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莳花志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14 12:38: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莳花志读后感锦集

  《莳花志》是一本由周瘦鹃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莳花志》读后感(一):花的世界

  《莳花志》读后感(二):花开四季斗芬芳

  花对于大家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很多的人家都会饲养一些花卉,放在阳台上或者是卧室里,不仅美观,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在养花的时候,也是会有差异的,有的人懒于整理,因此可以养一些比较容易成活的植物,这些植物生命力比较顽强,可以在缺水的环境下长时期存活,但是这样的植物一般来说很少有能够开出美丽花朵的。而有很多的植物,需要精心的饲养,而作为回报,可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相信那一刻对于花主人来说,是最幸福的,感觉一些都值得了。

  花的品种可是相当繁多的,可以在一年四季都看到不同的花朵绽放,那些美丽的花朵,甚是美丽,而且这些不同的花朵的花期也是不同的,有的时间长,可以长期开放,而有的则是昙花一现。所以想要养好花就必须了解花的秉性,一般的花大家常见的是开放在夏秋季节的比较多,但是也有一些是盛开在严寒的季节,这个时候的花非常的少,所以显得格外的珍贵,而这样的花朵有的时候也被比喻成那些吃苦耐劳的人们,赋予它们高贵的品质。有那么多的花,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了解的。所以有很多的作品就是介绍关于花的,最近我就阅读了一本,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莳花志》。

  《莳花志》是当代著名盆景大师 周瘦鹃的一本作品,作者的原名是周国贤,是江苏省苏州市人。作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哪个时期就出版翻译了大量著作,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主编过一些周刊杂志。作者对于园艺有不解之缘。尤其到了晚年的时候开始醉心花木和园艺,同时创作了大量关于花木的散文和杂文,并陆续出版了一些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作者称自己为种花人,其种花生涯由来已久,在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上就曾三夺锦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瘦鹃先生盆景、园艺专家的名声更是遐迩闻名。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在书中作者讲述了很多关于花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

  《莳花志》中作者讲述了一些关于花的神话,平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还穿插了一些花道,也让读者增长了见识。当然了最为重要的还是本书的主题,那就是四时之花,也就是一年四季的花朵。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对于春夏秋冬四季的花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作者还科普了很多知识,包括各种花的由来,以及属于哪个国家的国花。除了文字的介绍,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加迷人,不仅看到了花的美,也看到画师们精湛的技艺。

  其实我也饲养了一些花,但是并不是我主观的意愿,而是被动的饲养,这些花都是属于比较容易存活的,有的时候我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没有浇水,虽然它们的叶子黄了,根茎有些枯萎,可是还是顽强的活着,这是多么坚强的毅力啊。每每看到它们,我都有些愧疚,所以现在只要想起来,就赶紧给它们浇些水,可以让它们生长的更加滋润。

  《莳花志》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散文作品,作者是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在书中作者深度的剖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十种花卉,加深了对于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于作者的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思考,做一个向美,热忱的人。

  《莳花志》读后感(三):半榻有书邀月共,一春无事为花忙

  自古而来,琴棋书画,花鸟鱼虫,都是中国文人寄托情志的对象。而身处钟灵毓秀之地的苏州文人,则尤其钟爱花木。龚自珍诗云:“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可以说道出了游子、花草与苏州的情缘。

  周瘦鹃先生的文学成就毋庸多言,想必百年之后的文学界自有公论。他虽是鸳鸯蝴蝶派的主将,但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作品,翻译了国外一些先进的文学作品,其中后期的创作思路已与《礼拜六》的靡靡之音背道而驰。

  相比于作家这个名头,周瘦鹃先生更愿意别人称他为“种花人”。他的女儿周全在口述之文《怀念父亲——种花人》中这样说道:“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与其说是个作家,不如说是个种花人,我是种花人的女儿。编辑伯伯沉吟片刻,欣然笑了,作家和种花人本来就是一回事嘛!……种花人,是父亲这么称呼他自己的。”

