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马大姐》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9-10-10 23: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马大姐》经典影评10篇

  《马大姐》是一部由泰特·泰勒执导,奥克塔维亚·斯宾瑟 / 米西·派勒 / 卢克·伊万斯主演的一部惊悚 / 恐怖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马大姐》影评(一):挑剧本也是门技术

  无意中看到一篇帖子,囊括了19年值得推荐的恐怖惊悚片,《马大姐》就是其中一部,所以一直挺期待。女主角一直演技在线,在其他片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所以觉得定不会差。

  万万没想到,这是什么鬼剧情老套俗套,bug多到完全无力吐槽纯粹一部青春惊悚烂片风格。完全无法理女主为毛会接这部戏,编剧可能创作时都没带脑子

  《马大姐》影评(二):其实那些人的确该死

  嘲笑玩弄女孩时候没想过她最后会反扑吧?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的确应该死。或者最后跟马大姐诚心道歉,或许不用死,但过于高看自己了吧。人到中年了,性格还是那么横,那么恶劣,那么卖弄,连自己孩子都害了。。其实ma的手段可以更残忍一些,好让校园欺凌的人受点教训!不过ma也的确有点傻,怎么会相信这么一个帅哥会看上自己呢,无貌就好好学习得了。

  《马大姐》影评(三):有遗憾也有惊喜的小成本

  预告剪得很惊艳,也同样叙述故事的大致走向,这就意味着看的时候不会赞叹于故事情节,但前中期那段极长的铺垫依然是引人入胜的。演员演技在线,前期细节和铺垫很多,后期有一段时间很解气。

  不要说什么引导青少年向善,或者各种回忆杀导致ma究极变态人性善恶,这部片都没有做到很好。这部片只是爱好者享受一个彻头彻尾的变态大妈而已(这种一般很慈祥,土里土气的大妈居然是个变态!看的时候就有极大冲击力)。大妈的跟踪,发短信虐待,以及最后的残杀,跟开party一样自然,这就富有冲击力。

  为了使小成本不仅仅是小成本,剧组也是增加了回忆杀环节。然而这个回忆杀没做得太好,它没有说服力去让ma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变态,没有力量证明ma只是为了复仇。最好的解释就是ma本身就有变态心理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杀死兽医,以及❤️尸),总的来说,ma跟踪,骚扰,虐待,残杀,❤️尸,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仅此而已。或许剧组想要给这部片多一些内容,但确实,可能是经费不够底子不够,内容不够。

  三星恐怖片。就为看个反常的变态大妈,还是推荐一看,当放松心理,缓解压力。还有,片是这样拍,三观一定要正,解压足矣。

  《马大姐》影评(四):丑化受害者等于助长犯罪

  无论是剧本、制作或演员,《恐怖大妈》都不是一部上乘的恐怖片,可能在部分观影者看来,它甚至低于平均水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部电影依然给人一股强烈不适感。它并非来自影片中的惊悚镜头,而是影片折射出的一个观点:引导一个人走向犯罪的畸形心理,其形成可追溯到其童年(校园生活)的阴影。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在于现实生活中部分罪犯成长史不断为其提供佐证。以至于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能从直截了当地说出诸如“他/她的童年一定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或“只要找到这件可怕的事情就能解释他/她的疯狂行径”的论断

  消费“主角对他人的施暴”,是该类恐怖电影的卖点,也是观影者“买单”的点。主角在成年后的犯罪行为会被放大渲染和丑化。年轻受害男女们也会让该类影片的主要受众(同样年轻的男女们)产生共情。主角最终被枪杀、被自己的施暴手段反噬、被焚烧(焚烧反派桥段可以追溯到古代人认为的火刑所具有的“净化功能思想)是顺理成章结局,这符合观众的价值观。关于主角童年的片段描述,充其量只能解释“人性本善”。

  然而,随着对主角的丑化程度加深,观众很容易忘记他们恰恰是暴力的受害者。有人会指出,描写主角的童年阴影也是影片的组成部分。但是,“一言概之”或没有描写童年悲剧发生后的治愈环节,并不会令我们对主角产生丝毫的同情。换言之,它仅仅是在为主角的暴力行为找了一个“合理的”动机。试问,包括弗雷德、杰森、德州电锯杀人狂在内的众多银幕形象和他们背后的众多原型,哪一个不是被忽视了“成因”而扩大了“结果”。

  可惜的是,该类影片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只是我们能否关注到他们曾经收到的伤害警戒彼此不让悲剧发生,而不只是关注这些人在失去人们关心孤独地长大且最终成为一名变态杀人狂?

