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成长与蜕变—— 一对母女的自救之路(下)|| 渡过
日期:2019-12-20 06:00:16 作者:渡过作者群落 来源:渡过 阅读:

成长与蜕变—— 一对母女的自救之路(下)

  品兮/图、文

  上篇文章写到,我理解孩子疾病接受了她休学决定给她一段完全不被打扰时光同时也给她释放情绪愤怒委屈机会。但是,这些都还是不够的。

  接下来,该怎么办?

  信任祝福,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倾听过后就要满足女儿愿望,否则倾诉也没有意义呀。我先后给她买了单反相机,答应她可以报班学摄影,还允诺她可以再次独自去旅行。

  她一共独自旅行了两次,分别去了青海和甘肃。从定车票、找青旅、规划行程,都是一个人完成。旅行让她在陌生环境里重新寻找自己探索世界,内心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曾经有人问我:“你哪里来的勇气,敢放心让孩子一个人独自旅行?”我想想回答说:“除了信任,我能做的就是祝福!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祝福她一路平安!”

  重建自我:阅读是跟另一个灵魂对话

  女儿独自在家的那段时间,除了睡觉就是看手机。那时我并没有因为她总看手机有什么不妥。正是有了这些网络资讯,女儿才拥有一些抑郁症知识,才不至于慌了手脚

  她还看各种有关抑郁的书,其中有一本《活下去的理由》(参见《寻找活下去的理由——解读马特·海格的40条建议》),她在书上做了很多的标注记录了她当时读这本书时的心境。后来我翻看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万分惭愧

  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共鸣。她在书中写道:“作者!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恐怕你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我这么好的人!谢谢你!”

  她在书中时不时跟作者对话,也对照着自己的痛苦;作者列举了自己的一些症状,女儿在里面划选上自己也有的症状;作者列举了一些书单,女儿欢呼雀跃;作者说喜欢乡村摇滚乐,女儿跟他握手……

  每当看到作者的文字和女儿的文字交错在一起,想象着当时的一幕幕,我感动泪目感谢作者写了这本书!感谢作者对女儿的陪伴!感谢作者替我做到了我本该做的事!

  当作者列举了许多“活下去的理由”时,女儿也在书上空白处写到:“我的活下去的理由是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对世界的无限好奇。我还要去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还不想死。”——时间是: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

  

  艺术是有力量

  除了看书,女儿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常常去家附近的一个广场听街头歌手唱歌,几乎天天晚上都去。整个冬天,不管多冷,听到最后,往往只剩下我们两个人。

  有时她听着听着会哭,我也不问为什么,就是陪着她一起听,直到一个个歌手全部收摊儿,我们才离开

  我感谢这些不知名的歌手,感谢在他们的歌声中,女儿内心伤口在一点点的愈合。尤其要感谢女儿当时特别喜欢的一个独立音乐人。他不仅歌好听,还有着比歌更有魅力品格思想。他的音乐听着就让人很舒服。当时不管是在车里、家里,一有机会女儿就会放他的歌。

  我也曾经陪着女儿去L,被挤成肉饼看他的现场演出,陪女儿一起去看他的跨年晚会。女儿关注着他的一切,我也关注了他的所有信息,就在上周女儿还去参加了他的线下活动。他的歌陪伴着女儿,渡过一段特殊时期

  休学期间,我还带女儿去观看京城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她自己也喜欢拍照。说实话,对于出生于60年代末期的我来说,真的弄不清楚艺术是什么,但是我能感觉到 艺术是有力量的!它带着女儿,从深渊走向里了光明

  思考:不是所有的问题需要答案

  也许是艺术和读书让女儿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思考自己的过往,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时间的交替与轮回,思考生命的价值,思考她所经历的一切……她的脑子里会蹦出无数个问题,然后一个个去寻找着答案。

  找着找着,她突然发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有答案的!也许探寻感知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美的!就是享受的!这就够了!

  也许这就是人生……

  就这样,一步一步,女儿那颗曾经破碎的心随着我的陪伴、包容和爱,一点一点的缝补上了。被这些有声无声的、有形无形的“艺术”滋养着,慢慢地复苏了,内心越来越有力量了。

  她不再满足只跟我交流和倾诉,她开始寻找更大的空间平台。正好有一个机构组织中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我鼓励她去参加。

  第一次,她回来跟我说:“妈妈,我贡献了许多想法,但是展示环节我没有勇气上去分享。”我说没关系,你还有其他的收获呀!

