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是一部由谢鸣晓执导,赵有亮 / 胡亚捷 / 赵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意间一边拼着拼图,调到了央六看到了这个片子。感觉导演是想拍出克服医学难题路上的来自自身家庭的、学生选择的、医学技术攻坚的种种坎坷与艰辛,但是各种情感和事件间的转换特别生硬,可以说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所有人物都是功能性的出现而已。还有,选赵静演女儿,坐在餐桌前系着围裙,感觉分分钟出戏。整体感觉这部影片就是想拍出艰难的人生和选择,但是最终成片确实多重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堆砌。
依然是国产人物传记类电影的流水账式叙事。父女感情线也显得高冷不食人间烟火。太多支线,太多口号,太多说教了。
其实如果选择两台或者三台手术做主要剧情就好(父亲对女儿的手术保留还不是重头戏),手术前后,不但可以反映人物关系、医患问题,也能反映出医者的医德医风,人性与情感。就像纪录片《生门》为什么打动了那么多人,因为里面都是鲜活的人物,每一个例子都能透视出中国当下的人生百态。
并非是自发来看的这部影片,因此对它没有任何期待。
影片开场便是好几分钟的真实手术场景,腹内器官和血糊糊的场面着实吓人;后续,时不时屏幕上会打出一些描述国内外技术进展情况的字幕,略突兀;男主角经常能看到已经过世的老师或朋友,这些场景拍摄得有些滑稽。
其实挺不耐烦看励志的故事的,早年被鸡汤荼毒太多,现在对类似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拒绝。但是除了上文这几个缺点,整个故事真的是很棒很感人的。医生的个人成就、能力、奉献精神都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他从一名割胶工人的儿子成长成为国内,也许也是世界的肝癌领域第一人。他也知道光凭借个人的努力做不到振兴整个行业,所以培养后辈,组建业内实验室,召集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回国。甚至在90岁高龄时还可以完成手术。
《我是医生》影评(四):主旋律电影迈出的一小步
《孟子●梁惠王上》中言:“医者,是乃仁术也。”电影《我是医生》选取了以吴孟超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轨迹,讲诉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故事。
过往的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多以又红又专的方式来宣传正能量,塑造剧中的几乎所有正面人物,过多的运用同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导致了观众的视觉疲劳,导致国产的主旋律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尽如人意,虽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电影产出,但是真正有市场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医生》无疑是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但是除了个别台词中出现“报国”等话语符号,基本上整个电影都在就人论事,以“医德”核心和剧情冲突走向的核心,以小处着手,平凡普通的医生,身上折射出了医者应有的品德,正面的宣传了作为职业的医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结局给人以所主人公所从事行业的无限希冀。虽然故事整体讲诉的略微平缓,冲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电影整体的写实手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电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吴孟超”与其徒弟“赵一涛”刻画的极为成功,尤其是操着东北口音的“赵一涛”。剧中所有人物的表演无疑都是为了突出传主“吴孟超”的形象;“赵一涛”身上的不坚定的性格显现出了为人的真实,在“吴孟超”的影响下,逐渐发生了三观的变化,师徒之间的关系,很好的展现了医德与医业的传承。在家庭上,对女儿的爱也刻画的很好;总之,在家庭与事业上,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赵一涛叫他“老头”也是一个亮点,增添了一丝正戏中的幽默。但是除了这一对师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画上就略显单调,无论是女儿、医院的同事,患者,一闪而过的父母,在表演上都显得有些生硬和做作,为衬托而衬托,少了人物本身应有的鲜活。
电影本身传主故事性足够,但是在电影技术层面,就显得有些拖电影整体效果的后腿。镜头和场景、色彩的选择都没有给电影加分,总有一种陈旧套路的感觉,旁白字幕的出现并没有与电影整体很好的融合,起到应有的作用;电影整体的声音配备也没有特点,适当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乐和伴奏会给电影带来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桥段。电影整体的故事剪辑是线性的,穿插着几个小故事,但是几个小故事并没有讲的圆满,似乎单纯为了时间线性而服务,导致整体冲突不强,缺少一些张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撑戏。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是近年来比较不错的国产主旋律电影,对于电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电影语言上加强与故事、人物的配合,辩证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点的人物并不代表人物整体形象不高大,其实大多数电影中最终的经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为他们更有性格特点,就是这部电影中赵一涛的这一类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电影的人物丰满,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于电影本身想表达的正能量和“三观”,自会从电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现出来,反而没有必要刻意的告诉观众,在这一点上,《我是医生》是成功的。