  《马大姐》影评(五):好看 不错

布倫屋製片的恐怖電影

  《恐怖大媽》是由布倫屋製片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s)所發行的恐怖電影,布倫屋向來以發行低預算的恐怖片而聞名,並藉由噱頭和創意的梗而獲得不錯的口碑票房成績,比較有名作品像是《靈動:鬼影實錄》、《忌日快樂》系列、《國定殺戮日》系列、《逃出絕命鎮》、《非禮勿弒》等,《恐怖大媽》也同樣是按照「傳統慣例」,僅花了約500萬美元的製作預算而已,至於能否炒出高票房和話題,要靜待上映幾日後才能見真章了!

恐怖大媽的真面目是?

  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曾靠著2011年電影《姊妹》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演技派演員,近幾年也靠2016年電影《關鍵少數》和2018年電影《水底情深》等片再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但向來她所詮釋的角色大都侷限在正能量友善、和藹可親等人格特性上,這次在《恐怖大媽》中完全突破界限,挑戰一個讓人聞風喪膽又不寒而慄的變態大媽!為了復仇而不擇手段的隔壁鄰居!

  《马大姐》影评(六):大媽跟你想的不一樣/《恐怖大媽》

  跟《厭世媽咪日記/Tully》一樣,你原先以為你是以看商業電影帶著喜樂或是準備接受恐怖劇情的時時逼近而走進電影院的,結局卻同樣都是令人由心裡感受到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的悲傷。 

  將Ma譯成「恐怖大媽」大抵還是搭著這幾年驚悚片的熱潮,想要抓住許多熱愛這類型的觀眾進場。同樣是《逃出絕命鎮》監製的電影,《恐怖大媽》不及《逃出絕命鎮》的精采,但仍然把人與惡的距離刻劃得清晰。 

  這幾年的電影有越來越長時間的跡象,不演它個120分鐘好像都無法把故事說完,若是劇情沈悶過久便覺得冗長,但若如大媽這樣舖陳不夠,100分鐘又顯得東缺一角、西缺一塊,就只能以過於血腥的畫面,一再堆疊驚嚇度,但探究其中又不甚明白那樣殘暴的情緒所謂何來。

  「校園霸凌」的故事永遠說不完,即使是現今不斷提倡與同儕間的往來不可帶上歧視、也不可因其所不同而有所偏見,但在群體裡想完全杜絕霸凌、排擠、歧視的事件發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同《逃出絕命鎮》一樣仍然把這類的議題塞進電影裡,但校園霸凌不如種族議題來容易舖陳,不單只是膚色就可以就此區別。

  從《姊妹》到《關鍵少數》,Octavia Spencer先是從黑人的平權到女性的平權,都出色的扮演好劇中的要角。《恐怖大媽》裡她飾演的大媽情緒的轉折、起伏更大,只是可惜劇本太著墨於她與孩子們的互動,她年少與孩子們的父母曾經替她帶來的羞恥、孤單、無助反而顯得薄弱,以及她與女兒間的變態行徑究竟是如何形成?也都沒有交代是可惜了些。

  100分鐘要把一個橫跨二十年積累起來的故事說完,確實得在舖陳上精準一點。十幾二十年後,彼此再不相關也沒再有任何交集的人,到底是怎麼起心動念的想要復仇?而又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是如何讓從前霸凌別人的人,仍然如同年少心懷敵意的傷害另一個人?歲月的痕跡沒有留下,故事最後又與「校園霸凌」脫勾,回到恐怖殺害劇情裡。

  故事的最後用了「不再重複過錯」、「勇敢挺身而出」做為結尾。但那刻在心上青春的記憶還是沒能離開大媽的心裡。那麼她所經過的那些人生,是如何讓她徹底失去對人的信任?讓她以恐怖的手法,去施行她內心的報復?

