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25 23: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10篇

  《冥王星沉浮记》是一本由[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著作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一):可怜的冥王星,可爱的冥王星

  冥王星很可怜。我上小学时它还属于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结果到了高中,它被那个叫尼森的人踢出了行星行列,自此太阳系仅为八大行星。冥王星很可爱。当旅行者拍摄到冥王星的样子时,发现它的身上有个心,自此它的表情天文圈很受欢迎,也成了萌物。那么它从被发现,到被踢出行星行列,如此的坎坷,令人唏嘘,我们只知道行评价标准变了,天文学家发现了比它更符合行星标准的星星,但对于它的降级背后还有哪些故事,我们只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二):【豆瓣荐书团】冥王星:好像我会在乎似的

  首先作为一个出版业内人士,看到这本《冥王星沉浮记》的装帧,确实挺喜欢的,它的腰封和护封整个是一体的,并不多余——完全展开后,背面是一张太阳系行星的相对位置图,附赠的3d滤镜能用来观看书中的立体图,颇费心思书本内容除了有关冥王星的沉浮,还涉及不少天文学知识(在此感谢两位译者的大量注解,扫除不少阅读障碍),也有很多有趣的关于美国社会背景旁征博引,很多梗,经常看得到作者吐槽平易近人,又不乏严谨数据资料

护封背面展开

  再回到书本内容上。

  06年我还是小学生时候,就在杂志上看到了冥王星被降级的新闻,不过也只是看到。在读本书之前仅仅是知道太阳系内有八大行星+冥王星,书里翔实介绍了冥王星的“星生历程”,1930年被克莱德·汤博发现,到2006年被国际文学联合会降级为矮行星,也提到了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的其他天体,想看干货的可以直接翻到最后一章。

  作者尼尔·泰森是海登天文馆的馆长,也是卡尔·萨根的学生,而他本人其实是研究恒星的,一开始对于冥王星仅仅是爱好者身份,由于一次布展中的前瞻性举动——将冥王星排除在行星之列——而引起了美国民众从上至下大范围争议和质疑。非常有趣的是,除了从事天文的专家外,一大批小学生都给这位泰森馆长写信,用天真话语和稚拙的字迹表达了对冥王星的支持喜爱。当时看完忍不住感慨,美国在天文方面的科普居然已经如此深入人心了。我很难想象同样的情景发生在国内。

  由于发现冥王星的天文学家是美国人,美国人民对于这颗小天体确实有着非比寻常的喜爱和关注,它甚至已经是当时的一种文化符号

  对于冥王星地位不同意见,其实也都和大众立场有关,无论拥护抑或反对。天文学家和科普人员以及教师,都希望以严谨客观态度确定冥王星的地位,而从小接受冥王星是第九大行星的人们坚决拥护冥王星的地位。冥王星发现者汤博的故乡——新墨西哥州——甚至直接无视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降级决议,宣布在州内继续将冥王星视为行星之一。

  大家对于冥王星的关注,或多或少都掺杂着自己个人情感:这样一颗遥远而冰冷,渺小神秘的星星,很难不让人心生爱怜和好奇

  美国民对待冥王星的拟人化态度也着实令人称奇,并非单纯在网络语境下的戏谑、调侃和娱乐,而是将它当作会思考感受生命体

  然而新视野号拍摄到的冥王星发射的的“爱心”,则毫无疑问让人们对这颗已被降级的小天体再次陡生好感

图自网络

  自作多情地球人或许会认为,这是被降级的冥王星依然对世界充满爱,不计前嫌表现

  不过要我说嘛,这颗连火山喷发喷出来都是冰的小星星可没这么“傻白甜”。不过,有卡戎相伴,即使地球人怎么给它贴标签撕标签换标签,冥王星也都只会满不在意笑笑:好像我会在乎似的。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再见,冥王;冥王,你好

