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19-12-27 23: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是一本由[英]昂加利·Q.劳夫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读后感(一):爱和勇气

  想了很久,觉得爱和勇气是贯穿整本书的,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或许他也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友谊,他获得关注,他找到了爸爸妈妈,原本他只是一个难民,书中的“我”原本就生活在充满爱和善意世间里,所以我才会“多管闲事”想帮助那个突然插班而来的男孩!难民这个词我从未想过,因为我的周围也不曾出现过,读完这本书我非常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让我生活在一个非常安定环境下,而搜寻记忆中四五年级坐在最后一排的男孩,貌似印象中也只剩下了他们都是高高的,可能也有插班生吧,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记忆太过久远,那个时候的我知道国家主席吗?会不会萌发给主席写信的想法,我想应该不会,就算现在的我也不会有这样大胆的想法,总觉得那离我很远很远。回到之前,难民,目前世界上大约还有六百五十万,这个人数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躲避纳粹迫害的难民总数还要多,而这个数据还是2016年的,“难民”这个词有着特殊含义,它和“移民”或者“外来者不同,“难民”是突然被迫离开自己家园祖国的,如果他们不搬家,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而“难民”和“移民”仅一字之差,但意义千差万别

  难民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上,同时精神上也存在难民,这让我想到“马航MH370”,整整四年,1721天,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宣布事故调查团于2018年11月30日解散,马航与失联乘客家属整整42次会面,每一次那些失联家属从全国各地赶去,一次次由期望失望,但当最后一次的会面谁也不知道竟是绝望,这就意味着今后再也没有人帮他们寻找亲人了!等了这么久,无非是想要一个“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微小愿望,而当事故团宣布解散,这最后一点微小的要求也将破灭。等了这么久,还将等下去,但都害怕辈子再也等不到……

  等待子女的被痛苦折磨,等待父母的同样悲苦,那些故事每每想起就泪流满面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是故事,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是事故。自别离思念如马,未停蹄。从此人山人海所有人都像你,而所有人不能代替你!曾经为人生有的是时间,那些猝不及防的离开,杳无音讯失去不过是电影中的情节,谁又能相信平静的生活蛰伏着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句话就成了最后一句话,哪一面就成了最后一面!

  马航失联的家人自从失去了亲人,他们的世界也是崩塌的,虽然他们不是难民,但当他们知道再也寻不到他们亲人的时候,他们的世界用难民形容也不为过,家庭不再完整,心中一直有着缺憾,而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努力才能改变现状……

  生命无常,在有限的生命里爱你所爱,多和他们说说话,好好抱一抱他们,来日并不方长珍惜手中的幸福

  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们学会爱和勇气,从绝境走向光亮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读后感(二):全世界最棒的主意——《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

  国际规定,每个人都可以离开自己的祖国,去其他国家寻求安定的生活。而“难民”却是因为战争和危险,因为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而被迫离开家园和祖国的人们……

  那么,

  如果你现在要从战争中逃难,要永远离开家乡学校,但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选择带什么?

  如果你不得不前往某个国家,而那个国家没有人会说你的母语,那么你希望哪里的人怎么帮助你去更好的理解他们?

  如果你想送一件礼物给一名难民儿童,为了使他开心起来,你会选择什么?

  怎样阻止一场难民危机?你会找谁帮忙?

  ……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你不必想到头疼,只需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使用的一个9岁的小女孩明亮轻快口吻叙述自己在三个好朋友的帮助下成功的引起了英国女王政府媒体注意,用一个看似“危险”实则冒失”而天真的“全世界最棒的主意”,为转学来的叙利亚难民同学朋友找到了爸爸和妈妈。没错,原谅我不想过分剧透,非常概要的来说就是这么简单一个故事,但是却让我忍不住彻夜不眠的读了两遍。

  有人类存在的地方永远存在战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就如同毒瘤一样在反噬着人类。书中描写的叙利亚难民的孩子胆小怕生,在面对主人公诚挚的示好时手足无措,在提及家庭的不幸时已经麻木到看不出心理悲伤,虽然因为战争背井离乡,但是也是无数难民中的幸运儿。而许多叙利亚的孩子,是不一定能长大的孩子,许多不幸的父母,永远看不见孩子长大后的样子,只能对着尸体一遍一遍的重复:“再见宝贝,宝贝再见。”战争不仅摧毁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教室操场,也摧毁着他们生的希望。即使在炮火袭击威胁中能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只能与战火废墟相伴,他们的家园早已变成颓垣败瓦。他们大多数人的童年生活就只剩下暴力饥饿贫穷漂泊,分离。这些孩子早早的就承担恐惧孤独,永远被阴霾情绪笼罩,与沮丧愤怒为伍。这个世界欠他们一个完整的童年!

