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是一部由夏献书执导,孙雪 / 张克 / 杜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一):夏天的一缕清风
难得的一部接地气的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场景真实,演出淳朴,在城市装逼片和脑残恐怖片中的脱颖而出,在酷暑中给人带来一丝清凉。
演员基本谈不上什么演技,可是本色演出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唯一有点格格不入的是女主角马兰,明显不像是农村人,总给人一个到乡村插队的城市知青的感觉。
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主线是淮海和马兰的爱情。无果而终。表面上看是凤凰男为了所谓的家庭大义牺牲小我,连带牺牲爱情。这样的剧情符合全片怀旧氛围,无可厚非,可总让人感到狗血和无聊。只能说这种怀旧还是一个青年人的怀旧,是对人生尚未充分品味的怀旧。
如果可能,可以再拍第二部,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叙述者是一个经过了风霜的中年人。我想同样的故事可以衍生出新的内容。就拿淮海马兰的恋情说,人生阅历增加,你就会知道二人当初在一起也未必幸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人们心态、喜好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女性。马兰当初信誓旦旦,可后来又会如何呢?如果影片能从这个方向再挖掘一下,思考的层次就能大大加深,而不仅仅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儿科般的感慨了。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二):童年的回归与凋谢
这个电影我觉得还是值得肯定的。
有几点我认为是开创了先河的。
1. 一反中国农村电影脏乱差为主流的拍摄风格,影片始终都是绿油油的画面,给人希望,给人阳光。
2. 小演员们太自然了,太真实了,不像是在拍戏,就像是生活,毫无表演痕迹,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3. 台词上旁白的提示,配合方言的抽离感,是意识流的节奏啊,莫非是卡夫卡的影子。如河水在流淌,看片如同喝青啤。
4. 故事上,导演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用故事隐去故事。看完后让人忘了讲的什么故事,得意忘言,留下给你淡淡的痛,去迎接新的时光。直接入心,这才是写故事的最高境界啊。
5. 配音很好啊。呵呵。国际化的。
6. 最后的夏天,任何人的童年的结束都是以感情的成熟为代价的。你懂了感情,那么对不起,你的童年终结了。这种深刻的 思辨 一般人还真领会不到呢。
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整个影片一点市场化的痕迹都没有,没一个广告,每一个阿谀奉承的,可能不会取悦太多人,但是呢,不取悦又何妨自身的高洁呢?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三):想念那年的夏天
影片以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为背景,影片的特色在于情怀,所以关于演员的演技,情节以及拍摄质量不做过多评价,片中农村孩童的天真无邪,纯朴的农村生活,纯洁的青年爱情……让人感到分外亲切,真实。影片以马兰和淮海的无果爱情为主要线索,以我的旁白推动情节,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村大学生在家庭责任和美好爱情中的无奈,令人感叹!影片中大量的乡村人物活动,青年爱情的羞涩……让我不禁笑出声来,脑袋里开始揣测自己的老爸老妈的罗曼史,老舅他们读书时的活动,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幼稚的活动,玩伴……人的童年在成长中就渐渐消失了,都不知道从哪时起自己不再是个调皮蛋,儿时的玩伴也 渐行渐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再也不会见面……影片启发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影片最后“……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被我抛掷脑后的往事,总会在我软弱的时候袭来,让我非常想念那年夏天……”引发心灵的共鸣!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为萧县口音打五分。(完全主观+不负责任orz)虽然这大概是一部只有萧县人看过的电影,它也的确小众,上不得台面,但实在是太过真实。
