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方格》
主唱:林奕匡
作曲:林奕匡丨填词:林宝
编曲:雷柏熹 / Edward Chan
监制:Edward Chan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除了最直接的言语表达外,还可以透过简单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抑或一个手势去完成,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光线充足这个基础之上。试想一下,若然把你和朋友、伴侣或家人放置在一个完全漆黑的环境里,除了开口说话,你的所有行为动作都等同于屏蔽了对方,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们任意一方不愿意说话,对方就无从感受你的存在,更别说了解你的心思,这会加剧对方在黑暗中的不安和恐慌,熟悉的人在熄灯这一刹仿佛成了陌生人。
林奕匡在美国进修音乐期间,因受到同学提到的「Stranger in the Dark」故事的启发,加上曾亲身感受过停电后独处的强烈孤寂感,便在一节创作课上写下了这首《黑方格》的旋律。时隔数年后,当Phil把demo给到填词人林宝听后,林宝亦保留了「Stranger in the Dark」的概念,并将整个故事放大升华:人若然一直封闭自我、不把心中的真实感觉说出口,那个stranger可能就是你自己。
人凌空 自狂风 听到泣欣
这日何事教我动容 发现切割都不痛
为了能让听众也沉浸在「黑方格」中感同身受,词人在歌曲一开篇就刻画了许多环境细节,透过「入夜、荒野、围栏密布、凌空、狂风」等先予人一种置身于暗黑世界的感觉,进而将「何事教我动容」、「发现切割都不痛」的极致病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此用力也许是想有意提醒大家去反思这荒诞和麻木背后的深层原因。
Why do I feel like we are strangers in the dark?
为什么彼此熟悉的你我会在黑暗中骤像陌生人?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其实并不复杂,因为「黑暗」这个前提条件帮我们隔绝了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扰,所以这种陌生感要么是「你」造成,要么就是「我」造成的,而这里的「你」相对「我」而言,是一个泛指的概念,代表「我身边的人」。
之所以陌生,可能是「你」对我的长期漠视或缺乏关心所造成,正如歌中所写「当境况还未够差 哪一个会理我声沙」,甚至令「我」有了想和外星人对话的妄想;也有可能是「我」太过封闭自我、不愿敞开心扉所致,令对方也措手无策。要想走出黑方格,使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冰冷疏远,可能「你」与「我」都要经历多几次离合,才懂得迈开属于自己的脚步。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编曲方面,细心听的朋友会发现,在旋律刚响起不久,就加进了流行曲少使用的大提琴,监制Edward Chan想借低沉的琴声增加整曲的澎湃感,因此还特意邀来俄罗斯的大提琴家Artem Konstantinov合作,让整首《黑方格》的灰暗面更外露,也令词曲的协同感更强烈,难怪Phil本人也十分满意出来的效果。
最后,我想稍微改动以下两句歌词,送给所有曾误闯「黑方格」的朋友:
Although we’ve been strangers in the dark, we’ve been never strangers to our hearts.
作曲:林奕匡丨填词:林宝
编曲:雷柏熹 / Edward Chan
监制:Edward Chan
入夜 骤然步过荒野
沿途围栏密布
人凌空 自狂风 听到泣欣
这日何事教我动容
发现切割都不痛
那两极情绪 离奇到 竟变种
Why do I feel like we are strangers in the dark
如今俯瞰下谁是我
一个黑方格
Maybe we’ve been always strangers in the dark
人离合几多次 才明白不可以 说句无意
复合 尚存万个分野
原来明晨未到
谁人亲 谁人疏 看他色素
见面半秒即失控
Why do I feel like we are strangers in the dark
如今俯瞰下谁是我
一个黑方格
Maybe we’ve been always strangers in the dark
人离地几多次 才明白不可以 降个层次
几多答问已叫你失聪
人和外星有没有对话
当境况还未够差 哪一个会理我声沙
Maybe we’ve been always strangers in the dark
如今俯瞰下谁是我
早已给分拆
Maybe we’ve been never strangers to our hearts
人离合几多次 才明白分不了 有意无意
太想蜕变
制图:Cevi@年粤日
编辑:man仔@年粤日
猜 你 喜 欢
点击这里回顾我们的「去年今日」
长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