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帕特里克·狄龙 著 / [英] 斯蒂芬·比斯蒂 绘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一):未来你想要的房子是什么样?如果不知道,那就先来参考一下历史上的建筑吧。
你家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有人说是长方形的盒子,有人说是圆形帐篷,还有人说是尖尖的高塔……如果让你来建造一个房子,你想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呢?
房子最初是为了庇护躲避野兽的追踪,用来休息的,后来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有了各式各样的变化。从帐篷、草房、冰屋到有明显结构框架的高脚屋、泥屋,再到现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人们把单一功能的洞穴,变成了综合性实用性集合的游乐场、地标记建筑,这些都借助于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发现以及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提高的建造技术。未来的房子会成为什么样,有很多新奇,不过看看房子的演变会有所启发。
《建筑的故事》作者英国帕特里克.狄龙,他是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在历史和建筑方面多有著述,为儿童创作过英国的故事,为成人创作过评价极高的《最后的革命》。他喜欢研究建筑热爱说故事,表示书写《建筑的故事》,是最过瘾的创作经验。插画师是英国的斯蒂芬.比斯蒂。比斯蒂是享誉世界的剖面画大师,他热爱历史建筑,惯用用墨水与水彩创作,据说画画不用尺,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划画下来的。他的画备受喜欢,创作的图书畅销百万册。知识插画领域的贡献,让他收获纽约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图画书奖,英国文学协会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奖项。
我们都知道断臂维纳斯的雕像很美,因为遵循黄金分割比,在古典建筑里,看起来很普通的柱子也蕴含数学原理。
一般古典柱式长度是宽度是7-9倍,而且是上窄下宽的,平常我们一般都认为是柱子是圆柱形的,可是没有发现是上下不一样宽,因为承重需要,这里面有关于力学的知识,这是数学和物理学在实际应用的经典案例。如果你想引起熊孩子关于数学物理学的兴趣,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以帕特农神庙为例,里面既有建筑全景图,也有解剖图。它会注释每个部分的功能,以及相应场景。比如整个神庙外围由46根多立克柱构成,每根柱子由圆形石块垒成。分为两部分前厅和后库,前厅主要是雅典娜神像后库主要是宝库。雅典娜雕像巨大,由黄金和象牙装饰,光是手里拖着的胜利女神就有一人高。位于雕像前的水池有两重作用,一是将日光反射到雕像上,二是防止象牙干裂。而我们日常在广场上看到的喷泉都是为了好看,并没有这样设计功能的考虑。翻开书,既能看到雄伟的帕特农神庙全景,还能学到数学物理学知识,是不是有乐趣也有收获?
二、整个画面是用上帝视角,既有全景图还有剖面图,不仅涨知识,还能张见识。
提到金字塔,你可能会说是那个狮身人面像的金字塔吗?金字塔有很多种,其中建于公元前约2650年的左赛尔金字塔不仅包括金字塔,还有周围的许多房间、连廊和庭院组成的庞大建筑群,金字塔在建筑群中心。我们所熟知的胡夫、 哈夫拉和孟卡拉都是后来效仿左赛尔建造的陵墓。
金字塔内部结构很复杂,有很多设计的考虑,甚至于法老的墓室会改变原来的计划。
从纵剖图里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这样的细节可能你在现场都没法看到,你可能去过毕竟有些景点只开放一部分区域,没办法一次看到全景。
甚至当你看到2001年伦敦建筑师设计建造的草砖房时,还会有几丝亲切。毕竟,现在用秸秆草做砖盖房子的太少了,这样的房子节能环保,保温抗噪还能兼顾各种功能,实在是太好玩了。
三、书的末尾附有索引与年表,从纵向历史的角度带你梳理建筑的演变,你也可以直接按图索骥去看你找你想要看的建筑。
这是一本建筑学入门书,从公元前2800年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最经典的16座建筑以及建筑与他们背后的故事。人类历史建筑演化变迁史,从不同的材质到不同的结构框架和建筑工艺,你能看到科技的进步和影响。书里插图都是手工描绘的,有全景图和全彩剖面图,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如果家里有小朋友,可以带着写写画画,还可以用积木或者手边的材料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房子。看完后你再去旅游,遇到这些建筑,再用这样的角度去观看体会,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二):未来你想要的房子是什么样?如果不知道,那就先来参考一下历史上的建筑吧。
你家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有人说是长方形的盒子,有人说是圆形帐篷,还有人说是尖尖的高塔……如果让你来建造一个房子,你想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呢?
