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已经接近尾声,几乎所有高校的新生都已入学。这些新晋大学生们带着对大学的憧憬和向往,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
新款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单反相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电子书阅读器...... 这些连工作多年的人也许都没有“配备齐全”的电子产品们,却几乎成为了如今大学新生们的入学标配。
大学入学不仅考验了新生们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也考验了新生父母们的钱包。
不少大学新生校门还没有进去,就已花费数千甚至数万元,对绝大多数工薪家庭来说,这显然不是一笔小数目。
2012年,“女大学生索要苹果三件套气哭母亲”的新闻人人皆知;很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一些学生不顾自己的家庭条件,不体谅自己辛苦谋生的父母,只想索要昂贵的电子产品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
我们做了一个这样的社会实验:当不懂事的女儿偏要向经济困难的父亲索要最新款手机,看到这一幕的路人会怎么做呢?
第288期视频
听到了“父亲”和“女儿”的对话,站在旁边的一位姑娘回过头来观察了一会儿,接着她走了过来对女演员说:“你怎么能这样跟你爸爸说话啊!你爸爸容易吗?有什么事你好好说,是不是?”
之后姑娘劝女演员向父亲道歉:“等你到了二十岁,你不会再觉得别人会因为一个手机高看你一眼,或者低看你一眼。没有人会在乎你用什么手机,但别人会在意你平常的言行。跟爸爸道个歉吧!”
一位女士轻轻扶住女演员的肩膀安慰她:“你今年上大一了?大一应该十八岁了,可以打零工了。自己想要手机,就自己努力去买个新的。自己一个月攒一百块钱,或者分期付款也可以。”
“你一个大学生,让你爸给你换手机,你是个成年人啊!你是女的我不想动手打你!”一个男孩情绪略显激动地对女演员说。
接着男孩说出自己努力赚钱买手机的经历:“你知道我这块手机怎么来的吗?我这块手机在前面日料店,我干了仨月,攒了个首付,自己办分期买的,我十九!这是你爹!”
一位路过的男生劝女演员:“手机都一样,咱拿手机又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我用什么样的。可能有的人用的还没你的好呢,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而且你在街上这么说叔叔,我觉得不合适。”
一位路过的女孩也停下脚步,劝女演员体谅父亲的辛苦:“叔叔这么大年纪了,他已经把他能给你的都给你了,他的一切都给你了。你还想怎么样?”
男生接下来的一番话值得每个人思考:“我觉得价值观应该是这样,我来赋予这个东西价值,我来创造这个价值,把价值赋予给它,而不是说我戴个什么东西、戴块名表来衬托我自己的身价。”
不只是各种电子产品,在日常开销方面,很多大学生除了正常的生活花费之外,往往会多出一些额外的非理性消费。
前段时间,#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费遭拒#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一位大一女生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尽管上文的女生遭到了无数人的吐槽,但在现实中,总向父母索要高额生活费的大学生还是大有人在。
奢侈品、昂贵化妆品、上千元的球鞋、游戏氪金、频繁“下馆子”...... 这些价格不菲的支出无疑都是大学生活费越花越不够用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一些大学生明明没有经济能力,却还有这么多不必要的高额消费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攀比心和虚荣心,甚至有很多人因此走上了非法网贷的不归路。
“消费”本没有错,满足自己、享受生活也没有错,但错就错在自己明明没有经济能力,却因攀比和虚荣而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来营造虚假的人生。
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也是学会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消费的地方。如果将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消耗在虚荣和攀比上,这样的大学生活无疑是失败的。只有将这些心理转化为努力奋斗的动力,才可以真正享受到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就像视频里的路人们说的那样,不要觉得穿戴的物品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更不要因攀比和虚荣而向父母一味地索取!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