  周末散步回来的时候收到了这本豆瓣赠书,拆开很惊喜,作为一本科读物,两天的翻阅过程中,我没有睡觉,基于此,我打了四星。

  内容涉及到冥王星从1930年被发现并成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到2006年降级为矮行星这段时间内,围绕着冥王星发生的一些事件,我相信作者与译者都动了一些心思,尽量想要把科普读物变得有趣,而不是枯燥,我觉得这本书就很好。围绕着冥王星是否应该降级这个问题,天文学界分出两大阵营,站在两大阵营身后的,是无数的天文爱好者,各个年龄段都有,科学之于人的启迪还是很重要的,文中引用了许多信件,有一部分是小学生写给泰森教授,或是抱怨,或是支持,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态度,我想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作为支持冥王星降级的泰森教授,无形承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压力,尤其是在他对面的一些极具分量人物,顶住压力是一方面,这种面对权威敢于挑战的态度和精神正是当下许多人所欠缺

  汤博作为坚决支持冥王星保留行星称号方阵营的领军人物,不需要开口,他身边就自行有一群拥护者,这一点很像武侠小说里的帮派结盟之后,推选出来的武林盟主,汤博就是一位盟主,但他领导江湖势力并不仅限于关注冥王星,他们借此可以做很多事,而冥王星,只是他们的一个招牌,这一点又像极了如今大行其道粉丝经济,催生出一系列偶像的衍生物

  而自始至终,冥王星自己却丝毫未受影响,冥王星还是冥王星,忽然有一种岁月苍凉无奈感,想起小时候面对星月苍穹感叹自己的渺小,我们今天所有的挣扎或者探索,还会有意义吗,似乎是有的吧。

  友邻@愚人阿痴 在广播里说: 日子天天过,我老去了,脚底下的土地头顶的太阳却和几十年前我连话都不会说的时候一样。它们的永恒,在暗暗嘲笑生命里的一切执着野心。啥都没有太大意义,在面对它们的时候。

  此刻,合上书本,我也有了这样的体悟,但不管怎样,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并连我们自己,都是有意义的,比如一点点思维改变,一点点对过往几十年根深蒂固的固有思维的怀疑,或者对从小接收灌输的知识的怀疑,都是一种意义。

  我对未知星空从小就有一种偏执的好奇,尽管长大之后并未从事天文学相关的工作,也没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反而越发对遥远的星际兴趣申请这本书也是这个原因,想多一点了解,结果也很满意,一定程度上涨了知识。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尽人皆知的哥白尼,一个人颠覆了千百年来整个人类的认知,虽然其人结局悲惨,却不影响后世对他的尊敬。我们的祖先也对星象有所研究,只是仿佛没好好利用古装剧里的钦天监,大约也就算天象研究者最高目标了吧。

  回到这本书,关于冥王星的降级命运,两大阵营的笔墨官司持续了很多年,本文作者虽然是在水落石出事情有了最终结果之后才写下了这些文字,多少有一点抱怨发牢骚意味在里面,但也不无成功者欣慰,只不过这些都不足消磨他对天文的热情,对科学的热忱。关于冥王星,今天的结果并非它的归宿,它依旧是我们所看到的一颗耀眼的星,名字只是个称谓,是渺小的人类给他强加的称呼,降级也好,保级也好,他从未离开我们的世界。最后说一下,书的封皮很好用,展开了贴在床头,妥妥的一张壁纸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四):一份可以冲击普利策奖的档案,被作者注水成了一本书——【豆瓣鉴书团】《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

  

不是科普,不是传记,而是新闻档案

众所周知,2006年,冥王星被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从行星队伍中“开除”了。

  这本书看标题简介可知,内容正是所谓冥王星“降级背后的真相”。所以,我猜测这是一本科普书,涉及太空探索和行星定义等内容。看中文标题,又觉得有可能是把冥王星假想成一个主角塑造写作方式近似传记。

