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11-24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每逢周末,“红领之家”的志愿者都会来到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笑容可掬地为就诊病人做引导;到福利院看望老人,捡垃圾、除杂草,劝阻不文明行为……做公益,早已成为“红领”志愿者们的常态。“最开始,我们也曾被质疑是不是在作秀、走过场。现在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大,收获的赞许越来越多!”“红领之家”负责人陈军浩非常自豪。(11月24日是《人民日报》)
市场经济时代,“服务要收费”这几乎成了共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成了一句至理名言,于是,收费变得天经地易。诚然,你消费,我收费,这是一种合理的人与人互动的逻辑,但对这种理念太过于执拗的话,往往会陷入认知偏执的境地。
于是,当有一项免费的事情出现时,人们往往会产生误解。志愿服务工作就是这样的事情。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工作最大的特征就是“公益性”,“不求回报”是它与“有偿服务”最大的区别,即我们所谓的“免费服务”。因为形成了“服务要收费”这样先入为主的认知,再加之“怀疑精神”在中国被不断的神化,所以部分公众总会认为,有些志愿服务就是一场“秀”,走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志愿服务这个不收费的“异类”,真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吗?笔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偏见,是因为有些公众对于志愿服务工作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仅凭生活经验和自我感觉来判断一种事物,这是有失偏颇的。
诚然,将志愿服务工作当成一种“走过场”任务的大有人在,这严重误导了人们对于志愿服务的看法。比如说,有些地方群团组织可能会借助诸如植树节、地球日、重阳节等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但活动的形式往往是大于内容,志愿服务只是一个壳子,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以植树节为例,很多组织参与义务植树的敷衍痕迹是明显的,树坑已挖好,树苗就躺在坑边,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坑填平而已。这样的志愿服务除了浪费人财物力,对于社会来说,当真是毫无一点益处可言。在这形式主义主导下志愿服务的影响下,很多公众产生偏颇的认知也就再所难免了。
消除“作秀”认知,需要志愿者的真情实意,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如引言中宁波新碶街道的“红领之家”那样,将志愿服务当成一种常态化的工作,而不是一阵风式的心血来潮,这就是志愿者的真情实意。当然,公众不能把常规的经济现象套用在志愿服务工作上,我们不能因为抱怨社会上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而失去了心存美好的期许。对于志愿服务工作者来说,哪怕你不去点赞,公众起码的理解和包容也是一种志愿动力。志愿者走过场的虚情假意不足取,而公众动辄“XX是在作秀”的认知也不足取。
市场价格是一项经济指标,不是评判道德的标准,因此,志愿服务这种公益性工作,不应该太过于物化,它的等价交换不在于表面上的价值量交流,而在于它的“传帮带”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