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陶淵明詞卡
……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龚自珍
……
那么多的一流和伟大,
-
饮着无华的乡酒,
赏着南山的黄花,
-
为他,
-
陶淵明詞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苏轼
好像古往今来的诗人,
或因其生平所历,
-
唯独陶渊明,
独独他,
像是没有生在这几千年的诗人塔中。
他独立在外,
超拔于世。
-
那些塔中的诗人,
无不曾与他遥遥相望,
或敬之,或羡之。
也有那么些后辈,
像王维、孟浩然、苏轼,
时不时便要叩响他的柴扉,
徘徊在他的南山下东园里,
-
陶淵明詞卡
渊明之诗,
春之兰,秋之菊,
松下之风,涧下之水也。
——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
也都是从“六经”开始,
单就这一点来说,
-
往往是无功而返。
后来的苏轼集儒、佛、道三家之大成,
亦没能荡开此一份天真。
-
大抵还是在于他幼年时期,
便天然的喜好闲静。
抱持一种特别的“执念”,
爱那丘山,喜那田园。
虽也有猛志,
自自然然生就一个靖节徵士。
-
陶淵明詞卡
只是他从来,
都是身为劳所役,
心属大自然。
-
在弱冠之后至而立之年,
怎样的低级今已不可考。
大概在二十九岁时,
出任过江州祭酒,
不久便因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随后又有招他做主簿之职,
他亦辞却,赋闲家居。
-
陶淵明詞卡
隆安二年(398年),
陶渊明加入桓玄幕。
隆安四年(400年)春,
奉使入都,五月即还家。
一年后因母丧归浔阳,
居丧家中。
-
三年丁忧期满,
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义熙元年(405年),
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同年八月,为彭泽令。
此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
是年冬,程氏妹(渊明之妹)卒于武昌,
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
解印辞官,自此回归田园耕读生活。
终此一生,不复入世。
-
陶淵明詞卡
三十年的曲曲折折,
其实剖开来看,
像屈原的死而殉道,
像司马迁的不死而殉道,
他的道,
是那么的受天地偏爱。
在一朝一夕的洒扫尘除之间,
在一琴一书、一诗一酒里,
在白丁与鸿儒的往复交遊里,
修得一份自然之道。
知去日不可追,来日亦不必期。
独自生活在生活之中。
-
陶淵明詞卡
他归园田居的那些年岁,
好似一日复一日的暮暮朝朝。
最得自在的,还是与物相处。
-
那些年岁的经历,
他把一屋一宇的局限完全抛开,
把所有束缚其心,甚至于身的,
统统放下。
-
那些不蔽风日的环堵萧然,
全都离他远去。
浔阳柴桑的村头,
有个短褐穿结的老叟,
-
陶淵明詞卡
他选择了。
同时他知道是为什么而选择。
同时他知道选择什么。
-
他有一把无弦的琴。
他闲来也读《山海经》。
他《咏荆轲》“千载有馀情”。
有酒时他也乐于操办筵席,
无酒时他也醉在乡野田间。
-
他读书不求甚解,
漉酒的头巾还复戴上,
田里“草盛豆苗稀”,
他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他守着他的至真至拙,
过着几千年都独一份的身与心相齐的日子。
-
图|韩伍
后来的一些年岁,
再后来的一些年岁,
战乱对农村的影响日益严重,
他家贫,贫至无以炊饮,为家中稚子,只得上门乞讨。
他大抵身体也不太好,
-
他也想到了死。
他给俨、俟、份、佚、佟写下书信,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他也有豪气干云,也有猛志四海,
-
陶淵明詞卡
接受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的一切。
于他都不过是寒来暑往的自然交替。
-
他饮酒。饮很多的酒。
他饮下的那些酒,
不及刘伶的放浪形骸,
也不是后来李白的极度浪漫,
-
陶渊明的酒,
从来都只是酒。
一如他和兰菊松竹的相处,
从来也只是和它们朝夕相处而已。
-
简单。比简单更加的简单。
但世人从来都知道,
他生活的那个年代,
战乱与天灾一年频繁过一年。
他给那么多不得其志的有才之士,
提供一个南山客居。
他一个人,
给了无数人一个精神可依。
-
在大道三千中,
他单纯地认真生活,
认真地单纯活着。
缘何天地独偏爱此子?
只为他独偏爱此自然。
-
文|目录君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