  第二次她回来说:“妈妈,这次我上去了,站在我们小组的最外边,手心里全是汗,没有说出话来。”

  我忽略她的紧张,聊着其他无关紧要话题。可我的内心隐隐作痛:女儿在小学时可是争着抢着上舞台的呀!有一次面对台下四五百人,她第一个上场,稳稳地站在台上,等下面全部安静下来开始她的表演,而现在…… 不敢细想我都对她做了什么?

  第三次回来,她跟我说:“妈妈,我这次站起来说出我的想法啦!”

  “嗯,你能一次次挑战自己,太了不起了!”我鼓励她,继续听她喋喋不休地说着整个活动的过程。

  第四次,她回来时我正在忙别的。她一个人默默走到一个没人的屋子里等着我。我知道她有话想跟我说。“妈妈,我今天真的很厉害!” 她悠闲地晃着两条腿,难掩兴奋之情。

  这次是小组自选题目做一篇演讲,他们小组意见不太统一,但是她想坚持自己的选题。于是她一个人查资料,写文稿,其他小伙伴特别友好主动把最后演讲的机会留给了她。最后,她的演讲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获得最高分。她获得了成就感,也感受到了小伙伴的友好关怀,内心无比满足。

  看着她热情洋溢的脸,浑身充满阳光活力,我知道她又“活”过来了!她又恢复自信满满、勇敢坚定状态了!现在想起当时的场景,我鼻子仍是酸酸的,眼里还会湿湿的。

  成长蜕变:自己掌握命运

  就这样,孩子重新融入同龄人当中,顺利复学了。这时我发现她比休学前成长了许多,变得更淡定从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轻易手受外界干扰。遇到问题能直接面对,思考问题更深邃了。

  复学后,根据她自身的状态和将来的目标,我们一起深入讨论分析,她主动跳出舒适圈,勇敢地接受对她来说更大的挑战

  这次复学后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她自己决定。现在除了保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准备语言考试,她每月至少要去观看一场音乐会,跟几个同学坚持做自己的项目,每周固定开两次线下会议,周末有好的展览还会去看。

  看着她整天充实忙碌,我内心无比欣慰。因为她是作为一个“人”活着,而不仅仅是“学生”;她活得舒展而坚定、紧张而有序。在学校,老师说她是用功的学生;在团队,她是敬业高效队员

  她从小就有一个心仪的大学,这一直是她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但前段时间她告诉我,她放下了必须上这所大学的目标,即使上个普通大学将来也可以做想做的事,也会做得很好。她说这样想之后,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挺高兴的,我觉得她又成熟了一步,放下了那个“执念”。

  经历了孩子这次休学事件后,我也得到很大的成长。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问题,对老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老公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把我学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陪伴孩子走过阴霾的心得,帮助有同样问题的家长和孩子,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祸兮福兮!有句话说的好:苦难都是化了妆的礼物。

  孩子休学、得病未必就是不好的事。 如果家长能先把学业放下,也不去抢手机,也不强调作息规律,给孩子时间、空间自己去调整,就没必要那么急着给孩子吃药。

  其实孩子出现这些情况,都是父母长期不当养育造成的。如果这些周围环境不改变,只是把孩子推给医生医院,即使暂时控制身体症状也很容易再次复发;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说“累了,不想上学”这些求救信号时,能及时重视,也许不会导致休学。

  家长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梳理一下自己的过往,全家一起慢下来,真的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好的良方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女儿曾经问我:“妈妈,您要是再有一个孩子会怎么教育呢?”我说:“绝对再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她说:“我觉得孩子的成长之路一帆风顺也不好,最好要遇到一些挫折,然后妈妈和孩子一起携手走过来,这样就有一种紧密的伙伴关系的感觉。”

  是呀!如果我们能放下自负,放下焦虑,放下面子,把养育孩子当作头等大事,静下心来陪伴孩子走出这段沼泽,您会发现,其实许多时候是孩子在引领着我们成长。

  真正能帮到孩子的是亲生父母,最好的良方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跟随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肯定,改变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希望,成长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作者相关作品

  成长与蜕变—— 一对母女自救之路(上)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成长与蜕变—— 一对母女的自救之路(下)|| 渡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