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斩首循环读后感100字
日期:2019-12-23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斩首循环读后感100字

  《斩首循环》是一本由[日] 西尾维新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9-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斩首循环》读后感(一):【推迷会荐书团】轻松愉快的斩首

  先夸夸千本樱文库装帧,平装书竟然沉得跟精装书一样用纸真是不吝惜成本,只是躺着看书时候注意,被砸一下可受不了封面也是买的日版封皮图案稍作修改原汁原味感觉。就不跟其他出版社横向比较了,这样的书才是适合收藏的啊!期待什么时候能出本精装看看到底会好成什么样子

  这本小说总体来说,人物形象鲜明性格极致,很容易让读者记住,阅读起来像看漫画一样轻松愉快,正好刚看过一个大部头,可以当做大餐后的小甜糕来吃。

  开篇花了很长的篇幅布置悬念交代背景,阿伊个人回忆异国经历,这个岛以前的事件秘而不宣,到136页才终于出现受害者

  但是,重点来了,无头命案密室杀人,不可能谋杀,都是我喜欢元素。密室就是为了被打开存在。虽然第一个密室的诡计比较简单,但是这还是连环密室杀人,局部谜团布置成功整体谜团连续推动情节发展。自凶杀开始高潮跌宕起伏布局前后统一脉络清晰,合乎逻辑,堪称完美。这个凶手我真的没猜到。其间又夹杂有轻小说的无厘头,还有最后关头猝不及防的虐狗。书末哀川的双重解答十分精彩

  稍微有些遗憾的就是行凶的动机没有交待清楚神秘人物的神秘举动,最后也没有说明。真姬、深夜、圆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联系到文中铺垫的背景里,各大势深不可测财团黑客天才团体,还有阿伊,每一个都有着无数展开的可能空间,尤其这部作品还是系列作的第一部,对应事件发生地鸦濡羽岛,意为俄语绝望的尽头,这一本斩首循环应该才是大事发生前的开胃菜吧。希望续作能尽快推出,也许续作能把动机交代清楚吧。

  本书让我有收获的是提供了反向思考——制造谜局比破解谜局难,让我有了新的思路。这点比较新颖

  天才的世界凡人法理解。最后留下的那个似是而非的动机,细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但这一切又是在一种轻松诙谐氛围表现出来。

  作为一个最近少见本格作品,我是十分欣赏的。千本樱的引进也是十分快速,而且不会跟着台版引进作品亦步亦趋,直接把日本口碑好的作品引入大陆,希望以后的系列作也一定要跟进啊。

  《斩首循环》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西尾的中二世界

  最早了解到西尾维新还是因为他在轻小说圈如雷贯耳大名,毕竟是和入间人间老师、日日日老师并称三大神经病作家宗师人物。他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碎碎念,经常会有大段大段的和情节无关的论述或是台词,对得上电波的读者将其奉为,看不进去的读者感觉自己仿佛在读一个中二病的掺水日记。西尾的文风是必须要结合他的写作内容一并消化的,作为一个擅长架构世界观,对于设定异常狂热作者。西尾有着自己独特体系,读西尾的书一定得彻底融入到他书的氛围之中,才能最大程度享受到好的阅读体验。一旦融入进去了,就连那些中二的话都会听上去无比顺耳,恭喜你,这样你就迈出了西尾中毒的第一步。

  回到这本书,斩首循环作为“戏言”系列的第一部,将世界观浓缩了起来,并通过发生在小岛上的连续杀人事释放张力。这是一个属于天才的世界,就连书中出现的看似最没本事的,每天妄自菲薄,纠结着自己怎么和天才有这么悬殊差距主人公阿伊在外人眼中也是毋庸置疑的天才。天才本来就很难刻画,而且还要体现不同天才之间的细微差异(当然是性格和言行上的差异,不是技能上的差异)更是难上加难。轻小说本就是一类强调塑造人物,靠人物来带动故事发展的小说,但往往将人物符号化,靠人物的习惯性行为套路化的性格属性吸引读者。本作的人设塑造仍然堪称一绝,不仅熟练运用了轻小说的人设模式,还增加了一般文学才会有的人物厚度,每个天才都非常立体。能让读者信服他们真的是天才,而且是彼此不同的天才。

  这本的诡计部分相比于西尾老师大部分被归为推理类的作品而言算是比较硬核的,虽然梗的核心非老套,但用法却还算新颖,有种将几部本格推理梦幻作的核心诡计杂糅起来之感。“砍头”算是推理小说当中一种范式,砍头基本和身份交换这个梗绑定在了一起,至今为止真正能玩出新花样的作家一只手也可以数出来。经典的砍头的理由除了交换身份,还包括掩盖死因,便于携带,去除头部的对于凶手身份不利线索等等,而本书无疑又开创了一种很有想象力的新理由。此外小说的标题“斩首循环”也和本作中的多次身份逆转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循环不仅仅体现在了“斩首”上,更延伸到了作品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上。

  西尾的中二世界观真的非常适合改编动画,除了动画化的“物语”系列和影视化的“今日子”系列之外,本作“斩首循环”也有口碑一般但个人观感不错同名动画。就连死亡笔记这种动画珠玉在前的作品,西尾也能给出非常优秀的小说续作——洛杉矶BB事件,亦是很棒的设定系佳作,尤其对于原作粉丝来说有出人意料震惊之处。非常期待“戏言”系列后几部的改编。

  《斩首循环》读后感(三):中二,天才跟班,首战告捷

  先上结论,这是一部轻量级,卖萌不卖腐,本格,密室,二次元,无推倒,有暧昧,有挡枪、有爱情暴风雪山庄,三胞胎标配好像没什么用,跳着看还行,全部看啰嗦,诡计不错,灌水可耻,摊在桌上胶太厚掰着累,拿在手上书太重举着更累,略重口,很搞笑腰封意外不吹牛、看了期待下一部的推理小说。

  好的,书评完毕,呃……再聊会儿吧!

