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典之门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0-14 23:0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典之门读后感10篇

  《经典之门》是一本由饶宗颐 / 陈鼓应 / 周锡䪖 / 马彪 / 康震等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0,页数:13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之门》读后感(一):经典介绍之书

  这套书有四本,我现在看的是历史地理篇。这套书初初看名字有点不知所云打开目录知道这套书是关于介绍推广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虽然这套书注定难以成为畅销书,但是个人觉得功德无量,让我们当代人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事情

  这套书介绍文字本以为会通俗易懂些,没想到当真阅读,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原文的引用比较多。今天阅读《左传》的部分左传春秋连在一起介绍的,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那么多成语,在当下还是在用,他的除此便是左传春秋如,大义灭亲,怙恶不悛。部分词语赋予现代的意义和愿意出入很大。比如人尽可夫,是说人人都可以当丈夫,但是骨肉亲情父亲只有一个。和今意相差甚远。除此之外很多历史典故都很好,值得学习

  《经典之门》读后感(二):五经注我,为什么要这么说

  经典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存在,并不是现代人不读书、不学习,而是现代人对于如何读经典缺乏能力,那些字词看起来都认识,但是连句成段之后就不忍卒读,这不是读者的失败,而是时代的进步使然。 活着,除了吃饭,还应该读书,然而读古人之书,我们无形中多了隔阂,怎么办?我们是放下书卷,还是识文断字呢?如果你愿意做后一种人,我向你推荐《经典之门》。 从简单复杂、从复杂到简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遵循的逻辑。如何能实现“五经注我”,而不是“我注五经”,前提就是我们对五经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而不是只字片语,以为自己思想行为就在一定程度上与先贤哲人趋同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经典之门》与其说是一本对经典注释的书,不如说是一把我们从现在通向古老钥匙。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做到心无旁骛,既不要以古人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不要以今人行动否定古人的思想,而是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弃之。比如《商君书》的真伪,是否是商鞍本人所著,由于时代久远已无考究价值,但是书中的思想“不法古”却值得今人的学习,而且其论述也值得我们借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抓到一手坏牌”之后就怨无尤人,觉得自己很悲很苦,其实比起我们的先人,我们算是幸运的,在阶级对立、矛盾并不突出的时代,我们有大把的时间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被时代所裹挟。 《经典之门》涉及的先秦时代,在历史书上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大有西方“文艺复兴”的意味,大家都有充分言论自由,大家既可以河水不犯井水,也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论述、辩论表达的都是大家对这个世界、社会、时代的真知灼见,我们向往甚至怀念这个时代,并不是他们的言论对后世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而在于他们懂得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是物质上的发明,还是精神上的觉醒,相对于前者,思想之光可以穿越时代的黑暗,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读经典,不是附庸风雅,而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正如同我们在早餐选择上,可以面条、可以面包、可以米饭、可以汉堡,但是它们共同的取向就是让你吃好吃饱。《经典之门》所导读的文章、揭摆的观点很大程度都是让我们学会比较,在比较中懂得思辩的力量,观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观点、解读观点。与其会背诵其中的一两句、一两段,不如将其传记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在自己或喜或悲、或怒或愁时,觉得自己还是肉体凡胎,聊以自慰

  《经典之门》读后感(三):国学泰斗饶宗颐作序 |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二〇〇一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预期,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运动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

  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关怀睿智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

  “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自然协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 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

