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歌行》是一本由周木楠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体的剧情走向和情节设计还是挺喜欢的,但是作者的用词着句有点随便了,武力设定值也随心所欲,今天你比我强明天我比你厉害,有些过于花里胡哨,为了强而强。全书所有正面人物的设定都是天才少年逆天而行的大主角,热血倒是挺热血,就是细节上容易令人吐槽的点太多了。当一篇爽文来看完全可,不可过分要求。
《少年歌行》读后感(二):少年歌行
看了动漫过来的,一口气读完了。发现自己原来也喜欢群像类作品。单纯故事来讲,就我而言,立意很简单,就是一群少年随心而动,追寻正义,守护正义之旅。
这本书留给我最大印象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想要守护的东西,没有绝对善恶之分,但作者却又悄无声息的将自己认为的善成功打败了恶,大快人心。
在我看来雷无桀是整部书中改变最大的,从一开始的傻不愣登的二哈,到进化版二哈,他心中守护的东西逐渐清晰,功力也逐渐变强,虽然他是全书集体吐槽的对象,但他也是集体中最受大家喜爱的人,无论是心思沉重的老板,还是无心的无心,还是做事刻板的大师兄…我自己也喜欢他,因为他的善良,潇洒,无桀。有少年人的勇气和无畏,也有少年人的担当。
其中千落感情线我觉得没有必要,有点鸡肋,作者自己也没有当做重点来丰富细节,就觉得是败笔。千落每次进击都是想到萧瑟,没有单纯为自己想过,不似她爹潇洒,虽然也是为了美人。
无心是全书我算是第二喜欢的角色,名叫无心,却是最多情的那一个。很心疼他,真正懂他的人只有老板,
《少年歌行》读后感(三):文笔剧情都一般,喜欢无心!
看了动漫觉得不错,就去看书,emmm…看了两三次没看下去,因为文字很拗口,看不下去,最后因为太无聊又太喜欢无心和萧瑟,还是去看了(虽然并不是bl)
看完之后挺失望的,我原本以为回到天启城后,会是整本书的高潮,萧瑟的霸气会显露出来,但是情节太俗套了,萧瑟的语言也太苍白,前面一直在渲染他经历了武功被废、失意,蓄力了那么久,结果他回来只是为了琅玡王平反,然后顺便处理了一下王位之争、外族来犯,然后又退出朝堂…其实每一件都是大事,但是文字功底太弱,意境没写出来,反倒虎头蛇尾。
为什么琅玡王不想当皇帝,萧崇眼睛看得见了却放弃当皇帝,萧羽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仅仅只是因为嫉妒…情节太莫名其妙了,没有说服力,也没有张力。有些人物的出场太刻意了,比如莫衣、萧凌尘…人物形象都没有想好,就急急忙忙上场、下场。
语言文字也太苍白了,大量的重复,兵器榜、那首诗,没有东西写,还不如写下人物心理变化,人物太扁平了;还有感情线,这个真的想吐槽,司空千落为什么会喜欢萧瑟,萧瑟为什么会喜欢司空千落,喜欢的表现就是我要保护你,然后没别的了,既然是这样,朋友也可以守护,还要感情线干嘛!
看完了整本书,最喜欢的还是无心,不管身份怎么变,世道怎么变,别人怎么说,他还是那个寒水寺的小和尚无心。
《少年歌行》读后感(四):少年心性
(我看了文章容易走不出来,所以写点什么抒发情感,一下甚至可能和文本无关。)文章内容还是比较套路的,但是不得不说,个人认为文字还是抓人。相较于少年歌行我还是更想写 少年白马醉春风的书评,但是这不是还没有出版,所以就在这里一并抒发了。
一直觉得皆大欢喜的结局快乐但也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悲剧仿佛更能激起感伤的共鸣。所以我想说少歌的结局太好了,有点渣渣的白马虽然让我难过但是却更讨喜。少年歌行的人物更多,个性类型更丰富,但白马的人物刻画更翔实。个人比较喜欢看内心情感和个性的转变,多转几次就更好了,当然少年嘛,贯穿始终总是要有少年意气的。虽然有时的热血有些莫名,但是却也是让人心生向往——怕是我还没有嚣张的资本。无论是百里还是萧瑟,都经历过一段极有可能让人消沉从而一蹶不振的日子,但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所念,有良师益友的支持,最后重新登上巅峰。文中一句话重复多次:因为是你所以我相信一定能行。只能说话糙理不糙了哈。信念的的确确是支持少年们冲上云霄的剑气。少年纯粹,潇洒,肆意,是我心中想活的模样。但是也只有是王者才能恃才放旷。欲成大事,没有地方没有云波诡谲,文中江湖也还是偏理想的,但理却是正当:靠实力说话;做人多读书。其实还是蛮感谢看到这样的书,其他的相同类型的小说我不知如何,也无法对比评价(也许同种类型的书都有这个功效)。这本书让我在大二这个也还算是少年的时光重新感受到了澎湃的热情和期望,明白心中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种冲动——一种可能在大一之后渐渐消磨的冲动。对,我还年轻,我还能也还想再肆意的去读更多,做更多,活出我应当的少年模样。
最后的最后,少年不分年龄,而是心境,只不过我在少年年龄,又怎该褪去少年心境?
中二也罢,摔得鼻青眼肿也罢,只要我不觉得可笑,又怎么会是不堪的呢?