  应该说对于我这种黄金本格死忠粉来说,如此跳脱的推理小说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种不适应感。而这种不适应其实来自于作者并没有把设谜解谜作为小说的重点照顾对象,而只是小说内主要人物一通参与的一次侦探活动而已,打算作为卖点来吸引他人注意的反而是推理案件以外的东西。二次元的女主,还有讨巧的人设,搞笑的人际关系,还有主角时不时喃喃自语的对话,当然还有最后最后出场艳压群芳色艺双绝的哀川大师

  十二个天才来到一个孤岛(作者,能再中二点吗?),之前因为没有看过西尾的其他作品,导致开头看到成篇成篇的各种碎碎念台词时,有种信息量巨大需时时警惕错觉,当然最后事证明这些与情节,真相毫无关系,灌水也是小说的一种气质

  轻小说的特点是可以肆意把人物塑造成不那么的真实,或者说不需要用真实世界的套路去塑造人物性格,于是我们看到了十二位风格各异,漫画风格十足的天才形象。当然,也幸亏是面向更加中二的阅读群体,作者并不打算上演一出无人生还,不死不休的戏码

  从推理小说核心的诡计来说,应该说还是比较硬核,斩首这种能不写就不写的桥段往往和身份隐藏,身份互换如影随形,这一部在此也不例外,但作者玩出了新花样,属于老梗新用的成功案例

  直到小说过了大概三分之一,第一次案件才姗姗来迟。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诡计中使用手法非常巧妙,不是巧妙在设计如何恢弘庞大,而是利用小说中人物,包括读者的心理盲区设计诡计。作者还在事后众人的推理言语更进一步误导读者,看上去是时间上不可能犯罪和空间上的密室,实则就是一个心理漏洞。到了第二起案件,口味略重了点,不过确实一个完整的密室,偏于物理一类,唯一有争议的可能就是处理尸体是否过于简单。

  最后哀川大师出场,开始进行反转,揭示真相之后的真相(现在日本作家都喜欢玩多重反转吗?),的确有惊艳到我,之前文中提到的画像手表问题也成为了依据之一,不错,最起码作者在戏谑脱线之余,还是成功得收住了所有的线索。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推理小说,轻小说设定让全文不至于如何沉重,而且在对待诡计解谜核心问题上,作者也做了很高的完成度,虽是老梗,用出了新境界。当然,尸体死亡后的僵硬变化,作者有糊弄之嫌,毕竟不是类似法医秦明》专家手笔,在此也无需苛责。

  不晓得千本樱文库这次是否打算将西尾维新的戏言系列全部出完,如果是真的,万分期待后续的作品。

  《斩首循环》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什么是天才?

  现在看来,斩首是一个非常老套的手法,其目的包括掩盖身份、掩盖死因,在看这本小说之前,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斩首行为莫过于少年青天》里的那具坐着弹琴的无头尸和柯南的《绷带怪人事件》,无一不是童年阴影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无头尸居然还有这部小说里的这种用法,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西尾维新不愧是神经病作者。

  其实书名里值得琢磨的不是“斩首”,而是“循环”,如果是抱着“和作者比智力”的想法阅读这本书的,一定要好好琢磨琢磨这个词的含义

  在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设定很像《弹丸论破》。一群天才聚集到一个岛屿上,本以为会度过愉快的日常生活,没有想到被卷入了杀人案中。

  戏言主角也很像弹丸论破里主角的设定,看似没有什么才能,和天才们格格不入,其实在整个事态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废话)。

  为了使人物能让人印象深刻、脱离日常,轻小说的人物有扁平化这一特点,也就是无限放大人物的某一特质。西尾维新显然娴熟于这个写作手法,十二个嫌疑人十二种不同性格,即便记不住她们的名字,也能从对话与日常行动推断出这到底是哪一个天才。

  不过天才们各有各的讨厌之处就是了,大概这是作者对天才们的恶意

  然而对于诡计,我想说的是,太过传统,以至于看到第二具尸体出现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手法与凶手,反倒在小说后半部分时开始怀疑其主角的智商,甚至到最后最强人类出场的时候,脑中所想——不过如此嘛。除了无头尸那个骇人听闻的用法没有想到外,别的我早就知道了。作者在不自然地方提示明显,让人不得不注意这些细节

  明明是天才,却用凡人都能看出的手法去杀人,并且布了一个凡人能看出来的局。

  果然在命案面前,天才的智商也下降到了尘埃

  除了精神病杀人不受自己控制外,所有的杀人动机都是自私的,而这个凶手的动机是极端自私。看完之后我竟产生从未有过愤怒——竟然为了这种事情剥夺别人的生命

  天才拥有极端天赋,所以她拥有极端性格,所以便能干出如此极端的事情了吗?