  然而,等我开始阅读之后才发现,这可能是某个大牌记者为了写长篇通讯准备素材,然后落到了一个没有新闻素养的作者手里,生拼硬凑成了一本书。

  全书只讲了一件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投票剥夺冥王星行星地位是在2006年,而早在2000年,作者领导的一家天文馆在展厅中就已经把冥王星和八大行星分开展示,这一做法引起一场舆论风波,从那时直到2006年,作者都身居冥王星地位之争的风暴眼。

  全书摘录了大量媒体报道采访记录对话记录、信件、声明学术文章,还有与主题相关的诗歌歌词等。可以说,这是一份详实的新闻档案。

  只可惜,作者不是大牌记者,而是科普畅销书作家,这本书最终写成了四不像。说是科普书吧,没有什么知识体系;说是传记吧,我都不知道主角是冥王星还是作者;说是纪实作品吧,叙事又不够精彩;说是科学思考吧,深度明显不够……

  根据作者搜集的这么多材料,可以判断作者的叙述主线应该是天文馆展览引发的风波,穿插相关科学知识,以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投票为高潮,如果再能深入挖掘一下科学探索与民主关系、大众心理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家职业伦理等问题,那么这本书应该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实作品。当然,写好一本纪实作品的可能性不止一种,只可惜这本书哪一种都不是。作者有时沉浸在个人情绪中,尽管装出一副宠辱不惊、视虚名粪土的样子,但又掩饰不住胜利喜悦,当然也就没法冷静地思考一些更深刻东西

不会写没关系,您别注水啊

  题材很好,材料也很丰富,可惜没写好。没写好也就算了,您还注水,很多偏题的段落删除之后没有任何影响,为了凑字数也就那么放着。重复内容比比皆是,对天文馆布展的介绍、最终审定的行星定义标准出现了n次,估计大家没读完这本书都先背熟了。

  说起注水,作者还塞进了他在其他作品中写过的内容,比如差一点用乔治国王命名天王星、天王星卫星以莎翁笔下人物命名、新发现元素以行星命名、地球摸起来比台球光滑等等。如果你读过作者的《写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你一定对这些内容记忆犹新

一梗两用

  虽然《忙碌者》英文版出版时间为2017年,晚于本书英文版的2007年,但《忙碌者》是作者2006年一部宇宙史科普书的缩写本。也就是说,这些内容先出现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作者在讲述冥王星时将其强行植入。我不是说这些知识和冥王星一点关系没有,但通常来讲,这些内容可以不写——非要写的话麻烦您放在注释里,毕竟和主题关系不大。

泰森三部作品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出版时间

  顺便说一句,泰森是个高产作家,作品远远不止这三部。那本《写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虽然本身就是缩写本,但后来又被作者缩写成了《写给年轻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 for Young People in a Hurry),看出作者是什么路子了吧?

  总之,如果一个资深记者为了写一篇1万字的稿子,他/她可能要准备20万字的材料,但最终还是只会写出1万字的报道。但你非要用这20万字的材料写成20万字的书,那结果可想而知

  话说回来,本书英文版书名就叫The Pluto Files,副标题才叫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s Favorite Planet,说明作者还是诚实的——满纸的信件、新闻报道、引语、电子邮件,作者自己的文字估计也就占了一半,怎么看怎么像档案集。中文版却直接取名“沉浮记”,不知是中国读者比美国读者好忽悠,还是出版方认为中国读者比美国读者好忽悠。

作者写残了,译者来挽救

  前面说了,这是一本纪实性质的非虚构作品,出版时间为2007年。彼时冥王星刚刚被“降级”,本书有明显“蹭热度”、“跟热点”的动机——当然,纪实类作品蹭热度也实属正常。问题在于,冥王星“降级”如今已成过去时,教科书早就改成了八大行星,这样一本书此时引进国内,照常理只能当成历史纪实类题材营销了。可惜这是一本写残了的纪实作品。于是出版方只好加入了“新视野号”的最新探测成果,算是增加一些卖点