《少年歌行》读后感(五):少年歌行
今天算是看完这部小说吧。
这是前几天五一放假的时候,在韶关梅关古道景区入口的一家鹅王店吃饭时看到了。
前半段的江湖戏,着实吸引了我,风华绝代的和尚(感觉作者很喜欢风华绝代这个词)重师恩。
“师父!”无心一直以“老和尚”来称呼忘忧大师,却终于在此刻喊出了“师父”二字。他跪拜在地,眼中泪水汹涌而出。江湖少年重情义
“忘忧大师佛法奥妙,但有句话说的不对。剩下的路,倒也不是你一个人走。”萧瑟幽幽地说。 “哦?”无心若有所思地一笑。“还有我们一起走。”雷无桀笑道,大踏步地向门口走出。但是剧的后半段,加入了架空的皇朝历史,却有了一些琅琊榜的风格。之前很喜欢琅琊榜的。可能因为看多功高盖主的桥段,所以没有很深的感触。
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台词,应该是海外篇,沐清风洋洋洒洒说的那段话:
我们都是少年。输时不悲,赢时不谦。手中握剑,心中有义。见海辽阔,就心生豪迈,见花盛开,不掩心中喜悦,前路有险,却不知所畏,有友在旁,就想醉酒高歌。想笑了就大声笑,想骂了就破口骂,人间道理万卷书,只求随心随性行!和书名很配,少年歌行,不悲不谦。
我也想了想,说不出喜欢哪个角色,但有些向往雪月剑仙李寒衣的生活,剑气自然,随性,霸道。可问鼎江湖,也会走火入魔。
2019-05-15
《少年歌行》读后感(六):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转自荆棘鸟的天空)
原文地址:https://www.8kana.com/community/xzindex/detail/222388
武侠冷门的时代里,能看到一本如《少年歌行》这样的书,是身为读者的我们的幸运。 身为一个武侠迷,笔者这些年也看过不少的武侠小说。下过金大侠的棋,也饮过古龙的酒。但是其实细究起来,大多数的武侠小说,大多数人的江湖,不是充满尔虞我诈,便是家国天下般的沉重。 这样的江湖,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全是。江湖是武侠小说所特有的名词,既然是武侠,那么争斗当然必不可少,但却绝对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少年歌行》就像一幅画,铺陈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能够在淡淡的刀光剑影背后看到一群少年鲜衣怒马、仗剑天涯的快乐。 江湖,本就该是个有血有肉的地方! 阅读《少年歌行》,你会发现,木楠兄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包括苏暮雨这样的纯反派和冥侯这样的纯龙套),都是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NPC。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带着淡淡的忧伤的故事,这些故事重叠在一起,就是一个江湖。 我们总说写作是个创造世界的过程,每一本小说,每一个人物,虽然无法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当中,但他们必然存在于一个与我们的世界平行的异世界之中。他们在那里嬉笑怒骂,演绎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而书与文字,就是打开这个异世界的钥匙。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二愣子一般的雷无桀,为了守护自己的朋友而不畏死地拔剑;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狡猾如狐狸的萧瑟,生命垂危时的落寞和坚守信仰时的倔强;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绝世妖孽的和尚无心,跪在忘忧的舍利前嚎啕大哭时的无助以及离别时的纵情高歌…… 而最让笔者感到惋惜的,应该数道剑仙赵玉真和雷剑仙雷轰。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女子,命运也非常相似。前者自幼被困在青城山上,道法剑术皆是第一又如何?终究还是为情所困,也为此而死。而后者只因为少年时的惊鸿一瞥,便不惜违背封刀挂剑的祖训,画地为牢孤独半生,即使从未入过他在意之人的眼球,他也不曾有过半分的怨言! 在《少年歌行》里,这样痴情的人绝对不少。记挂亡妻的司空长风,独守孤城的凄凉剑仙,为了一件事而不惜忘掉所有的百里东君…… 所以我们总是说,文学写了千百年,也不过就那么几个字:爱恨情仇,生离死别。 江湖亦是如此。 美酒,骏马,少年,姑娘。这便是最美的江湖。最有血有肉的江湖。 乘风万里浪,少年踏歌行! 即使岁月如刀,你我仍是少年! 愿《少年歌行》越来越好!
《少年歌行》读后感(七):《管他愁满天下,江山亦如画》——转自不可能的世界(首发网站)卡卡不忧伤
原文地址:https://www.8kana.com/community/xzindex/detail/143487
由于我语文水平有限,想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取啥文艺优雅古风唯美的书评名字(看我的形容词应该也能知道),所以引用了《长生诀》(一首歌)里面的歌词。本来按我的文笔水平应该是不会去写如少年歌行的书评的,不过我看了一下,诶嘿,这书只有五篇书评,不行,我要来凑数。
我很少看武侠这类书,不是不喜欢看,而是大部分开头过于复杂,无论是语言叙述跟文言文一样还是一开场就是个宏大的世界观,我看了跟没看一样,完全不知道在讲啥,自然懒的看下去,无意看见了这本书,便又燃起了我文艺的灵魂(中二的灵魂),准备观赏一下作者笔下的江湖,意外的符合我的口味,没有繁华冗杂的文字,也没有教科书般的江湖人士,反倒是增加了很多趣味的设定和描述,文章活跃却又不影响古风的笔触,像我一般文学上没多大造诣的人看着着实带感。
主角是带动整个故事的人,但文章却又没怎么围绕着主角萧瑟来写,萧瑟的神秘是一个吸引点,目前萧瑟的作用跟旁白一样,这就很有趣了,一般我看过的武侠小说旁白就是旁白,你说不自然,也并没有,你说自然吧,却还是看“教科书“的感觉,萧瑟的一番解说下,既自然,又塑造了“萧瑟“这个角色格外“博知“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另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就是作者那瑰丽的想象。比如和尚那部分。其实很多玄幻小说(比如《诛仙》)或者武侠小说(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和尚都是有魔性的,关于佛与魔的解释,我再另一本小说中也看过,叫《阴阳代理人》,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种辩论性的东西的。再就是其他人物的塑造和描写,简直想让我流口水,尼玛任何一个角色成为一部小说的主角担当都是十分有看头的,人物塑造干脆利落,传奇性十足,有种一上来就放大招的错觉,完全就是“天才遍地走,精英贱如狗”,不像大部分小说那样循循渐进,慢慢的出来几个大人物。
再就是文笔。
虽然我比较俗,写个作文不是白描一大部分就是辞藻的堆砌,可是我还是有颗文艺的心啊!!文笔什么的我没有可以作者必须要有!但是也不能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样我根本看不懂,这本书就很恰当,笔墨不淡不重,你能看见那江湖的鲜衣怒马,能触摸少年的意气风发,能沉醉武者间的刀光剑影,而不觉遥不可及。
情节自然不用多说,我还没有一口气看完,因为我怕看完后我会寂寞死。
算了,题目好看点就行了。
江山亦如画,少年踏歌行。
《少年歌行》读后感(八):评--少年歌行——转自玖月轩华
原文地址:https://www.8kana.com/community/xzindex/detail/145280
无论是做为一个读者还是贤者,我都极为偏爱神州文,这一点从我选精文时体现的最为明显,或许是因为能引起我共鸣的就只有神州文。
少年歌者就如作者在标签上注明的一样,是轻松热血武侠类,从文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年纪就能看出这一点。
武侠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热血、热血、热血,重要的事情说三次!
