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伤害孩子
日期:2019-11-16 11:45:15 作者:么利华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

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伤害孩子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一位妈妈领着3岁的女儿小姑娘蹦跳着意外地被一个小木桩绊倒,妈妈吓一跳跑上去一边牵起孩子一边大声絮叨:“说多少遍了,走道儿要看路,多大了,还摔跤!”

  孩子摔倒其实妈妈第一反应担心孩子安全,可下意识出口的语言,加上责备语气,无论旁观者还是孩子都接收不到关心

  内心表达现实输出相隔遥远,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反差1. 对爱和亲密羞耻腾讯视频曾做过一个春节特辑,让坚守工作岗位上的码头工人警察不同年龄角色的人说一句话给最亲的人,在记者各种鼓动下,憋了半天的话才表达出口——“妈/老伴/老婆……你辛苦了!我爱你!”电话一端画面震惊欣喜,接着是感动得落泪、哽咽地发声。这个视频很火,孙瑞雪老师全国巡回演讲中还特意选用了这个视频,用来引导鼓励父母直接向孩子表达爱。只有直接向孩子表达了,以后才会更轻易地和其他人直接表达爱。而孩子也会内化这种表达,也会更容易去表达爱。一句大声的“我爱你”有突破传统文化后的酣畅,也有不易察觉地对突破文化限定攻击与羞耻。当直接表达激发羞耻,被禁忌压抑部分带着满满的能量储存体内,冲突的内在上升到意识层面,下意识心口不一、身心不一呈现中国情感2. 释放攻击的恐惧温尼科特认为攻击等同于活力动力婴儿还在子宫里就会对准妈妈“拳打脚踢”,这是一个人最原初的攻击性也是生命活力的呈现,无好坏善恶之分。正如温尼科特所说,没人能说出火在本质上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的。原初攻击性是儿童生命成长重要组成,禁止不会令其消失。当攻击被来自成人的禁止限定;当攻击被分为好、坏,儿童就会习得曲线、拐弯表达。为了爱和关注他们竭力展现“好”,将“坏”潜藏。背后是对释放攻击的恐惧,夹杂着压抑、悲伤失去客体爱的不安我是家中老小,说话总不被重视。我特别期待父母不吵架,哥哥不惹事。表达总是缩头缩脚,生怕惹谁生气,久而久之就习惯性地把真实想法隐藏在东一句西一句的烟雾弹式的话里。读书时有一句描述散文特点的“形散而神不散”特别打动我。也许它是冥冥中对我的指引,会有“神不散”那样一天的到来。那时我“散”到高考命题作文都能跑题。 “不聚焦”也许是一个孩童对释放攻击滋生恐惧的最佳慰藉保护,“散”时也将恐惧分散当一个人长期有太多无法真实表达的部分,会因没有直接表达而滋生愤怒攻击对象直指养育者、权威时代背景或文化。如果因为恐惧连愤怒表达也做不到,出口的语言就会不自知的不清爽。因为语言上粘连着带着岁月记忆却已寻不到源头事件所裹挟的情绪。《甄環传》中的华妃,因长期被嫉妒、恐惧失宠、对爱渴求笼罩,其穷尽情绪的绵里藏刀、阴阳怪气的表达,竟折磨有孕在身的甄環小产。 也许现实中有太多内容可以透过宫廷八卦剧情投射剧中人物一话百音的心机表达应了经由文化渗透血液人格层面内心深处的“景”,才会如此热播。现实版吴谢宇一向听话、不闯祸、不偏科、中考状元高中提前被北大录取。翻开他的童年,当长期被禁止、限定、汇聚满满的直接表达不能,积攒到其人格无法承载的量时,一次“意外”致局面全线崩溃。假设一个人平日里就可以真实、不带恐惧的表达攻击,也许所谓的恶性情绪或事件都会在可接受可控范围内。3.集体潜意识再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我们的文化教育我们“小不忍则乱大谋”,愤怒是不好的,而耻于表达真实感受和需求。即使真实的情绪出现也要竭力压制长假结束朋友妈妈就病了,刚刚落地的她连夜返程。见到女儿的第一眼,老母脱口而出:“谁让你们把她叫回来?她多忙啊!”家人面相覻;陪护中,家人明显感觉只要小女儿在场,老母病情就会看起来更严重老人常说的话是“你那么忙,快走吧”,可哪怕女儿打个电话的功夫,都要过问一下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长假刚过生病、小女儿在场病重、随时确认家人是否都在……不能直接表达的未尽事宜透过身体表达——孩子们,真希望长假不结束,你们一直都在我身边,有空常回家看看。然而,真实、温情话语是我们内在深深渴望并不是现实应用的语言,心口不一,言不由衷才是我们熟悉的集体潜意识表达方式4.内在匮乏的外化钢是某大公司部门经理单位安排部门自行发福利,他按照隔壁部门负责人告诉他的标准发放,当妻子得知他的部门比别的部门发得少后,张嘴就来的鄙夷指责将原来善意提醒、关心覆盖......按钢的话说,妻子从来不知道好说话,恨不得一句话把人怼死。这令我想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类人“好好说话不能”的人。开篇妈妈内心最关切的是孩子的安全,可下意识出口的语言暴露了她潜意识的识别――是自己没看周全才令孩子摔倒,我不是好妈妈。满满的自责、自我攻击。当内心无法承受“不好”,就将对自己的攻击外化,投给孩子,这也就是当孩子接收到妈妈下意识的语言会觉得是自己不好的原因。其实那个不好来源于妈妈内在的投射。这极有可能是在没有被抱持、关爱环境中长大的妈妈,她下意识的出口 “说多少遍了,看路……”是她习得、内化了自己父母的语言。她背了这么久,终于可以“甩包”给自己的女儿制造一个最理解她的人了……一个人无法给出他没有的东西,当内在不曾被爱包裹滋养就会匮乏,无法承受的自我攻击终将外化。那一刻,自己是好的,别人是不好的;她们不是妈妈、妻子,而是曾经小女孩;表达的是指责,背后是担心、关怀,内心是儿时对妈妈爱的渴望。5.学会真实的表达情感❶ 发出“我”信息不管以前如何,试着从现在开始放下评判客观描述,发出“我”信息,真实的表达感受和想法。“请小点声说话,我希望平静的交谈。”“我很担心你,真希望你能早点回家,医生让你注意休息。”“我希望也给我妈妈安排同样的旅游……”也许你原来是这么说的 “干嘛说话那么大声,怎么这么不尊重人。”   “医生都说了让你注意休息,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你是不怕死吗!” “凭什么你妈就可以,我妈就不行?”❷ 亲子交流开篇的场景妈妈看到女儿蹦跳走路被绊倒。① 打开耳朵,闭上嘴,倾听孩子。走上前观察,确认安全,听孩子哭一会儿(哭,可能是痛,可能是被吓到了)。② 描述你所看到的。“宝贝,妈妈看到你摔倒了。”③ 描述你的感受。“妈妈很担心。”④ 给一个提示或提供一个选择。以后怎么能不摔跤?什么地方不能乱跑?如果想跑,在哪儿最安全?也许真实地表达自己,你还不习惯、还要慢慢地去熟悉……没关系增加你的觉察,总有一天,你会喜欢上它,会和真实的自己相遇,那一刻一定温暖又感动。RECOMMEND推荐阅读1.“少年之恶”从何而来?| 7岁女孩眼睛被塞十几张纸片2.女人逆袭丛“黑化”开始3.父母之间的冷暴力,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伤害孩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