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
日期:2019-11-12 11:06:38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 阅读: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

  选择父母就应该承担责任

  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呵护孩子内心弧度的,再好的物质生活弥补不了情感上的空缺

  作者:希蓝(富书专栏作者)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诉说自己童年经历,她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大人只是遗憾,孩子却是永久的伤害

  原来她是一位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工作把她放在外公外婆家住,每个月寄生活费回来,让她不愁吃穿。外公有工作,外婆烧菜好吃,却舍不得给她吃,每次都要可怜巴巴地乞讨才能吃上一口。

  跟外公一起吃饭,也要讨好他才能吃上一口肉,家里有好吃的不敢擅自吃。

  父母回来的次数不多,每次回来都是跟大人聊得热火朝天却从没顾及过她的感受,直到十一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可是跟父母的长时间分离,根本就没有丝毫感情

  后来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跟父母的关系还是很疏远,而她的妹妹从小和父母一起长大,就算出国了,每年回来一次,跟父母的关系也是很融洽

  童年的这段经历,让她敏感多疑攻击性强,记恩又记仇

  尹建莉老师说:我们创造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只负责生不负责养,这是严重的渎职不负责任的,对孩子伤害看似没有却会伴随一生

  没有父母的爱与呵护,整个童年是孤独无助的,会在心理埋下永久性创伤,跟父母很难再建立亲密关系。

  在父母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孩子的心里却是不可磨灭的创伤,不仅童年深受影响,甚至影响一生。导致自卑内向不自信,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等一系列问题。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说:父母的爱是最珍贵礼物,若子女无法从父母处获得,则终其一生都将苦苦追求,然则哪怕鏖战一生,也常常会以失败告终。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情感需求人类的基本需求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叫做“恒河猴实验”,把刚生下来的小猴和母猴分开,只给小猴两个“假妈妈”。

  一个用铁丝制作,一个用软布制作。铁丝制作的妈妈胸前挂一个提供牛奶装备,为小猴提供饮食

  心理学家认为铁丝妈妈可以喂奶,肯定受到小猴喜爱实际上,猴子们除了肚子饿时来到铁丝妈妈身旁,一旦吃饱便立刻离开,回到绒布妈妈那里,紧紧依偎在它温暖的怀里。

  小猴子们非常依恋绒布妈妈,每当遇到一些害怕事情,它们都会跑向绒布妈妈,抱住它寻求保护安慰

  就算绒布妈妈不能提供饮食,可外形触感很像真正的母猴,所以小猴会自发地靠近绒布妈妈,就像依偎在亲妈怀里一样,可见,对母亲的情感依恋是天然的本能

  人类也是一样的,情感需求是我们的基本需求,而这一需求就来源于父母。

  可以在父母身边长大,得到父母充分的情感关怀的孩子,往往性格完善人格健全,在成年后,也更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若是与父母关系疏离,在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支持,没有建立起亲密关系,成年后总会感到突如其来的孤独和空虚,而这样的感觉常常会伴随人的一生。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不成熟的父母》中说: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如何与父母相处,长大以后就如何与别人相处。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与父母疏离,父母对他冷漠,他在长大后往往很难与别人保持长久深切的亲密关系。

  在我身上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在我半岁大时就与父母分离,跟着爷爷奶奶老家生活。

  父母到了邻近的一个小镇上工作生活,坐车也就一个多小时路程,但是他们却极少回来看我,也没有电话联系

  直到我现在二十多岁,跟他们相处的日子屈指可数,根本就没有感情可言,平常除了有事情打一下电话,没事根本不联系。

  从小到与父母分离缺乏关爱,对我的影响就像《不成熟的父母》书中所说,很难与人保持长久和深切的亲密关系。

  读书时有很多要好同学朋友,一旦分开不见面就不会再保持联系,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哪个特别聊得来的朋友,更没有闺蜜

  就算是亲人,只要不见面我都不会去联系,这就是缺失父母的关爱所带来的影响。

  书中还说: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在感情上遭到父母的拒绝忽视,那么长大后他们通常以为别人会用相同方式对待自己。