房子最初是为了庇护躲避野兽的追踪,用来休息的,后来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有了各式各样的变化。从帐篷、草房、冰屋到有明显结构框架的高脚屋、泥屋,再到现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人们把单一功能的洞穴,变成了综合性实用性集合的游乐场、地标记建筑,这些都借助于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发现以及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提高的建造技术。未来的房子会成为什么样,有很多新奇,不过看看房子的演变会有所启发。
《建筑的故事》作者英国帕特里克.狄龙,他是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在历史和建筑方面多有著述,为儿童创作过英国的故事,为成人创作过评价极高的《最后的革命》。他喜欢研究建筑热爱说故事,表示书写《建筑的故事》,是最过瘾的创作经验。插画师是英国的斯蒂芬.比斯蒂。比斯蒂是享誉世界的剖面画大师,他热爱历史建筑,惯用用墨水与水彩创作,据说画画不用尺,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划画下来的。他的画备受喜欢,创作的图书畅销百万册。知识插画领域的贡献,让他收获纽约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图画书奖,英国文学协会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奖项。
一、跟熊孩子一起看书,从感官入手开启数学物理等兴趣的大门。
我们都知道断臂维纳斯的雕像很美,因为遵循黄金分割比,在古典建筑里,看起来很普通的柱子也蕴含数学原理。
一般古典柱式长度是宽度是7-9倍,而且是上窄下宽的,平常我们一般都认为是柱子是圆柱形的,可是没有发现是上下不一样宽,因为承重需要,这里面有关于力学的知识,这是数学和物理学在实际应用的经典案例。如果你想引起熊孩子关于数学物理学的兴趣,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以帕特农神庙为例,里面既有建筑全景图,也有解剖图。它会注释每个部分的功能,以及相应场景。比如整个神庙外围由46根多立克柱构成,每根柱子由圆形石块垒成。分为两部分前厅和后库,前厅主要是雅典娜神像后库主要是宝库。雅典娜雕像巨大,由黄金和象牙装饰,光是手里拖着的胜利女神就有一人高。位于雕像前的水池有两重作用,一是将日光反射到雕像上,二是防止象牙干裂。而我们日常在广场上看到的喷泉都是为了好看,并没有这样设计功能的考虑。翻开书,既能看到雄伟的帕特农神庙全景,还能学到数学物理学知识,是不是有乐趣也有收获?
二、整个画面是用上帝视角,既有全景图还有剖面图,不仅涨知识,还能张见识。
建筑是时间的作品,人不能永生,但建筑可以长久留存。
提到金字塔,你可能会说是那个狮身人面像的金字塔吗?金字塔有很多种,其中建于公元前约2650年的左赛尔金字塔不仅包括金字塔,还有周围的许多房间、连廊和庭院组成的庞大建筑群,金字塔在建筑群中心。我们所熟知的胡夫、 哈夫拉和孟卡拉都是后来效仿左赛尔建造的陵墓。
金字塔内部结构很复杂,有很多设计的考虑,甚至于法老的墓室会改变原来的计划。
从纵剖图里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这样的细节可能你在现场都没法看到,你可能去过毕竟有些景点只开放一部分区域,没办法一次看到全景。
甚至当你看到2001年伦敦建筑师设计建造的草砖房时,还会有几丝亲切。毕竟,现在用秸秆草做砖盖房子的太少了,这样的房子节能环保,保温抗噪还能兼顾各种功能,实在是太好玩了。
三、书的末尾附有索引与年表,从纵向历史的角度带你梳理建筑的演变,你也可以直接按图索骥去看你找你想要看的建筑。
这是一本建筑学入门书,从公元前2800年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最经典的16座建筑以及建筑与他们背后的故事。人类历史建筑演化变迁史,从不同的材质到不同的结构框架和建筑工艺,你能看到科技的进步和影响。书里插图都是手工描绘的,有全景图和全彩剖面图,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如果家里有小朋友,可以带着写写画画,还可以用积木或者手边的材料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房子。看完后你再去旅游,遇到这些建筑,再用这样的角度去观看体会,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三):建筑的语言你懂吗?《建筑的故事》讲述建筑的魅力
我常常会问儿子,你将来想做什么呀?
这是他平日里最感兴趣的三方面,每次听到我都忍不住失笑,多可爱的回答呀!