  「校園霸凌」產生怪物的故事永遠不會消失,被孤立寂寞感也一再造就下一個瘋狂的殺戮。殺人不需要製造驚悚,最後的那些手法,實在太令人匪夷所思,好好的正面對決不是很好?怎非得要加入那些怪異的傷人手法?

  離開電影院時,還是不禁替大媽感到悲傷著。如果生命裡有哪一個人,可以給她一點陽光,會不會就不會有這樣的痛苦存在?而她的痛苦要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傳達給身邊的人?還是非得以如此的方式自我毀滅?

  https://link.medium.com/rPPmuTjQiX

  《马大姐》影评(七):丑人竟永不得翻身!!!!!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美丽的人非常少!一个美人背后的阴影里,躲藏着至少100个丑陋灵魂歌颂着、艳羡着、嫉妒着美人的美貌。可惜天道无亲,已然投了丑胎,无论怎么努力也变不成美人,只能忘美兴叹,天天打开电视机看里面的俊男靓女瞎扯皮。

  《恐怖大妈》的主角苏安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大腹便便的老女人,谁也不想多看她一眼,她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她的工作是在宠物医院打下手,虽然待客态度还算和善,但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当一个人长期感受不到自身价值的体现时,离精神病或是报复社会就不远了。

  更可怕的是,苏安在上学时还曾经受到过丑女非常容易遭受的“carrie”式(魔女嘉莉)的羞辱,她的初恋自尊全部被一个恶作剧毁掉了。但她痴心不改,还是迷恋着那个捉弄过她的缺德男人,谁让他的扮演者卢克·伊万斯那么帅气性感呢!

  苏安甚至爱屋及乌稀罕坏男人儿子,看来美丽的基因是世界上最宝贵东西,值得丑人跪舔一生

  作为一个中年人,我完全理解苏安,岁数越大就越想和鲜美年轻人在一起混,好暂时忘记时光流逝。但年轻人大部分是厌老的,他们只是为了物质享受才会和老同志一起玩。坏男人的儿子和小女友一帮人也是为了占便宜、白喝酒才接近苏安的,她清楚知道这一点。但她绝不是从一开始策划了这场恐怖的事件,而是在遭到二次伤害后才临时起意的。

  时间会变,但对丑人的歧视不变。苏安的那个交际花同学虽然也一无是处、鲜廉寡耻,但还剩下几分姿色,同样能获得坏男人的芳心。而作为丑人的苏安却一辈子都占不了边儿。这是多么大的不公平啊,简直没有天理!所以苏安第一个干掉的就是那个交际花。当看到她残虐那些少年郎,用熨斗烫人家白净腹肌时,我竟然有些幸灾乐祸了!

  苏安并不凶恶,她最后有机会再杀几个人,但她放弃了,而是默默上楼和被她绑架的那个初恋狗男人一起死,这种执着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本片并不恐怖,反而有些可笑,最好玩地方是“不着调”大妈和傻傻的小帅哥小美女一起过家家全程开启无脑模式,倒有些大巧若拙。最精彩的一幕是大妈用枪指着小帅哥让人家脱光光,小帅哥惊吓着照办,这简直是“惊声尖叫”精神延续了!

  《马大姐》影评(八):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影评第412话《马大姐》——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影片《马大姐》于5月31日在美首映。

