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相》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洋相》读后感(一):《洋相》感
《洋相》 苏七块:善良和规矩是两回事。破坏了规矩的一味的善良最终会害了自己。 黑头:死要面子的结局往往都不好。 神医王十二:学点儿与专业无关的知识总是好的,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狗不理:好名没人稀罕,骂名越传越广。自己有能力,就不怕同行的使坏。 洋相:天津一名中国人硬装作洋人,当众被他爹识破。 鼓一张:突发横财只是你很幸运,不要以为一辈子都能靠这横财生活。 大回:不要在马路上睡觉。能人死在能耐上? 老夫老妻:争吵后回想一下往日一起的快乐和幸福,然后各退一步。 雪夜来客: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有限的。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别看习惯不是必须恪守的法定规条,惹上它照旧叫你麻烦和倒霉。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世界,尽力把一切事物都和自己的理解力拉平。不要随口散布谣言,你的随口一句可能会害了一个家庭。 胡子:爱的本质是生命的相互依赖。好好对待身体缺陷 楼顶上的歌手:人的力量主要还是要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别人给你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到的力量,再贯注到自己身上,才会受用终生。天涯难觅一知音。 三寸金莲:裹脚太可怕了。。。
《洋相》读后感(二):走进天津卫
打开冯骥才所著的《洋相》,挑灯夜读,收获颇多,全书精选的14篇文章,或短或长,均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独特新颖的视角,细致深入的描写,进而挖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带领读者走进天津卫,去了解当地当时风土人情,世事百态。 《洋相》精选了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系列中的经典篇目,以及他写作至今最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共精选出《苏七块》《黑头》《神医王十二》《狗不理》《洋相》《鼓一张》等14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多篇被收录在中小学课本,《老夫老妻》在《朗读者》节目中被深情朗诵。苏七块、神医王十二展示了天津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规矩严明的处事原则;狗不理介绍了作为天津饮食的代表其成名来历,洋相介绍了外国势力进入天津,给天津带来的变化及洋相一词的出处。鼓一张介绍了天津年画爆款的情形,让人不禁联想当下群众购物的从众行为;大回介绍了垂钓高手,结局被拉鱼大车碾压伤身,不免有几分宿命成分;老夫老妻生动刻画了少年夫妻老年伴,割舍不断的是从爱情变成了相依为命的亲情;高女人矮丈夫通过夫妻间的深厚感情描写了文革那段时期荒唐的众生百态等; 《洋相》的作者冯骥才先生,祖籍是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初学画,后以“伤痕文学”享誉文坛。他的《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灵魂的巢》《珍珠鸟》《花脸》等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代表作《俗世奇人》畅销300余万册。1990年投身于城市文化抢救,2002年发起并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2年倡议国家紧急保护传统村落,被称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他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可以说,《洋相》作为冯骥才小说作品中最经典的阅读版本,为读者展现了具有浓郁的津味津韵的近代天津的风土文化,阅读此书在感受作者文字魅力和思想的同时,从中感受天津卫乃至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洋相》读后感(三):洋相没“出洋相”
《洋相》,一看这个书名就让我联想到三个字“出洋相”,多少有点诙谐的意味,定睛一看其作者,冯骥才先生,是当代非常活跃的一位作家,常常能在新闻上报道上看到他一些关于教育看法的发声,本人也是他的“迷妹”。冯骥才先生初学画,后以小说、散文作品享誉文坛。冯骥才先生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小说、散文、诗歌、纪实等等,个人认为冯先生还是以小说名世,还有他被更多的人熟知,是因为他的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的身份。他能反思传统,也反思现实,绝不自限于“文学”的层面,将美术创作、非遗保护、民间艺术也纳入他的文学空间。多年以来,冯骥才潜心研究民间艺术、地方风俗,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冯骥才是天津的人,有时看他的书骤感满满的“天津味”。冯骥才先的文章怎么说呢,平淡如水,却耐人寻味,总是从细小的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饱含着浓郁的人情味,有关心、热爱,也有理解、同情。曾经看到一篇报道对于冯先生的评价“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否有这样的意味。”
《洋相》这本书非常符合冯先生的手笔,满满的“天津味”,讲述了“民间自古出奇人”的奇人故事。天津虽不大,但是人来人往故事多,我想天津这个地方的曲艺是非常发达的,大概也和这个有关,作为地道的天津人,冯先生集合了许多天津奇人异事作为题材,以此背景的人物生活为线,为读者展现清末民初天津卫的社会风貌。读着本书朗朗上口,曲艺风分外足,有时也感觉像快板和评书,我们都是底下的观众,听故事听的入迷,尤其读到“你干嘛呢”,不知道为什么会会心一笑。其实在偌大的中国,方言真的多到数不尽,为什么天津话、北京话都被宣言的非常广泛,在多媒体都能看到这样曲艺人传播的文化也是非常出力的,他们不仅把好的一些素材分享,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艺术传承吧。