从红衣少年雷无桀登场的那一幕体现的最为鲜明,一把霹雳子洒出,不但把打劫大汉的手中大刀炸碎,还毁了落雪山庄大半个大厅,那场面哪位同学敢站出来说不火爆热血?当然这个热血火爆的后遗症就是一百两的赔偿费,外加利息合计五百两,等等,似乎在雪月城又被增加了三百两!
好吧,这一点向所有热血青年们表示,热血须谨慎,后果很严重!千万表学那校园初一的扛把子!
当然了,这一点也是要有原因的,谁叫这个武功高强、外貌英俊、身强体壮的雷无桀脑袋缺根弦,还倒霉的碰上了一个滑溜的好像狐狸一样的萧瑟?
当然,说到这个萧瑟我真的想多说几句,风花雪月之下,依门而立,一副悲秋伤月的客栈老板,谁能想得到这货是一个狡诈的老狐狸?至少在第一章的前几段,映入我脑海中的是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甚至有点文弱苍白的书生。
只可惜作者仅仅用了半章就将他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彻底粉碎了。并且很快的在我心中为其塑造了另一个新形象!
这货哪里文弱了?
面对这抢劫大汉,不停的强调身上穿的乃是千金裘而非二两银子可以兑换的桌子!
这货哪里文弱了?
面对着一众高手,气定神闲的介绍人家的出处名头,乃至当年干了啥都会点出那么一两句!
这货哪里文弱了?
被无双驾驭的飞剑追的满场跑,还有心思转悠到雷无桀的身边关心他,会不会因为初出江湖就碰到高手好像大白菜一般遍地走,而造成心理阴影?
当然,如果你非要说这货文弱其实也不然,毕竟人家半点武功都不会,但是别忘记一点,打架硬碰硬不重要,跑的快才是重点!
咱毛爷爷曾经说过一 句名言‘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滑如泥鳅的萧瑟可以说是整部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尤其是他搭配上那个有着些许呆萌的雷无桀,就好像中国相声桌子后的那一对,逗哏和捧哏!
江湖经验颇为丰富,见多识广的萧瑟,搭配上初出江湖脑筋有时候会猛然缺线儿或者跳片儿的雷无桀,这么一对好基友,让人真是爱不释手。
尤其是这二位好像天生就是对头,一说起话来感觉就是相声段子,风趣逗乐却又不低俗。
然而此文并非永远是那么轻松风趣……
尤其是在看到无心跪拜于地,满面泪痕的对着那由佛坛之上舍利子中走出忘忧大师说:“无心的家便是寒山寺”之时,让人心中隐隐的泛起一丝酸楚。
之前的无心给人的感觉是武功高强,外表妖异,谈吐幽默但又蕴含着让我难以明了的禅意,性格有一点像‘聪明的一休’却又多了一丝无赖。
那么之后的他,却让人感觉有着一丝的伤感,虽然谈吐依旧,但是他身世以及他将要面对的未来,就好似他自己说的:“我的第一条路,就是万丈悬崖。”
虽然文中他是笑呵呵的说着,但是结合前文的种种,给人的却是一抹心灵上的压抑,越是看到后面越是为无心而感觉…… 嗯,应该是一丝丝的心疼吧。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武侠小说,它没有纯粹的为逗乐而逗乐,看文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但是当你关上页面脑间却又有着无穷的回味。
文中有着快意江湖,有着热血男儿,有着侠义恩仇,虽然,我不信佛,也没有读过任何佛学经典著作,但是总感觉着文中渗透着那么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惜那个感觉太过高深奥妙,非我等俗世之人可以参透,因此就在这里小小的装逼一下,就把它定义为禅意吧!
最后呢,不想送《水调歌头》,装逼附上一首……
《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云倦,累上留云借月章。
十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少年歌行》读后感(九):《北离简史节选(同人)》——转自不可能的世界(首发网站)十年一叹
原文地址:https://www.8kana.com/community/xzindex/detail/294675
写在前面:
一、本书评系同人创作,除原作中出现的设定外均为二次设定,请诸位不要二设入脑,较那个真。将来这上面如果有任何设定和木楠大大的书冲突,一定要以原作者的设定为准。
二、考虑到虾球很多年没写这种古文,出现语法错误几乎是必然的,请不要在意那些细节——尤其是初中高中的朋友们,虽然阅读这个东西可能需要课上的古文知识,但是千万不要较真——毕竟今人不是古人。
三、屠二爷真帅!
