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网红视频致14岁女孩丧命引争议:到底谁在吃人血馒头?
日期:2019-09-17 10:45:08 作者:书单君 来源:书单 阅读:

网红视频致14岁女孩丧命引争议:到底谁在吃人血馒头?

  前几天一条微博被几次推上热搜

  14岁女孩模仿网络视频,用酒精易拉罐爆米花,重度烧伤不幸离世

  新闻报道的当天,短视网红办公室小野”成为了众矢之的,几千名网友跑到她的微博下评论

  “人血馒头好吃吗”,“看到大家都在骂你,我就放心了”,“你应该给人姑娘偿命去”……

  时隔几日,办公室小野发布微博长文回应,说女孩的意外绝不是模仿她的视频,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配合调查

  社交网络确实很魔幻,一夜间,网络舆论惊天逆转”,网友们又跑去骂女孩的父亲为了获得赔偿碰瓷小野,吃人血馒头。

  就这样,持不同意见的网友,挥舞着“正义大旗厮杀在一起,唉,真是万物皆可馒头。

  在这场悲剧里,若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恐怕都是偏激的。

  书单君一直在关注这条新闻的进展,这期间不仅为烧伤身亡的女孩感到悲伤,还感到烦躁恐惧,这种感觉已经纠缠了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样感受——难以承受网络上的那股戾气

  今天,书单君想和大家聊聊社交网络上这股看似毫无来由的戾气,它比键盘侠更普遍,也更令人糟心。

道德一旦沦为虚伪,就是最下流

  如今的社交网络,可能是道德标准最高地方

  前段时间钢琴家朗朗在机场没帮妻子行李上了热搜,这样一件小事,微博的评论竟然高达4.4万,简直匪夷所思

  再看看网友都是怎么说的:“他怀孕了?”,“感觉这个男的好装”,“这婚姻长久不了”…….最后甚至上升到“女权”和“迫害男性”的高度上。

  吓得朗朗赶紧发条微博表态,以后多帮老婆提些行李。

  这还不够,微博发出后,网友们继续在评论区教朗朗怎么做人:什么叫“帮”啊……那里面没有你的行李吗?

  在他们看来,这事儿就跟平时谴责没有搀扶行动不便老人一样,不能坐视不管

  有人会问,朗朗不帮老婆提行李就是不对,怎么了,说不得吗?!

  书单君想说,谁也没有权力凭借几张照片评判别人的品德和婚姻。

  这些“正义”的道德标兵和微博教育家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现实生活中经不经得起这种道德标准的考验,或许不过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罢了。

  用道德来评判所有事物,听起来很合理,实则不然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名著,那么包法利夫人婚外情伤风败俗的,茨威格写《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是丑化贬低女性,《源氏物语》更是一本“渣男实录”……按照道德小标兵的评判标准,都应该封杀。

  这看似极端,其实很普遍,书单君就遇到过。

  今年春节《疯狂外星人》上映期间,我们发过一篇关于导演宁浩的文章推送发出没两分钟,就有人留言说:

  呵呵,这种拍两部片就以为自己聪明到可以把观众当猴耍的导演,可以彻底拉黑了。ps,脏话也太多了吧,我前面还有小孩跟着学。

  骂脏话不道德,但在这部电影中,却是出自某个特定的角色之口,这个读者朋友所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影视剧分级制度解决

  文艺作品展现的不是这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告诉我们这世界真实存在样子,它具有各种可能性

  书单君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这个世界,因为那感觉真的很棒——彰显了自己大爱无私的样子,和一种万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姿态

  但是,一个人崇高,不是通过评判别人来体现的,《编辑部故事》里说的好,道德一旦沦为虚伪,就是最下流的。

那些一碰就炸的话题

  若想在社交网络上寻得一丝安宁,请屏蔽此类话题:

  中小学生是否需要减压?

  什么时候能实现男女平等

  华为手机苹果手机,哪个更好?

