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单》是一部由黄朝亮执导,郑人硕 / 胡宇威 / 黄瀞怡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单》观后感(一):書包裡的秘密
来自阿美族歌手郭明龙《書包裡的秘密》
郭明龍,阿美族人,在台東,人稱「龍哥」,外號「後山吉他之神」,從小行動不便,於是不小心和吉他開始談起戀愛,他以獨有且無可模仿的自在打絃法,每個快樂的即興裡早有舞步與和聲。
http://t.cn/AiQMfdgV
《寒单》观后感(二):道教的涂炭斋。居然没人提到
台湾第一大宗教是道教
去看看道教史
炸寒单,人为什么要这样
这是学术论题
总之就是看道教史
那么多人说来说去
都是文青屁话
还有说演技的
你看到杨贵媚
却看不到陆奕静
那讲啥子台湾电影嘛
林正昆,黄明义,他们两个人都出身寒苦,是穷到连鬼都怕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小镇上。 他们都渴望逃离这里,去寻找自己心中想过的日子,忘记自己恨的人,变成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 可事情总是愿违的,一次出自嫉妒的举动,让几个人的生活轨迹都砸到易碎。 萱萱走了,苏奈来了,林正昆留下了,黄眀义离开了。 不错的小众台影,郑人硕演得不错,从一开始的玩世不恭到残疾后的毒虫再到最后的一报还一报,当一百万的鞭炮在林正昆身旁炸开,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每个人都放下了沉重的书包,将秘密洒在空中,随风而去。 就像庙祝说的: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寒单》观后感(四):沉沦或救赎
台湾电影最喜欢的:民俗的背景下讲一个带点励志的爱情故事,加点喜剧元素。这个片子不同在于喜剧拿掉,还加入了一点悬疑,而后段的剧情则开始压抑化。简单说就是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三角错”,再插了个黄瀞怡进来。
这个“寒单”(做肉身)有点像傩戏。湛江有在赤裸上身的师傅插荆条的游神仪式,还有舞人龙,我在广州南海神庙的波罗诞上见过。少数民族的上刀山也类似这种。
做肉身不能近女色。让人想到了足球,有教练在比赛前要球员禁欲,认为性爱影响状态,但有的教练则欢迎球员带着伴侣参加世界杯,认为愉悦和谐的性爱有利于球员心情(如同吃了兴奋剂)可助力发挥。
拆迁。台湾的电影之前已经有过好几部涉及拆迁的。
黄瀞怡怒向胡宇威扔炮仗这个,想到了《八月照相馆》,沈银河冲照相馆的橱窗丢石头。
水塔。一下想到了《三傻大闹好莱坞》。之前一部台湾片也有水塔,好像也是郑人硕主演。
郑人硕真是台湾电影的担当了。
关于青春无悔,有位青年写下:年少无知,年少轻狂,是啊,这是青春。奋不顾身,不计后果,是啊,这也是青春。没心没肺,敢于大声喊出梦想,是啊,这也是青春。是啊,青春的故事很长,青春的定义很多,青春的主角不定。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无关他人,无关人情世故,无关所谓冷潮热讽,只是我们更好的青春。
或者是某位秃头油腻大汉,喝多了,码出的上述酒话——没关系,我们年轻的时候或多或少也都是这么的荷尔蒙乱飞。长大了,回头看看,我擦,什么二逼玩意儿。
例如《寒单》,简单说就是两个青年人等,年少不知轻重,惹下大祸,纵然用自我惩罚、心理赎罪,最终很难迈过那道坎。宝岛电影有种林语堂式的细腻,这个电影就把这个青春有悔的小故事讲述的挺精彩。
年少无知则无能,很多基本现实问题都没有能力解决甚或平复;年少轻狂则盲动,敏感、自卑、失控而轻易失去;不计后果则被反噬,没心没肺则伤人伤己,无关他人不过是没有责任心,无关人情世故只是给自己逃跑留下的后路——青春不长,只不过是有较长的余生去偿还青春的债。
从这个角度上看,《寒单》是一个反青春电影,炸寒单的烟火隐喻着青春,看似绚丽、酷帅,其实危机四伏,伤痛切肤、心痛自知。