文概老师上课给我们放《百鸟朝凤》的时候,我带着挑剔的眼光跟同学说这部电影哪里哪里不好,同学觉得很奇怪,认为《百鸟》已经拍得很真实了。我想,她是没有见过真正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开头坐在树旁的老头,抽着烟跟几个偷摸去河里洗澡的男孩儿犟(萧县话),“千万白(别)去洗澡,淹着了老师能负起责不”,“恁(你们)得好好读书,将来做国家的栋梁”之类的话,在我小时上学的路上的确听到过很多次,大都是来自村头村尾的、树下河边的、拿着农具或纸牌的老头老太太之口。当时作为一个眼不及天地宽,心却比宇宙大的无知少女,听到这些话心里简直烦到要死,觉得自己或是被赋予重望了,或是被轻看一眼了,无论哪种情绪,大抵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思想:关你什么事儿。可是白眼儿只能在心里翻,面上还是规规矩矩一句“哦”,就赶紧抓着书包带跑开了。后来回想起来,这原来都是长辈们浓稠得抹不开的关切,照在我的回忆里,让我觉得好像那些跟着我的脚步匆匆溜走的时光,在某个时刻,突然停滞不动了。小时候关切过我、调笑过我的几个爷爷奶奶,村子里闲来无事就喜欢说闲话的碎嘴老头,这些年都相继离开。每当我听说这些消息,表面上还是非亲非故的不痛不痒,平平淡淡继续地欢喜着我的欢喜,烦恼着我的烦恼,却不知会在哪一个午夜梦回,突然感慨起自己年少无知的岁月,就这样和这些人一起,彻底消失了。
影片里,郭景仪告诉了兰姑自己的名字,兰姑应道,“景字辈儿呀,那你得喊我姑。”这段对话简直不能再熟悉,因为我本身辈分比较大,见到和我一个姓的同学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辈分。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同姓同学几乎都要喊我姑或者姑奶奶。上了大学以后,自己班里确乎也有和我同姓的,但我却不敢再跑去问人家是什么辈分了,唐突冒犯了不说,也不知人家还讲不讲这个。上了大学,和家里的距离一下拉长了几百公里,在无锡说起萧县话就好像是一根长线末端栓了一团棉花,你拽着这根线,掂了掂,轻飘飘的,没啥着落,心里也好像空荡荡的。身边都是同龄人,有共同话题;学校很好,是向往了很久的;活动繁忙,作业也不少……理应没什么好失落的,可乡愁涌上心头时,仍像是细细密密的小针,扎的心里生疼,是岁月嫌哪些离别太过索然无味,硬是分了人间南北啊。
萧县啊,我永远的故乡。你属下无数破落的小村庄孕育的儿女里,我仅是最渺小的一个。我知道,你永远想给人家展示你先进的一面,繁华的一面。但是你的古老陈旧、你的不堪丑陋,我都了然于胸。可我仍然爱你,爱到粉丝滤镜有一万米厚,爱到我实在无法用挑剔的眼光看这部别人大多瞧不上眼的电影。
仿佛这部电影里的最后一个夏天,是我自己的最后一个夏天。
(好像已经跑题了,就这样吧)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五):我们坐在高高的麦堆旁边
端午假期,窝在宿舍撒欢似的看了好多电影,在豆瓣搜索时,无意间就搜到这部。
是两年前看的电影了,那时候我好多同学的空间里都在转这个电影,有那么一点家乡情怀的味道。我现在还记得的电影里爷爷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一边抽烟一边说“好好学习勒,为国家争光勒”。太像我身边的老人了,我太爷爷在世的时候也喜欢这样跟我讲话。
我以前对童年,青年,中年这些所谓的人生阶段没有概念,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一直都是这样稀里糊涂的,身边的大人不停地说“怎么都长这么大了”,我长多大了呢?一年一年的好像都一样。
一转眼,我弟弟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努力回想自己小学毕业那个暑假在做什么,恍惚中想到在老家的一段日子。
08年的时候,我们那里还有打麦场呢。暑假里正是收麦子的时候,大人们割麦,小孩子就负责送水,送完水就三五成群的在打麦场旁边没有水的沟渠里摘花摘草。
最开心的就是晚上收麦子回家的时候,车子里摞上高高的麦子,大人推着车,最小的那个孩子坐在麦子上,其余的小孩子跟在车后边一路小跑回家。
风很热,知了还很多,晚上的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一起去捉知了的幼虫。手电筒不停地照着树干,有时候还会照到蛇或癞蛤蟆。晚上照爬了猴,白天就和泥巴捏泥人,窗台上晒的都是我和我妹的“作品”。那个夏天,现在想来,美好的像一个梦。
我们长大了,谁要是还在说怀念从前的话就太幼稚了。好好出发吧。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六):莫忘过去的故乡
我走了有多远
把故乡抛到了那么远的角落
斑驳的阳光中
杨树叶的影子在灰白的地上摇摆
砖红的墙瓦
我都会竖起耳朵专注地记在心中
我无比怀念那个年代
那个年代里的村庄
可惜我恰是生在九十年代
却是它的最后一次出场
如今已无桑树
小木箱里的一毛钱一只的冰棒再也不见了
墙上的开国大典烂了
换成了灰灰的中国画
木制的庄严的摆钟丢弃在院子的角落
之后再也寻不见
还有那个我从来没听过的收音机
上海
这两个字在我的记忆中远比北京深刻
那个年代是如此的保守呵
连谈恋爱都要被牵动一场群架
年少时的爱情难道多要成为心中的遗憾吗
是否永远都不愿停留
却终未道出我的境况
短短的一小时
为我们展现了九十年代的一角
提醒纠结在当下的我
莫忘记那年代里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