  变态是一种百分百的奢侈品

  食不果腹地区人民每天为了生计都还在疲于奔命

  真的没有闲情逸致去变态。

  而美国却是一个盛产变态的国家

  变态马大姐的形成是和其孤僻的性格和中学时代被同学们嘲笑和排挤经历所分不开的。

  马大姐也曾暗恋班级里最帅的男同学。

  马大姐被同学们骗去小黑屋给帅哥口交,并受到同学们的集体嘲笑,

  是其发展成为变态的人生重要转折点

  马大姐不变则矣,一变惊人

  从烫小帅哥肚皮,到缝合漂亮女生的整个一张嘴,

  到和当年暗恋对象的儿子激吻之后再补上一刀,再到想要吊死女主,

  马大姐的变态还体现在她想和自己的“艺术作品们”合个影。

  其实,马大姐一个凄惨老大姐,也有她值得被同情的一面

  在片尾,马大姐和昔日的暗恋对象的尸体来了一个生死恋。

  本片有从恐怖片转成爱情片之嫌。

  教授惊叹于马大姐的全能,从BDSM到恋尸,马大姐的口味的确是重。

  导演塔特·泰勒善于捕捉主人公内心世界。

  本片与泰勒执导的《列车上的女孩》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

  两部影片都有运用穿插运用闪回的方式,向观众揭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但相比之下,本片在情节编排上显得略有一些苍白无力。

  毕竟,《列车上的女孩》的原著来自宝拉·霍金斯的同名畅销小说

  两部影片相比,都有惊悚的部分。

  《马大姐》偏向恐怖多一些,而《列车上的女孩》偏向悬疑多一些。

  塔特·泰勒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

  两部影片都值得二刷。但相比之下,教授更推荐《列车上的女孩》。

  祝大家周末愉快

  《马大姐》影评(九):恐怖的不是大媽《恐怖大媽》

  版权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20868537/

  影院好读版

  《恐怖大妈》大概是我今年看过最励志也最写实的惊悚恐怖片,当然写实的部份并非其荒腔走板,带点随性又过于简单的犯罪手法,而是对于边缘族群的心理描写,我们或许会为之好奇,多年以后,这些边缘人跑去哪了?当作为校园风暴中心的主流小圈圈随着时间烟消云散,对于为其所摇荡不止的校园边缘人而言,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不得不说导演泰德•泰勒(Tate Taylor)对于边缘人心态的描写恰到好处,电影对于反派大妈苏安的呈现相当多面,使得这个角色注定比起作为主角的高中生们更像主角,这首先是基于丑角色的前提而成立的,一个肥胖(如果本片是另一个具性吸引力的美魔女大妈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迟缓、友善却不愚笨的大妈出现在这群青春无敌的高中生前,有别于无情拒绝并且斥责他们的其他大人,她替他们买酒,同时邀请他们来自己住处开趴,并逐渐展现其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以《姊妹》成名的奥塔薇亚•史班森(Octavia Spencer)表现出了这个角色的多元面向,使得其具有令人不安的魅力,在作恶多端的同时,也令人同情,就这点上我很欣赏预告与实际剧情的一致,大妈在电影中就如在预告中一样存在感强烈,《恐怖大妈》不玩市面上已经过于氾滥的多次逆转,不依赖作为卖点的怪奇结局,反倒是着力于对于反派角色为主,并以主角群为辅,情理之内也意料之内的结局,呼应了赫拉克利图斯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电影初期在苏安与高中生们巧遇后回去后,给了苏安相当多的镜头,呈现她借由各种社群软体,比如FB、IG、LINE对年轻人们进行窥视,同时也让她循线找到这些年轻人的个资,原来其中几位的父母就有当年罢凌自己的高中小圈圈成员,因此悬疑就在于大妈的复仇会如何进行,又或者,时过境迁,她对于这些年轻人有更好的处置方式?比如喝喝酒,聊聊天?无论在工作还是在派对上,又或者在监视年轻人的过程中,苏安的眼睛总是摸不透的黑,她不是个活在当下的人,而是活在回忆的人。