有一次,我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并对他说,将来你就去当建筑师吧!这样就能把你的这3个理想结合起来了,建筑需要科学,你不是喜欢科学吗?建筑又需要美学,你不是喜欢画画吗?厨师只要你长大了随便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因为你自己总要吃饭呀!当了建筑师,你就能同时实现这三个愿望。
我为这个发现很是一番得意,儿子听着却有些不置可否,毕竟建筑师对他来讲比较遥远,毕竟,在他心目中,科学家只不过是那种拿着五颜六色的试剂在试管里倒来倒去的人物而已。不过,没关系,他有的是时间去了解世间种种。
但说到建筑师,其实我是有私心的,我曾经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建筑师,只是我开悟太晚,没有从很小开始就有提早准备的意识,等我意识到建筑师需要在高考时考出很高的分数时,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提高分数了,并且当时还不知道去研究如何用其它方式从事这个行当。
可我内心对建筑的憧憬其实丝毫不亚于画画,不论是建筑整体,还是内部装饰,都是我感兴趣的范畴。当然,随着我与建筑的缘分渐行渐远,与生活更有关联的内部装饰,才是我始终热衷的兴趣所在。曾经我上网浏览只干三件事:看装修论坛、理财论坛和小说。
这番热衷,让我在自家的装修上,热火朝天地大干了一场。可惜因为金钱的原因,又因为积累毕竟不足、又需要折中另一半的意见,导致最终家里呈现的样子差强人意……只能说在功能方面未留太多遗憾。
好在这个世界上,你真心期待的东西总会不经意在别的地方出现。我就在写拆书稿的时候,接触到了两本关于建筑的书,《造房子》和《趣味生活简史》。
《造房子》的作者王澍,是第一位获得世界建筑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他的这本书,除了某些部分确实晦涩难懂外,其余有很多地方让我感动,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学者内心的纯净、淳朴,以及无比宽广深沉的内心世界。
此外,他写的一些建筑的构思过程,让我了解到了建筑所表达的语言,尤其是中国建筑与中国古典美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统统精妙无比。
再是《趣味生活简史》,看这名字似乎与建筑毫无瓜葛,然而,这本书却是围绕一幢19世纪的英国教区长寓所来展开的。此书以这套寓所的结构、各个空间的布局来划分版块,从各个空间的成因开始讲起,描述了从古罗马人洞穴开始,一直到现代的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人类发展史。比如烟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窗子和门?人类是怎么学会造房子的?为什么房子会形成如今这样的格局?……房子的发展史,其实关联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包括电力、火车、工业发展等等,包罗着万象,也充满了趣味。
这两本书已然成了我收藏书目中两份特别的瑰宝,但若要与孩子分享,启发他的建筑之路,则为时尚早。
所以,当我发现《建筑的故事》这本绘本时,简直惊喜万分,还有什么能比这本书更适合启发孩子建筑之路的呢?
等我读过此书之后,又惊奇地发现,这绘本简直就是《趣味生活简史》的缩减绘画版。因为《建筑的故事》也有一个从古到今的时间线,而《建筑的故事》内容更集中,没有《趣味生活简史》那样包罗万象。
因为更集中,在建筑方面也讲得更专业(人家作者也是普利策奖获得者);因为是绘本,大量的建筑解剖图,也把建筑讲得更通透。让我在看的过程中大呼过瘾。
《建筑的故事》还完美演绎了建筑的这个科学和美学相结合的特点,从人类攻克第一道难关——屋顶开始,到不同屋顶的演变,以及房屋外形的设计演变,始终在处理着如何能使房子更牢固、更舒适、更美观、更特别的问题。前两者便是科学,后两者便是美学。
更牢固、更舒适
如何能让房顶变得足够高又不坍塌?古时候的人们为此想出了很多办法。一开始,他们架起三角形的框架,架起屋梁,然后铺上当地开发的材料,有的用稻草,有的用薄岩片,有的用砖瓦。后来他们又加上斜撑的加固木条,让房屋的框架更牢固。
为什么要这么做屋顶呢?因为挑高的屋顶不但能使屋内的空间更宽敞,还能让屋外的雨水沿着屋顶往下滑,不再弄湿屋内。
然后,聪明人又发明了拱券,在发明拱券之前,木梁短小而脆弱,房屋做不了多大,但有了拱券之后,就有了拱顶,房屋可以做得非常高大,宽阔的河流上也能架起拱桥。