  那样的天才,应当被称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讲的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天才和疯子只有一个转弯的差别,往左走就是能为人类造福的天才,往右走便是给社会带来麻烦甚至灾难的疯子。

  而书中所有的天才都没有资格胜任老天爷赏的天赋,她们胆小、自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生命没有敬畏蔑视别人,将一切视为游戏,和凡人没有一丝一毫区别。他们的天赋才能——绘画厨艺学术计算机、占卜,也没有为人类做出丝毫贡献,反而在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情。甚至用自己的才能来杀人。

  岛屿的主人不配拥有财富,她也只不过把人人渴望的才能看做是能用金钱买来的玩具,出重金把天才邀来当作自己的玩伴

  这是极大浪费

  《斩首循环》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二次元推理?

  我是第一次读西尾维新的作品,而这一本斩首循环是第23届梅菲斯特赏大赏。也是作为新本格推理的一本书。是作者戏言系列的第1部,也是他的出道作品。当然惯有了那么多的抬头,我对这本书还是充满期待的。因为我本人还是非常喜欢新本格的风格

  但是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稍微有些惊讶的,因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有一种二次元的风格。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本推理小说的封面。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以貌取人,我带着这样的心情去阅读这本书。在此我也非常感谢千本樱文库带来更多的国外推理小说。 这个故事的设定我是非常喜欢的,一群天才聚集在一个孤岛上。而在这个孤岛上又发生了命案,这不就是典型暴风山庄模式的推理小说吗,看到是这种的风格,我一下子就充满了兴趣。并且整个故事里有几个密室事件,这也是真正需要推理的地方。但是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稍微受到了一些打击。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和我想象完全不同。作者所用的文字,也是接近于二次元的语言,我可能还不适应这种描述方式。而且前半段过于冗长了一些,直到差不多1/3才出现案件。或许前半段的内容也是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但是我觉得有些叙述真的过于多余了。 从命案开始之后,整个故事就走向精彩了。但是推理的过程短了一些,让我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先说回整个故事,“我“就是小伊,是玖渚友的朋友,也可以说是跟班,而玖渚友是一名天才工程师,这两个人物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也可以说是充当了侦探的角色。一开始我所以为的结局让我觉得很莫名,动机不明确,就这样结束了?我当时这样的心情,但是看到最后一章节,来了一个反转,真正的谜底才被揭晓(在此不做剧透),此时我才会惊讶一声,原来如此,这才是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有了这个反转,就给这个故事加分了!整个故事也就更加的完整了! 说实话,本科推理我也看过很多了,或许这种二次元风格的本格作品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一个好的推理小说的几大要素我一直觉得是故事性,动机以及手法。在这本小说里的手法其实并不十分复查,因为在一些前辈的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关于斩首或者分尸的题材。包括《占星术杀人魔法》《首无作祟之物》等,都有出现缺少头部的尸体。其实对于首级在作品里都会有很深的意义。这也关系到整个故事的解谜思路这一点其实也关于到了作者的手法,还是值得一读的。 但是小说中的口头禅“这是戏言啊“,也注定了这是戏言系列的卷一。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故事,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对于这样新型的组合天才少女与小跟班,也是十分新颖的,虽然说在之前已经提到了作者的叙事语言有点接近于二次元,作为一个30+的人来说,读上去稍微有些别扭,但读完整个故事之后,还是觉得值得一读的。

  《斩首循环》读后感(六):【推迷会鉴书团】并非戏言

  并非戏言

  作家西尾维新是个传奇人物,就连他的这个名字就可以大书特书一番。“西尾维新”用日语读法的罗马音标写成就是:NISIOISIN,这是个回文。即,不论从前向后还是反过来读都是一样的,更神奇的是,就算180度旋转半圈倒过来看也是一样的。

  西尾以快笔著称,可以同时书写多个系列,并且还能保质保量。比较著名的有“戏言系列”、“忘却侦探系列”、“刀语系列”等。西尾还创作过漫画的脚本,以及漫画外传等等,比如《死亡笔记》的外传小说《Another Note:洛杉矶BB连续杀人事件》。西尾的风格融合轻小说与悬疑推理,读来比较轻松,再配上漫画插画则让他的作品拥有很高的人气。西尾原本想成为一名漫画家,怎奈画技难以提高就改去写小说了。于是,在他20岁的时候,也就是在2002年发表了这本《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获得了第23届梅菲斯特奖出道。

  这本《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的情节有些中二,但难掩其优秀作品散发出来的光芒。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小岛的主人邀请了数个天才来到岛上做客。岛主、佣人、邀请的数个天才都是年轻的女子,只有两个跟班是男性。主人公“我”是天才玖渚友的男跟班(即书名中提到的“戏言跟班”)一同来到岛上。在岛上的第四天与第五天陆续发生了杀人事件,其中的两名女天才遭人斩首,而且现场都是密室的状态。一时之间恐怖笼罩全岛,而“我”与玖渚友寻找线索,并设下陷阱引凶手入瓮……

  不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故事情节,有些地方是难以经得起严密的推敲的。就比如说所有的天才都是年轻的女性,而且性格又骄傲任性,这种设定本身就有些奇葩。还有身具超能力的女占卜师,通晓过去未来,却对案情的真相视而不见等等。