————————————————
《北离书·屠晚传》
屠晚,字清夕,号伤悲散人,北离天启人也。
少无大志,唯喜每日听曲以自娱,天启坊市数十,凡有妖童媛女,歌儿胡姬,吟风花雪月之词,袭章台扶柳之舞,晚皆往观之,乐此不疲。久之,遥目远望,即定其曲优劣,传于各坊市间。或有未笄少女,咏《七夜雪》于北市。晚与友恰夜游,行而忽停,立观之,自昼至夜,不发一言。其友问曰:“何如?”晚答:“天下间竟有如此妙曲!”千金台闻之,重赀以聘,声动天启。时人有以千金求晚一顾者。晚如不喜,倾家亦难市青眼矣。
及稍长,从兄屠早学杨朱之术及夜寂之功。天启屠氏,北离之大豪也。举凡京畿之地,豪侠无赖,俱寄食于屠氏。而早欲效北离八公子之意,广收门客,屠氏千金台之盛,一时无两。然是时,琅琊王案方落,有剑仙一人一剑趋上车驾,朝中苛于游侠,坊市之中有言侠者尽墨,多时一夜四十余家。方此时,早突染疾毙,千金台上下数千人系于晚一身,外有京兆廷尉之迫,内有三坊四市之伺,而晚竟日悠然,披衰服麻,听曲不辍。
天启四市乘其事,欲吞千金台以自肥。晚泰然自若,美姬伴身,未曾一顾。四市掌柜迫之以贱价,围之以无赖,刺之以死士,乃至于赂大理寺,无所不为。其令朝下,晚顾之,曰:“谬矣。”夜,四市之货多积压无人问津,而无赖子毁约不助。死士为晚一人所破,如此大案,廷尉不发一言。及天明,四市掌柜亲谒晚。晚携美人语之,掌柜战战兢兢,汗如雨下,而晚神态安然,口哼小调。自此之后,数百游侠儿浪荡子出千金台,鬻地市铺,与四家争一短长。千金台不复养士,而京畿之无赖患亦少矣。
明德二十三年,永安王回天启,晚与永安王于千金台行御宴,金贴传天启。先是,下五道慨然而至。未几,兰月侯携太师董祝至。至此,百官方至。又未几,青州沐氏至,而天启四市四家始至。开宴之际,国师至,而上与赤王终至。是夜,永安王大宴宾客,宾主尽欢。晚从容行于九道中而不改辞色。席罢,先帝至,晚始俨然,众人莫不叹服。
二十三年冬,晚命屠氏客助独孤孤独围杀谢旧城于天启。是年,天启血夜,千金台于乱民中竟夜不倒。永安王出京,上掌神器,千金台愈为皇室所贵,而晚自号伤悲散人。
赞曰:吾尝闻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晚身负千金之重,为京城九流之大豪,而独身破死士数十,亦一代豪侠也!至于雅好弦歌,一顾千金,乃名士风流,非常人所能及也。余入京时,曾览千金台,美食更胜美器。天启江湖尝言:“千金台由二爷而贵,”诚非虚言。
————————————————
《北离书·董祝传》
董祝,字瑚琏,北离海河人也。
祝幼而好学,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家贫,假塾中诸生书观之,夜则自笔录,无毫厘之谬。海河大儒蒲剑臣闻之,亲往试,与论圣贤之道。剑臣先生问曰:“至圣求仁,亚圣求义,何如?”祝对曰:“仁者天道也,可求而不可得;义者人道也,从良知而行即义也。”蒲氏惊之,复问曰:“然则何为义?”祝苦思良久,曰:“义者,宜也,行当行之事,从天地正道,义也。”满座皆惊,祝神童之名由是远播,拜于蒲氏门下,剑臣先生为之取字“瑚琏”。
靖宁五年,祝举秀才,时年十岁。靖宁八年,祝中举人。靖宁十一年,祝自海河而入天启,交游甚广,凡三试,未入榜。或劝曰:“年华易逝,青春难再,当勉之。”祝笑曰:“人间十年,非一梦尔。”靖宁二十年,祝复殿试,得首甲,即状元也。
靖宁二十一年,祝以庶吉士入御史台。同年,调兵部武选司主事。靖宁二十三年,靖宁帝山陵崩,太安帝与叶羽,镇西侯平定天启。时祝为太安帝画策,诸皇子未及调兵,即令羽以三百骑直入殿,太安帝遂承大统。太安元年,祝升任兵部侍郎。五年,调为广陵太守。
太安八年,广陵大水。祝运筹调度,周济百姓,开常平仓。洪更甚,祝亲率行伍于堤,凡三日夜,水退。太安九年,祝设常安行于广陵,旨在“扶常能安”,以应天灾人祸。
太安十一年,祝考功为最优,归天启,升户部尚书,于北离试行常平行制。太安十三年,南诀寇边,叶羽率大军克之,而祝受太安帝之托,行萧曹之责,理运粮草,周转兵力。羽用兵险急,常用奇兵于敌我不意之处,而祝全盘统摄,粮草辎重先羽之兵锋而至,羽亦叹服。时人诗曰:“韦编玉笏董户部,铁衣长铗羽将军。”
太安十九年,叶羽谋逆。祝与上廷争,被贬黄坡为州御史。黄坡地近西荒,有奇雷山,断坡潭,廖无人烟。祝悠然自适,常游奇雷山,赋《雷泽六篇》以明己志,又于黄坡创书院文塾。廿年后,黄坡竟于此书院出数进士,开过往之先。
太安二十四年,上召祝回京。祝携管家及家眷由陆路赴天启,路遇刺客有七,而无一得手,暗河亦折戟。同年,蒙上擢为刑部尚书,一日判尽刑部所积卷宗,有功者赏之,有罪者伐之,结党营私之徒莫不股栗。一旬之间,天启清平。
