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5日从文化部获悉,为加强农村地区演出市场监管,文化部日前部署了针对农村一些地区低俗表演的专项整治。(4月26日 新华社)
厌倦了城市的车马喧嚣,我们总是向往桃花源式的田园风光,希望过一过那种与世无争、干净透彻的生活。然而近来年,随着农村开放脚步的加快,以及城市扫黄打非力度的加大,在城市失去立足之地的低俗表演开始盯上了农村市场。在表演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不堪入耳的粗话脏话,“脱衣舞”等淫秽表演更是不堪入目,低俗表演正在腐蚀着质朴的乡土中国。
莫让低俗表演“弄脏”美丽乡村。农村固有陋习已经是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阻力,而低俗表演更会增加移风易俗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亟需精神文化营养的摄入,但鉴于我国农村面积广阔,文化底子薄弱,管理还有待加强,这就产生了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于是,低俗表演趁虚而入,如果不及时加以扼制的话,农村将可能变成低俗表演的温床。
对农村低俗表演,一方面要加大打击力度。既要搞好城市文化整治工作,也不能对农村文化工作懈怠疏忽。县级文化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与公安等其它部门的协作力度,开展农村文化联合执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巡查,对低俗表演要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在一定的区域内设立文化信息员,充分发挥他们近水楼台的作用,将低俗表演及时有效地扼杀在萌芽状态;当然,还要群策群力,接受群众举报,可对提供重要线索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另一方面要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低俗表演之所以能够钻空子,正是因为农村地区的优秀文化娱乐节目供给不足,他们没有多项选择,只要能消遣,可能并不太在意低俗与高雅。因此,要不断加大“文化下乡”的频次,以优质的文化娱乐节目驱逐低俗表演。当然,“文化下乡”要注重农民的切实感受。多些喜闻乐见的节目,少些枯燥的说教,有时候,下里巴人或许比阳春白雪更有穿透力。
美丽农村建设,既要驱逐低俗,又要多送清风。社会各方面要多多关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让优质文化资源装扮质朴的农村天空,莫让桃花源只存留在我们的梦境和书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