不管《洋相》也好,曲艺的艺术也罢,都是在讲述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虽“小”但是生活依然非常精彩,有滋有味,生活的故事不仅仅是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更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着质朴、朴素……,这可真没“出洋相”。
《洋相》读后感(四):你可能不知道的俗世奇才
《洋相》是一本冯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是选自《俗世奇才》还有一些其他经典中的短篇小说,本书讲的都是天津卫的一些奇闻怪事,市井俚俗,津门俗语,有些确实挺荒诞的。而本书的书名《洋相》就是来源于其中一篇短片小说。
这是一本可以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短的像听相声,长的像听评书,完全看不过瘾!故事特别的妙。短小精悍,讲市井奇人,带着俗世的热闹和情义,看得人心里暖。文字精简有趣,天津腔,笔下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的人爱写英雄美人,有的人爱写俗世奇人,俗世中也有大英雄。每个职业的人都有队他那份职业的尊重与执着,这才叫生活。
作者以单口相声的幽默讲述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市井万象,既俗且奇,简快鲜活。像是天津口风儿的小单口。个个人物轶事铺排了一幅清末民初津门特有的社会图画,好似眼前也出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而故事中的人物正在上演属于他们的故事。
印象比较深的是最后一篇《三寸金莲》,写关于清末民初女人裹小脚,写的太实在到位了,替女人疼得慌。非常传神。有的从小裹脚,裹成了二寸长,跟橘子瓣大小差不多,站都站不起来,干啥都得靠人抱;有的七八岁开始缠足,生生把骨头掰断,日缠夜缠,疼得死去活来,看完直背后发凉感觉这个要是拍成电视剧,一定有意思。《三寸金莲》讲的是裹小脚的事,主人公香莲因小脚改变命运,也因它大起大落,最终成为小脚界翘楚,但因小脚辉煌的她却坚决不让自己的女儿裹脚,为了让女儿逃避裹脚她竟狠心将女儿偷偷托付他人代养,直到死前才意外见到女儿,还不能相认。此间的矛盾与辛酸全在冯先生的笔下被一一刻画出来。
这样的充满这民俗的生活记录式的文章,虽然夹着讥讽,议论,但是传奇是本质。读这本书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就以前学过的林嗣环的《口技》 中的民间艺人,像纪晓岚收集故事的画面。一个个人活灵活现的,手艺高故事妙情意好,虽然比如酒婆这样的故事看起来不免长吁短叹一下,但是诸如泥人张之类的段子真是看多少遍都乐。平和而热闹,三教九流混在一起就是有意思,靠吃饭的技艺和为人的真心。所以在市井中往往卧虎藏龙,一般都是真人不露相,而越贴近生活,越善于观察的人呢才能写出如此吧,读起来不矫情,满满的人情味
《洋相》读后感(五):不要再出洋相
这是一本很好看,很有趣的书,拿起来就爱不释手。有小情趣,也有大感动。
洋相和洋人、洋火、洋油、洋烟、洋气一样,是对外国人带来的新鲜物品的叫法,带有新鲜的意思。没见过像鬼一样的金发碧眼的活物,一擦就着的木棒,经久耐用的煤油,卷烟以及新鲜的活法和状态。所谓洋相,是天津人把穿洋装、学洋人的称呼。洋相来自天津人米斯特·巴皮穿洋装学洋人的典故。后来指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现在世界越来越趋于大同,我们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承认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存在,充分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属于大大的进步。
老夫老妻的故事是许多人生活的缩影。吵吵闹闹一辈子,到老来竟变成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变成了生活的情趣。年轻时为了生活,会争吵会生气,会为一件小事展开一场拉锯,等年纪大了,还是会争吵,可争吵过后,以往的感动会一点点涌上心头,浇灭那莫名的怒火,争吵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情趣。世间夫妻,没有多少会一直和睦相处,因为几乎没有想法始终一致的人,很多时候,争吵会将彼此偏离的观点拉近,最终合成一股合力,将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只要两个人都是为了这个小家和双方的大家,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三寸金莲的故事让人看得既揪心又感动。看到金莲的养成之法,就觉得一部血淋淋的中国女人的苦难史在眼前展开了。奶奶就是一个小脚女人,一双自然生长的脚被硬生生把四指折断阻挡住其发展。因为不能正常承受体重,走起路来就像踩高跷。想来当年也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一些人为了符合大众的以瘦为美的审美,不惜以损害健康为代价,以博取他人的眼球,还有的为了变美去整容,而丢掉性命。这种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的美,怎么会长久。好在女主香莲虽然自己被迫陷入这小脚之争,受尽苦楚,却没有愚昧到把自己的女儿也葬送到这场折磨中。虽然母女俩的相见以悲剧收场,但香莲为了女儿的双脚自由而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父母为子女计,计长远。
好在我们现在不用在再去赛脚,除非我们想当脚模。生在一个自由的年代,不需要为了取悦别人而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从双足解放,到思想解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祖宗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传承,也有许多陋习,需要我们去纠正。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做到甄别后有选择地发扬,扬长避短,才是发展之道!才不至于出洋相!