  我这里想给译者点赞,因为这本书如果说有什么亮点,那几乎都是译者的功劳,与作者没啥关系。

  先说翻译工作。我点赞不是因为译得好,因为这篇文章的难度和科普新闻差不多,虽然涉及少量人文领域的知识,在译者专业范围之外,但只要认真查找也都不难。译者可贵之处在于工作细致,大量的“译者注”给读者减轻了很多麻烦。要知道,译者注可不是那么好写的。有些注是“注释”,相当于在专家和读者之间架起桥梁。有些注是“注意”,比如有关汤博在下午4点发现冥王星的注释。如果没有这一条注释,普通读者很可能看不出这一句的蹊跷。只有专业译者才会注意其中的问题——天文观测都是在夜间进行,汤博怎么会在下午发现新行星?作者原文是不是写错了?译者十分负责,经过查证发现,汤博是通过比对夜间拍摄的照片发现冥王星的。译者如此认真,必须点赞。

  再说补充内容。原作出版于2007年,是为了蹭冥王星降级的热点,而近十年人类最重要的太空观测活动之一就是“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首次近距离观测这颗昔日的第九大行星。译者在后记中补充了最新的观测成果,增加了本书的科普内容。虽然原著是偏向纪实风格的,但鉴于这部纪实作品写得实在不咋地(在Goodreads上的评分是作者主要畅销作品中最低的),往科普方向掰一掰或许更讨读者的喜欢吧。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

  首先感谢豆瓣读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赠书~

  这个装帧真的是很特别!从整本书的装帧设计还有里面译者的译作、标注我可以感受到这本书是用心做出来的!(至于内容如何那是作者的事了)

  惯例先拆掉外封皮突然摸到一个东西翻过来才发现有个3D眼镜以及封皮背面的世界~腰封上那张爱心“萌王星”照片应该很多人都很眼熟了,我第一次大概是15年在wb热搜上看见的,还记得当时就有很多特别“煽情”(没有贬义的意思)的评论以及右下那张“拟人化”的画,实在是惹人怜爱,在这之后大概很多人心里都对冥王星这颗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星球又多了一分特别的情感吧~

  哦对了悄咪咪说一下我之前看见有人吐槽这种腰封连着外封皮的设计说腰封丢都丢不掉,我本人是属于爱书爱到腰封都会小心收着所以不是很care_(:з」∠)_,如果很介意的话其实反着折进去就好啦……

  翻开书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拿着3D眼镜看啊看~效果还是很不错哒~翻的时候看见书里有很多小朋友的来信还特意找人抄了一下中文版,真的是觉得特别用心可爱哈哈哈~书旁边的索引也很特别~真的从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做这本书时的满满诚意~

  接下来就是关于内容的零碎感想啦~

  这本书从发现冥王星的历史一直讲到它被除名以及现如今的研究状况,可谓是讲述了关于冥王星的“前世今生”,中间作者也提到了他因冥王星曾遭受的持续数年的种种非议,也是让我心疼又敬佩。然而没想到的是,看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发生在冥王星上这些“戏剧性”事件,而是这其中许多的“冥冥之中”,比如这过程中取的许多名字都是有很微妙的联系的,甚至比如“9”这个数字对我来说,就是极其特别的存在,9一直就是我最喜欢的数字,而这本书的主角冥王星,是与9有关系的,于是可能这注定了一开始冥王星就对我也有种特别的吸引力吧。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看天文相关的东西,喜欢幻想,那时候我只知道百度百科这一个可以比较系统全面地看资料的途径,我可以打开百度百科看这些东西一看看一天,因为一个词条里面又可以点开很多词条,小孩子总是好奇心爆棚,我从太阳系看到银河系,看黑洞,看平行宇宙,看一些相关的悖论……真的是非常沉迷……(所以我也自然而然从小就爱上了科幻小说…)后来高中一度还沉迷于space engine这个软件,幻想自己星际旅行随缘挑颗星球降落考察,还记得当时高考完我就沉迷于这个软件把遨游宇宙当做我自己的高中毕业旅行_(:з」∠)_