  读这本书时,主人小女孩的童真好奇心赤诚爱憎分明以及她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角度,无一不在感染着我这个成年人。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是小孩子拥有着无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永远想着去尝试,想要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其实并不是公平的,渐渐的我们发现,曾经听到的童话故事都只是成年人为孩子们勾勒的美好灰姑娘没有南瓜马车,小人鱼没有获得钟爱,没有城堡,没有许愿瓶,没有可以许愿的小仙子,也没有会悔改的老巫婆,即使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也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只小天鹅而已……那么动人,那么美丽,可都是精心编织谎言。于是,我们不再有勇气去尝试,我们的生活一成不变,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不愿再往前迈出一步,或许是因为周围的大人永远在告诉我们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有风险的不可以去做,他们永远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去看待各种选择,在周围大人的影响下,我们也渐渐变成了大人;或许是由于生活给了我们太多次的打击,让我们渐渐磨灭了对生活的信心,同时也带走了我们的好奇心与勇气,让我们宁愿在避风港固步自封

  虽然成人的世界很残忍,我们都不应该变成那种让我们自己讨厌的大人,无论多久,都希望我们心中住着的那个赤诚的少年果敢而充满勇气。就像故事中会被校园霸凌的难民小孩,当遇到不公对待的时候,也要能有一个人也要站成一只队伍的勇气。即使自己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仍不被大众接纳,也无须硬融这样的圈子。的确,越是落单,越会弱势,也许会克服不了群体压力,也许会对自己的立场感到动摇,也许会被嘲笑讽刺排挤而感到孤立无援。可老虎都是一只一只行动的,他们的内心强大特立独行,敢于冒险。当克服群体的压力,有了鲜明的立场,不会因为孤立而求取而跟风从众,这就是一种令人佩服得能力。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眼光,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绝对不可以瞧不起自己,反省相信自己,不要怀疑自己,一个人的战斗一定是痛苦的,但是,这是每个人独立开始

  最后,引用女孩过世的父亲给女孩留下的一句话:“我亲爱的小宝贝:请不要太快长大哦!”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读后感(三):《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这世界不缺少爱,而是缺少了解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评价人数不足[英]昂加利·Q.劳夫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这一本书其实我已经读完好久了,迟迟没有动笔写评的原因是:它让我搜遍童年记忆,也没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男同学,我更没有像作者那样的经历。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都是怎样的呢?在我的记忆里,他们除了个子特别高,通常都是些老师眼里爱调皮捣蛋的男同学。而书中的这一位是一名身份不明异国插班生。

  对于小学四五年级、正是好奇心特别强,也特别活跃的的孩子们来说,插班生的到来无疑是一件带有神秘色彩的事物。他从哪里来?家里都有些什么人?他的过往都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这一系列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从孩子们的脑袋里蹦出来。而作为一个9岁开朗活泼的女孩,本书作者昂加利*Q*劳夫也不例外

  唯一例外的是,她将自己想从新来的插班生身上弄明白的问题列了下来,然后对照问题清单一一去找寻答案。而随着事情的推进,到最后令所有人意想不到、连作者自己也万分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她试图去了解这名插班生、帮助这名插班生的事迹,引来了大量媒体的争议,还收到了英国女王写给她的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9岁的小学女生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能引起如此的轰动呢?

  神秘的插班生

  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而那名插班生是从叙利亚逃亡过来的难民。他一到班级就成了神秘所在,因为语言不通,加之战事对他小小心灵造成的巨大伤害,他恐惧于与同学交往,一到课间他就消失地无影无踪独来独往的插班生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好奇。

  为了了解这位新同学,也让新同学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和他成为朋友心意。我们充满爱心的小作者每天放学都在校门口等那名插班生——艾哈迈德,并送他一个小礼物。因为关注,因为有爱,也因为有心而且有勇气,作者漫漫地打消了艾哈迈德的疑虑,艾哈迈德也对她吐露了内心的秘密

  艾哈迈德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做工程教授的爸爸、记者妈妈、3岁的小妹妹,还有一只猫。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在逃亡的路途中,猫猫没能活下来,他的小妹妹也丧身大海。艾哈迈德跟他的爸爸妈妈也走失了,他的爸爸妈妈这会也许在法国,但生死未卜。他现在由爱心人士暂时收养。