接着,拱券又升级成为半圆球形的穹顶,在穹顶旁边又加上巩固穹顶用的扶壁,让房屋能够越建越高大雄伟。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经典代表,它有着如波浪般连绵起伏的屋顶,众星捧月般围绕中间最大最深的半圆体穹顶,在高高的穹顶之下,镶嵌着明亮的窗户,让教堂内部显得更加空阔迷人。
随着玻璃制造的发展,房子不再是黑咕隆咚只能挡风遮雨的罩子,开了窗户的房子给室内带来光线和空气的流通,房屋变得越来越舒适。
再到现代,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使得人们把房子越造越高而不用担心牢不牢固的问题。
房子固然承载了为人类遮风挡雨、供人们休憩活动的功能,但它还是人类艺术的结晶,人们总想在自己造的房子上面表达更多的内容。
更美观、更特别
在整个房屋发展史上,从罗马古典柱式到各种风格的建筑,人们总在试图让房子更美观、更特别。
罗马在历史上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罗马人发明了拱券和混凝土,当时的罗马房屋相当先进,不但有供排水系统,还有中央供暖设备,地主们还修建了大量公寓。罗马被覆灭之后,大部分东西变成一片废墟,人们的居住环境甚至出现了倒退。直到后来的人在一堆废墟中研究罗马曾经的城市,发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东西。比如罗马建筑和希腊建筑用的柱子,严格遵循精密的数学比例。
而拱券的发明,无疑使屋顶变得更美观、形式更丰富。人们在屋顶和墙壁上面做文章,竭力地表达权力、威望、财富、宗教故事等等。各式各样的房子其实都在表达某种寓意,也在彰显自己的设计感。
以尖顶、尖窗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就是个中翘楚。它其实表达了一种与上帝更接近的轻盈感,又用彩绘玻璃窗描绘了一种天堂般的梦幻感觉。巴黎圣母院便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其艺术价值和地位极高。然而可惜就在去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在一场大火中烧毁了大半,当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据说现在要开始修复,希望美好的建筑能永久地留在世间吧。
地域特色的房屋语言
在竖向层面,我们看到了房屋的发展史,在横向层面,我们还能看到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屋语言。
《造房子》中,王澍提到过,在湘西沅江边有个叫洞庭溪的村子,那个村子沿江都是吊脚楼,但其特殊之处竟在于所有的屋顶都连在一起,连街道、巷子都被瓦屋面覆盖,进去之后相当令人震撼。之所以建成这样,是为了应对当地连绵不断的雨水。
而且,在造房子这件事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擅长就地取材,所以,因纽特人会制造冰屋,斐济人用芦苇编织墙壁。有岩石的地方使用岩石,有沙土的地方就使用沙土,树木繁盛的地方当然建满了木质小屋。
令人骄傲的是,我们中国更是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我们的故宫也是建筑史上的瑰宝。
《建筑的故事》所展现的建筑世界真的太迷人了。而最神奇的是,这一切建筑是用手绘绘制出来的,并且为了让你理解房屋的透视结构,插画师还帮我们“解剖”了各个建筑。让我们看清楚每幢建筑经典的内部结构以及整体样貌。
没有哪种形式能够比图文对比的形式,更能讲清楚建筑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因为喜欢建筑,所以对《建筑的故事》爱不释手。但我相信,那些原来对建筑不感兴趣的人们,看到这样的书籍也会对建筑产生兴趣——他们会惊叹建造、设计房屋的人真的了不起,也会在旅游的时候开始更愿意去看一看那些漂亮、奇特的建筑。
当我们走进一幢古老的建筑的时候,难道不会去想象过去人们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情形吗?这种穿越时空的想象,或许就是建筑带给我们的最大魅力吧。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四):柯南建筑小考:日本莫里亚蒂为什么追求对称美?