  不知为什么看完这本书有一点感慨,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冥王星是还在九大行星里的,当时经常到一个姐姐家玩儿,她的地理课本上一开始就是讲太阳系好像,记忆很模糊,但我也模糊地记得我对那里很感兴趣我就让那个姐姐给我讲讲。等到我长大到地理课上到这些内容时,就已经变成了“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感觉像是见证了一小节历史的改变一样微妙的感觉~

  我想,或许冥王星是太阳系里除了太阳月球地球外,人类寄予最多人类情感的星球了吧?有很多人对冥王星有特别的喜爱之情,还有许多为冥王星创作的艺术作品,将它拟人写进歌里,还联想到了圣克里斯托弗,真的是很佩服大家的脑洞,除名之后,还有人甚至举办了一场“冥王星的葬礼”……然而人们为冥王星做了这么多事,事实却如书一开始讲到的,冥王星从被列为行星到被降级为矮行星,其本身并无改变,大小没改变轨道没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而已。科学从来不是靠民主投票决定的,作者本人也非常坚定这一点,在外界争议纷纷时他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让步,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质疑是很正常的,能够接受质疑并坚定自己也是值得鼓励的,这让我不禁想到之前毕业答辩时,提前被千叮咛万嘱咐尽量不要解释不要反驳,要不老师就会把你怼到哭,反正老师说啥你都嗯嗯、这点我确实做的不好、我之后会修改的balabala……很多高校的答辩说白了我觉得其实就是要答而不辩,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个现象,当然也有那种鼓励学生维护自己研究结果并且觉得这也是做学术的人需要具备的素质的老师,可惜太少太少。还是感恩我答辩时老师们没咋怼我,否则按照我的性格如果是我比较自信的地方我肯定就像作者一样坚定我是不会让步的。。。(以前上课的时候经常质疑老师,有一次小心谨慎再三斟酌以极其礼貌的言辞向老师提出质疑后(确实是老师的失误)被针对得好惨,说多了都是泪,所以以后都只憋在心里了…可能对于这种老师,学生提出质疑就是一件冒犯ta的事了…还好系里也有特别认真接受质疑 肯听学生意见的好老师T^T)好吧好像有点跑偏了,总之,我始终觉得,经过理性思考后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才能叫“执着”,这份执着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只接受自己想接受的,那叫“固执”,是无益且或许会有害的。做学术研究的,还是最好不要像后者吧。(当时许多希望维护冥王星地位的民众在我看来也是后者吧…)

  从隐约观测到“冥王星”,其他卫星,再到慢慢能够看见它们比较清晰的照片,也是人类在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探索宇宙奥秘的证明,之前公布的黑洞照片看起来非常模糊,然而能够捕捉到黑洞的照片本身已是不易。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避免的,我们不知不觉总会对自然赋予人类意志,好像让理性与感性并存,我们对于冥王星的各种感情,或许也是人类心系自然的一种证明。读完译者后记后感慨原来我与译者的想法很相近,我们探索太阳系探索宇宙或许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成本,公众和青少年的兴趣就是最大的社会需求,而促使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的,或许最初正是单纯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未知的好奇心,每一次的科学探索所引起的公众热议都是有意义的,它们会一笔一划书写进我们人类的历史里、记忆里。这样想来,或许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虽然在我这个年纪看来内容确实算是比较浅了……但还是get到了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而且也确实让我人静下心来去想自己应当如何客观理智地去思考一件事,反思了一下自己过往对科学所报以的态度,还想了想被老师搞针对那件事,我觉得果然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敢提出质疑的人,只是提出质疑之前要更加审慎,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承受得住质疑的人吧。

