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马》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1-14 2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马》读后感10篇

  《罗马》是一本由虹影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读后感(一):罗马之行

  去过罗马,喜欢那里的一切事物,天上的云让我感觉伸手就可摘到,视野宽阔,当地的人也非常热情,见过很古老神圣教堂,是我见过最美的教堂,还看到斜塔,还去了水城威尼斯,看了明星演唱会,那里的食物都是原生态,也在HY居住的福祈住过一段时日,还参加了她的婚礼。十几年已过去,记忆犹新,那时的小瑟珀好可爱,就像个洋娃娃

  《罗马》读后感(二):享受这份自由与爱的拥抱

  喜欢虹影这个人,是我见过与伤痛相处自然得益的人,有女性极致的慧光,这种土壤才可以开出最美的玫瑰,馥郁芬芳轻盈不清薄,充满幻想曲的精灵趣味,又不失人间烟火,走出重庆的她更爱故乡的云,短短读了一个片段,就能感受到一种宜人温情传奇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我会带着对她的好奇,去看这个罗马的故事,去投入一个自由与爱的世界,享受一个深深的拥抱。

  《罗马》读后感(三):想奔向这个罗马

  虹影说:“罗马是一个让人思考自己一生地方,在罗马,能有什么不好事情发生。”在这里,还有她最喜欢的电影导演费里尼,她用电影的手法,去写这样一个全新的80后女性的故事,把五天半的时间分割成无数的瞬间,在与重庆、故乡、母体无数次的闪回,在绵密交织的无数个瞬间,这两个女孩交织着人生轨迹,并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作家笔下的罗马如此不同,是我想奔向的那个罗马。

  《罗马》读后感(四):原生家庭未来之城

  小说讲述了两个同样出生于重庆南岸贫民窟的女孩燕燕、露露逃离原乡,走到国际大都市北京,走向永恒之城罗马,在五天半时间里东西方文化碰撞反思过往最后做出忠于自我的选择。重庆像两人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最初价值观婚恋观、人生观影响力融入骨髓之中,过往的伤痛和家庭幸福缺失主人公更加渴望家庭,渴望借助爱情改变生活忽视了自我的力量。然而罗马作为理想和未来之城,在五天半的碰撞之中让主人知道还有不同以往的人生可能性,于是选择与过去和解,与伤痛和解,最重要的是与自己和解,独立自主。在发现自我、追寻自我灵魂独立道路上,难能可贵的是有罗马这样一座包容万象城市,给了主人公找自己的机会

  《罗马》读后感(五):我熟悉重庆,但不熟悉罗马。

  我在想念重庆的时候,偶尔会想起罗马。由于生活与事业经历,我在重庆停留了将近10年,这座烟火味道江湖气息魔幻感觉都十足的城市,如今成了我生命中一段永远伤口。也成了我不可释怀牵挂。有欢愉也有心痛……

  而罗马,古老庄严,孔武有力壮丽辉煌,有意大利歌剧式的华丽嘹亮荡气回肠。也有电影《罗马假日》带给我们的浪漫欢乐伤感。罗马就是我等心中遥不可及异乡和远方。就像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之于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穷记者一样,你和罗马可以有短暂邂逅亲近。但罗马永远是渺不可及,高不可攀的。

  虹影的《罗马》把这两座城市勾连在一起。创造出了两种迥异的生活空间情感空间、精神空间以及叙事空间,完成了宏大背景下对微小人情感世界的关怀抚慰

  虹影在书中用5天半的时间完成一段浪漫的邂逅,一段情感的扭转,但5天半显然又太短暂了,即便可以构成一场命运的转折,但对于泥沙俱下沉重漫长的人生而言,这也不过是点燃了一支生活的小火柴,火柴很快就会熄灭,其实,它微弱光亮难以持久,并不会让生活更加光明,但他会让我们看见日常生活里,无法照见的一种状态,正是那一根火柴划出的光明,使我们平庸琐碎的生活,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而且是值得过的。

  这正像一本小说,无法解决我们整个人生的困惑,而一本好的小说会带我们回到永远回不去的旧时光或者永远到不了的异乡,那儿回荡着我们熟悉的旋律,和空气中令我们感到亲切的气息,仿佛昨日重来。