  帮助插班生寻找他爸妈

  对于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父母就是他们的天,是他们的全世界。小作者虽然也失去了爸爸,但她还有疼爱她的妈妈以及可亲舅舅爱她,她还有家。所以,她无法想象艾哈迈德眼下正面临的悲惨生活。她很难过,为这个新朋友,她决定要帮助他找到爸爸妈妈。可是,英国能容下的难民人数已趋近饱和,边境上正在关闭原本为难民敞开的大门

  也就是说,如果不加以阻止,艾哈迈德的父母很有可能进不来英国,更无法与艾哈迈德团聚了。我们聪慧的小作者急中生智,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想写一封信给女王,求女王下达命令不要关闭难民入境的大门,帮帮艾哈迈德找爸爸妈妈。

  她跟几个小伙伴联名给英女王写了信,寄了出去。但听说三天后城门就要关了,如果那之前女王没有收到信,可就来不及了。等下去看来不是办法,几个联名的小伙伴商议着该亲自去面见女王才万无一失可想而知,孩子气的孤勇会带来多少他们想不到麻烦,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他们在帮助难民同学找爸妈的事情经过媒体的不断发酵,全国上下都知道了。

  接着,成千上万的人写信、打电话给国家内政部,并不断地签署请愿书,他们都在为如何帮助艾哈迈德,以及像艾哈迈德这样的难民儿童而出力。这才有了圆满的大结局:艾哈迈德的爸爸妈妈被找到了,很快就会来英国与艾哈迈德团聚。而且,小作者和她的朋友们收到了女王的回信

  这世界本不缺少爱,而是缺少了解以及去了解的愿望和勇气

  好奇心是个好东西,小孩子都有。有些幸运的小孩,他们的好奇心能得以保存到他们成了大人,直至老人。而不幸的是,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从小就被父母破坏了。“妈妈,什么是难民呀?”当孩子发问时,爸爸妈妈回答“小孩子别问那么多。”或者随便的一句“别跟他们玩!”,与循循善诱解释给孩子听,跟孩子一起弄清楚他感兴趣的问题,哪一种方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帮助呢?显然是后者。

  而作者就很幸运,虽然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是她特别喜欢她的妈妈。在书中,作者说“妈妈身上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不管她多累,不管我的问题多难回答,她总是尽其所能为我解惑,并且从不糊弄我。我喜欢妈妈的睡前陪伴,我在这个时刻得到的幸福,甚至超过获得跑步冠军或是射门成功时所感受到的。”在作者眼里,她的妈妈是她了解的最棒、最聪明的人,而她的爸爸是全世界最幽默的爸爸。

  我们小的时候,无条件爱父母。等长大了,慢慢开始评判父母。待到最终,能够得到子女原谅的父母就很心满意足了。我们小的时候,我爸爸就常常说“不奢望你们将来会回报父母,但求你们长大后别怪父母就好。”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理解爸爸这话的意思

  如今,自己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终于明白了爸爸那番话的意图。身为父母,确实战战兢兢,生怕哪里做得不好,哪里没做到,会给孩子留下遗憾。所以,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让孩子们尽情去探索、去体验吧!只要他们有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愿望,就该鼓励,给予她们勇气,多对他们说些“try it”,少说一些“Don't”。

  169阅读

  搜索

  李玫瑾6-12岁教育方法

  5种父母毁孩子一生

  教育辅导

  孩子从小没有爸爸

  多和孩子说这5句话

  上课坐不住的孩子妙招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读后感(四):教会孩子爱与勇敢,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在你印象中,父母给你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有不少人回忆了父母对自己的慷慨给予。

  有人回答爸爸在自己18岁的时候送了一辆车给他,有人回答父母攒了一辈子钱,在结婚的时候送了一套婚房给自己,也有人感谢父母在20岁自己不想工作想创业的时候给予了一笔不小的投资,但让我意外的是,翻遍所有的回答,获赞最高的几个回答,却是父母在成长过程中说过的一些话、做过的一些事,而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但对他们一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品格、话语,才是很多人会放在心里一辈子、并被所有人都公认的“最好的礼物”。