  嗯,总之想了想我觉得还是更推荐青少年阅读这本书吧……当然对冥王星有特别情怀的成年人(比如我_(:з」∠)_)也是可以看一看放松心情的……如果追求严肃正经大信息量的话就不推荐这本书啦。

  最后感慨一下,本理工女觉得果然科学才是最浪漫的!!冥王星就是我感受到的其中一份浪漫~

  tw 我真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典型了……昨晚这本书看了一半睡了然后就做了一个关于宇宙的梦,大概是和几位队友开着飞船穿越虫洞到某个遥远星球上探险……希望有机会可以继续梦见后续就好了……科学家们在现实里探索宇宙,我就在自己的梦境里探索宇宙啦。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冥王星不再是行星”之思

  当我按照惯例把腰封扯下来准备丢掉的时候,差点把封面撕坏了。因为这是一个假腰封,实际上封面整体是一副太阳系天体图,内含一个红蓝3D滤镜。

  红蓝3D效果的原理也很简单:绘制两幅能够配合呈现深度的图像,一幅保存为红色,一幅保存为蓝(青)色,再把两幅图像合二为一(互补色不会互相干扰对方的图像);在通过滤镜看图时,一只眼睛只看到红色的图像,一只眼睛只看到蓝(青)色的图像,这样就等于从非常接近的观看距离上看到了不同的两幅图像(视差),从而大脑把它理解为立体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本书从一开始就暗示了——是我们身为人类的理解,而不是真实。

  《冥王星沉浮记》主要通过各类档案材料和作者身为当事人的回忆,展现了随着柯伊伯带的发现,冥王星“行星”地位不稳,最终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一项决议中被开除“行星”藉的始末,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影响。

  作者提到:“冥王星虽然被剥夺了行星地位,降级为矮行星,但实际上,冥王星在太阳系中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冥王星究竟是不是行星,只是人类看待它的方式而已,这对冥王星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当然,作为对比的是:“新墨西哥州议会认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很不公正,他们侮辱了冥王星,也连带侮辱了伟大的新墨西哥州。”

  作者在这里显然是暗戳戳地说:你们看啊,反对冥王星降级的人都不懂科学,也懒得懂。不过,无论是对于科学家还是民众来说,分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彗星和小行星专家,埃亨早就在辩论中指出:“分类的目的是希望找出同类的共同点,据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是怎样运作的,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因此,确定冥王星的分类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它的运动和演化。”

  从根本上讲,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我们首先从身体出发,分类各种事物:颜色被分开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空间变得不同(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亲疏有别(五服、朋友、陌生人)……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划入某一群体,把某些人排斥出这一群体,从而建立对内的认同、团结和对外的疏离、敌对,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途径。

  对于科学来说,正确的分类可以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当我们说“同一类”的时候我们偷偷地假设了这些作为不同个体的东西具有某些共同性质,并且运用这些共同性质来实现目标。如果A和B都是人,那么我们研究了A的循环系统,就可以默认B的循环系统和A差不多,一般来说不用再专门研究B甚至CDEFG了。这就大大节省了研究时间。可是如果H这个人有一种罕见的先天心脏异常,那么尽管他们都是人,却必须把H划到一个“心脏异常”的子类别中去。更进一步的,如果J不光心脏,而且大脑、手脚、呼吸系统也和ABCDEFG不同,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怀疑J还是不是人类了。

  同样的,冥王星的大小、轨道和物质组成等特征都十分不同于其他行星,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把它留在行星这个分类里呢?这样是不是削弱了分类“方便运用同类的共同性质”这个特性,反而使得分类无效了呢?