  作书是追求文字上的美感,而种花则是追求生活中的美感,两者本就是想通的。这种向美之心,并非是文人与假文人的吟风弄月、附庸风雅,而是确确实实地源自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希冀。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道:“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作‘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编者从周瘦鹃先生的《花前琐忆》《花花草草》《花木丛中》《拈花集》等书中搜辑有关花卉的文章,编为《莳花志》,并按照文章的内容和各种花卉的花期,将这些篇目大致划分成六个章节。书中还穿插了将近一百幅全彩中外名家花卉画作,书中介绍的每一种花卉都有相应的配图。此外,编者还在周瘦鹃先生的关于某种花卉的散文之前,补充了一些有关这种花卉的常识。这些都是原书中所无,或以一种较为粗浅和直观的方式,对读者了解各种花卉有所裨益。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人这一辈子,磨难太多,知交太少;焦心事太多,得意事太少。一腔愁绪,几多可以向人倾述,又有几多人可以向其倾述。不如学那周瘦鹃先生,或酣卧一榻,向那灯火纸窗修竹里,寻些书海钩沉之乐;或带月荷锄,向那园中的一亩三分地,寻些莳花弄草之乐。正所谓:

  半榻有书邀月共,一春无事为花忙。

  《莳花志》读后感(四):种花人的独白

  一朵花,两朵花,三朵花,在花的海洋中,我们感受的是美好。如果我们把人生与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就不难发现人走过的春夏秋冬,花儿始终陪伴着我们,我们因为花的陪伴而感到充实、满足。 《莳花志》的作者是周瘦鹃,与同时代的鲁迅、胡适、老舍相比,他确实是一个另类,既不关心国家命运,也不关心个人前途,只是与花结伴,一生陶醉与色与香,似乎他的职责与使命就在于种花育草。有关周瘦鹃生平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他来自于苏州——人间的天堂,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他主编的《礼拜六》是当时风靡一时的读物,只是今日无法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去寻找当时的痕迹,确实是遗憾。不过,正如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一样,并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莳花志》的精彩至少有两处,很浅显的两处,一处是采摘了大量的有关花的诗词,各个朝代、各种身份的都有,大多是赞美花的品格,以花喻人,正如梅花的凌寒独自开,莲的濯清涟而不妖,也有一些诗词尽管是艳词的堆砌,没有实质的情感,但是也让读者感受到华夏文字的多彩与妩媚;另一处是俯拾即是的花鸟画,在中国的美术传统中,花鸟画虽然是重要的流派,但是它往往在乎于宫笔的细腻,而不能展示时代的背景,在人物画以纪实为准的历史传统中,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当然,在采用大量国画的同时,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油画,以色粉、色块为构图方式,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对美的欣赏是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只要你的心中有美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能生发出美好的梦想。

  朱光潜曾经说过,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俗在读者看来,就是为了稻梁谋,是求温饱、求生存的自然状态,而周瘦鹃的精致就在于他并非衣食无忧,但是对于身外之物——花草有着深厚的情趣。也许,在美的追求中,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完全把梦想与希望放在一个相对久远、相对宁静的空间,从四季的轮回中找寻生命的本真,对于很多读者而言,是可望不可即的,毕竟我们一无充足的钱财,二无高逸的才华。

  花本来是客观的存在,但与人发生了关系,就混淆了主体与客体,似乎很多花都通人性,都喜欢姣好的容颜,一些花日久生精、托身为美女,来到帅男才子的身边,与其成就一段美妙的姻缘,周瘦鹃虽然在这方面着墨不多,但他也曾设想,自己本是花中仙,与花同游不愿老。老了,有老的风采,但是谁不愿自己风华正茂呢?谁不愿成为世人眼中的焦点呢?