森谷贞治为了追求对称,将名字改为了森谷帝二。巧合的是,莫里亚蒂这个名字也是完全对称的。
在《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引爆摩天大厦》一集中,日本建筑师森谷帝二制造了一系列的爆炸恐怖事件。
这位疯狂的建筑师并不单纯为了恐怖袭击,或是报复社会,对于他来说——爆炸是为了成全心中完美的对称,而为了成全完美,他不惜炸毁所有年轻时所设计的“非对称”建筑。
这个“不对称,毋宁死”的教授,不仅在一步步的计划中引爆了市区里的各处建筑,并且将工藤新一与毛利兰引向了藏有了定时炸弹的摩天大厦(米花市政大厦)。
在一些关于森谷第二的介绍中,有人认为森谷帝二的原型来自于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头号死敌莫里亚蒂。
森谷帝二与莫里亚蒂一样,不仅都是高智商犯罪,并且破坏力极大,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设计出环环相扣的连环犯罪案件。
非常很凑巧的是,森谷帝二为了追求绝对的对称,将自己原有的名字森谷贞治改为了森谷帝二,而莫里亚蒂的名字其实也是完全对称的。
《神探夏洛克》中的莫里亚蒂森谷帝二《引爆摩天大厦》一集中,森谷帝二在策划“摩天楼爆炸”事件之前,还策划了一系列事故掩盖他为了报复工藤新一的目的,如公园中的遥控飞机爆炸事件、地铁站宠物箱爆炸事件、东都环状线炸弹事件、住宅连续纵火案等。
并且,“森谷帝二”这个名字没有随着这一系列事件的结束而结束,在之后的剧场版《名侦探柯南:通往天国的倒计时》中,他的弟子风间英彦也出场了。而《引爆摩天大厦》也与工藤新一之前处理的西多摩市市长案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文会说明)
在这一集中,小兰一家与柯南受邀来到了森谷帝二的房子。
在小兰第一次来到森谷帝二房子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房子的大门、前庭的喷泉,柱子乃至花花草草的设计都是对称的。
根据毛利小五郎的介绍,森谷帝二非常推崇英国十七世纪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建筑,强调左右一致,以达到和谐的古典美感。
森谷家毛利小五郎打小抄现场在《建筑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帕特里克·狄龙通过剖开了人类建筑史中的重要建筑,向我们展示了各地区、各文明的建筑风格的互动关系。在书中,作者介绍了16、17世纪英国建筑的风格与意大利维琴察的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有着密切的关系。
帕拉第奥与他的《建筑四书》不仅使得意大利的维琴察小镇从破旧的小镇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古典美的建筑风潮。
帕拉第奥最有名的建筑是为罗马神父保罗·阿尔梅里科所设计的圆厅别墅。这座别墅为“外方内圆”的形状:房子的中心是一个圆形大厅,四面各有一个门廊,可以俯瞰维琴察的景色。
圆厅别墅在帕拉第奥看来,最美丽、最完美的建筑往往设计理念是简单、纯粹的,因此他并没有像以往的建筑那样强调外墙的设计,而是利用了简约、和谐的对称美使建筑拥有古希腊的古典之美。
在帕拉第奥所著的《建筑四书》中,他通过图纸详细展示了阿尔梅里科的别墅:平面图展示了别墅的布局,立面图描绘了它每一个平面上的模样,还有一张像打开的玩偶屋一样的剖面图。
随着帕拉迪奥的《建筑四书》在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各国的出版,欧洲掀起了帕拉第奥主义建筑艺术运动。
人们开始研究并对《建筑四书》的图纸并加以效仿。帕拉帝奥的设计理念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应用。遵循着他制定的规则,人们可以用砖和石膏这样便宜的材料建造出漂亮的房子。
在帕拉帝奥的的推动下,欧洲开始流行古典建筑,石匠们开始学习雕刻爱奥尼柱的卷涡柱头和以毛茛叶纹装饰的科林斯柱的柱头,这些建筑都依照古典风格,并建成了正方形并对称的样式。
《建筑的故事》插图古典柱式科林斯柱到了17世纪,帕拉第奥的第一个英国弟子伊尼戈·琼斯从帕拉第奥的范例中吸取对称、高贵这些品质,他所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的宫廷建筑物是位于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皇后宫。
皇后宫回到柯南的剧情中,我们发现森谷家与皇后宫非常相似。
森谷家皇后宫森谷帝二家庭院中间的喷泉的设计也和英国著名的汉普顿宫的喷泉院有着相似之处。这个喷泉院子是威廉时期所修建的,是一个不大的正方形院落。
皇后宫细看的话,其实森谷家的各类柱子和他所设计的“对称”建筑的柱子也都是古典风格。
注意小兰身后的柱子古典柱式之一多立克柱森谷的父亲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师,而他的父亲在十五年前的火灾中与母亲葬身火海。
