拥在浴室的画面,而留给我更多含义的是片子最后两人面对面包饺子的镜头。导演用这一团圆画面暗示出老沈即将出狱,也是有始有终的一种结构形式。片中,当刘真把一本日记本交由中文系女孩时,我知道她的内心得到了释放,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和自己一样困顿于这个世界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夏天》在冬天里看甚好。
《一个夏天》影评(五):一则当代生活的寓言
2020年1月4日在北京UCCA观看了《一个夏天》。
师春玲扮演的刘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影片前半段,刘真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呆板。作为一个已婚已育的中国妇女,刘真在交际方面的拘谨和在表达上的迟钝已经到了一种不合时宜的程度。不过,有意思的是,刘真显然已经摸索到了一套独到、自洽的生活方式。女儿不喝牛奶?刘真与女儿约定用玩平板看动画片做交换。不会做饭?雇一个钟点工做饭。暑期没有人带孩子?报名“暑期困难班”。总之,在刘真业已打造好的生活机制下,这个带娃的职业妇女足可以不依赖人情以及与人的沟通,便相对顺畅、有效率地完成“过生活、带孩子”这种日常但“艰巨”的任务,让生活这台大机器顺滑地运转起来。
影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假设了一个戏剧性的巧合时刻——当刘真所经营和依赖的机制几乎同时失效,面对混杂、无序的生活,她又该如何应对?在种种被动推动力的作用下,到了影片后半段,刘真不得不正视自己的情绪、感受。我认为,这是影片最具有当代人文关怀的地方。当刘真没有走出被抢劫的惊惧,呆坐在地上而不理会一旁大哭的女儿,当刘真在KTV面对签保密协议的要求甩脸离开,当她在看守所前自然地“麻烦”暗恋自己的律师带话带东西给丈夫,当她与女儿亲密地在浴缸中玩闹,我看到了一个高度自我规训的知识女性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拥抱——认识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底线并接纳它们。
在这个意义上,我倾向于将《一个夏天》视作一则当代语境下的关于启蒙话题的寓言。当代中国,尤其在城市,大大小小的系统、机制都在高速建立起来,这些机制不仅仅是指政治、社会、商业机制,还有支付宝、滴滴、淘宝为代表的新科技,各种象征文明的教育、生活理念等等。诚然,这些机制在很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把中国人(尤其是都市人)的生活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文明、便利的程度,但,需要警示的是,我们对于机制的依赖正让我们看似主动、实则被动地接受着机制的规训。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是否会迷失?多大程度上迷失?迷失之后如何自救?如果我们能将刘真这个高度抽象化、有一些极致化的人物稍加稀释,并稍附上具象的联想,或许,我们多少能从她的慌乱与紧张中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观看《一个夏天》有一种阅读四格漫画的感受。这种别致体现在表层的特质是简洁,背后的创作逻辑大约是精准与节制吧。此外,影片主观镜头的使用和对于声音、剪辑的特殊处理均意在模拟女性在一种精神较为紧张的状态下对于外部声音、物理变动的敏感的感受,提供了一种颇为独特的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