  在过去28年中,我都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在生活,很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也给予了我很多爱的鼓励,这也让我逐步成长为一个温暖的人,去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妈妈?如何才能让我的孩子也在成长中感受到我给予他爱与勇气?今年我遇到一本叫《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的童书,作者站在9岁孩子的角度描绘了一个有关于爱与勇气的故事,虽是童书,我这个成年读者却在阅读中获取了很多能量,也从中习得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本书对于家长来说,更像是一本育儿书,全书用一个温暖的故事教会父母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相比当下的打压教育、应试教育,书中父母帮助孩子一起探索答案、支持和维护孩子的“疯狂举措”更能让孩子自信、健康的成长。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讲述的也是一个有关于爱与勇敢的故事,9岁的孩子被没有因为儿时父亲的去世变得阴郁不快乐,反而因为父亲带个他的温暖、母亲的开明智慧而成长为一个乐于助人、温暖明媚的少年,而他待人友好、英勇无畏的品格也让周围人都感到温暖,甚至仅9岁的他协同小伙伴一起制造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最终成功帮助难民儿童艾哈迈德与自己失散的父母团聚。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请给予他足够的主动权

  逛玩具店的时候,你一定遇到过哭闹着要玩具的孩子,有时家长会大吼着说这个玩具你已经有了类似的,也有一些家长会直接代替孩子选择他们认为好玩的玩具,却从来都没给孩子讲述选择一件心仪玩具的理由和时间,孩子长大后面临人生选择,家长又一味的埋怨孩子没主见,这样的事在我们周围屡见不鲜。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中妈妈的做法不禁让我拍手叫绝。虽然家里并不富裕,妈妈还是会在每年开学前带孩子一同进城,只是为了能够选购到她喜欢的文具。因为是自己的钱,所以孩子拥有足够的主动权,尽管丁丁历险记主题文具比较贵,但孩子还是愿意购买,即便是以无法购买更多其他作为代价。

  想要让孩子有主见,家长就要在孩子成长中学会放权,小时候自己挑选文具、长大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零用钱、适应自己挑选买衣物的过程,就这样在生活中不断为自己做决定、做选择,有一天真的面临人生抉择,相信他们那时已经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做决定了。

  温暖纯良的品质,才是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关键

  随着年纪增长,阅历丰富后我开始试着洞察人性,接触的人多了,我发现一个规律: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拥有多少财富,温暖纯良的品质,才是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关键。所以做父母的,要从小培养孩子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对他们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

  书中主人公的班上突然来了一个不会说英语的男孩,在“我”和朋友们的不断探求下,他们了解到这位不爱说话、性格看起来很内向的男孩是来自于叙利亚的难民,与生活在英国的他们相比,他真是太可怜了!而起初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他没有熟悉的朋友。

  为了能够帮助这位内向、不擅长英语的朋友,他们做了一系列努力,比如送他礼物,比如邀请他一起踢足球,甚至为了能够让他开心起来,主人公拉着妈妈跑了好多水果店,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叫做石榴的水果。

  这位妈妈并没有嫌孩子麻烦,而是带着她不断的找寻石榴的身影,一方面为孩子描述石榴的样子,一方面不断的询问,即便是被询问者态度不好,妈妈也认真道谢,并在孩子提出质疑时说道“因为你永远不该用不好的态度去回应一个对你不好的人,那样,你就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原来待人友好,并非是你对我好我回报你好,而是对待所有人都友好,只是因为我选择做一个友好的人。

  阅读到这里,我真是深深被这位妈妈的人生哲学所折服,我在内心告诉自己,日后,我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待人友好的人。

  一起探求问题的答案,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似乎是所有小孩子喜欢做的事,他们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感兴趣,而大人却并不是每次都有足够耐心回答,于是经常会听到“小孩子问这个干什么?”“等你长大就懂了”,这些含糊的回答一次次让孩子们失望。

  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妈妈的耐心与方法。就像孩子说的那样::“妈妈身上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不管她多累,不管我的问题多难回答,她总是尽可能的为我解惑,并且从不糊弄我。”

  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许听起来很幼稚无厘头,但请相信,他们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所以帮助找到答案,远比糊弄说等你长大了就懂了要高明的多。

  学会鼓励教育,才能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复杂人生

  目前我们的教育大多是批评为主的教育,考了100分我们认为是理所应当,考99分我们会因为一分之差批评孩子的不细心,但要知道,鼓励教育,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面对复杂的人生。

  9岁的孩子在公交上学的途中听说英国要关闭难民入境大门,于是为了能够让新朋友与自己父母团聚,他们共同策划了一场大事件,最初他们决定给英国女王写信,却迟迟等不到回信,心急如焚的他们决定去王室直接找女王,但年仅9岁的他们哪里会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要想知道一件事能不能做成,必须要先试一试。”