  各种艺术有各自的讲究,譬如插花,也不完全是各种花的组合排列,涉及的容器也是很有学问的,青铜的、瓷制的、陶制的,不一而足。无论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范畴,都足以书写长篇累牍的文章。如果说周瘦鹃在这方面并非外行,那我们就被他谦逊的言语所误导了。他以抛砖引玉的书写方法,让我们知道了固执于传统的结果只能是封闭,相反我们要深爱一项艺术,就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观花赏花是一件趣事,但是养花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心向往之,除了要防治病害之外,还需要日日施肥、拔草、浇水,如果没有闲功夫,是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了。联系到周瘦鹃所处的时代早已是风雨飘摇,他的内心如果不是被这些花红草绿所笼罩,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排除寂寞与焦虑,也正因为如此,他将自己比作种花人,完全不是自嘲,而是一种自尊,给自己贴上这个名副其实的标签,需要的除了勇气,还有智慧。

  《莳花志》读后感(五):花卉美文深度赏析

  中国盆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其中苏州盆景是起源较早的。它形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在清末才逐渐衰落。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家周瘦鹃参与盆景技艺的复兴后,苏州盆景才引起人们注意。到五六十年代时,苏州盆景渐成苏派风格,影响远到海内外。可以说是周瘦鹃的“画意入盆”让苏派盆景艺术传统发挥至了极至。

  周瘦鹃在早期是鸳鸯蝴蝶派的主将,也是被鲁迅美誉的文学大师,后期则成为当代的苏派盆景的两大宗师之一。

  这本《莳花志》是综合周瘦鹃的《花前琐忆》《花花草草》《花木丛中》《拈花集》等作品中关于花卉的美文,后期还为每种花卉配上名家画作,更详细地补充了一些花卉知识,综合而成。

  在这本《莳花志》里,可以欣赏到周瘦鹃三十年来的心血之作,可以看到如今常见的四十种花卉赏析,古今中外名家关于花的大作,诗词赋,神话传说等等。

最有缘的花——杜鹃

  周瘦鹃本不是他的原名,原名为周国贤。而鹃是杜鹃之鹃,此鸟又叫催归,它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衰切。而瘦就是胖瘦的瘦。瘦鹃二字合在一起,就是瘦瘦的杜鹃,这更显其鸣之衰。一方面是指周瘦鹃本人,早期家穷,母亲辛苦抚养供他读书,极其不易;一方面是指后期从事写作,是件极费心神的辛苦事情。

  杜鹃的花期在四月至五月,其花语是永远属于你。适合送给恋人家人和朋友。

  杜鹃花开时,映得满山红,得映山红之名。日本称为皋月。春季开则为春鹃,多单瓣与双瓣。夏开为夏鹃,为复瓣,不止一色。荷兰产复瓣而边缘有褶,状如荷 叶边。日本异种多,有王冠,天女舞,四海波,寒牡丹等。

  诗中杜鹃也多,白居易曾有诗:“杜鹃花落杜鹃啼”,李白的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杨万里的诗:“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因为喜欢,还曾得一名贵杜鹃,后来得蚁病而死掉,很是心痛。

  在周瘦鹃的文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地感染着我们。

一生低首——紫罗兰

  英国小说家斯科特氏曾爱恋玛格兰,后此女迫于父命,嫁与他人。于是他便在小说《罗洛白》《荷斯托克》以作品中的人物影射他的恋人,并以紫罗兰花象征她。

  紫罗兰小花五瓣,萼突出,花心橙黄,叶圆,茎细而柔。在四月与五月开花,其花语是永恒的美丽。

  周瘦鹃曾初恋于一位英文名为紫罗兰的女生未果,便爱上紫罗兰,后周瘦鹃自行种植,从此开启园艺生涯。

  周瘦鹃曾为紫罗兰而作了三首诗:

幽葩叶底常遮掩,不逞芳姿俗眼看。 我爱此花最孤洁,一生低首紫罗兰。 艳阳三月齐舒蕊,吐馥含芬却胜檀。 我爱此花香静远,一生低首紫罗兰。 开残篱菊秋将老,独殿群芳密密攒。 我爱此花能耐冷,一生低首紫罗兰。