  而与之相比,电影从一开始就借由对于弱势族群的对待的差异呈现出当下时空背景与大妈年轻时的校园差异,从女主角玛姬在学校帮助一名残障同学,以及转入学校后没有受到罢凌,还有他们的成员内有黑人,我们就可以看到,比起当年一群白人同学罢凌年轻的黑大妈那时的校园场景,早就时过境迁,校园的组成情况以及对于弱势的态度都非当年那么单纯以及恶劣,而以大妈的观点交错,而非只以高中生们的观点来看大妈,我们逐渐了解这种基于身分而产生的不对等,高中生们拥有大妈年轻时渴望的一切,关于友情、爱情、冒险还有许多建立在不成熟的年龄与心智才有可能发生的美妙体验,还有犯错的本钱,比如年轻以及美貌,因为年轻所以理所当然的无知,因为美貌所以值得被原谅,反过来说大妈对于他们而言则总是一个很单纯的提供场地与啤酒的对象,剥去了这些外在诱因,她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无法吸引,于是当大妈对着镜子梳装打扮,或者为了派对准备各种造型,我们看到她是如何努力的要融入这些人之中,努力的将这些年轻人的美好特质沾染到自己身上,而在灯光与美酒的渲染之下,年轻人似乎也都接受了她,接受这名异常活泼,对人和善的阿姨,然而灯光一关,美酒一停,一切美好仍然离她而去,她又再度孤单一人,一切终究是假象,经不起时间考验。

  有种本质性的东西阻碍了她的追求。

  与女主玛姬及其朋友活力四射,魅力连发相对的是不会被人用性目光凝视的苏安,电影细节的捕捉了苏安被玛姬朋友中其中一个男孩称为「大妈」的表情,那是有些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接受的难堪,而身为边缘人多年的苏安早就学会了自嘲的幽默感,于是不只肤色黑,心眼黑,她同时还善于黑色幽默,关于如何讽刺、否定、同时嘲笑这已成的残缺现实,就像许多活过来却没有走出去的被罢凌者一样,她在现实以及自己的心理利用了这些残缺建构了比那些人生胜利组还持久的建筑,她建构了一个诱引年轻人踏入的补兽夹,比如她那不能离开地下室的房子以及不能窥探的精神状态,利用这种非性魅力的开放来替代性魅力诱引这些脑子里都是性的年轻人,她理解边缘人的生存守则,关于装傻、装笨、自嘲、自贬、示弱等等关于残缺的自我揭露以及作为娱乐的暴露,同时适时迅速的划伤那些以为自己人畜无害的无知者以示警戒。

  如果边缘人不以自己之丑为丑,而是以其为美的话,边缘人就不会是边缘人,而是能有自己世界的主人,然而苏安看的太清楚,以致于即便她表面上邀请大量的年轻人来自己家,试图成为年轻人的一部分,正如她的地下室开放给年轻人一样,但她打从心里瞧不起与年轻人青春远离的自己,以及自己所生下的孩子,所以她将孩子囚禁,这是她试图汲取青春力量,却必然会成就悲剧的原因,她看的太清楚,她知道自己的魅力不足,当俊男美女们毫无代价的接受着他人的供奉,并在心满意足时将他人的奉献随意堆弃一旁,这是一种令人无所怨尤而且自愿牺牲的控制力,然而她没办法,而且是永远没有办法,于是她只能用自己因岁月积累的年龄与金钱买酒(而这些都是俊男美女们终将随意取得的)、改装地下室、甚至从工作兽医诊所偷走镇静剂,甚至不惜杀人,就为了摹仿这种俊男美女们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她的自我否定是基于一个肤浅的理由,即自己的长相,然而这样肤浅的理由却是充足的理由,因为长相彷彿一条鸿沟,让自己心仪的男孩无法把自己当一回事。