《洋相》读后感(六):于甬城品津味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冯老的书,一本是《万物生灵》散文集,另一本是这本《洋相》小说集。在看前一本的时候,封面的内页有一段小篇幅的冯老自述,他说自己祖上是浙江宁波人,但他却出生于天津,“靠着遗传,沾一点南方人的机灵敏捷,又因为所受北方水土滋育成人,长就一副江北大汉的体魄。”《万物生灵》里,他的文笔有南方江南水乡的温柔,而这本《洋相》里尽是北方的豪迈不羁。
凑巧,自己生活在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在甬城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书香之城里,我翻阅冯老的《洋相》,常在不经意间,发声读出了书中津味十足的辞藻:“眸子‘赛’灯”,“土箱子”,“靠嘛呢——能耐?”……一方面是觉得有趣,另一方面觉得新奇,这方言可真是有趣,还试着曾在电视上听过的口音和语气去模仿着念出这些词,和我们江南这带的吴越方言相差有点多,怪不得冯老戏称耳闻宁波人的家乡语竟如听阿拉伯人说话。这样的南北差异让我将这本书读得津津有味。
这本小说集由13篇短篇小说和1篇中篇小说组成,讲的都是一些有能耐的人和动物,比如医者苏七块和王十二,好狗黑头,钓鱼好手大回。每个故事读起来幽默风趣,却又发人深省。狗竟然还会自杀,狗不理和洋相原来是这样的出处,一个人的胡子竟会如此夸张,老夫妻的相处之道,身高不是距离的完美诠释……冯老给我们展现的即是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人间百态,又刻画一个个有能耐的真人,俗世奇人,而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是最真最现实的情感。
在中篇小说《三寸金莲》里,让我第一次对裹小脚了解到这么细致,同为女子,我无法不同情小说中那些小脚女人的经历。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无法理解那个年代那种病态的美,也无法接受甚至憎恶这些封建文化的陋习。但在中国一些贫穷落后的区域,这些传统的封建思想,封建习俗仍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比如重男轻女的思想,我想这才是冯老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容。庆幸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女性可以接受越来越多的知识,有了可以抗争陋习的思想武器。
对传统文化,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而知识真的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多阅读书籍,比如从冯老的这本小说集中,我得到了许多的反思,我相信,生活会在反思中更幸福。
《洋相》读后感(七):以小见大看世相百态
冯骥才创作的作品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经常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借由着这些市井小人物,读者可以发掘生活的底蕴,咀嚼到、人生的味道,递升至生活的哲理引深。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冯骥才小说作品精华本《洋相》一书带给喜欢冯骥才小说作品的读者们阅读的福音。书中收录了众多冯骥才的经典中短篇小说。全书中的故事紧紧地围绕着“唯市井烟火中藏虎卧龙;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看似描述的都是些市井上的小人物,但是我们却于雅俗共赏中收获着很多的感悟。
提及这本书中收录的作品,我们也许在很多的地方都有读过。概括而言便是收录了诸多的中短篇的精品。《苏七块》,《黑头》,《狗不理》,《洋相》,《胡子》等等。相较于以往零零碎碎地阅读冯骥才的小说,我很喜欢这样以精华本汇总新式的作品分享。这样更便于我集中,系统,有比较性地阅读感受同一位作家的精品系列作品。中短篇的小说真的每篇文章文字并不多。但是基于冯骥才精赞的文字创作,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领略到作品独到的精彩和深意。