  这些轻小说的设定,总会有人吐槽,但作为推理小说核心的诡计,更多人都是大为赞赏,大为肯定的。一个诡计的解答若是长篇大论,而且超级复杂的话,那肯定读者就不会那么喜欢,好感度也会大打折扣。好的诡计应该是“大道至简”的,谜面可以很复杂很炫,但解答应该是一句话就可以说得明白的,而且解答之后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认真分析之后确实是读者自己想不到,解答正好处于思维的盲区当中,既没有怪力乱神,又简单即可实现。这样的才是佳作或神作。往往“坑”与“佳作”,只一墙之隔,全凭作者的功力。

  这本《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就是佳作。两个斩首的诡计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为了迷惑读者,甚至作者从书名就开始进行误导。为了抓住凶手,“侦探”甚至设下圈套引君入瓮。“侦探”与凶手之间的博弈,还是很有看头的。小说的优秀之处,除了中心诡计之外,结尾还加了几重彩蛋,揭示了不为人注意之处的一个真相,另外还有对凶手身份的反转,以及动机的特殊解读,也让我眼前一亮。尽管书中有些人物性格还真是让我气不打一处来,但这一层层真相的揭示,还是让我击节赞赏的。

  总之,作为处女作或出道作,西尾开了一个好头。作为“戏言系列”的首作,也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和悬念,比如说玖渚友和“我”是如何认识并发展到现如今这种关系的?女占卜师预言到了自己的死期并告诉了“我”,是否“我”能够帮助到她?因此,期待着能够尽快读到这个系列后续的作品,以及西尾更多的作品。

  《斩首循环》读后感(七):【推迷会鉴书团】面对戏言读者的胡言乱语

  先把话说在最前面,这次的写作自我感觉差得不得了,以下内容各位就当成是在穷极脑力、疲惫不堪的状态下的唠叨吧。

  西尾维新,可以说是现在日本最红的轻小说作家,也是写作速度和出书效率最高的青年作家。从2002年出版《斩首循环》开始,至今出版超过10本的系列作就有4个系列,其中“戏言”系列算是完结之作,共计正篇10卷,外传5卷;“刀语”系列12卷;“物语”系列堂堂24卷(其中1卷是CD有声小说的脚本);“忘却侦探掟上今日子”系列至今11卷。除了这些作品之外,还有很多给漫画撰写的小说,例如《Death Note》、《xxxHolic》、《JOJO奇妙冒险》等,再加上其他的非系列作或者给漫画的原作,真可谓是现实意义上的著作等身。以前大陆也出版过他的书籍:刀语和物语系列,这次终于轮到出道作以及推理性最强的两个系列——戏言和忘却侦探系列的出版,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说回到“戏言”系列,由于台湾中文版早就出版了,很多读者都已经对故事的走向了如指掌,但还是要说“戏言”中的推理戏份基本上只到第6卷,之后就是世界观展开之后的疯狂暴走,渐渐与推理越行越远。而且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读者按照创作顺序阅读该系列,真的明确有推理感的只有前三部,这也是要给没有接触过该系列的读者一个预警,不要以为在第一部是推理小说,整个系列都会是推理小说,毕竟所有的内容都是“戏言”啊。

  对于这部西尾的出道作,基本上奠定了他今后的写作模式,也基本可以看出他本人拥有绝对的话痨和喜欢给读者玩文字游戏的恶劣性格。虽然也和其他轻小说一样短句为主、对话居多,但所有的话语和词句到了西尾的手里,会经常习惯性的换用不同词语来重复表达同一句话的意思,例如以下这一段文字:“第二具无头尸身,第二间密室。”换行之后紧接着“第二次斩首,第二次密室杀人。”这种文字游戏式的句式,在全本书中数不胜数,几乎每一页中都会有类似的句式出现。这样的创作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通过文字来选择读者,不习惯这种话语的读者可能会主动放弃该作者,而留下来的几乎都会被这种怪异的重复影响到,作为与别不同的标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可以通过这种重复对需要表达的观点或者需要重点提醒(迷惑)读者的地方让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从效果来说,我可能是喜欢这种文字游戏的读者之一,看到这种句式会忍不住仔细分辨其中的差异以及文字后面的含义,而且还会对这种文字产生的病态美感觉得着迷。说句题外话,也因此对西尾写的《xxxHolic》的小说非常喜欢,毕竟那本漫画本来就有很多和语言有关的内容。

  绕回到《斩首循环》这本书,里面塑造了许多有趣的有个性甚至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角色,还利用这些角色完成了一部本格推理小说。其中随着剧情将进展,有着数次反转,而且从质量来说,有些反转是在没有推翻前面结论的前提下完成的。在故事进行当中展开推理,在推理成立前提下又发生新的案件,这种剧作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连续发生案件,侦探最终解答所有疑问的模式。这就比较考验作者的功力了。说穿了,这本作品的诡计重点并不是怎么创造密室,前面所有的情节和推理都是为了人类最强承包人哀川润做出的铺垫,从目的来说,不论这本小说用了何种类型,就算是日本剑侠小说,只要是“戏言”系列的开篇,无法避免必须让人类最强登场,而且一定要盖过前面所有的人物。当然,如果你看过了系列全部作品那就会知道哀川润在作品中处于何种地位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戏言系列最终将沦为和推理无关的娱乐小说,但在这一部里面展现的诡计还是非常精巧的,基本上都是在读者的思维盲区开辟战场。三个密室在解谜之后只会让读者觉得原来如此,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么简单的道理,这就是书中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啊。

