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是一本由李玫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一):体味人性幽微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被书名所吸引到--“幽微”。我认为这是作者在反复揣摩后决定的用词吧,如此微妙,如此到位。
里面谈到的各种案例真的让我看见人性的“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幽暗”“深幽”地存在着各种邪恶。
书中给我最大的启发有两点,一是孩子的早期经历异常重要,二是做人要善良,但是是有头脑的善良。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二):幽微的人性
很喜欢的一本书,了解到早期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明白了想要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看了这本书,也更能明白、理解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律师的做法了。面对犯罪事实的发生,我们更应该关注背后的原因,并努力找出解决方案。
人的生活范围太小,芝麻大的事也会变成最大的事,人们的心胸有时与生活视野有关,视野越宽阔的人,心胸就越宽阔。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三):访谈稿的堆砌 逻辑扯淡 内容庞杂
李玫瑾是犯罪心理的专家,以心理画像著名。也因其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是人心理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所以说,也可以是家庭幼儿教育的专家。 但是这本书太差了,太烂了,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能这么高的分。这完全就是访谈稿复制粘贴的。马未都搞古董的,陈丹青搞艺术的,这和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啊?随便拉两个人过来采访一下,记录记录就出本书? 李玫瑾教授谈谈心理学,你写进书里可以,谈医患关系,谈教育体制,有什么代表性吗?这放到书里干什么啊? 至于说,与学术结合?不就是访谈里谈到几个专业名词,回去搜了搜资料,做了个名词解释,看了看李老师的论文在复制粘贴一下。 不否认李老师的专业水准,也不否认作者做出的工作,只是书就是这样随便的?豆瓣这高分怎么刷出来的?我原来以为7分一下的书不要买,现在看看9分一下都不要买。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四):?
书看完了才注意到书名不是幽默而是幽微,标题不看仔细的毛病得改。幽微的近义词是“微弱”、“轻微”,这么一来,这书名取得就很有水平了。人性确实是微妙而脆弱的东西。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李老师的电视访谈内容。有一部分我在《锵锵三人行》、《世纪大讲堂》中已经看过。喜欢李老师的原因之一就是访谈中的李老师非常沉稳理性而有逻辑,其中一些观点虽然老派但确实有道理。非常喜欢这本书,把访谈内容都写下来便于我标记重点了,哈哈。
第一章主要开个头,讲了“人性”,第二章讲情商、性格、情感力之类的重要性。第三章围绕三大心理制动问题“观念、信念、信仰”中的信仰来阐述。第四第五章讲教育,第六章通过医患问题谈生死观问题。第七、九章的内容我认为很有意义。第八章是精神病问题,第十章是生养问题。十一到十四都是和性有关话题。
附录中的犯罪人分类示意图很重要,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志可以看一看。犯罪人群分为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
结尾引用封面上的一句“鸡汤”: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五):于幽微之处见人性
其实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还是李玫瑾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无论是犯罪分子犯罪心理的研究,还是对社会热议的暴力事件的分析,还是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关心。给我们这些社会大众一些警醒,在对子女的教育,对陌生人的防范,我们有哪些具体可操作的是行为防范那些潜在的社会风险。为人父母,我们总是想怎样给孩子最好的,可是我们不知道,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告白,对孩子的教育,有规矩重规矩,重要的是心理抚养,有宠爱但不溺爱。孩子的人生也是不可复制的人生,包含着我们的爱长大的孩子,希望他拥有幸福的能力,希望他健康的成长,不一定需要怎样成功的人生,但是一定要是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健康的孩子。
李老师说对犯罪的大学生都怀着一颗悲悯的心。研究犯罪心理学,更重要的是希望去防范风险防范更大的伤害,从过去那些惨痛的教训中汲取出心理成长的力量,减少社会风险。
李老师在附录中说,其实我们要真正的去认识犯罪,最重要的是认识人的问题,这需要心理学的知识来发现一些人的心理异常,然后及早的干预,宽慰他,带他走出来。还有一个就是要减少案件的数量,像危险人格这类人,我们需要辨别哪些人具有人格危险性,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人格问题都源于早年,所以我们在早年要把人教育好,我在网上大量的课都是在讲心理抚养讲家庭中的心理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减少人格的异常。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每个人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从另一方面说,就是为国家做着贡献。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六):40年打磨,造就如今画像识罪犯功力