  反对力量主要由内外势力构成。

  科学界内部反对力量的成因不外乎这么几个:1.搞冥王星研究的人需要这个名头来搞经费。2.由于冥王星而成名的人需要维护自己的名誉。3.不搞行星或者柯伊伯带研究,但对作为行星的冥王星形象怀有好感。

  科学界外部反对力量的原因……花样太多说不清楚。不过大体不外乎:1.习惯,学校教了这么多年,干嘛要改啊。2.喜欢作为行星的冥王星形象。3.其他复杂多样的利益相关(比如出来搞笑的州议会…)。

  一定要把冥王星规定成行星也不是不可以,不过看起来很难既严谨又令人满意——按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行星定义委员会产生的第一份儿定义,冥王星就是行星,当然,如此同时谷神星、阋神星甚至冥卫一都变成了行星。这就十分不“令人满意”。

  “满意”涉及的是一种社会民众的评价,这一评价基于集体想象所构造的标准。比如说,我们大家都觉得太阳系里的星星们是可爱的、萌萌哒。“新视野号”去了拍照回来一看,还真萌萌哒(这些全都是人类的集体想象,冥王星又不在乎什么心形的)——所以我们很满意。

  然而,冥王星的发现象征着美国人的自豪感:“是世界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重要标志。”在美国人民的想象里,冥王星总是以行星的形象出现的,而且是人类发现的最后一个行星,这一殊荣标志着美国的崛起。你要说还有10、11、12个行星就十分糟糕了。 更糟糕的是,冥王星不算行星也就罢了,居然还成了“矮行星”,那我美国是不是干脆也叫作“矮美国”好了?无怪乎某些人说把冥王星定义为“矮行星”是“侮辱性”的。

  科学的定义是一回事儿;社会的需求是另一回事。那怎么办呢?斩草除根,从源头下手,改小学教材、修教学大纲。严密的理性论证,并不能超越于人民的感情之上。但是,人民的感情乃是塑造出来的。科学诚然是一个独裁者,它有着至高的裁断——经验和理性,并希望通过这一裁断而达致于真。在古典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这似乎反而回到了善。如果能从“真”出发来教育人民,又有什么不好呢?

  麻烦在于,科学并不承诺彻底的、绝对的真。而是在“敢于批判、质疑、挑战成规,坚持努力探索”的精神下通过反思自己来取得发展。而这,恰好是人民无法接受的。诚如德勒兹所说:

  哲学、科学和艺术都要求我们撕破天穹。而这并不符合人类生活需要方便、简单、熟悉的习惯,两者发生冲突,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科学由其面向自然界的真实效力而获得了无穷伟力,而社会呢?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固执保守了。

  附一些小知识:

  行星:1.在绕太阳轨道上运行,2.质量足够大,使其自身引力大于固体应力,从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状态(外形接近球体),3.清空了自身运行的轨道(冥王星无法清空其轨道,故不是行星)。

  矮行星:1.在绕太阳轨道上运行,2.质量足够大,使其自身引力大于固体应力,从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状态(外形接近球体),3.无法清空自身运行的轨道,4.不是卫星。

  除卫星外其他绕太阳运行的天体,都归为“太阳系小天体”。

  冥王星表面主要由氮冰、甲烷冰和水冰组成。这些冰颜色浅,反射率高,因此冥王星整体看起来比较明亮。其心形平原主要由氮冰组成,有少量固态甲烷和一氧化碳。

  冥王星直径约2377千米,为地球直径的18.6%。但其质量仅为地球的0.2%,体积为0.6%。体积大而密度较小。有五颗已知的天然卫星。冥卫一直径约1212千米,是冥王星的51%。

  20000号小行星伐楼那,估计直径900千米。28978号小行星伊克西翁。50000号小行星夸奥尔,直径约1300千米。90377号小行星,赛德娜,太阳系内已知的最遥远天体。136199号小行星,阋神星,质量大于冥王星,体积略小于冥王星。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主要由岩石组成。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有行星环,自转速度快,主要由气体组成。冥王星两者皆不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冥王星沉浮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