  登场的天才就观感而言,其实并没有实际展现其天才之处,绘画、厨艺等都是口头说的,至少作为读者的我无法通过这些文字认可。但世界观就是这样,就顺从地从文字上表面意思地认为她们确实是各个领域的天才,已经超越了一般人物,无法接近。但其中哀川润最后揭晓的终极答案又太偏离实际,已经完全脱离了天才的范畴,基本上凶手就和哀川润一样都是天才中的天才,这里又和前面的描述有所冲突。姑且当成是西尾故意这样写的吧,毕竟“七愚人”也是戏言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戏言系列的第一部,故事中还蕴含了很多未解之谜,包括阿伊对久渚友的关系,过去5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友以前的组织,那么多人对阿伊的敌对情绪何来之类的。这一些,随着系列的推进,世界观的慢慢扩大,都会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到了最后一卷,读者会很惊讶与整个作品的崩坏,当然,这都是后话,都是戏言。

  《斩首循环》读后感(八):《推迷会鉴书团》优势与劣势

  谈不上写书评,我只是从一个萌新的视角来谈谈阅读本作的体验。因为这是本人首次拜读这位轻小说之王的作品。

  拿到实体书,首先印入眼帘的书腰很明确的告知读者,这是一部无人生还式作品。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转告大家,书腰没有吹牛逼,说是三个密室就是三个密室,说击破本格推理的封闭之路,也确实有新的idea突破了对无头尸诡计梗的传统认知与瓶颈。至于诡计质量,这个见仁见智,我个人打7分。

  我个人在阅读过这种类型作品的时候,一个是注重诡计质量,另一个就是故事尾声是否有逆转以及合理与否?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前戏不要太长,话说这类作品按照每本平均死掉3个的节奏,加上嫌疑人数量大概5人到8人,再加上侦探(1到2名),保守的说登场人物得10人左右。于是,问题就来了。

  若是前戏太短,把登场的10个人陆续简洁明快的,流水式介绍一番,容易造成人物脸谱化,形象不够立体鲜活。这就造成了杀人事件发生了,是哪个人物遇害了,剩下的人物是谁,我都会处于迷糊状态,这样肯定没法很好的融入故事中,阅读体验自然会大打折扣,有时候索性抱着“就当作看懂了吧”的心态,自欺的一路读到谜底揭晓。。可作者用大篇幅介绍人物的来历与性格特点,谁谁谁如何,背后的故事,亦会造成故事节奏缓慢,让我感觉作者在灌水,因而产生反感。

  取舍之间

  考验作者写作功力,也取决于一个作者是否符合读者个人口味。

  在这一点上,本作我还是给7分。

  首先岛上的登场人物足够与众不同,五个不同领域的天才,一个岛主(身份很神秘的贵族富二代的千金),一个领班,三个佣人(三胞胎),还有主角一男一女搭。3胞胎仆人(千贺明,千贺光,千贺照子)不用说,名字排列有序看起来就很好记。

  关于如何让五个天才impress读者,作者使用的方式有点粗暴又很巧妙。矛盾吗?不矛盾。

  如何突显五天才在各自领域的出色?

  用主角啊!主角的设定完全和天才无关,他只是五天才之一亦是女主蓝色学者玖渚的跟班,一个身份平庸的人,在日常同五天才接触的对谈中,五路大仙各显神通,纷纷针对各自擅长的领域发表了大段玄学的理论观点,内容涉及众多晦涩难懂的技术性用语和专业性词汇,这段我看的很出戏,有一段关于计算机的内容讲解,已经让我的大脑思绪不知不觉的飘到了明天早上应该吃什么,说到这,重点来了,作为读者的我看不懂,主角也听不懂,不时在脑中画着问号❓他甚至会刻意转开话题,掩饰自己的尴尬与不耐。我想在生活中面对絮絮叨叨的家伙,我也会找个理由走开吧,如此感同身受,这就也潜移默化的将我深深代入故事中我的视角

  这一点算是一石二鸟,作者既成功塑造了天才的形象,让我对个性古怪,身怀绝技的天才们留下了印象,又成功的将我代入故事中。想象假设主角的我也是一位天才,也滔滔不绝说一些有的没的,我一定对其产生距离感,如文中所说,天才就是遥远的人。

  前戏用了两章,人物在132页内完成登场。

  两章过后,案件开场,非常突兀,非常迅猛。

  这节奏和体验我举个栗子,女的跳了一段艳舞,男的看的很腻又不好打断说别跳了,等啊等,女的突然停止扑过来,吻都没接就开始正戏了。就是这样。

  第三章开幕,就出现第一个死者,死相略惨但是符合主题,死者被斩首,剩下的部分血淋淋的躺在密室……这与前面大量中二的描写有着鲜明对比。

  第一个诡计看似物理诡计,实则应归属心理诡计,利用了人类心理的盲点,(这种梗金田一少年经常使用)打造了一个物理密室。

  小说从这里开始节奏突变,旁白和人物间的对话不再显得漫无目的,开始明快有序的展开了案情,也逐渐变得好看,大量的有关于案情信息开始搬上台面,案发现场的异样,不在场证明,嫌疑犯间的猜忌……散漫的轻小说文风似乎骤变成正统的推理小说文风

  这个诡计的谜底,在故事中段的时候就被揭晓,等于先给读者上了一道凉菜,你先喝着,

  第五章的时候,主菜端了上来,第二人被斩首,同样是密室,作为主菜,这个核心诡计确实有突破。三胞胎,无头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死者非本人,尸体被调包等俗套的传统诡计,作者也在文中刻意交代了这些老梗,感觉上这有向读者挑战的暗喻,你能想到的,我都知道,我说出来,就是答案不是这个,于是真相揭开后,我承认我输了,身感出乎意料,也着实感叹作者的脑洞,还能想到这种新花样。