  他们缺乏自信,觉得别人不会对自己感兴趣,他们不会去奢求什么,因为缺乏自信,他们通常很害羞,为渴求他人的关注而感到纠结不已。他们觉得坦言自己的需求对他人来说是一种打扰

  不幸的是,过于担心遭到他人的拒绝,使得他们选择抑制自己内心的渴望,而这让他们感到更加孤独。

  这段话真的说到我心坎里,从小到大,我就是很少会和同学朋友讲述自己的遭遇开心亦或者不开心都是闷在心里,独自消化,基本不会跟别人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自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不敢与之共处,随着年龄增长这样的感觉越发明显

  本杰明•斯波克博士说:教育孩子,除了身体护理管教,孩子的情感和个性也应当得到重视

  我们的父母却恰恰相反,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严加管教就是对孩子的爱,很少会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其实孩子的安全感照顾者有着重要的关系,孩子需要与父母进行真实情感互动来获得安全感。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只提供好的物质生活不是爱孩子的体现

  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了一个案例

  在2007年,《北京青年报》中说,在上海一位叫陈宇的男孩,从大学退学,离家出走,五年音讯全无,父母多次寻找始终没有找到。

  陈宇爸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当陈宇出生后,父母忙于工作,就把他寄养在姑姑家,直到五岁才接回来。

  从小离开父母,他和姑姑生活了五年之久,已经建立稳定的感情,却被迫分开,重新回到毫无感情可言的父母身边。

  最后选择离开出走,从报道上看,跟父母与他的沟通交流密不可分

  长时间的分离,与父母肯定有隔阂,当重新生活在一起时,父母对他的关心也并不多,亲密关系没有得到改善,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不能给予他真正爱的地方

  五月演唱歌曲《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

  家是温柔港湾,你我停泊这港湾 风雨再大都不怕,只要有个温暖的家 爱是温柔港湾,你我渴望拥有旅途再苦也不怕,只要有个温暖的家

  可是很多时候,家并不是家,只是一间毫无温度房子,住在里面感受不到它的温暖,感受不到它的爱意所在

  家长们都认为我辛苦工作努力打拼,尽自己最大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这就是爱,他们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情感上的满足比什么都重要。

  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呵护,孩子的内心是孤独的,再好的物质生活都弥补不了情感上的空缺。

  与其花过多的时间在赚钱上,不如多留点时间给孩子多陪伴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他们胜过一切,让他们知道对父母来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爱。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任何人的爱都无法替代父母的爱

  很多的父母,孩子生下来以后,以赚钱为由,把孩子留在老家。既然选择生孩子,就要对他们负责,花心思来陪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呵护。

  用心养育孩子,用心去爱他们,不要让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成为你不用心的理由

  将孩子留给老人带,不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他们多好,多爱他们,都是不能跟父母的爱相提并论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就像我,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他们对我疼爱有加,但是内心深处父爱母爱的渴望却始终不减,可这渴望一直都没有实现,至始至终与父母之间都有一道无法跨越鸿沟

  小时候没有与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大了更加不可能再建立起来,即使同住一个屋檐下也无话可说,更不会向他们表露自己的情感。

  著名作家池莉说:

  “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巨大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却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只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给孩子钱花,情感上却没有丝毫投入,这对孩子来说有父母跟没有没多大差别

  《小欢喜》中的季杨杨,父母为了工作只能把他留在老家给奶奶带,在他的认知里,父母的工作比他重要,父母爱工作胜过爱他,虽然奶奶待他很好,却也无法弥补父母的爱。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幸运的是当季杨杨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他的父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花了很多心思和他重新建立亲密关系。

  不要以为孩子放在老家,不愁吃穿,有老人疼爱就好了,其实你是没有看到他们内心渴望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爱是无法替代的。

  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心理没有缺陷,就不要让孩子与你长时间分离,自己带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选择做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