类似于书中收录的一篇《老夫老妻》,我们也许以往并不是最为熟悉的。但是我在翻看中,我油然而生地感慨于这篇文作对于平凡人家生活细微的点滴把握,更递升到关于夫妻间情感的那种升华。小说作品通过两个年逾半百的老夫妻吵架时间开篇。如同众多夫妻之间的争执一般,我们仿佛看到了很多以往其实可能也在自家出现的争执。随着吵架的升级,老婆随口而出的“离婚”示威和老头儿气愤地夺门而出将吵架的争执推向了顶峰。接着我们却又看到老婆逐渐地平息心头怒火和对夫妻感情重温的那份温馨----老夫老妻是吵架,其战事的平息其实还是两人间几十年情感的相濡以沫而相互包容了对方。看似这样的场景太为寻常,但是这个故事却又实实在在地描绘刻画出了夫妻之间的那种平淡却又无法言语的契合之情。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情。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件发生,只是那种平淡细微处的包容理解。无疑,这部作品是优秀的。它的优秀不是写出了真爱的那份山盟海誓,还是写出了无数寻常人家的细水长流般的那份情感。一个真字绽放了本文的亮眼所在。
不得不说,冯骥才的作品有着太多的精彩,值得一读。在他的笔下,我们会发现文字背后诸多的闪光点。情真辞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且注重从民族精神气质中挖掘情绪。我们读者可以从《洋相》中领略到不一样的味道,隽永之中又意义深长。
《洋相》读后感(八):读后感
最近看了冯骥才的《洋相》,在《洋相》之前,看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之后才看了《洋相》,这些书籍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描写最朴实的、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不同点在于,三人中,张爱玲的文笔描述是最好的,而另外两位可以说是文风朴实,当然,这三个人的作品并没有什么可比性,而我恰好是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所以才会思索:这些作家们,怎么那么喜欢写小人物的底层生活呢?还有这么多人在追捧,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为什么呢?言归正传,还是说说冯先生的《洋相》
一本书,没有序,没有封腰,没有名人推荐,莫名其妙的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根本不需要这些噱头。冯先生不愧是“伤痕文学”代表人,描写由于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伤痕,真的是很到位。《雪夜来客》,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这位来客的缘由、来历,只言片语中似乎是因为什么进了局子,妻子也跟别人跑了,单单是描写老友重逢时些许的尴尬,更多的是安慰,看完以后,不断的去想那位来客到底怎么回事呢?是不是一位学者因为文革打成了反革命?亦或别的?心里总是空荡荡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描写了文革时期一对平凡的夫妻,由于身高的原因引来长舌妇的邻居们的议论和猜疑,作者从未告诉我们那个高高的女人为什么嫁给那个矮个子男人,但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对在风雨沉浮中默默的互相依靠、互相支撑的夫妻;《楼顶上的歌手》,也是文革期间,一个画家,一个歌者,都无法直抒胸臆,画家依靠歌者的歌声猜测他的情绪、猜测他的故事、地震时关心他的存亡,就是这样一对“知己”,却从未谋面,多年以后走在街上,听到熟悉的歌声,却不敢相认,毕竟,这一段知己情,只有画家自己知道,这世界,何其无奈,又如此值得;《三寸金莲》,以香莲裹脚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天津卫(映射全国)的裹脚文化以及大家对于裹脚的审美,当然,最后我们还是迈进了近代史,放脚和裹脚有很多次的冲突,阅读过程中,我突然想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种社会风俗的兴起和没落,承受者都是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没有过错,时代也没有过错,那错了的又是谁呢?或许,这就是答案吧,最底层的人民创造了历史、承受着历史、也最终成为了历史,这或许就是大家偏爱写小人物的底层生活的原因吧。
当然,以上只是我印象深刻的内容,除此之晚,《洋相》里面还写了很多天津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这也是一大特色,就像张爱玲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小上海的滋味一样。
《洋相》读后感(九):平凡中的不凡
对于冯骥才先生的了解算不得太多,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只看到过他被编入教材里的和出现在考卷上的《珍珠鸟》《泥人张》《黑头》等等,还略微了解一点他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这本《洋相》才算是这位出生天津的作家了解更多了一点。