  第三个密室就没什么好讲。

  然后真相揭晓,出现了第一重解答,一番精彩的推理演绎,三个密室之谜尽数揭开。。

  尾声的时候,小说迎来了来第二个高潮,把之前布置的的伏笔一线贯通,在被揭开真相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逆转。

  总结来说,作为推理小说,本书的完成度很好,诡计和逆转都是水准之上,有突破,有干货。 但另一方面,小说诡计的可行性程度太低,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推理小说可行性本来就不存在,尤其挂名新本格更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存在理论上的就可以了,又何必吹毛求疵?只是本书的杀人诡计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太过苛刻,巧合性和偶然性的痕迹也太过明显,我始终觉得无巧不成书不适用于推理小品的诡计,诡计越科学,越合理才会使得推理演绎更加严丝合缝,无懈可击,经得起推敲,这样才能贴近读者心中的完美。

  优势和劣势都在这里,愿各位阅读愉快,享受推理小说带来的乐趣。

  《斩首循环》读后感(九):【整搬】《斩首循环》后记

  简版录入如下:

  后记 POSTscript

  纵观不太长的人类历史,会吃惊地发现历代能称得上“天才”二字的人物数不胜数,如今人们再回顾这些已经不足为奇了。其实,姑且不论其好坏,那些让人佩服的“天才”们无不是在周围“普通人”的扶持和培育下,才成为“天才”的。然而,迄今为止,却从未有人指出这一事实。说得极端些,不论是哪一个被称为“天才”的人物,自行发现自身天才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被人发现异于常人的才能之前,基本都是过着普普通通的平凡生活。在他们眼里,自己拥有的某些才能不过是生来具备的,天经地义的,只有当他们与别人对比后,差异才会显现出来,由此才深信自己是“特别”的,并且认为自己的特别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要客观地证明这种与众不同,不是靠自己的认知,而是必须在客观的视角下,也就是说必须由“普通人”来做出评判和定夺。简单来讲,就是发现天才的价值的人不是天才,甚至可以说天才理解不了天才,能够理解天才的,永远只有普通人,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对天才大加赞扬,或者疏远孤立。

  本书塑造了众多被称为天才的人物形象,诸如伊吹加奈美、佐代野弥生、园山赤音、姬菜真姬、玖渚友、哀川润等。除了她们之外,本书中也出现了虽然没有被称为天才,但足以配得上“天才”二字的人物形象。反之可以说,不仅仅是在故事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有的人即使不是天才,但看上去具有天才性,即便不是天才,但看上去具有天才气质,而有些名副其实的天才,反倒没有显现出一丝一毫的天才性和天才气质。天才靠着世人的认可才能成为天才,然而,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天才之后,有的天才却背离了天才之路。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思绪和感想写出了“戏言系列”的第一部——《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

  一本书的面世,耗费的绝不是些微的精力和辛苦,正是得益于大家的关照和协助,这本书才能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此,我要对倾注了心力的所有人说声谢谢,尤其要对讲谈社文库出版部以及精心绘制了插图的竹先生表达衷心的感谢。

  西尾维新

  台版录入如下:(感谢轻国)

  后记

  假设你手边有一本超级爆笑,卓越优异的小说吧。诚如所知,那种东西事实上并不存在,总之就假设有那么一本。然后你看完那本小说,瞬间如此大叫——这个作者是天才!先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大叫,但本书作者倒是经常把“天才!”这类台词挂在嘴上。然而,此种表现有时听起来也像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辩解,就像是凡人的借口,诸如:“那个人是天才,是跟我们全然不同的优良人种,当然能够达成你我做不到之事。”也许我们可以说:“那不是自贬身价,而是敬重他人。”但是,终究像是辩解之词。我想,随便仰赖天才一词毕竟不是好事。更何况,纵使有才能,也不能保证定能受到肯定。现实上,大部分的才能都是湮没无闻。从结果来看,不过是那些交出成绩的人被随便评为天才,我想那种难题绝对无法用努力的才能、环境问题等简单词汇来解释。正因为是难题,是故就不对此多加思考,嗯~若要说有什么想法,例如:天才、潜在、能力、努力,甚或是幸运、命运那些过于天真的言辞,我想都不应该随便挂在嘴上吧,一定是这样。

  话虽如此,本书却频频出现天才一词,着实令人吃惊。伊吹佳奈美、佐代野弥生、园山赤音、姬菜真姬、玖渚友与哀川润。男主角在谈及她们时总是说出类似“因为是天才”、“不愧是天才”的评论。但事实上,若要问她们是否是真正的天才,却也大有问题。因为从她们的角度来看,那感觉就像是:“哎哟?只是随便活着就被称为天才唷。”不!不对,她们当然也有自己更认真的感想,但若要让伊吹佳奈美发表意见,或许就是:“天才?只不过是你们太笨吧!”斩首循环是在天才齐聚的小岛上发生的戏言,然而,天才一个也没有。

  本书付梓之际,要感谢的人多到作者不知道该从谁开始说才好。倘若本书有一可取之处,那就是他们与书店人员的努力成果。换言之,假使本书有什么不是,作者就只有手心淌汗地独力全数承担。不过,还是要特别对于惠予充满诚意的指导的编辑太田克史先生、插画竹老师,以及帮忙写出太过褒奖的推荐词的清凉院流水老大等人,献上我最由衷的感谢。

  西尾维新

  手机上找了半天没找到对应的日版后记,日文戏言电子化的时候用的是这套电子化寄语。

  网上最初的戏言简介:

  西尾氏、イチ押し。――清涼院流水

  絶海の孤島に隠れ棲む財閥令嬢が“科学・絵画・料理・占術・工学”、5人の「天才」女性を招待した瞬間、“孤島×密室×首なし死体”の連鎖がスタートする!