  可能是为了凸显长相对于边缘人的决定性有多么强烈,电影特地安排了一个因为父亲是牧师,所以出席派对总在睡觉而无法一起饮酒作乐的丑女孩,这种希望参与之中又因为某些因素只能被排除在外的处境以这种具体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当派对上的男女接吻、狂欢、各种肢体激烈碰撞时,丑女孩被困在厕所外只能漫长的等待同学们交媾结束,而当进行到关键的逃生戏码演出时,丑女孩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第一个想逃跑反而先死在大妈手中的牺牲品,丑人不会特别怜悯丑人,正如弱势不会特别怜悯弱势一样,因为世界有边缘也有中心,而在中心者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中心,他们拥有当下,他们也早已习惯他们世界的明亮,故没有发现他们的世界是明亮的,只有边缘者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是边缘的,而世界是随着中心者们的一举一动亦明亦暗,但正因亮度不断变更,而他们不断着追求着光亮,那些中心者的轮廓在他们的回忆中反而记得最清楚,于是电影来到在当下的年轻高中生们以及活在过去大妈的视角外,另一群人,那些过去的校园中心人物,此刻却被浸泡在年老色衰中,过着不怎样的生活,他们或者不耐烦的接受着口交,或者不舒爽的被拒绝口交,又或者是穿着暴露制服在餐厅工作,或者是担任警察进行日复一日的巡逻工作,抓捕着如他们过去一般狂野的年轻人,端详大人们疲倦的脸孔,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赫然发现,校园之外不过是更大的校园,极少数的人变得更加的接近中心,成为他人仰望与疯狂的对象,同时接受着更巨量的自愿献祭,而大多数的人则在这过于宽广的世界里成为昔日自己践踏与唾弃的边缘人,只能从指责自己子女的狂野放荡里,偷偷回忆年少的狂野放荡,又或者在与昔日老同学聊天忆起那个不包含边缘人的明亮图景。

  而这些风景都尽收苏安的眼里,或许正如结局所昭示的,一切从来都与复仇无关,也从来都与岁月无关,而只关于我们对自己世界的光源有多疯狂,苏安的疯狂建构了她自己的世界也遮掩了她的不堪,但这样的世界从一开始注定空虚,她始终等待光源入袋,因为自认了自己在这过于宽广的世界里扮演的角色的不重要性,她终究无法成为年轻人们的「Ma」,无法成为包容且吸纳他们热情的大房子,而只是变形且风化,只等待特定男主人掏出钥匙入住的小房间。

  《马大姐》影评(十):熨斗烫胸,针线缝嘴,这变态大妈要上天

  已经看过《寄生虫》的孩纸,对下面这一幕一定印象深刻。

  富人朴社长想从穷人身下取钥匙时,忍不住捂住了鼻子。

  他这近乎本能的嫌弃和鄙夷,彻底惹恼了金基泽。

  匕首一插,送朴社长去见了阎王。

  阶层间无可调和的矛盾,以这种可怕的方式画上终点。

  而今天派爷要说的,一个恐怖故事。

  写实程度,并不输《寄生虫》——

  《马大姐》(2019)

  你要问了,一个马大姐,还能恐怖到哪里去? 可别忘了,马大姐很闲。

  古言道,饱暖思淫欲,人一闲就容易出事。

  这天正在遛狗的马大姐,遇到了一群想要买酒而不得的小鬼。

  但她被其中小鲜肉的美色打动了,遂给他们买了酒。

  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下一次。

  不仅如此,马大姐还给这群小鬼敞开了地下室,以防他们酗酒时被警察抓到。

  在这个派对上,马大姐也是非常调皮。

  用假枪吓唬小鲜肉脱光光给她看。

  和她最喜欢的小鲜肉安迪在一起拍照时,举止更是辣眼睛。

  长岁数不长心智的马大姐,倒还算招孩子们喜欢。

  但以麦基为首的女孩纸,慢慢发觉了马大姐家的诡异之处。

  这个家,没有任何活物。

  院落里,却有奶牛模型。

  房间里,还有猫、兔子、貂等各种模型。

  马大姐放肆别人在地下室玩闹,却又严格要求大家不准到楼上。

  女孩一次着急用卫生间跑到楼上,被马大姐发现了,是破口大骂。

  这一骂,孩子们就不想再来这里嗨皮了。

  马大姐这下又着急了,给他们不停地发信息,各种撒娇、耍赖。

  难道百无聊赖的马大姐,为了有人给她解闷,要绑架孩子不成?