太安三十年,上崩,琅琊王与三皇子欲效镇西侯与羽之事,天启乱,祝受上遗命监国,京畿虽乱,而政令不苟。举凡刺史以上官员任免之事,皆决与祝。而祝殊无二心,鞠躬尽瘁,北离终未及乱。事毕,景玉王继位,号明德帝。
明德元年,祝升为太师,统摄百官。明德三年,胡邦案发,上龙颜大怒,与邦牵连者立斩无赦。祝竭其所能,所救者众。明德七年,南诀复侵,琅琊王率军平之,祝随军同行,多有良谋,王叹曰:“董太师宝刀未老。”
明德十二年,祝上书“塾策”,立书院于全北离。自此之后,寒门士子携束脩而至者书院无不纳之。
明德十六年,上行十二宗税法。依此律,岁粮与宗族田产相系;然户部卷宗逾十年未变,若按此法行之,富农瞒田虚报,而中产之下无明年之粮。琅琊王与帝廷争,而祝封驳上令。十二宗税法终未实行。
明德二十二年,祝于六皇子萧若风饮宴于千金台。明德二十三年,帝崩,琅琊军复归,南诀寇边,连下三城。祝辅白王崇坐镇天启。琅琊军且战且胜,南诀退。祝与南诀使臣立《洛城之盟》,南诀岁贡二十万两白银。
赞曰:祝以白身,登金殿,制百官,位人臣之极,而不结党营私,六十年间为北离脊梁,文略能定国,武略为帅才,佐萧氏三代平天灾人祸,使天下寒士皆能读书。朝中门客学生无数,祝举贤不避亲仇,可谓贤矣!然祝不吝置产业,上未尝疑之,其自污之能亦甚矣!余至黄坡,观黄坡书院,始知不朽者,非立言立德而已。
————————————————
《北离书·叶啸鹰传》
叶啸鹰,字烈翮,北离天启人也。
少鄙,为天启屠家子。力能扛鼎,闻名于坊市间。叶氏屠猪羊为生,于啸鹰三代矣。啸鹰父霜染疴,啸鹰年十五,掌叶氏产业。十七,于天启南市屠羊。时琅琊王好交游,尝悠行天启四市,适逢啸鹰。啸鹰运刀如风,批郤导窾,琅琊王叹之,语曰:“吾观君屠猪劈羊,却有宰割天下之气,何不与吾共战天下?”啸鹰首不动,手不停,对曰:“君市肉耶?不则请去。”琅琊王未愠,笑而归。未几,琅琊王又至,与其饮酒谈笑。啸鹰虽粗豪,亦折于琅琊王之谈吐。二人醉酒长歌,从南市出。时青王疾琅琊王,使死士数十伺之,一夕而发。啸鹰死战,拔行道树以当之,杀数人,身亦中十余刀,抱木大吼,余者慑之,惶惶而退。
十八,委产业于从弟,为巡城校尉。啸鹰看似狂豪,实则心思缜密。就任数月,连破三案,迫大理寺审之。由是恶于天启贵人。十九,青王奏,升啸鹰为前锋营副将。适南诀寇边,率部探之。啸鹰长于奇兵,五百将士逡边数十日,尽得军情而归。太安二十年冬,南诀奇兵围象山,陷三千军,啸鹰所部亦在内。外无援军,内无粮草,而游击将军方毅卒。啸鹰率残军,与敌死战三日夜不退。琅琊王时在中军,劫监军以得兵符,率部救之,凡三日,至象山,退贼。啸鹰以身存。是役,象山更名为褚山。
太安二十五年,啸鹰累官为骠骑将军。
太安三十年,景玉王继位,啸鹰亦有力焉。
明德七年,南诀寇边,琅琊王亲征,啸鹰与白衣将军雷梦杀从之。雷长军略,有风仪,趋退用止皆有法度;啸鹰长奇兵,狂飙猛进,麾下叶字营逢敌必杀,时人比于当年镇西侯,羽将军二人。太师董祝画策,令啸鹰奔袭南诀粮道。啸鹰一日三百里,与将士约破敌后饭。一日一夜,水米未进,麾下将士无不用命,大破南诀于洪川。南诀遂退。啸鹰与雷梦杀皆进大将军。
明德十六年,琅琊王争于上。先是,啸鹰坐治军不严,囚于宁止,系琅琊王之令也。琅琊王谋逆案发,啸鹰虽王挚友,得以身免。旬月,复拜大将军,领叶字营。至是,琅琊王手下大将唯余啸鹰。
明德二十三年,三大监赝龙封卷轴,惑琅琊军旧部叛。琅琊王之子萧凌尘归于海上,与啸鹰所部合。啸鹰领全军趋殿。萧凌尘灭叛党于混战中,杀三大监,功过相抵,复琅琊王爵,掌琅琊军。上下罪己诏,明琅琊王谋逆案属误判。适南诀寇边,琅琊王与琅琊军御寇于南鄙。旬月,啸鹰告老还乡,归凤溪山,隐居终老。
赞曰:叶啸鹰起于蓬户,屠猪宰羊之辈也,而忠义为先,终生奉琅琊王为主。事主以义,从一而终,饱读诗书者有几人欤?然啸鹰生性悍勇,凡所战,不言败,不受降,乃至破军屠城。古人云:“杀降不祥。”啸鹰身鳏子弱,未必不由是焉。
《少年歌行》读后感(十):【申精】凭心而动,三思而行——转自玖月轩华
原文地址:https://www.8kana.com/community/xzindex/detail/173244
数月前曾对此文伸过一次爪子,至于原因么,大概作者与我都心知肚明,然而此次再一次伸爪却无上回那般市侩,全是本着真心来写。
有人说,在8站很难找到一本真心喜欢,能待的下去,对着去读,并且能铭记在心而不会忘的书,对于这这种说法一点我不反对,毕竟如今读网文之人多喜欢高节奏、大刺激,迅速打脸啪啪做响的爽文,哪怕是套路都不介意,要的就是一个字‘爽’!