  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知识带来极大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照单全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予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好友国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说,他很后悔花了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产丰富,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现在是科技引领的时代,但人文科学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羡林先生生前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以我的浅陋,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脚注。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说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经典之门》读后感(四):阅读经典从这里开始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承载着许多人的憧憬,《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节目的推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喜爱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不可言说的美,它是中国人对于语言完美的表达也是聆听者对语言最深的记忆。中国的文化有着较为长久的历史,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诗词,故事习俗数不胜数,它们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文学之美就在这字里行间中给你关于生命的意义。 文化自信最基础的便是熟读中国文学,很多人在咿呀学语时便可以吐出几句“人之初性本善”,即使那个时候孩子只是学习说话,这句话也会在他以后的人生之中反复的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时时刻提醒着他人生最初的意义。经典便是如此,它经过历史的选择,经过文化的洗礼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是先人智慧结晶展示出一幅恢宏图画。如何去认知这些伟大的文化呢,一诗一词勾勒出山川青空,一字一句诉说恩怨情仇。所以当我们面对荒漠时脑海里是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我们面对离别时也会浅喃低语一句“执手相泪眼,竟无语凝噎”。中国的诗词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需要你去学习它的真正意义,只需要它从你眼中经过,轻声细语的说出来,所有的感受也便在其中。这是文化的熏陶,是中国人与生俱来感知。 什么是经典,经典便是在这千百年来去其糟粕,留下来的精华,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其经典之作又是无法想象庞大,是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领悟的世界,所以在学生时代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可以选择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去了解一下历史上的经典之作。《经典之门》或许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方式。文学篇中或许是我最为喜欢的,十二位篇经典文学导读,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徐霞客游记》《古文观止》,全面的将我们带入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历程,感受着诗词之美,文字之美。文字的记载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是人们对于期望的表达,阅读经典不只是对于前人历史的了解,更是对于后人文化的传承。 《经典之门》丛书包含《先秦诸子篇》,《哲学宗教篇》、《历史地理篇》《文学篇》四大部分,真正的上你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何为文化自信,便是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凝结的经典之作,阅读便是让我们从中获得智慧与启迪,让我们拥有更为宽阔视野。看的更远,懂得的自然越多。 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短时间内我们或许不能吃透,而这本书会让你有着浅层的了解,而若以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便可以拜读原著,更深刻的去理解其中的意义。阅读经典,这里给你一个方向

  《经典之门》读后感(五):走进《经典之门》:在金钱至上的年代,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经典?

01 常念为经,常说为典

  以613分考入清华大学的武亦姝火了,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曾经参加过《中国诗词大会》,并以压倒性实力夺得冠军才女,居然还是个理科生

  武亦姝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深厚呢?当初与她同场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还有陈更和彭敏,这两位也是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高手,陈更是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还写过一本诗词赏析作品集《几生修得到梅花》,至于彭敏更是了不得,他可是国家级诗歌刊物诗刊》的主编啊。

  武亦姝不仅赢过了他们,还创造了《中国诗词大会》有史以来的最高分由此可见,这位腹有诗书气自华女孩一身文学功底,简直就是深不可测啊。

  “才女武亦姝高分考进清华”这个热点事件,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在还有没有必要读经典”这个话题的热议讨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经典呢?

  所谓的“经”,指的就是四书五经中的经,泛指古代那些可以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籍。而“典”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后来用于指代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经典”就是那些由历史筛选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行业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还不同于“精品”。如果说一部作品是“精品”,那只是说它的质量很高,要么是所在行业的精品,要么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但它仍然不具备“经典”所特有的性质。只有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质和伟大意义,且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才能称得上是“经典”。

  孔子在教育儿子孔鲤的时候,曾经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里的“诗”,指的就是《诗经》。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孔子要求儿子一定去读《诗经》呢?

  一方面,对于青年人来说,《诗经》具有文学启蒙的重要意义,就像孔子自己所说的那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但是,孔子要求孔鲤读《诗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诗经》是贵族阶层必备的交流工具,也是社会公认的经典之作。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也曾经当过官,后来还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因此,没有人能比他更明白:如果你想要在贵族的圈子里混,那你就必须要掌握《诗经》,因为《诗经》是上流社会的言语尺度。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语言显得有深度、有水平,那就必须用《诗经》作为衡量的标杆。

  《左传》曰:“子产有辞,诸侯赖之。”由此可见,一个能言善道的人,是当时最为稀缺的人才。而语言也由此成为士人阶层之所以别于平民阶层的标志和特征,甚至我们可以说,语言水平成为了东周时期一道最天然的阶级分层的屏障:

  如果你不会用《诗经》中的典故和辞令来说话,你就无法精确而雅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准确无误地发表外交辞令——这就意味着,你根本就没办法混进上层的圈子里!