  这句话是孩子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于是他们决定进入王宫找到女王,但他们因为冲撞护卫队而被当成“刺客”处置了,而这件事也让他们成为了小明星,全国上下都知道了有几个孩子冲撞女王护卫队的事。

  当男孩妈妈知道这件事,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认为他非常勇敢,并在后续的故事中帮助他与记者、与全国人民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与小伙伴的勇敢举措,也得到了女王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与支持,在这样的轰动事件下,艾哈迈德终于与自己的父母团聚了!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育儿启示。孩子能否获得幸福,能否在复杂的人世间生活的很好,很大程度跟父母从小的教育有关系。书中父母教科书式育儿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让他有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能够为自己做决定并负责到底;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哪怕是陌生人也愿意伸出援助之手;面对难题能够拥有不断探索的精神,无论事情多么复杂,也能有自信坚定的认为自己能够完美解决,如此,孩子才能够幸福快乐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以9岁男孩的口吻讲述了叙利亚难民艾哈迈德进入英国一所小学后的故事,而9岁孩子和伙伴们帮助艾哈迈德的故事也温暖着所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故事本身感动,也深深被他父母的教育中的开明与智慧所折服,并且在故事的最后,我才知道,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位勇敢的女孩,而非男孩!这样的设定让我不禁思考,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是否也用本能设定限制了孩子们的发展呢?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应该更顺从孩子的发展,而非用自己的定式思维去限制他们呢?

  这本书适合7-15岁儿童阅读,但同时也是一本给家长的育儿书,愿孩子们能够阅读愉快,遇到问题能够像女孩和小伙伴们一样勇敢去解决,也愿父母能够习得书中父母的育儿观念,不断给予孩子爱与勇气,用鼓励式教育让他们快乐成长,最终,愿所有孩子都会成长为一个受人欢迎、温暖纯良、拥有能够绝对幸福品质的人。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读后感(五):《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一个充满爱和勇气的故事

  偶然间看到一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我以为讲的会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淘气、爱惹事男孩的成长故事,却没想到主人公并不是这个男孩,而是这个男孩的好朋友,整本书讲的就是她和朋友们为了帮助这个男孩而展开的一次冒险故事。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故事本身感动,也深深被他父母开明与智慧的教育方式折服。

  此外,这本书是适合孩子,也适合大人阅读的一本书籍。孩子,适合7-15岁儿童阅读;大人,你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能把书读完。

  孩子阅读此书,以后遇到问题希望能像书中的主人公和小伙伴们一样勇敢去解决,父母阅读此书,能够习得书中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给予孩子爱与勇气,助他们快乐成长。

  01 情节引人入胜,画面感十足

  我认为一本好的小说,首先就是要吸引读者,而这本书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书的开篇就在讲主人公上学的教室后面空着一把椅子 ,而事情就是从这把椅子说起,他们班转来了一个新同学叫艾哈迈德,就坐在了这把空椅子上,成为了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

  这个男孩很特别,不爱讲话,有狮子般的双瞳,而且老师也说他需要“独处”。从书中的描写中,我一直在猜测这个男孩的“独特”是什么?我猜他也许是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没想到他是一个难民儿童。

  而故事讲的就是主人公与她的好朋友帮助艾哈迈德寻找他的父母的一段冒险计划----全世界最棒的主意。而你看到这本书后面的时候才发现主人公其实是一个小女孩儿。

  画面感是我在阅读此书的另外一个感受,我想这也是孩子也可以读的最大优势吧,书中有一个场景写的是主人公和她的妈妈一起去找寻送给艾哈迈德的礼物-----他家乡的水果石榴,走了很多条街,找了很多家店,在最后就要放弃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两个石榴。

  我的脑海里就浮现了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四处奔走,共同完成孩子的一个心愿的场景,很温馨很感动。

  02 风趣幽默的语言

  这本书之所以孩子也能看,主要原因就是它是一个九岁孩子的口吻作为第一人称写的这个故事。

  里面很多的语言其实都是孩子的语言,让他们一下子就拉进了与主人公的距离,甚至让他们想象着,我就是她,我在经历和她一样的冒险旅程。

  比如,书中写:“去年教我们的是汤普森老师,他的声音真是太让人犯困了,我的手必须做点什么才行。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在教室里准备一些有意思的文具,否则你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昏昏欲睡,或是做出其他被留堂的事情。”