而森谷也正是从那时起开始获得大家的注意,并获得了日本建筑协会的最佳新人奖。
在故事中,森谷将自己三十岁前后的作品分为了两个阶段,在他邀请小兰与柯南参观的展览室中陈列了他过往设计的所有作品。
早期作品独立后的作品最左侧的就是米花市政大厦随着镜头的转移,我们发现森谷独立后的设计作品有被女佣杀害的出现的黑川先生家的建筑,这栋房子是森谷独立不久后所设计的作品。同样的还有水岛家、安田家、阿久津家等,这些建筑无一例外都是“完美”的对称。
而画面最右侧的米花市政大厦与环形状桥梁却并不是对称的。在柯南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桥梁的不对称外形可能是建商的要求,也可能是建筑基准法等因素,这使得森谷不得不妥协,而“妥协”一词对于主张完美主义的森谷而言是绝对难以忍受的事情。
小兰与新一约会的米花电影院位于米花市政大楼,这座不对称的米花市政大楼也是森谷的作品,
尽管森谷对小兰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但从最后的剧情来看,森谷极为厌恶这座米花市政厅大厦,他认为当时建造这座大厦时,建商以“泡沫经济,没有足够的建筑经费”为借口,让他无法完美地实现对称的建筑,因而他将其视作“这辈子最失败的作品”。
工藤新一曾经侦破一起与前西多摩市市长相关的车祸替罪案件,这使得推进西多摩市改造计划的市长下台了。而在新市长上任后,由森谷负责设计的西多摩市改造计划彻底被搁置了。
对于森谷来说,建筑大概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带着这样的偏执,他开始了对过往自己与工藤新一的复仇。而也正是出于对自己作品的热爱,当定时炸弹路过他设计的儿童公园路灯时,他暂时停止了定时炸弹的按钮。
因为儿童公园的瓦斯灯和森谷为完美对称的英式小镇所设计所采用了同样的风格。这个路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搁置的小镇的象征。
在《建筑的故事》中,狄龙这样介绍道帕拉第奥的建筑作品风格,“美丽不依赖于藻饰,最简单的事物,也许就是完美的。”
但很遗憾,推崇完美的森谷帝二似乎并没有发现对称这一形式之中所蕴含的纯粹的美丽。
他亲手毁灭的不仅是自己的早期作品,也是对美之多样性的包容。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五):看世界发展史,说一说那些著名建筑背后的故事
最早的时候,远古的人们为了不在夜晚把自己裸露在危险中,用树枝摞在一起建造小屋,但是一旦下雨,雨水就会从树枝的缝隙中滴在身上。
又或者想要建造石屋的话,却没有能够把石头粘结起来的东西。用河边的泥沙,好不容易堆砌成墙壁的形状,太阳一出来墙壁就会出现裂缝,坍塌成一片尘土。
最后人们只能寻找现成的居住之所——洞穴。
慢慢地人们走出洞穴开始建造房屋,最开始的目的只是为了遮风挡雨,保护家人免受野兽的伤害,保护财产免受敌人的抢夺。
后来人们发现了木头在建造房屋中的作用,于是开始用木头交叉堆叠建造房屋,后来由于伐木太辛苦,人们开始只用木头搭建框架,然后再填充窗户、墙壁等,渐渐有了现代建筑的雏形。
山里的人们也发现了把高温加热的石头粉末和砂子混合在一起,就能够粘结成砂浆来建造坚固的高墙,住在海边和沙漠的人们把泥巴装在模具里在太阳下晒,形成的砖块通过各种垒法建成房子和围墙,在北方温度不高的地方可以用砖窑代替太阳 烧制砖块。
木屋、石屋、砖块但无论是木头、石头还是砖块盖的房子,最难的事是建造一个好屋顶。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各种方法来建造屋顶,最开始的平顶用草和树叶填充缝隙,但是挡不住雨水,后来发现先搭建倾斜的屋顶框架,再覆盖东西更好,最后用泥土烧制瓦片,能让雨水快速顺着屋顶流下去。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学会了因地制宜,无论用木头、石头还是砖块都能够快速建成最适合居住的房子。
房子是有了,可以遮风挡雨,人们开始琢磨怎么样让房子住起来更舒适,房子里面总是冷冰冰的,没有窗户,黑暗。这都难不倒聪明的人,生活在意大利地区的罗马人发明了中央供暖系统(相当于现在的地暖),他们把地板加起来抬高,然后在地板下烧柴吹送暖风,屋子很快温暖了起来。
玻璃和电灯的出现解决了房屋黑暗的问题,混凝土和的电梯的出现也让房子越建越高,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新发明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房屋变的宽敞又明亮,管道把冷热水送到千家万户,建筑也不仅仅作为住宅为人们遮风挡雨,更是有各种店铺、办公楼、学校、工厂,还有供人们娱乐的剧院、马戏团等,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
火车出现,需要建造火车站,飞机出现,需要建造飞机场。
国王建造宏伟的宫殿想要彰显自己的强大;信徒们建造各种各样的庙宇或者教堂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监狱要建造的恐怖阴森,这样才能震慑囚徒们......