  结果,还真是。

  她对孩子们说,自己有了癌症,需要陪伴。

  又一场地下派对召开了。

  在酒水里下药的马大姐,很快制服了四位少年。

  第一位少年,肉白胸大,用热熨斗烫。

  第二位少女,人美话多,用针缝上嘴巴。

  第三位少女,主意太多,直接吊死。

  少年安迪,不愧是被马大姐宠幸的孩纸。

  撒娇一下,马大姐就和他柔情蜜意地亲热了起来。

  马大姐嘴里此时还念念有词:

  嗯,闻起来真香

  和你爸爸一样

  纳尼?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马大姐这是要睡前任儿子吗?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走进马大姐的少女心事。

  虽然,她在自家派对上玩的很嗨,有种足以控场的谜之气质。

  可看得出来,马大姐看到派对上男男女女拥吻时,眼神里充满了落寞。

  年少时,她也参加过派对。

  当年她被一个叫本的男孩,邀请参加派对。

  这句邀请,对她这个样貌不出众的自卑女孩来说,宛如打开了新世界。

  在派对上,她也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本的爱慕。

  本没有表示拒绝,二人约定了下一次的见面。

  本的好友梅赛德斯,还给马大姐化了妆,告诉她怎么取悦男孩。

  黑暗中,马大姐尽力取悦着黑暗中的男孩。

  然后卑微地问,本以后还愿不愿意和她说话。

  当马大姐走出来,本和一群人竟然就站在外面。

  原来,这是一个取笑她的圈套。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马大姐依然生活在小镇,工作在一家宠物医院,活成了最庸常的模样。

  她应该非常开心——当自己突然又被一群孩子需要了。

  即便,他们中不少人,正是当年取笑自己那群人的孩子。

  像安迪,就是本的儿子。

  在这个过程中,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也慢慢失去了分寸。

  把邀请,变成了控制。

  然而,这群孩子即便需要她。

  却也会不经意间地流露出对她的鄙夷。

  到了她的地下室,这群孩子直接说这里很恶心。

  说她的车会臭得像狗屎。

  当孩子们不愿再回来时,马大姐去乞求。

  换来女孩们的“你得找个男人了”。

  马大姐因为曾经的伤害,其实还活在当年。

  相似的伤害,又让她反复回想起多年前的往事。

  可伤害她的那些人呢,很多已经完全不记得她是谁了。

  现实就是如此,大家或许能记得,当年那些朋友一起做的傻事。

  可那个被霸凌的女孩,已经没人记得她是谁了。

  而这些行凶的孩子,是罪大恶极的吗?

  真不见得。

  麦基刚转来这个学校的时候,打算和妈妈去看音乐会,立刻被同伴取笑了。

  为了合群,她最终决定和同龄人去参加派对。

  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很多举动,只是最简单的不想脱离阵营。

  而少年,又总难免带着虚荣和优越。

  少年的虚荣,少年莫名的优越感,是少年该有的东西。

  那可能会让他们成为了不起的人。

  可这份虚荣,真的可能会释放恶。

  他们可能会站到一起,欺凌一个弱者。

  这对孩子来说,似乎真算不得什么,他们毕竟还小,早晚会懂事,早晚会褪掉那种虚荣。

  可别忘了,那些被欺凌的人同样还小。

  他们小到无法遗忘那些伤害。

  现在的马大姐,已经没当年那么弱小了。

  可她似乎连动物都没法信任了。

  只能在家里布置上动物模型,它们才能绝对为自己所控制。

  那个不欢迎任何人进入的楼上,装着各种药品、化妆设备,封存着一个少女的梦。

  故事的最后,为父母也为自己的行为为付出代价的孩子们逃脱了。

  马大姐依偎在被她杀死的本身边,被火场吞没。

  看起来,罪有应得。

  可说到底,她想要的,依然是一个十几岁女孩渴望的一份爱罢了。

  派爷想分享这部电影,是想到《马大姐》的故事,绝对不会稀奇。

  因为人和人,注定生下来都是有差距的。

  有差距,就会有一方的优越感。

  就会有无法产生同理心的欺凌。

  但有些道理,真该让每个人都早早地谨记在心——

  谁都可以不爱、不靠近,觉得不如自己的人。

  但马大姐后来也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任何人,都有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而不是谁的笑柄。

  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就写着: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被上苍眷顾的人,对弱者,本该释放的是尊重和善意。

  而不是,他们最在意的鄙夷和伤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马大姐》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