  在上海沦陷后,周瘦鹃放弃了写作,开了盆景店度日。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了故乡,又以养鱼种花自娱自乐。而解放后,就拾起笔,一边写作一边从事园艺工作。在自己家中种花种草,养栽盆景,渐渐形成了周家花园,也就是后来有名的紫兰小筑。可见紫罗兰在周瘦鹃心中的地位。

  在希腊神话中,女神维纳斯因爱人远行,掉下泪来,落泪之地在第二年开出花来,这又美又香的花,便是紫罗兰。

寄情于——勿忘我

  勿忘我,产自西方,英国名为FORGET ME NOT 。

  花期为四月至五月。紫草科勿忘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冠为蓝色,每一朵花有五个单瓣。

  勿忘我是花中的情种,男女相爱,往往扎成花束互赠,所以其花语为永恒的爱。

好女儿花——凤仙花

  凤仙别名,有海娜,旱珍珠,小桃红,羽客,萄婢等。花茎有红白二色,高至一二尺,精的好似大拇指,中空而脆。花于枝丫间开放,形如飞凤,有头有尾,有翅有足,因此又名金凤花。叶尖而长,有锯齿,因此又有夹竹桃之称。

  在没有美甲,指甲油流行的过去,古代人将红色的凤仙花瓣,剔除白络,加一些明矾,捣烂,染在指甲上,隔一夜,便染成猩红。因此凤仙又有指甲花的别称。

  元代杨维祯有句:有时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点玉颜。有《醉花阴》有词: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清代李笠翁:纤纤玉指,妙在无瑕,一染猩红,便称俗物。这些说的就是这些人对凤仙染指甲的这个事情的看法,当然有赞美,也就有反对的。

  古往今来,还有很多诗赞美凤仙,最为华贵的,就是宋代晏殊的:九苞颜色春霞萃,丹穴威仪秀气攒。

  众所周知,齐白石画虾尤为出名,其实他画的《凤仙草虫》一样美。

  周瘦鹃的亡妻胡氏,名中有凤,也最偏爱此花。后来为了纪念她,周瘦鹃搜罗了很多凤仙种子来种,确实种了很多,也种得很好。周瘦鹃称自己为种花人,他种花还曾在三四十年代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上曾三夺锦标。

喜近水的——芙蓉

  芙蓉,花期在八至十月,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此时有霜,所以别名也为拒霜花。

  最名贵的,是醉芙蓉,一日之间三变其色,早上是白色,午刻泛浅红,傍晚为深红,又称三醉芙蓉。

  因芙蓉喜近水,种在池旁最为合适。周瘦鹃的梅屋荷花池边,全种的三醉芙蓉。

  周瘦鹃喜欢这些纯真的自然花卉的美,也有一种潜在意思,要爱护花,爱护自然。

  因这种花的习性,诗中此花往往与水相合,比如:

“艳态偏临水,幽姿独拒霜”“袅袅芙蓉风,池光弄花影”

  古人对芙蓉评价很高:清姿丽质,秋江寂寞,不怨东风。

  他因种花种草需水,最后也投身于水中。周瘦鹃曾想死后"深愿满室花香,于氤氲气氛中熏醉不醒,允称善终。"可最后在四人帮威胁迫害之下,投井而死,未能达成功心。

  除了以上介绍的紫罗兰,凤仙,芙蓉,勿忘我,在这本《莳花志》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周瘦鹃以春夏秋天四季来排,近六十篇关于花卉的散文。

  周瘦鹃用极善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这些花卉,他在养花上心情得以放松,养花上寄托自己的情怀,反之,他以文字记录养花的心得,记录花的常识。

  让人不分清,是托情于花,托花于文,养花和写文,二者完美的融合,养花的世界和写文的世界,都是周瘦鹃独一无二的世界。

  翻开这本《莳花志》,跟随周瘦鹃的文字,一起去欣赏这些花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莳花志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