建筑不仅是一堆钢筋和混凝土框架,它的背后都承载着建造者的梦想,每一座建筑,都有值得细说的故事。
从住宅到多样化的建筑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本《建筑的故事》,它纵向追溯了人类建筑三千年,从原始人居住在洞穴里躲避野兽的袭击开始,到现代的建筑师们力求自然与建筑完美结合为结尾,这个完美的闭环暗含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建筑的发展相伴相随的命运。
中国紫禁城、巴黎圣母院、万神庙、金字塔、水晶宫等十六座惊世建筑用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他们就像群星,闪耀在古典、文艺复兴、哥特式、巴洛克、包豪斯等建筑流派的银河里。每座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都将读者拉入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俯瞰建筑流派的演化、时代变迁。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帕特里克·狄龙和斯蒂芬·比斯蒂。
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著名的手绘插画家、剖面图大师。他热爱历史、建筑和绘画,他手绘的图画受到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的喜爱,在知识插画领域的贡献让他荣获1993年纽约时报最佳绘本以及2004年英国儿童文学图书大奖等多项奖项的肯定。他的作品有:《科学全景图:典藏版》《古代文明惊奇透视》《DK儿童穿越时空的旅行》。
帕特里克·狄龙,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他为儿童写过一本《英国的故事》,并为大人撰写过另外两本评价极高的《最后的革命》与《琴酒的近代欧洲史》。他喜欢研究建筑,也热爱说故事,他表示“书写《建筑的故事》是最过瘾的创作经验!”。
让我们跟着这本《建筑的故事》走近那些世界著名的建筑,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吧。
左塞尔金字塔,埃及塞加拉,约公元前2650年。
在非洲有一条母亲河——尼罗河,它哺育着千千万万的埃及人,灌溉田地,让人们安居乐业,在河道上贸易往来,促进商业的发展,而统治着这片伟大土地的国王——法老王,也建造起了自己的庙宇和宫殿,组建军队,出征邻国。
伟大的法老——左塞尔害怕自己死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他认为人生短暂,但山石不会消亡,所以想要建造一座石头陵墓,让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
左塞尔国王命令大臣伊姆霍特普为他建造巨石陵墓,伊姆霍特普训练泥瓦匠们把石头打磨光滑,砌在一起,组成墙体围成陵墓的底座,然后在上面再建造小一圈的方形石台,再往上再小一圈,层层相叠,直到建造成一座巨大的白色石造金字塔,它像山峰一样矗立在蔚蓝的天空下。
法老们统治埃及数千年,很多法老都模仿左塞尔为自己建造了金字塔样的陵墓,其中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是比较著名的,至今仍能在开罗城外看到他们。
除了金字塔,法老们还建造了神庙,用来供奉众神,其中为太阳神阿蒙和月神孔斯建造的神庙坐落在古埃及的首都——底比斯,神庙两旁通常安置着怪物的雕像,让人心生敬畏。
左塞尔金字塔剖面图和神庙二、寄托思念的建筑——印度泰姬陵。
在西欧流行对称的几何元素设计建筑物的时候,穆斯林的数学家也通过设计比例体系,用精湛的技艺让建筑物各个部分都对称协调,尤其是清真寺建筑,以高高的圆顶并在上面装饰蓝色绿色的瓦片闪闪发亮而著名。
穆斯林国家——莫卧儿王朝,在这一时期征服了印度北部,他们很欣赏印度人装饰寺庙和雕刻石头的技艺,结合穆斯林对数学方面的研究,用来建造陵墓。
莫卧儿王朝最英勇、拥有无尽财富的王——沙·贾汗,在其妻子死后,召集了全印度的建筑师为妻子建造一座陵墓,来纪念他对妻子的爱,这座陵墓就是泰姬陵。
泰姬陵的底座是一个巨大的白色大理石台基,台基的四个角落都有一座细长的宣礼塔,中间是陵墓,建筑四周墙壁一模一样,每面墙上都有一个大拱门,内部的墓室正上方是巨大的大理石圆顶,像月亮一样,悬挂在遗体上方。
沙·贾汗在陵墓周围建造了很多花园,有溪流和水池,每当他看到泰姬陵的倒影就能想起过世的妻子,沙·贾汗过世后,和妻子合葬在泰姬陵。
泰姬陵全景剖面图三、统治者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建造的庞大的宫殿。
紫禁城,中国北京,1406年。
北京的天安门城楼,那个挂着伟大主席毛泽东画像的地方,就是属于紫禁城的一部分,这里不止是首都,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国力的地方,每年的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前的大街上惊艳亮相,吸引着全世界人们的目光。
紫禁城最开始是明成祖朱棣对自己住所的命名,意思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后来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皇帝在紫禁城里处理全国的大小事物,没有经过允许不可以随便进出。