首先这是一本六月的宝藏读本,因为我没有看过“锵锵三人行”等三部谈话节目,所以我觉得值得购买。(当然,看过节目的,就不必购买了)
最大的收获是,我到今天才知道,心理学和精神病科完全是两个学科。
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有三:
① 敬李老师执着做犯罪心理画像研究几十载,哪怕艰难。
序中,她感慨:“人生,早年玩的时候总是觉得有大把的时间,可是真正需要时间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这东西挣不来,而且特别不禁花销。”
对于工作,她形容自己就像乌龟,律师、警察、甚至记者都见过嫌 疑 人 了,唯独她被拒之门外,被冠以与“无关人员”名号,直到案 件 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她才掌握了主动权,这使得分析工作进展缓慢。
② 她正在做的画像竟然跟潜在客户分析画像有几分相像,关于画像方式,就跟陈红说塑造角色之前要写“小作文”类似。通过已知条件,往前倒推,生长环境,住在哪里,跟谁说了什么话,全部描绘具体。描绘的越具体,越能知道嫌 疑 人的动机,有时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当然,看似有点疯,但这很管用。
在每个案 件 中,凤 凰 卫 视编辑都撒费苦心地穿插了李老师今年的论文、访谈素材,让每一个节目说过的理论都有迹可循。像是本来看一部2维电影,补充了就成了3维电影了。对我来说,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不过,书中的概念有重复出现,我是看目录挑感兴趣的跳着看的,影响不大,不过对正序看书的孩子们应该会有影响,介意慎入。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七):犯罪,变态与陪伴
一直很有点拒绝看犯罪分析类的书籍,主要是觉得接触太多的阴暗面的东西都生活会有影响。会让人不自觉的产生防守和恐惧情绪,会抑制人的活力。但是适当的接触也能增加防范意识。
得知李老师是微博和朋友推荐。本书也是。书中用的是锵锵三人行的访谈形式并对重点案件做了深入分析,比如说马加爵,白银,小夫妻,台湾女作家,还有最近发生的美国留学生等,李老师的解读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看这些人为什么会变成变态的,或着说心理扭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罪犯的变态也是一种病态,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病态,李老师做了她自己的阐述,这点我觉得是对我而言比较有积极意义的。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爱的缺失,尤其是在儿童阶段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以及非常关键的。绝大部分的罪犯都是因为爱的缺失,没有社会的融入感,既而对别人,以及社会的冷漠,触发了生物本能的防御机制和丛林法则,才会发生为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的残忍事件。
这注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绕过的阶段,当年农村那么多的父母丢下刚出生的小孩南下打工,产生了近千万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又有多少没有融入社会,或被社会抛弃,李老师总结说最危险的阶段是四十岁左右,我想中国还是有十几年的危险期。
社会的事情我们不能改变,但是至少可以从我们身边做起。对孩子多多一份宽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也让周围的亲戚朋友知道陪伴的重要,至少让悲剧不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也是我们能做的。
最后希望大家能对周围的人多一些宽容和忍让,毕竟那些人自己也不一定了解我们的要求。让悲剧少发生,对大家都好。
回到本书,访谈体的书,让你读起来很快但是觉得干货不多,给三分。也就是可以随便翻翻,有没有用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八):这不是书评,更像是对自己的总结吧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做好心理准备了,里面肯定少不了重大案件分析的,只是没想到自己越看越有代入感,感觉到人性阴暗面的恐怖。
其实在看美剧《犯罪心理》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但是剧中BAU全体成员的超级友情总是能在最黑暗的时候拯救心灵,所以,看过之后虽然觉得社会之恐怖,人性之黑暗,但最终还是会被他们的友情亲情爱情所拯救。但是《幽微的人性》里面的现实版就没有这么和谐了,里面记录分析的全是已经发生过的血淋淋的例子,是看到文字都会觉得可怕和无助。