而本文,我拿回来评第二回的原因实则是因为本文中的几个人物,我颇为喜爱,而读后感觉文中又有物可写。
因此,在还未养肥的如今,提前拉出杀之!
当然,作者文尚未完本,我也未能读全,评文所写之物,难免会与作者初衷设定有所出入,届时还望作者海涵!
《少年歌行》就如标题一般,写的是数个少年行走江湖之事,然而此文最吸引我目光的,并非是这几人武功大成,潇潇洒洒扛着刀剑横扫江湖扬名立万的过程,而是其开端之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的趣事。
而这一系列发生之事皆因‘凭心而动’这四字而成
凭心而动
何为凭心而动?
佛曰:随心、随性、随缘
借由文中无禅大师的一句话就是:“所谓凭心而动,随心、随性,随缘,是指的不必想得太多,遇见之时心中那刹那的反应,便是施主的心。”
的确,有心、有性、有缘之时,心会为之一动,只要是人,其心定会为某事而动……
教条执拗之人的凭心而动:
唐莲
闻其姓,只要读过金大叔、古大侠等武侠大咖之文的人,定能瞬间脑补为暗器名门——唐门,的确,此人正是唐门之人。可惜师从他门,至于其间因由在此不细表,否则有为作者书写细纲水评之嫌。
此人在我印象之中是一个颇为教条之人,他所行皆为师尊所述,所言皆为师门所规。
就好似送那黄金棺材,被江湖无数高手打的半死不活,分分钟都有被人一击毙命之时,他还强撑在那里,为啥?完全是因为他的师父命他将这棺材送至毕罗成的九龙寺,由此点观之,这执拗之性不言而喻。
看着还未入师门的雷无桀喊他师兄之时……
此人开口就是:“雷兄弟,你暂时还没过门,哦,不对,你暂时还没有拜入师门,师兄这二字……我想,你可以不用叫得这么着急!”
那,只是这‘师兄’二字而已,就引出他这一大段话来,这不是教条性格所至么?
然而如此教条之人却也有着他的凭心而动,当然如果没有无禅大师那一句话的点明,或许他拿着师尊四日前传来的‘凭心而动’的字条,还会是一脸茫然之相。
棺材被送到目的地,咱们暂且不说如何送到,他本应扭头就走,因为剩余之事已经与他无关。
但是他又偏偏掺于其中,这完全违逆他执拗性格所做之事,不是凭心而动又能何解?
之后面对这雷无桀对着他无数次的喊着‘师兄’,他再无反驳,这不是凭心而动又为何?
当然,这种教条执拗之人并不可能真正做到凭心而动,依我看来,他的师尊如对那无心和尚下了绝杀令,他绝对会二话不说,利剑一出,直刺其心房或割下其头颅,而后他又会自刎以谢之。
对于这类将教条规则已经渗入到骨子里的人来说,凭心而行这四字看似简单,但却又难以做到,如是一有执拗之心的人,又愿凭心而动,那他的选择必定是极其极端的,因为教条与其本心相违,而其性格又迫使其不得不为之,那性格所致必定要遵守的教条规则完成之后?一旦凭心而动,那他所会做的,或许只有自残这一途了!
因此在我看来,这种人是一种可悲又可怕的存在,一旦让他凭心而动,那么他所行之事必定极端到了极致,他不会害人,只会伤己,因为教条使得其木讷,无害人之心,至少就文中的唐莲而言,就是如此。
天生玲珑心,未经凡尘侵扰之人的凭心而动
雷无桀
怎么评价这个人呢?在我印象中,他像极了二哈,蠢萌蠢萌的。
由于他十七年一直在雷门从未踏入过江湖,这种人的心性,可以说是纯洁的宛若一张白纸,除了练武,或许他是一个真正没有受过约束,可以凭心而动的人物。
在他初踏江湖,进入那萧瑟的落雪山庄,正巧又碰上山贼打劫,这货二话不说,拳头、霹雳子狂扫,嘁哩喀喳的把那群山贼一通收拾,这是百分之百的凭心而动,结果却是落了一屁股债!
好吧,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就只能去雪月城找冤大头要钱了,出门前行,这货又一次凭心而动,连连走错了两个方向,连续十余日还原地徘徊!
这些置于一旁暂且不表,话说他被那无心和尚抓去当人质,只要是个人,被抓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看准时机,拔腿开溜,而他在看到‘无心’和尚去追他人之时……
听到萧瑟的一句:“跑么?”
二话不说猛的点头:“跑”。
说完一个跃身飞到了房顶之上,追着那无心而去!
这种让萧瑟气的几乎喷血的无脑行为,除了凭心而动再无它解!
面对围困无心,一心想杀无心和尚的大觉法师,雷无桀第一个踏入了本相罗汉阵,其后连续被人问名三次,他毫无思索的大声回应:
第一次
“落雪山庄副庄主萧无瑟!”
第二次
“我,落雪山庄副庄主,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萧无桀是也!”
第三次
“我乃落雪山庄副庄主萧无心!”
这就是凭心而动的雷无桀,他凭着本心想救那无心,而且将之付诸于行动,明知打不过仍旧义无反顾而为之……
就如前面无禅法师说“遇见之时心中那刹那的反应!”