紫禁城外围是一条五十米宽的护城河,城墙有房子那么高,四角各有一座角楼。所有的城墙连同大门都被涂成象征福运的朱红色,从午门出发一路笔直经过皇城,穿过永定门,延伸都最偏远的角落。紫禁城的中心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皇帝在紫禁城发号施令,统治中国。王朝更替,一代又一代皇帝坐上皇位,直到封建王朝灭亡,皇帝坐在紫禁城统治世界的美梦破碎,但宏伟庞大的紫禁城依然矗立在那里,向世界诉说着曾经中国辉煌的历史。
紫禁城部分图景四、新科技时代的产物——可拆卸的水晶宫殿。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博览会,用来展示英国工厂制作的高质量的产品,向全世界宣示自己的强大。
由于时间紧迫只有一年的时间,而且需要博览会展出完成后将展会所在的公园恢复原样,很多设计都被否决了,最后入选的是一名园艺师的作品:用大块玻璃装配展览馆。
顾名思义,设计师设计所有窗格的尺寸一致,并把固定玻璃的铁框架也制成一样的规格,像搭建温室大棚一样,快速地将各个部分组装在一起。
展览馆建成以后,在阳光下玻璃拱顶闪闪发光,所以被称为“水晶宫”。水晶宫又高又长,甚至把树木都笼罩在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参观了万国工业博览会。博览会上展出的珠宝和各种展品都在水晶宫的衬托下黯然失色。
水晶宫不仅是人们心中最大的建筑,更是一座由金属和玻璃而不是砖木打造出来的建筑,它的出现得益于工业革命,建筑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自此,人们开始尝试用玻璃和金属打造建筑,并提前预制构件,现场进行组配,这和文章开头的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晶宫一角五、以舒适为前提,满足大众需求的现代化建筑兴起。
包豪斯学校,德国德绍,1925年。
以前,宫殿和豪宅只能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才能住,世界各地的皇帝和领主们都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属于自己的建筑,没有人关心平民住在哪里。
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反思,好的建筑应该是为所有人服务的,不止是贵族们的特权,宽敞明亮、能供应冷热水的房子普通人也应该能居住,于是教普通人建造更为舒适的房子和家具的学校——包豪斯学校应运而生。
包豪斯学校更像是现代的教学楼,只不过这栋教学楼里兼具住宿、工作坊和教室多种功能。包豪斯学校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它被设计的简约富有现代美感,甚至连墙面也被涂刷成统一的白色。
虽然这所学校仅仅存在了几年就被纳粹摧毁,但是简约、舒适,建造适合普通人居住的房屋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类似现代教学楼的包豪斯学校六、建筑最终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样。
电梯的出现,使得建筑的高度可以无限延伸,人们力求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从241米高的纽约伍尔沃斯大厦,到283米的曼哈顿银行,再到319米高的克莱斯勒大厦,最后到381米高的帝国大厦,人们总是试图挑战建筑的最高点,直到摩天大楼的出现。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对大兴土木建造宏伟的建筑的热爱,地球已经不像过去被大片森林覆盖,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化以来,各种废水、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已经让地球不堪负荷,很多动植物的灭绝也提醒着人类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建造大型建筑物。
人类开始思考用比较少的能源和更能保护环境的方法建造舒适的房屋,需要烧制的砖块逐渐退出市场,更加环保的装配式建筑兴起,轻钢结构和混凝土预制房屋更加快捷方便,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环保的需求。
《建筑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每一座建筑都寄托了建造者的梦想和希望。人类既是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也为建筑所改变。
建筑一旦被建造出来,就拥有了自己的命运。它们揭示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帝王将相成王败寇。
读懂建筑的故事,也就读懂了人类从哪来,又将到哪里去。
未来人类的脚步不停,建筑的发展也会上升到新的阶段。但无论怎样,人类的发展和建筑的发展都将是互相依存,求同存异的关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