  工学の天才美少女、「青色サヴァン」こと玖渚友(くなぎさとも)(♀)とその冴えない友人、「戯言遣い(ざれごとづかい)」いーちゃん(♂)は、「天才」の凶行を“証明終了(QED)”できるのか?

  新青春エンタの傑作、ここに誕生!第23回メフィスト賞受賞作。

  理不尽な《首斬り》の横行する馘首(リストラ)時代。絶海の孤島に集められた世界的VIPの天才レディ×5と、お供達(フレンズ)。貴婦人の《首斬り》殺人が連続する。そのサイクルは?オーソドックスな本格ミステリのようで、様式美(パターン)を信仰して疑わない作家ロボットにはゼッタイ創れない物語。とっくに新時代は始まっている、と、今更ながら確信。新世紀のイメージ維新志士が、メフィスト賞から最前線に出陣。いーちゃん、いいじゃん。西尾氏、イチ押し。―――(清涼院流水)

  出版社/著者からの内容紹介

  《斩首循环》读后感(十):不同于真解答的另种八嘎解答的推理尝试(有剧透)

  首先总体说一说读完此书之后的结论:

  这是一本比较出色的暴风雪山庄题材新本格推理小说。在梅奖作品里,这本书的结局反转效果相对而言没耍赖,诸位不必有摔书的顾忌。这书叙事流畅,情节张弛有度,包括各配角在内的人物塑造合理。意外性个人觉得算是中等。最主要的缺点是终章逆转的推理说服力很差,大量结论建立在武断而不是事实基础上,破绽非常多。

  《斩首循环》简体版共475页。本评论将涉及前270页的内容。以下是正文。

  本评论将讨论笔者阅读过程中,所尝试的一种不同于真解答的另种八嘎解答。

  梅奖作品叙诡很多,精分很多。因此开篇笔者首先试图搞清楚的第一件事是:叙述者“我”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和重要角色玖渚的关系。

  随着剧情的展开,笔者发现: 作者对“我”和玖渚的描述,屡屡使用“跟班”而不是“恋人”也不是“朋友”。直到揭晓谜底之前,文中也从没有明确交代“我”究竟是男是女。由此,“我”性别为女的可能性无法排除。

  第56页,作者间接地交代了“我”的年龄是18岁,在13岁时认识了玖渚。之后又补充交代了“我”尚未成年一事。然而,每每论及“我”和玖渚的关系时,作者总是闪烁其辞、吞吞吐吐,挤牙膏一样地说话故意说一半。 比如在P56左右, 小说用两页半篇幅洋洋洒洒讲解了“我”和玖渚的事,但是笔者依然辨别不出“我”的性别是男是女。

  总之,书中的“我”非常奇怪。在岛上的他18岁都不到。他13岁去了休斯敦留学。他跟了玖渚当跟班。逃学。然后和玖渚来岛上。 第113页批量交代了登场人员的年龄: “我”比岛上其他人平均小了十岁。——“我”的这些行为、关于“我”的这些事实,实在太奇怪了。无论哪一点都是疑点重重。

  差不多也是这个剧情节点,岛上12名登场角色全部介绍完毕。接着,作者又用了两页半篇幅介绍超大容量存储器,并再三强调玖渚是电脑天才计算机黑客,她的技术全宇宙第一,能够像孙悟空一样上天入地。

  再然后,岛上的占卜天才——读作占卜天才,写作心理咨询专家——对“我”展开了心理解析。通过这些心理解析,结合“我”之前的种种表现,不难确信:“不喜欢表露情绪,又不善于控制情绪,时常事后后悔;经常遵从他人意见,但其实自身主体性非常强;遇到困难毫不犹豫拔腿就跑”这一占卜天才对“我”的评价,是准确而可靠的。性格、作风和这个“我”最为接近的历史人物是南北朝的陈后主或者明末的钱谦益。

  如果踢开第一人称叙述的自我美化和自欺欺人的话,可以发现书中的“我”是一个负面能量非常重的人。这个“我”是一个具有不止一种反派性格的主角。 书中的“我”之所以看上去很像一回事,其实靠的是傍上了玖渚友这棵大树。

  这些只是狐假虎威而已。丰臣秀赖完全就是一个废物,之所以看上去很强大,看上去好像五奉行在他治下服侍那么久,全靠石田三成、加藤清正、福岛正则这三棵大树厉害而已。石田被搞死,加藤病死,福岛被拉拢走之后,德川家康就带着各种各样的大名们造反了。 书中的“我”和丰臣秀赖一个毛病。不过,将此君(至今依然不知道是男是女)比作丰臣秀赖还高估他了。此君就是玖渚友的一个奴仆。只不过玖渚友很民主,没让这个奴仆觉得自己是奴仆。

  120多页的时候,又出现了一大段“我”对玖渚友的仰慕表现的刻画。然而,这又是一段暧昧至极的描写,依然不曾明说“我”是个男子,还是一个具有百合思想的女子,还是一个把自己当做男子的女子。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作者千方百计要让读者认为“我”是男的,和玖渚友是没有挑破的情侣。

  第136页了,第一个人死掉了。穿着加奈子衣服的某个人被人砍掉了头。P144用准第三人称叙述对剩余11人进行了点名。于是应该可以确信,被斩首的是加奈子。

  但是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

  这时候岛上并没有断网!

