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多多又一次上热搜了——上一次是头发染成黄色,这一次是染成金色。
作为一个看着她长大的观众,隐约已经能够感受到在黄多多的人生剧本里,或许流量,也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参加《爸爸去哪儿》的那些明星的孩子中,天真如王诗龄、活泼如森碟、憨厚如石头,以及灵巧如天天,黄多多的印象只有两个字——懂事和成熟。
黄磊和孙莉显然花尽心思在这个女儿身上——从小学英语、翻译戏剧、钢琴也屡屡获奖,上国际学校。除此之外,也让她活在明星孩子模式的培养中:
5岁参加《鲁豫有约》;
9岁参加《爸爸去哪儿》;
这里,我写用尽,没有恶意。有些明星的孩子,一直到长大后,才被记得;但有些明星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关注。
就好比李嫣,因为她是王菲和李亚鹏的女儿,她想躲也躲不了,你得认,你没办法啊,得接受,这种都是被动的。
黄多多,除了本身黄磊和孙莉的影响力之外的被动,我私心觉得,也有主动的成分。
最近几年,打耳洞上热搜、染头发上热搜、涂口红上热搜,以及跟吕思清的孩子一起参加比赛获奖上热搜。
观众对于明星的好奇并不大,对于明星的孩子好奇心其实也没有那么多。
在放大镜下成长的孩子,显然不容易;被推到台前的很多孩子,其实也经不起推敲。
02
我也曾经写过很多文章——夸她见世面、夸她有审美,夸黄磊悉心培养的女儿,真的不负众望。
但如今,我也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的女儿在13岁的年纪,三番五次染发、涂口红,是不是真的能够接受?
黄磊能接受、孙莉能接受,这个都没关系。
但媒体在鼓吹的时候,这样的审美是否值得商榷,这样肤浅的吹捧是否值得继续。
审美固然不是单一的,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看到这样的“榜样”,让孩子觉得这样是正确的
——我更希望她在能感知美的同时,能够见天地、见众生,见别人看来俗气但最有用的一切,能够见到的,是别人努力奋斗后的模样,是别人苦尽之后的甘甜。
见世面可以多元、审美可以多元、成长也可以多元。
我们在赞叹别人自由的时候,其实也该给我们大众传统的审美一点立足之地。
打耳洞很酷,染发很美,但那些不染发、不打耳洞的男孩女孩,也依旧很洒脱、很自然,他们也拥有着属于她们的美好和值得。
03看过一个采访,一个记者采访一个老大爷,中老年人会喜欢哪些明星?
现在,你问小孩子的梦想,他们都说长大了当明星,当唱歌,当什么……却没有人再梦想当科学家去改变世界;当警察、军人去保家卫国;当老师去传播知识,培养人才。
国家发展、富强最终靠科技和科技人才,但现实是这些科技人才的待遇远不如明星。”
说实话,明星害下一代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明星都充满着正能量。
但老大爷为什么会这么说:事实上,明星的榜样作用,实在太强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会让孩子远离明星?
没有对错和优劣,只是任何一个孩子的人生,套用在另一个孩子的人生上,都会略显别扭。
但也不得不承认,明星孩子虚妄的表象之下,是别人看不到的人生轨迹。
过度关注外在的美丽和标新立异,最后会让孩子无意中感知到——人生的意义是这些肤浅的虚妄的事。
04明星家的孩子,大概率比我们普通人的孩子活得好,估计也有人会吐槽我“瞎操这份心”。
但我所意的,并不是黄多多本身,而是时常上热搜的黄多多,看上去是一种多元化的包容,实际上是价值观的争议。
这样,固然没有错。
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值得学习呢?我开不了口。
而我期待的是,下一次黄多多上热搜,不再是外表肤浅的转变,而是成长深层的突破。
那个时候,我会跟女儿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女孩,你要向她学习!
- END -
小愚说:
没有嫉妒的意思,对于我们平凡人,也是从别的孩子的成长中,懂得和知晓。
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