  像这种话语还很多,主人公的老师、朋友,这些人物好像就是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出现,孩子们在看的时候甚至还会对号入座,把自己的同班同学安在书中某一个人物上。

  03 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

  本书的主人公儿时爸爸去世。但是爸爸对她的爱却一直都在,甚至是爸爸对他说的那些话,也让她牢记在心中。

  最初他们决定给英国女王写信,却迟迟等不到回信,心急如焚的他们决定去王室直接找女王,但年仅9岁的他们哪里会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要想知道一件事能不能做成,必须要先试一试。”这句话是小主人公的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

  于是他们决定进入王宫找到女王,但他们因为冲撞护卫队而被当成“刺客”处置了,然而这件事也让他们成为了小明星,全国上下都知道了有几个孩子冲撞女王护卫队的事。

  而那一次妈妈与她一起在寻找送给艾哈迈德的礼物石榴时,一位被询问者的回复态度不好,妈妈也都认真道谢,并在孩子抱有疑问时说道“因为你永远不该用不好的态度去回应一个对你不好的人,那样,你就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

  书中有一段话:“妈妈说,最好的书,应该给你留下很多问题,而不是告诉你现成的答案,这就是阅读最有意思的地方:你必须试着自己去别的地方找出答案。”

  这些,都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想: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就是这个道理吧?

  04 学习书中妈妈对孩子的方式

  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只有9岁,而且还失去了爸爸,但是她乐于助人、温暖明媚、待人友好、英勇无畏的品格真是让我为之动容,而这些都是因为她的妈妈,我从中也学习到了一些他们的相处之道。

  多去鼓励和支持孩子

  主人公的妈妈对她一直都是鼓励和支持,当孩子告诉妈妈想送与她的朋友艾哈迈德一个礼物,他们一起去想送什么,然后一起去找,孩子因为去给女王送信,冲撞了护卫队,妈妈在担心她的安全时,认为他非常勇敢,并在后续的故事中帮助他勇敢的站出来面对一切问题,最终她的勇敢让艾哈迈德可以与父母团聚。

  和孩子一起探求答案

  书中有一段话,小主人公说:“妈妈身上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不管她多累,不管我的问题多难回答,她总是尽可能的为我解惑,并且从不糊弄我。”

  为了更多地了解来自叙利亚的艾哈迈德,主人公列了11个有关他的问题想问妈妈,有些问题甚至连大人都很难准确做出回答,如什么是难民儿童,但是妈妈却对每个问题都很认真去思考和解答,还翻出叙利亚的地图让“我”看。

  和孩子一起探求答案,是保护孩子好奇心最好的方法,如果我们总是敷衍,不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久而久之,他也不会去问,那种好奇心也会随之消失。好奇心是孩子最宝贵的宝石,用你的耐心来好好保护孩子的这块“宝石”吧。

  给孩子最够的自主权

  虽然小主人公家里并不富裕,但妈妈还是会在每年开学前带孩子一同进城,并给他一些钱,让他选购自己喜欢的文具。

  因为这些钱是完全交给孩子支配的,所以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尽管他喜欢的丁丁历险记主题文具比较贵,但他还是决定购买,即便是以无法购买更多其他东西作为代价。

  书中一开头就写:我一直觉得,开学最棒的事情,就是可以拿到很多零花钱,然后去买文具。每年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妈妈都会带带我去文具城,以此作为那个星期的“超级大冒险”。

  这一个简单的自主决定购买的实践,可以让孩子学会很多,比如如何做取舍,了解什么对自己更重要,了解什么让自己更开心。

  05 本书的小细节

  除了书的内容、情节打动了我,还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很是惊喜。

  当你翻开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书中夹着三个精致的小东西:一个红色的信封、一张信纸、一张封面背书包男孩样式的书签。

  因为这本书主要写的就是主人公和她的朋友给女王写信、送信的故事,离不开“信”这个字,但是,如今的孩子,在高科技的时代,又有多少孩子了解和知道信是什么呢?怎么写信?又怎么寄信?这些都可以是和孩子看完这本书之后作为聊天和亲子时间,让孩子真正写一封信,感受和享受写信的快乐吧。

  -作者- 果妈李璇:果妈阅读创始人,知名育儿讲书达人。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拆解3-4本书籍,用自己的案例和解读陪伴妈妈成长,缓解妈妈育儿焦虑。现在已完成47个主题阅读,解读书籍130多本,持续讲书1000多天。新浪微博@果妈李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