肯定会有少年嘴硬——这也很好啊,起码我一时爽了,甚至说伤痛也是一个宝贵的人生经历耐。好吧,“命运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片子也是这么安慰的,你玩得起就好。至于我,如果青春再来一次,我会告诉自己:可以去做想做的但不要缺了该做的;可以去尝试多样的但做过什么最终都要自己负责;可以不计较得失但自己一定要记住,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
《寒单》观后感(六):冲动的错误能救赎么?片尾带着萱萱骨灰离开的阿义给了答案。
如果可以重来,你是不是宁愿恨那个人,也不要变成恨自己。——如果电影是关于救赎的,那很成功了,顺带还把民俗加进去了。
电影1小时45分钟,阿义储水罐游泳的画面,让他也想了一夜,画面里的萤火虫也好漂亮。
真相大白的第二天,阿义就卖了回收站,打斗的过程中,阿义说了一句错误的台词“把我从鬼变成人你很开心是不是?”。
临走前,阿义还回到老宅,拜了拜父母。也给前来求情的阿昆妈回跪了。这三年的转变也是能看出来的。
——————
如果是从情感转变的剧情看,前面的铺垫,一件是校园霸凌,一个是春风店外的嘲讽,一个是萱萱的争夺,少了点阿昆爱情观错误观点的影像,关于爱情观也是救赎的一部分呀。
事故的调查加一句无故失火就好了,这样就把一个人的秘密给凸出了。后面的《书包》插曲也不会显得太突兀。
事故之后,阿昆的后悔并没有大篇幅的表现,对后面的自我救赎动因表达不足。
倒是阿义的篇章比较多,且自然,从开篇的卖毒到事故之后的自吸。失去了当肉身的资格,盗取电缆,败家,直到母亲在自己面前上吊,这一切都是从痛失我爱,手指残疾开始的。
后面两个人的互相救赎,好像又跑题到创业题材了,还加入了黑道老大的戏份,顺带着又在春风小店里加入了爱情,还加入了两场两个人的对手戏。眼看着剧情没别处可以舒展了,就拿出了生日当天的录音带(录音带的暗线还是表现的比较暗,再加点镜头,悬念就深刻了),让阿昆面对以前两个人的爱情,引出真相。
“搞不懂你哪一点比我好”,这句台词,由于前期没有剧情根基,就显得突兀。
整部电影的节奏失手前稍显短(三个人的矛盾显得少),失手后加入的镜头虽然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但和前面的剧情割裂比较大,给人一种跑题的感觉。不过整体剧情还是比较顺畅的,要是后半段把剧情剪的再干脆点,去掉几个无关的镜头,改善下情感转变的细腻程度,再配上结尾的配乐画面,就好啦。
《寒单》观后感(七):事实证明,不要在背后说人家坏话,你以为对方真的聋么?
首先,“炮炸寒单爷”这种习俗还让人蛮难接受的,毕竟危险系数很高,但查了下资料,炸寒单也有“浪子回头”的寓意,这也不难理解阿昆为什么连续几年都去当肉身寒单爷,可能是真的想借这个仪式来消除自身的孽障吧~
感觉从头至尾,阿昆并没有把阿义当做真正的兄弟,无论是将阿义从鬼变成人,还是后期的总是义字当先,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求自己一个心安理得。死人没办法感知,只能在活着的人身上寻找慰藉。
他帮助阿义,不过是为了救赎自己。
其实也不难理解,他当初为什么想要炸死阿义,论身份、地位,其实两人并无本质差别,而论人格、人品,阿昆的确有自己的骄傲,即使一直穿母亲捡来的衣服也从未吭声,被骂“收破烂的”也这样一直隐忍。他是模范生也是孝子,但唯独在爱情面前有些胆小和自卑。
所以他无法接受心中的“白月光”爱上了这个一直羞辱他多年的“混混”,他的不甘随着萱萱追随阿义的身影而渐变成憎恨。
误杀掉萱萱会成为他一辈子的罪,而他赎罪的方式就是将沉沦在地狱里的阿义解救出来。
“如果我们真的是朋友就好了……”而阿义呢,被炸成残疾,也算是为他之前的言行在付出代价,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被人羞辱,年少时所犯的错都演变成报应以另一种形式归来。总要感同身受一次,他才会将心比心地了解自己曾经有多烂。
两个人不过是凑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救赎,也许有过片刻的释怀,但萱萱的死亡终究是两个人无法逾越的鸿沟。
“炸完这100万的鞭炮,我们就两清了……鞭炮会放完,人情也能够扯平,但这中间付出的代价有多沉重大概只有他们内心清楚明了。
不过试想一下,如果他们的成长过程没那么悲惨,彼此人格中没那么多缺失,总觉得,即使爱上同一个女孩,也会成为朋友,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只能靠自己的共同觉悟也足以让他们惺惺相惜了吧……