这就是有着天生玲珑心,不受凡尘困扰之人的凭心而动。
而此类之人的凭心而动可以说是让人有时哭笑不得,他的凭心而动有时蠢萌无极、有时仗义无限、有时侠义至天,甚至能将生死而弃之于不顾。
这种凭心而动之人,可以说是最为可爱的,他纯真的宛若一张白纸,他不会怀疑任何人,他不会质疑任何事,他对所见之事永远都充满着探索精神,他无畏、无惧,所行之事全凭本心,真可谓应了老子的那句话:“人性本善”。
心思太深,如万丈深潭之人的凭心而动
萧瑟
那是一个很破很破的客栈,却被冠上雪落山庄这个么一个极为风雅的名字,一个故作高深倚门而立身着白色裘皮大衣的男子,就是这个客栈的老板,名为:萧瑟。
这个人怎么说呢?
你说他是一个客栈老板吧,的确,他是个客栈老板,却不出门深知江湖万事。
说他心思深沉吧,他又偏偏能跟着雷无桀这路盲连续十余日原地打转,而且还能第二次跟着那货在去距离雪月城没多远的地方,连续迷路了两个月,看到以上情节,你让我怎么能想得到这货是心思太深,宛若万丈深潭之人?
俗话说的好,在一处跌倒是意外,在同一处第二次跌倒那是蠢蛋,而这萧瑟……
可是,作为一个江湖万事通,又能遇事不慌,随机应变让自己不伤分毫,这要不是心思深沉,那还真是找不到其他词汇可以来形容了,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心思太重的人也有着他自己本能的凭心而动。
一般来说,心思太深之人,做事永远都是瞻前顾后,取舍诸多对己不利之因素才会付诸于行动,而在文中萧瑟的凭心而动,动的却是遇事不加思索按本能而行,这种行为本就不可能出现在这种性格之人的身上,但是这个心思过深的萧瑟,却有着异于他本性的随心而动起来……
他和雷无桀离开落雪山庄之时,口中自言自语的说着:“也是很多年没有走出去过了。”
而当渐渐远离客栈时,他却隐隐的觉得,或许他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而他却仍旧义无反顾的离开,哪怕他真的是为那五百两纹银,但这一行为不能称之为凭心而动么?
庙堂之上,站在先被月姬脚踹剑刺,后被冥候巨刃击伤的雷无桀身旁,丢出那万金难换的药王殿蓬莱丹,要知他萧瑟跟着雷无桀为的是讨回他拖欠的五百两纹银,如不是凭心而动,他怎会给出这价值远远高于这五百两纹银的稀有丹药?更何况这萧瑟还是个吝啬鬼!
本是逃跑最佳时机,雷无桀却又傻傻的听了他的那句:“跑么”,
而一溜烟的跑掉之时,一般身为人质之人,定当舍弃掉这个傻到只会坑队友的同伴一跑了之,而他却口中大骂着:“白痴,我不是问你要不要跟他们比谁跑得快!我是问你要不要跑路开溜。”
虽然他口中骂着,却一路紧跟了上去,这不是凭心而动又为何?
雪月城中百花会上,雷无桀挥剑、叶若依轻舞,一红衣翻滚,美剑轻舞。一绝世佳人长袖滚飞,步伐曼妙。此时已让人赞叹为绝代风华,唯叹息那有舞而无乐之时,一阵笛声响起,面色如水,波澜不清的萧瑟,确为其配上了那早已失传的剑舞之曲‘韶’。
以萧瑟那种无利不起早的性子,他怎么会做出如此之事,那或许只能以凭心而动做理解之意了!
萧瑟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所有人物中我最为喜欢的,因为他洒脱,因为他知晓着无数他人不知之事,嬉笑怒骂置于面上,从来不加以隐藏,又或许好似无心说的,他心思太重,重到让人被表象所掩盖,或许我就是被他的表象所欺骗之人吧。
但是他做的无数事物,在我看来都是凭心而动,虽然他贪小财,但是他却愿为朋友付出重金。
虽然他嘴臭,但是总能一边补刀,一边对人耐心的进行江湖知识大科普,有时候我甚至会把他和那个白又糯的大白联系到了一起!
无法凭心而动之人的凭心而动
无心
一个身怀无数绝技的和尚,一个做了十二年质子的孩子,一个天外天新一代的宗主。
他有着无数的身份,他是唐莲护送的金棺之内所躺之人,他是无数江湖人争相抢夺的人物,他可以说是一个无法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人物。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物,却有着他自己的凭心而动。
他深知十二年之期一过,他再无质子之约的禁质,他可以选择留在寒山寺,可以选择回到天外天。
而他却没有,他选择将他师父忘忧大师的舍利子不远千里的送回到阗国,这是他师父从未说出的夙愿,这是他自己凭心而动的作为。
凭心而动这一词是在他身上显现的最为鲜明,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凭心而动就是为忘忧大师了却心愿,对他来说,他所有的心,只有这一点,其他的,对于他已经不再重要。
为此,他不介意自己被无数派别争夺,因为他早已下定决心废去一身魔功。
他不介意自己是否能回到寒山寺,因为无禅师兄早已对他说过,寒山寺那里,永远有着一间禅房,一个蒲团,一本佛经属于他。
他更不介意自己是否跟随父亲的老部下回去那天外之境,天外天,因为他师父告诉他,剩下的路,只能依靠他自己走下去,莫要回头。
是的,哪怕他现在要走的路是万丈深渊他都不会回头,因为他已经无一件事可以凭心而动。
他空有过人的天资、超乎常人的智慧,无论有着再多的不同,他未来的路早已被定好,这定好的人生是他无法去改变,又或者说他无力去改变。
而这唯一的一次凭心而动,可以说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一次,尤其是当他哭倒在忘忧大师灵魂之前,大师抚摸着他的头顶,对他说出完一席话之后……
向前一步一步的走着,身影也便一点一点的消散,这是了却最后一丝对凡尘的执念,他……凭心而动的,为自己最为尊重的师父完成了夙愿。
无心在我眼中,是一个最为悲剧性的人物,看着他与萧瑟一起玩弄那雷无桀之时,你会觉得他好似一个孩童般无邪,看着他哭倒于师尊身前,会感觉他是一至情至性的人物,然而他实际则是身不由己,他得前途并非光明,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万丈深渊,哪怕知道如此,他也只能迈出一步,纵身跃下,他可悲、可叹、又尤为让人为其心痛。
凭心而动是人的第一反应,也是最纯粹最直接的举动,然而既然是人,他就有思维,有思想,万事只会凭心而动之人于那与无智商的原始动物无异。
三思而行
思,心上田。
田,无论怎样旋转,都是田字,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是以,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未必是优柔寡断。
凭心而动,左思右想,此乃‘三思而后行’
因此……
教条执拗的唐莲,在得知那雷无桀直冲登天阁第十四层之时,以他内心所知,镇守十四层的司空千落根本不是这雷无桀所能抵挡的人物,而他又希望雷无桀能冲过十四层直冲顶楼,三思之后,他一人冲向十四层……
然后……
嗯哼……你懂的,雷无桀过了!