02 打开经典之门的钥匙

  接着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书是经典,为什么那部书不是经典?

  在不同的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唐朝人喜欢作诗,宋朝人喜欢填词,元代人喜欢谱曲,他们喜欢的风格、体裁、意趣,可能是完全相反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来自于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审美观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认同某些作品呢?

  这是因为:能被称之为经典的作品,究其内核,是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我们曾经历过绝望之冬,也迎来过希望之春;我们曾踏足世界之巅,也曾跌落命运低谷,我们从杜甫住过的茅草房里,搬进千万间宽敞明亮的广厦;我们的交流方式从慢悠悠的车马邮件,变成瞬息即达的QQ微信;我们曾经历了理想的幻灭与重建,我们也见证了历史的兴盛与衰退——但我们仍爱读《诗经》,仍爱读《论语》。

  像《诗经》《论语》这样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产生这些作品的时代更为长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们都能触及你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因为,在这些经典作品中闪耀着的,是人性的光芒。

  但你可能有这样的疑虑:经典当然好啦,但是里面的文字太晦涩了,很难读懂、读透,更别说读以致用了。

  为了让那些高不可攀的经典走下神坛,走到每一个人的桌前案上,华夏出版社十年磨一剑,潜心打造了一套《经典之门》,将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分为“先秦诸子”“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四个门类,通过导读的方式,引导我们接触和认识这些经典作品。

  要读好书,首先要从经典开始——这就是华夏出版社《经典之门》这套书的立足点。为此,华夏出版社特意延请了40余位来自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知名学者,精心为每一部经典撰写了一篇“接地气”的导读文本。还请到与钱钟书、季羡林齐名的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由饶先生亲自领衔作序。

  可以说,这部装帧精美的《经典之门》,博取众家之长,勾连古今中外,是一部将经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帮助我们理解中国5000年文化的枢纽,更是一座通往精神阅读的桥梁。

03 以盐铁之说,论经济之变

  经济者,经世济民也!

  “经世济民”这个词出自《抱朴子》,意思是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而这也恰好与横渠四句当中的“为生民立命”暗合。因此,经济之道在历朝历代都是一门显学,深受皇帝和百官重视。

  而成书于西汉时期的《盐铁论》,就是这样一部讲述“经济之道”的经典著作。

  汉武帝在位时期,内外一切政策都以开边征伐为主。汉武帝先是平定了南方闽越国的动乱,随后又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将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封狼居胥”是汉武帝一生功业的巅峰时刻,也是后世名将们追求的最高荣誉。但是,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做法,也逐渐导致朝廷国库亏空,财政入不敷出。这种状况到了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绝幕远征之后,已经陷入“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的尴尬境地。

  为了缓解财政紧张的状况,汉武帝采纳了宰相桑弘羊的建议,开展了一系列兴利活动,例如:盐铁酒国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货币改革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为西汉王朝奠立了坚实的财政经济基础,但也给农业、工商业发展以及百姓的生计带来了某些不便与困难,特别是盐铁酒国营的政策,剥夺了地方诸侯和富商大贾的既得利益,因而就引起了这些人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于是,汉武帝去世以后,帝国政治的中心,就集中在如何对待武帝时期的旧政,而“盐铁之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

  汉昭帝始元六年,汉廷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以“问民所疾苦”为主题,由当朝公卿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其下属的丞相史、御史共同出面主持,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策论。

  谁都没有想到,这次策问,最终发展成了一场围绕着武帝以来政治得失及其未来政策走向的大辩论。由于在策论刚开始的时候,“盐铁国营存废问题”就被贤良们提出来,是策论中争议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主题之一,因此,这场策论就被称为“盐铁之议。