《寒单》观后感(八):最近看过的最好的社会题材影片,愧疚真的可以弥补吗
电影看的多了,就会更加注重影片的情节和故事内容,特别是小人物的喜怒悲欢,他们为了生活苦苦挣扎,竟然能看出那么点感同身受。人生在世,哪有那么容易。今天要看的是一部剧情电影《寒单》,2019年初在台湾上映,片长125分钟,豆瓣评分7.6。其实听这个名字有些陌生,甚至有点不想看,看了之后觉得还好没有错过这个有点悲伤的故事。寒单又称为寒单爷,在《再乞休致疏》曾有过记载:“念臣发迹寒单,赋才謭劣,仰承先帝顾托之重,祗荷皇上眷遇之隆,分当捐身”。台东地区每年有“炸寒单”的习俗,由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站在众人抬着的娇子上,充当寒单爷的肉身,周围人就将爆竹扔向他,意在祈福、赎罪。影片的男主角之一阿义是个混混,一直充当寒单爷的肉身,而另一个男主角正昆是个即将成为老师的学生,他们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阿义只有阿嬷,正昆只有妈妈,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喜欢在台北工作的萱萱,不同的是,萱萱和阿义两情相悦,只是把正昆当成好朋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炸寒单”,正昆因妒成恨想要炸死阿义,却意外炸死了萱萱。这件事改变了阿义和正昆的命运,阿义从此一蹶不振,少了几根手指,染上了毒瘾,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正昆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悔恨吧,为了感受那种痛苦,以后的每一年都充当寒单爷的肉身,向萱萱赎罪,吸过的烟也直接在手臂上按灭,就像他说的,如果可以重来的话,宁愿恨一个人。两个人正式开始相处是从阿义的阿嬷上吊自尽开始的,阿义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和依靠,为了把阿义变成正常人,正昆放弃了当老师的机会,做起了废品回收厂,取名叫昆义回收厂,将阿义所在屋子里戒毒。好转后的阿义对正昆很是感激,不仅给他工作和一个家,更多的是给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后来的两个人,一个怀着愧疚、一个怀着感激,成了兄弟,一起工作,一起玩笑,为彼此出头。可是两个人中间始终夹着一个萱萱,正昆原来不理解为什么萱萱为什么要喜欢阿义,以为只是一个小混混把好孩子给带坏了,后来听了萱萱的磁带发现,他们是真心相爱的。影片的结局有点难过,阿义知道了真相,带着萱萱的骨灰去了台北,那个和萱萱早就约定好了的地方,而正昆也在台东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有了需要保护的人。影片最大的看点其实就是两个大男孩之间的相处,正昆既希望阿义知道真相,又希望他不知道,可是当阿义说要放100万的爆竹炸他的时候,他也义无反顾的充当了肉身,这是他这么多年心里的结,等到一切结束的时候,他终于完成了自我救赎,放过了自己。
古龙的《流星蝴蝶剑》有一句:人们若懂得像宽恕自己一样去宽恕别人,这世界一定更可爱得多。
可惜,大多数需要宽恕的世界都不怎么可爱,人类有自私的基因,人性总是很容易为自己的过失开脱,又握紧别人的罪恶不放。
宽恕是《寒单》贯穿始终的主题,电影没有丝毫惺惺作态的说教。真正的奸恶之徒是游离在宽恕之域之外的,有资格谈宽恕的人,是不是值得宽恕和被宽恕,构成了它的吸引力。
电影的主线始于一个失控的报复,失控本身很幸运或者很不幸地,被混乱所掩盖。但我们都清楚,没有道破的真相,就像挂在墙上的枪,迟早要射出致命的一击。
电影把那次射击延迟,把他和他丢进那个把人变成野兽,或者说是释放出人内心野兽的世界,那个头顶烈日灼烤却仿佛屏蔽了一切希望之光的世界,让他为了宽恕自己,用近乎自毁的方式积攒着理由。
我们看着他就那么不离不弃,就那么两肋插刀,就那么歃血为盟,终于跟另一个他胆肝相照,互相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然后一遍遍抛出那个问题,或者对电影来说,悬念:这一切,够不够换一个宽恕?不是宽恕自己,而是宽恕别人的那种宽恕?