一翻开这书就觉得有趣,真是一本很有地方特色的合集了。我小学的时候跟父母一起去过天津,那边现代化的感觉已经很明显了,但人儿依旧是热情淳朴得很,给我感觉就是一群活脱脱的相声演员(笑)。不管称呼多大年纪的女士都是“姐姐”的叫,不管说啥都爱带上个“倍儿”,yong的音好像说的都是rong......点点滴滴都特别极了,和他们交谈特别愉快。所以当书里“打小”、“一号”、“土箱子”一出来,那满满的天津味儿就扑面而来,弥漫着浓郁的津味津韵,仿佛我还在印象中那些街道上但是却穿梭到了那个我不曾亲身接触过的天津卫的民国时代。
《洋相》里收录了冯骥才先生十四篇经典的中短篇小说作品,讲的大多数是一些俗世奇人,算是应了封面上的那句“唯市井烟火中藏虎卧龙;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苏七块、小狗黑头、神医王十二、寻常的夫妻......这样平时生活里平凡得不得了的小人物、,但在冯骥才先生笔下就这么和着他们生活中的琐琐碎碎通过那短短几行文字、幽默欢快的笔触就讲出了味道来——不仅仅是简单的正宗天津味儿,还有着市井小人物的真实立体、乐观豁达,这就是生活最最原本的样子呀。
这些故事里我最喜欢的《老夫老妻》,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老夫老妻因琐事而争吵,老太太威胁要离婚,老头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老太太不放心又出去找他,在雪地里慢慢回忆起他们年轻时候的事儿,消了气回到家,老头儿已经收拾好一地狼藉煮好热茶等着她呢。这真的是在寻常不过的小事了啊,被冯骥才先生这么一写,也变得有意思起来了。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吵架不过是他们平淡生活的一种调剂。这对老夫老妻懂得要珍惜数十年的相守,哪怕爱情削减只剩亲情,只要不离不弃,相互依靠,爱情、婚姻、家庭的温馨美好永在。
不得不说,天津真是个神奇的地界,市井小人物身上也能有绝技妙事,感谢冯骥才先生把他们带到我们面前。
《洋相》读后感(十):《洋相》三寸金莲叹尽世道之无常
一个好的作者能用文笔写活一本书,而一本书能写活一个天津。而冯老的《洋相》更是让我看到了有情有义,直情豪爽的天津卫。
原以为洋相是篇长篇小说,细看下来分众多小故事组成,而看似啰嗦的小故事背后却展示天津各方面的风土文化,看似将故事,实则啊,讲的是那颗对生活的心啊
“干净麻利快”“土箱子”“狗不理”等这些词也听着更是顺耳,在冯老的心中,着天津人啊讲吃讲喝讲玩不讲吃穿,这讲穿的事情留给上海人啊,上海人讲外表,而这天津人讲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
话说回来,这天津吃的三大洋: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这每一样啊,说起来简单,可背后却大有往事,天津卫是官商两界的天下,这好不好吃首先要官场的口味再看市场的口味,其现后顺序就说明了,官权大于商甲之意。那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来天津之时,因山珍海味早已吃厌,而再午饭前再吃这狗不理包子时,顿时口齿留香啊。后待返京,给老佛爷慈溪相推荐,从此这狗不理包子名声满四海,直贯当今。
再说来天津之炮打双灯也是传统的文化习俗。独流镇的炮市是专门卖鞭炮的的地方,每到过年赶集,不管再怎么不舍得用钱得人也必须把这个年给过好,买上个福字门画往门上那一贴,吉利而喜庆。再买上几响炮筒,那热闹更不用说了。而这最出名得啊,当属天津卫的“蔡家鞭”和“万家雷”。这出名的背后啊,再无数次的尝试新的炮仗火力都是靠血肉来实验,才有了这火力十足而蹦而持响的“万家雷” 其万家雷只剩独女所嫁“蔡家鞭”大儿子,本是圆满结局,但却嫁去一年其丈夫不小心碰到炸桶而不幸身亡落下克夫的名声。
虽看似其简单的介绍,但里面从配料,火后,时辰,硫磺等各步骤都洋洋洒洒,足以看出当年其家家制炮,户户玩炮的火热,随现在很多城市都采取了禁鞭,也少了民间很多炮手艺人,这项习俗不知再现在的天津卫还曾可以看到
最好必须要提下《三寸金莲》。一直有听其词,却未真正感受其意,差不多一半的厚度来写道这已“小脚”为美,已“脚”而能嫁的富贵人家翻身的故事。再佟家宅子里,一生都爱好香莲脚并严格要求一众妇人已“裹脚”尊从妇道非常看重
而佟家大少奶奶的命运也是跟脚而发生翻天的变化,得知当初不愿让女儿莲心裹脚而偷偷送走,后随着时代之改革开放,当初送走的女儿转眼间成了“天足会”的领头人,而这母女之相对,其后的也是封建和新时的相对,这巨大的反差已佟家大少奶奶去世而告终
“裹脚”虽使得女子有嫁的好人的机会,却更多的是受尽这生下来就逃脱不了的命运和疼痛啊,终其一生再束缚中度过。叹是金莲,已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