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周末粥悦悦带领全家外出游玩,6岁女儿因为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被单独留在家中;
第二,单独留家期间,6岁女儿肚子饿了,向她发出支援信号,粥悦悦并未给予支援;
第三,阿姨和邻居都担心孩子在家情况,主动提出帮忙,均被谢绝了;
第四,晚上6岁女儿说害怕一个人在家,粥悦悦并没有第一时间看见女儿需求,相反,她提出了双倍学习任务,并告知只有完成相应任务才回家接她;
第五,鉴于前一天的可怕经历,6岁女儿按要求完成了任务,粥悦悦便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并发文炫耀。
这意味着,作为亲生母亲的她,完全没有重视一个尚未有自理能力孩子的安全问题。
著名的医生张奶奶更是直言,她这种残酷的教育方式已经触及了法律。
就育儿本身而言,许多网友坦言,这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一种人身控制。
简直一语中的。
2
节目《一起出发吧》中,杨烁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
孩子没有按照他想要的线路走,他就黑脸吼道:“我从哪边走的?走回去!(重新走)。”
好不容易等他满意了,杨烁又突然对孩子的衣着不满意,又怒吼:“衣服穿好。”
在一旁的杨烁不但没有帮忙,反而不断地催促:“快点!快点!所有人都在等你。”
整理好衣服,刚走没几步,杨烁看到儿子走路有点内八,又吼:“不会走路是吧?好,你给我跑上去,重走!”
节目是在高原录制,作为父母,不但没有关心孩子的身体适应情况,相反的,杨烁两次让孩子原路返回,从头再走。
就连一贯以严厉著称的陈小春都坦言:“他(杨烁)好像在军训。”
这个“不太喜欢”到什么地步?
杨雨辰宁可与别人的爸爸待在一起,也不愿见到自己的爸爸。
有人说,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
深以为然。
心理学家卫•埃尔凯特说过: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两样——根和翅膀。
但,当你强加自己的思想,控制孩子的言行,这就犹如一把无形的刀,不仅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更斩断了为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根与关爱。
3
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结果不小心把牛奶摔倒在地上,弄得一片狼藉。
就在这时,妈妈却平静地对他说:“平时我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不如我们在收拾前先来玩一玩地上的牛奶吧。”
玩耍了一段时间后,妈妈对小男孩说:“牛奶刚是你倒洒的,你要负责收拾干净。”
接着,妈妈一边收拾,一边教男孩动作要领,男孩在一旁也跟着照做了。
他感激父母能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没有责骂他,而是给予他轻松的爱,这才成就了如今的他。
无独有偶。
可是,当她走开的时候,或是女儿爸爸在场的时候,女儿却会主动去摸、去搭积木。
后来,她察觉到了问题的关键“是不是因为自己玩得太好了,女儿觉得妈妈已经搭得这么好了,我怎么也做不到,索性就不玩了。”
只要每次做得不好的时候,陶虹就会告诉女儿:“你看,大人也会犯错误,所以你不能把它做好,没有关系。”
从此以后,陶虹发现女儿玩积木的兴致又回来了,而且,女儿整个人也变得开朗、自信。
世上没有不会犯错的孩子。
如果你不能接纳犯错的孩子,只会一味地否定、批评,那么往往只会将孩子一步步逼向深渊,他们也将慢慢变得敏感、自卑;
相反的,如果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给予及时的关爱,孩子就会在错误中学习、成长。
接纳孩子的错,不是溺爱,不是纵容,它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理解、一份鼓励。
带着这份理解与鼓励,孩子往往能够更从容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4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有9个子女,个个超逸俊秀,其中还出了三个院士。
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及梁启超的教育方式。
但在就读期间,梁思庄发现教授的讲课难以引起她对生物学的兴趣。
他深知自己引导有误,便连忙写了一封信给思庄,让她“不必拘泥于爹爹的话。”
后来,梁思庄改学图书馆学,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图书馆学专家。
优秀的父母,不以控制孩子为目的,他们能够适度放手,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志愿。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等营养一样,既需要物质营养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被重视、被肯定赞美和认同。”
当父母理解孩子,并能在不同的关键时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爱,这个家庭就可以养育出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