  在策论中,桑弘羊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场上,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

  桑弘羊认为,这些政策“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佐助边费”,又有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因而决不可废止。

  桑弘羊所依据的,是商圣范蠡提出的“重商思想”。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商交易,以利本末”。但同时他还提出,工商业应该由政府控制,大力发展官营工商业。这样一来,既可以充盈国库,又可以“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的兼并掠夺,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也有利于“建本抑末”。

  而贤良们则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多项政治、经济政策。

  在经济方面,贤良们提出“罢盐铁、酒榷、均输”的主张。他们认为: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就是“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

  同时,贤良们还指出,官营工商业“非治国之本务”,不仅会败坏淳朴的社会风尚,也会引诱人民走上“背义而趋利”的道路。

  贤良们用来反对国营盐铁政策的理论,来自于法家的“重本抑末说”。这种思想,实际上是要抑制官营工商业,为私人工商业争取利权,可以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种萌芽思想。

  会议的最终结果,是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但盐铁经营仍然由政府把控。

  三十年之后,西汉学者桓宽将官方保存的会议记录加以“推衍”,将双方责难的焦点问题,以及辩论内容都详尽地记述出来,著成了这部《盐铁论》。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盐铁论》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关于不同所有制利弊的争论,从而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特别是西汉经济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的许多经济思想,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04 从《大学》之道,观文化之韵

  其实在圣人看来,经济之道只不过是小道,真正的大道,乃是天人之道。

  那什么样的经典讲的是天人之道呢?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就是其中之一。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我们就来说说《大学》吧。

  有人认为,《大学》算得上是“四书之首”。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这是宋代大儒程颢和程颐提出的,他们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想入儒家的门,那就得从《大学》开始学起。

  而且,程颢和程颐还指出,学习“四书”的时候,应当按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去读。因为这是一个难度逐渐加深的过程,符合人的认知天性。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当中的第四十二篇文字,相传是曾子所作。到了宋朝,程颢、程颐两兄弟极为推崇这篇文字。之后,大儒朱熹又将《大学》从《礼记》当中单独抽出来,和《论语》、《孟子》、《中庸》放在一起详细注解,著成《四书章句集注》。也就是说,《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是从宋代开始的。

  那《大学》究竟是讲什么的呢?为什么二程兄弟和朱熹都如此看重它呢?

  在古装剧中,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当一个书生豪情万丈,当众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时,常会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句话就出自《大学》,原话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叫作“八条目”。

  而《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人们称为“三纲领”。和上面的“八条目”加起来,就是“三纲八目”。这就是说,《大学》的本质,是用来给新晋儒生们开纲目的书,自然会受到历代大儒们的高度重视了。

  下次如果你再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你就可以过去问他:“如何修身?”他可能就答不上来了。但是你自己心里要知道:答案是“正心”,也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那么如何做到“正心”呢?要靠“诚意”,也就是让自己内心的意念变得真诚通透。

  那么又该如何做到“诚意”呢?答曰:“致知”,要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也就是学会学习。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致知”?那当然就是要去“格物”了,也就是俯下身子,亲自去研究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你看,一本《大学》,讲得就是我们从“格物”开始,一直修炼下去,直到抵达“平天下”的终极人生目标的全过程,而这也再次说明,这样的经典,才算得上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算得上是“天人之道”。

  我们评价曾国藩时,往往说他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其实,“修身”就是一个“内圣”的过程,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的功夫。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按照《大学》提出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假以时日,我们也有希望接近甚至是达到曾国藩的层次,

  而这么厉害的《大学》,也只是《经典之门》当中收录的一部经典,如果我们能把其中所有经典都读懂、吃透、致用,那这世间,还能有什么事难得倒我们呢?——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读《经典之门》,不知中华之博学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典之门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