  《罗马》带我在往昔与异乡之间凝视这人间这人生。

  《罗马》读后感(六):虹影的《罗马》:在现实历史中映射自我

  我力荐这本书,但是不太会写书评。其实当下阅读者也经常会被评论干预,你写的评论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顾及它的效应吗,有人说“罗马”里三个主角是“自恋”,这不纯粹胡扯嘛,哪里?你看到主人公自卑怯懦挣扎和情感的转折了吗?如果你说不读书或望文生义观点亦可称观点,那你随意,那我无语。在中国当下的“天马行空”“乐于吐槽”“缺失严肃”的阅读环境,是需要顾及的,就连不接受批评傲慢的《单读》都乐忠选些借题发挥哗众取宠的文章,这也是“豆瓣”的嗜好。这反应每个人对待文学心态

  当下人读书太快,连赵立新老师在朗读本书的时候都那么快。《罗马》的语言与虹影之前的小说有很多不同,一个小说的“语调”和“口吻”是最直观东西,不同于其写民国的口吻,不同于自传式的作品,不同于《罗马》副部的散文,《燕燕的罗马婚礼》类似于当代社会里面比较简单的日常短句,带着一点调侃,欲言又止的克制,每一个句话又有拓展出许多旁支和细节,在不同情节中又延展出人物的历史背景,要编织成这样一个网络并不容易,所以可想而知,这样的文字,如果匆忙读完只会造成阅读的阻塞和理解上的困惑,加上虹影一贯会融入多种文体,还有魔幻的意象特别是《罗马》的“正部”:小说《燕燕的罗马婚礼》,里面有大量的文化坐标,电影,绘画人文历史...这些都给在读者思想上带来一种多角度审美深刻,这种深刻就是需要通过文本的细节去体会各种元素关联,否则根本无法抓住小说的叙事核心和人物的面貌

  但是《罗马》中小说的复杂,并不像萨曼那样繁杂,主人公在罗马相遇的时间线非常清晰的,在每一节最后带有在重庆的回溯性的故事,显然影射几位主人公及父辈们从幼年到成长的生活,特别是情感史的表现,每个人的行为动机与生活经历、历史变迁都相互关联,从这些成长背景就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形象个性。燕燕,方露露,王伦,还有意大利皮耶罗的一家,虹影从衣着、语言、职业等各种细节精准地对人物外部进行描摹,特别是从当下生活的关注焦点上做足文字。而从内部的的角度,他们祖辈的历史,深入他们的复杂琐碎的家庭生活,或悲剧生命经历,他们与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有相同点,一样承受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困苦,甚至境界更为悲情,这是展现文学对“人”的挖掘,是主人公如何在命运的波折发展到现在的动机。虹影道出的不是当代人表面上的困惑,不是表面那些靠拼贴热点现象流行logo去展现都市生活的作品,而是以这种方式将更为深沉的历史变迁、文化冲突人性变化融入进来,对于描写当代都市人生活的作品,我个人觉得《燕燕的罗马婚礼》是很值得借鉴代表

  “他乡知是故乡”,我特别喜欢《燕燕的罗马婚礼》中的段落是“燕燕”与“王伦”再次偶遇,一起游览罗马的情节,他们是那样单纯和浪漫,好似一对知心朋友,以罗马的文化,相关的电影来互通趣味,那种单纯而浪漫的接触,没有其他目的性,而纯粹属于两性惺惺相惜投缘,而结缘之地就是罗马,因为罗马的一切是他们的媒介,是trigger,是那一刻抛出世俗之外的桃源,是陌生向往的环境,是属于他俩的乐园。在一个抵达心底明镜地域,人在思想里留给了一面更加清醒的空间,无论是对自己的思考还是父辈的理解,罗马就这样,在度假或结婚日子里,触发了每个人对自己的审视

  我一直觉得,进入虹影文字需要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光是那些魔幻的意象就能使人的想象力作者一起飞驰,可是幻境中的魔是温暖的,情感是永恒的坚守救赎。《罗马》中《燕燕的婚礼》的叙事更为克制和包容,每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在相互沟通中,都存在挣扎与妥协,冲突或融合,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人物,长辈晚辈施暴者或受暴者,男性或女性,温情或愤恨,都一个个面貌清晰,都在克制的叙述成全了他们所有人的命运轨迹。

  《燕燕的的罗马婚礼》是镜子一般,照着我们当下和不远的父辈,或可找出与每个人一些共情的经历,引我们思考,作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在经历当下的一切时光和历史,而我们能看清楚自己吗?

  另外,我不太在乎虹影的“新女性”的标签,虹影的男性写得一样出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