《我是医生》影评(五):燃尽芳华永成春
今日去看《我是医生》点映场,本来对这样的传记片是不怀有任何希望的。但是,没想到电影看进去了,而且觉得效果还不错。
传统的传记片,限于资料真实性,所以不可能在剧情和场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说传记片大部分会牺牲掉电影最需要的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和画面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这种电影的“传统法则”上唱了一些反调,情节虽然起伏不大,但是却凸显了多方面的人物冲突,层层推进剧情的发展,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加入了主角小时候的回忆,一副唯美的乡村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怀旧和战争的场面随着主人公的回忆时隐时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应该是中国传记片的一种少有的尝试,虽然有些地方的倒叙方式略显突兀,但是并不影响影片的整体的效果,应该算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打破了观众对主旋律人物传记片的印象。还有中国传统的医疗片,和国外的影片,比如《医龙》、《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术还原的细节上,没有可比性。但是这部电影在手术的真实性上作出了比较成功的还原,虽然镜头还是有一些躲闪之嫌,但是已经看出了导演想要展现出真实手术效果的意图。
本片可以大书特书的是导演对影片的感染力的营造。要知道一部传记片的成功与否,其实可以忽略情节,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观众,让观众随着影片的推进有了心灵的震动的话,那么无疑这部影片是失败的,《我是医生》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感染力的营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对于一部讲述医生的电影,对于生死这个话题的展现,大悲大喜的感情营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要说,那是很低级的手法。尤为难得的是,《我是医生》的导演在煽情时含蓄内敛、于平淡中憾动人心,这无疑是一种高级的技法,不动声色间,便将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处,让你在不经意间被深深打动。
我们在整部影片里没有看到一个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现给我们的已经无法医治的患者,影片或给了他们一个临终的关怀,或给了他们最快乐的告别。把这种大悲的情节删除,而依旧能做到感染观众,无疑升华了整个影片的境界。
影片对于整体感情的渲染抛弃了一贯的生与死的俗套话题,而变成了人类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论的讨论。
影片整体表面上是以吴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迹为主线,但是在每个镜头前打出的人类对于癌症免疫疗法历次成功与失败案例的穿插,在于说明,这不是一部仅仅弘扬个人医术和医德的电影,而是一部整个人类和我们的宿命抗争的作品。当然,由于中国电影的某些局限性,这种宿命论的矛盾,并没有被推到极致,不过平淡间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
如果说,给这部电影打分,七分是没有问题的。若说遗憾之处,我想在于一些旁支人物的设计上,废笔有些过多。比如杜一涛这个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当然导演为了营造人物矛盾,故意让这位年轻医生和吴孟超院士之间在医术,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较,但是我认为这些冲突并不成功,比较老套,这是一大败笔,而且围绕着杜一涛周围的人物关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对于剧情的推进影响甚微,对于一部只有108分钟的电影来说,这些情节不免有了些“戏不够感情凑”的嫌疑。当然,因为胡亚捷个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当然,对于一部主旋律影片,还有一颗星我要献给吴孟超院士这样的老一代医学研究者,实践者,一开始我只认为他就是一个肝胆外科的手术专家,通过这部影片,我们深深地理解了,他对于医学的价值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手术刀其实是一种悲情的元素,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他想要通过生物疗法,攻克癌症,这本身就是一名医生的创举,是一种博爱的情怀。这无疑也为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