李教授被称作是国内心理画像第一人,书中还节选了她其他著作的内容作为辅助分析,看完之后有些会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少了,有时候住在你对面的邻居可能你都从来没见过,也从未了解过,人们渐渐的开始两极分化。李教授在书中强调环境与家庭的重要性,确实如此,一个孩子的依赖期如果没有教好,那以后很有可能就会去犯罪。先天的反社会人格虽然无可救药,但是很多犯罪者都是后天环境所致。就像今天碰到一件事,楼上的孩子放暑假了,一直在家里跑跑跳跳特别吵,忍无可忍之后我上楼敲门提醒,一位妇女给开了门,我话说一半,她回答到“这白天没关系吧”,听闻此话我笑了笑说,“就算是白天也很吵,麻烦注意下,谢谢了”。她满脸不情愿的关上了门,我只能呵呵。回家后楼上依然躁动的很,所以,我只能厚着脸在阳台开窗吼到,“麻烦你们可不可以别在上面跑跑跳跳了?”说完,才稍得安宁。这就是所谓熊家长带着熊孩子吧,又或许看我上门时的态度太好,好欺负了吗,我也不得而知。
如果你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我想,这本书算是个入门,想要再进一步研究,那就要买更为学术性的书籍了。
就这样。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九):恰到好处的爱才是对的
李玫瑾教授是我在听《圆桌派》的时候特别喜欢的一位嘉宾,在节目中,认为她的观点都非常有现实意义。看到推荐李教授的这本《幽微的人性》,并且在封皮上写着“揭秘犯罪人心理成因,谋划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概念后,迫不及待的将此书收入囊中。这本书其实是李玫瑾教授在一系列节目中的谈话录以及部分论著的相关材料。的确是像其他已经书评了的人说的那样,知识点过于松散了一些;优点是谈话节目中的口头语言,话题轻松,可以随时开始和停下,收放自如,雅俗共赏。
其实,我买这本书,的确是冲着书皮上的青少年心理教育这个概念来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她的观念基本可以总结为:1、六岁之前父母不要离开孩子;2、不要对孩子过分宠溺;3、要在六岁前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4、对子女的爱护,前提是尊重;5、改变孩子的行为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6、人性的教育比智力的教育更重要,性格才是真正决定命运。
除此之外,她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合实际操作的方法:(1)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人的问题是早年问题。父母教育孩子的时间少了,尤其是最重要的头六年时间里,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再去教育是没用的。(2)让孩子发展体育运动,只要他有肌肉感了,就有爆发力了,就不会再轻易地被人欺负了,就能保护好自己了;(3)孩子一定要有朋友,尤其是到中学,如果他孤立一个人的话,就很容易被欺负,交上三四个朋友,别人要欺负他就得掂量了;(4)有条件者一定要阅读《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
当然,还有一些适用于我们成年人的鸡汤或是锦囊:(1)人这一生,你要是看一个点,他就会被放大了;但是,如果你跳出来,看一个长的人生,你就会觉得这个事你看明白了;(2)男人吸引女人有几个角度:第一个,长相;第二个,长相不好不怕,只要你能说会道;第三个,有钱;第四个,有权;最后一个,如果前面四个你都不具备,你有情有义也行。什么叫有情有义呢?就是你待人实在,能吃苦,能为人付出,那么这样的男人也会有人爱。什么人最糟糕呢?就是前面几个条件都没有,又特自恋,自尊心很强,心高气盛,而且自身能力有很差,不能吃苦耐劳,达不到目的时就容易愤怒,这种男人就很麻烦了。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十):人性的洞察
记得还是刚毕业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李玫瑾老师参加"今日说法"节目的解读,这几年眼看着她满头青丝变白发,对人性和犯罪心理的洞察也更加深刻。
1、人性是养出来的。
2、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在生命初期属于最笨、最无能的生命体,必须依靠别人帮忙。人的情感就是在这个依靠与满足的过程中形成的。
3、人的养育过程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最好有多个抚养人参与,这样有情感的抚养可以增加肌体接触和爱语氛围,影响孩子的情感和语言能力。所以自己老人带、跟保姆带孩子是完全两码事。
4、孩子的抚养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期,至少要六年,最好延伸到12岁。尤其是在最重要的头六年,如果父母陪伴时间少、成长环境被破坏,人性就乱了,后来再去教育是没用的。
5、心理抚养必须亲自抚养,社会和学校是不可代替的。在抚养过程中,孩子会不自觉地复制抚养者的观念和性格特征,所以做父母的修好自己很重要。
6、如果一个人童年老是被教育当乖孩子,他其实会有情绪的,这种情绪没表达出来,就会往心里积攒。罪犯中玩阴的、变态的,小时就是听话的乖孩子。
7、如果孩子问:我是怎么来的?就会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
8、30岁以后的人,最基本的心理营养就是组建自己的家庭并形成亲情力量。人到中年的情感生活,尤其是婚后的家庭状况,决定了一个中年人的生活质量。
9、凡是用炸药来犯罪的,基本上都是什么人呢?1,没谈过恋爱;2,独狼,没朋友;3,跟家人的关系都有问题。
10、如果真遇上罪犯,怎样才能救自己一命呢?1,不要(作死的)喊叫;2、把他当作你好久没见的小学同学;3、问他:你是不是遇上什么难处了,你说,我能帮的一定帮,我也是打工的,家里有老人孩子,身上有点钱,我全给你!
李教授从揭秘犯罪人的心理成因开始,拓展到青少年教育,这几年一直在为传播正确的家庭、社会教育方式奔走。这是她参加"锵锵三人行"等节目和部分论文的合集,很有启发,值得细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