  然而,没人报警甚至没人想到利用网络对外求援。

  144点名后到P159,整整15页的篇幅,岛上这群人都在做两件事:证明现场是个密室、排不在场证明。 排到P159,他们排出了唯一的一个没有不在场证明的人——赤音。直到这个时候,没有不在场证明的赤音总算提议把警察叫上岛了。可是,她的提议被迅速否决了。我们需要注意一个事实:这是P136发现恶性斩首死人案件之后,岛上剩下的11人第一次提到警察这个词。

  “我”作为岛上唯一的未成年人,作为比其余人平均小了10多岁的人,作为岛上请来的“外来人”之中能力最弱而且弱的多的人,竟然被推到主持案件处置的决策者位置上来。 知识最渊博的赤音仅仅因为没有不在场证明就被“我”这个像丰臣秀赖一样废物傀儡,这个狐假虎威的奴仆给软禁在仓库里。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谁引导大家推选“我”这等傀儡废物成为决策者,谁就是本人心目中嫌疑最大的角色。据此,本人目前最怀疑的是玖渚友。

  第180页,玖渚拿照相机拍摄了犯罪现场和尸体状况。到了200页,又出现了一段吞吞吐吐、闪烁其辞的描述,内容依然是“我”对玖渚的仰慕,甚至有长辈问“我”“喜不喜欢”玖渚。可是还是没法断定“我”是男是女。作者越是吞吞吐吐,越是高度可疑。

  加奈子临终前画的是一幅“我”的肖像。这时候“我”开始看“我”的肖像了,并且发现了“反常之处”。可是加奈子为“我”绘制的肖像到底长什么样呢?作者闪烁其辞,写了一大堆文字,然而实质上却完全不予以描写,完全不进行交代。作者越是吞吞吐吐,越是高度可疑。

  再后来,赤音和“我”进行了一大段心理分析和人生观探讨。然后作者用第三人称叙述冷酷地预告了赤音将成为第二个死者。此时,千贺明和千贺照子已经离岛前去寻找名侦探求援了。 岛上除去即将被杀的赤音,还剩7人。这一章末,又来了一大段“我”的暧昧独白。同时交代了一件事:“我”对玖渚的感情不是爱,而是为了独占,为了破坏。

  “我”渴望的不是被喜欢,而是被“选中”。——这是典型的奴才心态。

  之后第二个斩首案发生了。

  先后已有两人被斩首,可幸存者没有一个人去搜索可能的凶器,甚至连厨房的刀具都不试图检查一下。 这群人如此调查水平,居然想着不找警察求助自行破案。与此同时, 玖渚友用照相机拍摄到的内容全部被销毁掉了。 截止P275,谜面描述差不多完结。

  笔者这时候提出三大问题: 1.“我”究竟是男是女。

  2. 究竟和玖渚神马关系。

  3.为什么如此孱弱无能的“我”被玖渚推到决策者的位置后,没有谁对此进行质疑?

  考虑到梅奖多见叙述性诡计,因此再进一步提出第四个问题: 有无可能“我”和玖渚友是同一个躯体内的一男一女两个精神?这两个精神在特定场合下可以共存并相互对话? 一个基本事实是:直到P275甚至读完全文, 依然从不曾告诉读者“我”的姓名。所有登场人物从不曾用除了“你”之外的任何称谓称呼过“我”。

  可是,这样一来,如何解释点名时的12个人问题呢?

  笔者认为: 如果这本书同时使用了隐身人叙诡和多重人格叙诡,似乎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这两位极大概率是同一个人的男性人格和女性人格。 这人有一幅蓝色长假发。 戴上假发,此人就切换成女性人格,用女性声音说话,女性人格是个天才工程师,擅长计算机黑客技术。脱掉假发,此人就切换成男性人格,用男性声音说话,男性人格一无所长,只会狐假虎威,只会逃避现实推卸责任。

  回翻发现: “我”和赤音的最后对话是隔着门进行的。赤音这样一来就不会诧异于一个女子躯壳发出男人的话语,一个天才的躯壳发出奴才的思想。

  “我”和玖渚对话时,剧情中出现诸如“我凝视着她”这种描述时,大可以理解成“我”看着一面镜子当中的那个自己,幻想着镜中穿着女装,戴着蓝色假发的是玖渚。至于“我”和玖渚同时和第三者对话的场面,数一数其实并不算多。而且“我”在和玖渚、第三者同时在场的场合中,通常极少说话,即使说,说的也是非常短的短句子,而且语气多半比较强烈,比如使用祈使句。第三者完全可能理解成玖渚不高兴了,就用一种低沉浑厚的腔调表明强硬的立场。

  当然,这种假设也存在重大问题。比如, 它没法解释P181的几处第三人称叙述——抬尸体的时候,文中用到的措辞是“三个人”。

  笔者把这种思路展示给大家,供参考。

  笔者完全相信,西尾维新可能设计了不止两种的解答方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斩首循环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