终于,灵魂黑暗时刻如约而至,或许有人觉得,假如换一种更磊落的揭晓方式,后果可能截然不同。这当然是个天真的幻想。
让另一个他怒火中烧的,不是他做了什么,隐瞒了什么,也不是他弥补的够不够,而是他做这一切竟然另有目的。
我们总是希望有一种高贵的东西值得无条件信任,无法接受崇高的背后是一颗赎罪的灵魂,无法接受巨大的牺牲发自卑微的动机。那种高贵的破碎会撕碎理智。
但那毕竟是许许多多的血泪和牺牲,是许许多多原本绝不能再体会的欢乐,是没有他就没有那一切的许许多多。于是要最后一次诉诸、求助寒单,最至关重要的一次。
电影一开头就浓墨重彩科普了寒单的意义,中途也不断为它的郑重留足时间,这一发源自大陆又在台湾开花的仪式,有着璀璨炽烈的外观。演员赤身裸体抵御周身炸裂的爆竹,还借助电脑特效来强化皮开肉绽的痛楚。
残酷的民俗会让胆小者不敢直视,但正因为残酷,所以有主持人间公道的威信,有救赎罪恶的功效。这符合人对自然和神祗的想象,总是一触碰就惊心动魄,总是要考验肉体的承受极限。
以民俗(或者任何文化遗产)为创作出发点拍一个商业片是危险的,一是容易沦为记录和展示,二是容易迷失在故事本身。
庆幸且难得的是,在《寒单》里,这两件事都没有发生。
《寒单》观后感(十):人生“寒”冷孤“单”,但人生总还要过下去
一个“寒冷孤单”的故事《寒单》,背后交织的是人生中的温暖关系。
“爱的颜色掉落,故事还没结束你就走。”电影的主题曲梁静茹的《想都没想过》中的这一句歌词阐述了故事的起源,在台东,有这样一种民俗,正月十五炮炸寒单爷,正所谓“心牢不破,罪孽不赎”,“炸寒单”便是一种救赎、还愿和祈福。肉身寒单阿义(郑人硕 饰)站在神轿上接受信徒的鞭炮轰炸,前来看望的女友萱萱却“意外”被成堆的鞭炮炸死,这一天是阿义的生日,手捧着女友萱萱送来的礼物,斯人却已逝。这种失去爱情的滋味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原本就混社会的阿义因为这样的打击更加堕落。
正昆(胡宇威 饰)一直暗恋萱萱,作为这件悲惨事件的“旁观者”,他自知自己难辞其咎。看着日渐堕落的阿义,他心中的愧疚让他不忍继续观望,放弃了成为教师机会的正昆用尽力气想要把阿义拉离地狱的深渊。
故事中阿义和正昆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线颇值得玩味。
阿义从肉身寒单到江湖小混混到备受打击后更加堕落,而后在得到正昆救助后成为了好青年,努力与正昆共同经营“昆仪回收场”;正昆上学时作为一个学霸,原本可以当上教师,却因为要拯救阿义,继承了家业依然是经营回收场的底层工作,并替代阿义成为了肉身寒单。两个人物几乎是产生了黑白颠倒的变化,是极具反差的,每个人都没能按照自己原本的人生路径发展,可以说是不学无术的阿义摇身一变成为了正经人,而正经人正昆却因为生活的驱使变成了一个有点儿“黑化”的人物,这里的“黑化”并非指坏人,而是懦弱的正昆蜕变成勇敢的正昆的过程。
片中无论是林正昆的扮演者胡宇威,还是黄明义的扮演者郑人硕,两位年轻人都是年轻演员,却都贡献出了非凡的演技。两个人把片中人物的角色反差感用一种姿态分明的演技演绎了出来,据来到现场的郑人硕介绍,自己为了感知片中自己的人物状态,做过的功课还包含与听障人士作交流,学着模仿他们的神情与动作,努力揣摩听障人士应有的状态;以及日常喝很多酒,彻夜不睡觉,为了感知片中的人物心理,基于这些,也因此成就了片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黄明义。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人生经历对于人的命运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二手玫瑰在《命运》中的歌词是“日子一天天不会总是阳光灿烂,岁月一年年收获比醋还酸,幸福像在天上磨磨唧唧不下凡,花花绿绿的危险时刻就在你身边。”几句接地气的精辟歌词似乎已经道破了人的命运大抵如此。无论是片中的萱萱、正昆还是阿义,都没办法不接受命运的改变。但好在活着的正昆和阿义依然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脚踏实地并刻苦努力的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说虽然电影讲述的是关于寒冷孤单的故事,可背后两兄弟之间的情谊的温暖的。他们互相改变、互相扶持和互相成就展现了年轻人的无限可能,只要想改变,人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因此故事的结尾,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了,他们之间搀扶的那段日子,已经是对他们而言最好的日子了,即使最后正昆说出了那并非是一场“意外”,他当时也并非只是“旁观者”,这些无法挽回的过去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在这部电影的见面会上,导演黄朝亮所言,他筹备这部电影作品5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两岸民俗文化,为的就是想给观众呈现台湾底层小人物的故事,而片中这两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的确让观众看到了普通人生活的艰难和想要努力生活的状态。
人生寒冷孤单,但人生总还要过下去。这可能是电影最想要表达的一种生存现状。电影中的最后,阿义踏上了那列火车,他独自一人去缅怀爱情、缅怀过去,去体验7个小时的火车到底有多长,这种情感的追忆作为电影最终的结局,是最美妙最令人动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