教条之人心中唯一知道的就是要依照规定而行,当然他遵守规定,但是至于这规定他怎么执行么……呵呵……那就另说了!
这就是执拗之人的三思而后行,在无伤大雅之时,投机取巧还是可以小小的为之一下的,至少他知道,雷无桀入雪月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天生玲珑心,未经凡尘侵扰的雷无桀的三思而行似乎就少了一点,毕竟这涉世未深的家伙一出门就碰上了萧瑟这个老司机,由他带着时间长了,想不懂得三地而后行都难。
追逐无心的身影那一刻起初或许真的是凭心而动,但是当被萧瑟追着骂时,他的回应让人瞬间就明白了……
“你这人,多么好的逃跑时机啊,你难道还想着亲手把他抓回去?你打的过他?”
“那不是还有你么!”
“呸,我不早说过,我不会武功!”
“可你这身轻功身法,比我都强!”
“不会武功,还不得学些轻功?不然怎么逃跑?”
“可是那天在客栈中……你一挥手,却把十几扇门都给关上了……”
那,老司机带出来的徒弟,已经懂得三思而行,就算他再怎么冒失的凭心而动,后面还有个挥手就能关上门窗的萧瑟兜底!
奈何,萧瑟的‘神技’全是骗人的把戏……
心思深沉而无法凭心而动之人的三思而行,无心……
无心这人所作之事都是思索过后而决定。
他为不让一身绝技被人所抢,用‘悲天悯人’之技化掉大决大师的一身武功,与之同时也自废一身魔功,以行动告知佛门之人自己不会带走那罗刹堂三十二秘籍的一分,同时也让他们没有了绝杀自己的理由。如果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他怎能做得两全其美?
面对诸多人,无心唯独出手擒住雷无桀、萧瑟,这是他凭心而动之所为么?
不,因为唯有这;雷无桀与萧瑟不受他心魔引影响。
面对擅拳法的天生玲珑心雷无桀,他传授其‘大罗汉伏魔金刚无敌神通’(大罗汉拳)
面对心思深如万丈深潭的萧瑟,他选择传其‘心魔引’。
他自己无法留下那罗刹堂的三十二秘籍,却将其中的两技传于二人,文我未能读完,但我深知,这事必定是其深思过后而为之的,必定是为未来会发生之事所埋下的伏笔。
三思,对于无心来说,这思的太少,他无法凭心而动,那他所能做的就是将想做的事情,思量无数次,从中选出可行之法而为之。
至于这萧瑟,不想多说,他跟着那雷无桀跑来这雪月城真的是只为这五百两纹银么?
他成为三城主司空长风之徒真的是为那一年五百万两纹银的工资么?
这么一个深知江湖之险恶之人,他真的会轻易的做出这些鲁莽之事么?
很多话不能多说,但是观文之后,为此人得出的评价就是,他的所思所想不能以三思而论,由其本性观之,其思绪比那无心更深,就好似无心说的那般,他是一个心思太深,如万丈深潭,连自己都无法看透自己的人!
关上此文,我心中泛起了层层思绪,让我不得不在此写下观后最终的感想……
现实中,很多人认为,凭心而动只能出现在那二维世界,毕竟那个世界是架空的,是由作者凭空幻想出来的,因为人类所生存的这三维空间之中,无数的事情早已有了规则,人只能活在那个狭小框架之中,永远的被那些规则所制约。
人心既人欲,凭心而动往往会在不经意中超过了既成的规则,又可以说,有时会瞬间超越了道德底线。
因此,人活于世,有得只是三思而行,永远只能战战兢兢的活着,而无法随心而欲的凭心而动。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自《论语,公冶长》
然而,在我理解之中……
人,可凭心而动,但必须与那三思而行结合一起,或许又好似孔子对季子文说的那样,三思过多了,思虑两次就够了。
实际这个也是我在读本文之时所感受到的。那雷无桀所行之事很多时候不正是无三思而两思就付诸于行动了么?
虽然说本评中,将凭心而动与三思而行二者分开书写,但是实际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凭心而动要建立在三思之上,又或者,孔子说的两思吧!
三维世界之中并非常人所想的,无法凭心而动,只是这凭心而动,必须将三思而行建立于其上。
法律规则是一早制定好的,道德底线是经历过时间无数历练而形成的。
人,想凭心而动,必须将那道德底线放置于眼前观之,超之而禁,未过而行。
只要将这底限把握拿捏准确,人是可以凭心而动!
或许,这凭心而动还是受到些许制约,但是相对那只能战战兢兢的活着不是有了很大的区别了么?至少在这里,我们可以寻觅到凭心而动的畅快与洒脱。
因此在此评的最后,也是最终我所想强调的是……
凭心而动,必先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