  ……

  只要加入这些话题的讨论,就很容易莫名其妙地变成一些人眼中的“三观不正”之徒,但大部分的“三观不正”其实都只是三观不合而已

  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都能保持基本的社交礼仪表面笑嘻嘻,内心mmp。但在网络上,就只剩下后者了。

  数据科学家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曾提出过一种“茧房效应”,在社交媒体时代,当个体只关注自己想看的信息和偏好内容,其他信息的接触就会随之减少,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导致视野偏狭和思想封闭

  就拿“中医是不是骗人的”这个话题来说。

  如果你每天关注的博主支持中医,或接收的都是“某老中医以纯中药治疗艾滋病70余例”之类的信息,那你一定觉得中医是门“玄学”。

  如果你从小就吃保济丸、片仔癀,比较关注中医和养生,看到的都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类信息,那你肯定信任中医。

  平日里大家虽然观念不同,但相安无事,到了网络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如果赞成中医,就会被中医黑嘲笑愚昧,如果怀疑中医,就会被中医粉批判浅薄、不尊重传统文化,就算发表一些中立意见,也会被骂个狗血淋头。

  如今这些一提就炸的话题,应该算是“茧房效应”的最佳范例了。

  在争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人们显示出一副看透真相偏执的样子,认为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都是居心不良智商偏低——闭嘴,我不看,我不听,你帮人洗地,你是水军,你高中毕业吧.....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的狂躁极端,容不下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他们习惯选择性地理解这个世界,太坚信自己看到的那个“真相”了。

  节奏大师

  我相信,没谁会喜欢被人带节奏,但现实就是,人这种生物,本身就是很容易被引导说服的。

  知乎上有个问题“柳岩是真的被娱乐圈孤立了吗?”,这个问题的下面,有条匿名的回答是:

  我是超级讨厌包夫妇的,属于一眼看见就讨厌的那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条回答,有809个赞。

  一条毫无说服力的回答竟然获得了这么多认同,是不是很神奇

  玄机就在于,在这条回答的前后,有数指责包贝尔夫妇在伴娘事件疏远柳岩的信息。

  美国心理学圣经社会性动物》中曾讲过,说服有两种途径

  中心路径:对观点加以权衡,对相关的事实或数据加以考虑,在这个基础上作出决定

  边缘路径:没有经过多少思考依据那些简单的、往往不太相关的线索对观点作出正确错误反应

  大部分的说服,都兼备这两种途径。

  有了前后论据完备的中心路径式说服,这条809个赞的边缘路径回答虽然很短,却变得很有煽动性,让人看完以后,也觉得包贝尔夫妇真是太讨厌了。

  在这809个人中,有几个认识包贝尔夫妇,又有几个人参加了那场婚礼呢?有句话叫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社会性动物》还提到,当人们在评价一个论点性质时,他们会受到措辞形式影响

  微博上有些网络梗,格言口号,算不上骂人或网络暴力,却带着微妙恶意和极端情绪,而且越偏激越吸赞,很有迷惑性。

  比如爆米花事件中的“人血馒头好吃”,比如志玲姐姐结婚的微博下面那些“勿忘国耻”,又比如b站萝莉舞蹈视频的弹幕“三年血赚,死刑不亏”和“拿我三年,换你一生阴影”。

  网络能带给我们莫大的肯定和满足感,得到的赞越多,仿佛就越证明你很重要,其实这都是假象

  这些乌七八糟的、带节奏的评论能获得那么多赞,令人遗憾

✎✎✎混迹于微博热门榜的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感受是,微博的那些社会新闻热搜里,没有几个评论区是干干净净的。网络冲浪,本来是人们的快乐源泉,现在却让人感到痛苦困惑有些人虽然表面上没有谩骂,也没有把社交网络当成垃圾桶,甚至获得了很多人的点赞,但他们发言的效果,跟诅咒和谩骂是一样的。他们像一种催化剂,在网络上制造出了一种不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对这些人,我只想说,如果你在现实中是个懂得社交礼仪的正常人,那么请你在网络中也当一个正常人吧。主笔 | 清凉油  编辑 | 哲空空图源 | 《匹诺曹》、《疯狂的外星人》、部分来源于网络今日荐书 ➠《社会性动物》

  原价:45元

  京东图书优惠价32.1元(7.14折),戳此购买?京东图书 

  当当图书:优惠价22.5元(5折),戳此购买?当当图书

  书单测试深度思考力评估

  一个人失去思考力的迹象之一,是盲从他人,失去独立判断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通过思考做出决策与判断,从而指引我们的行为,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选择怎样的职业。测评涵盖了思考习惯和思考能力两个层面帮助你分析自己思考力的优势短板,有针对性提升思考技能改善思考习惯。

  点击下图,即可测试

  ???

  ★更多推荐测试

  (点击文字即可查看)

  沟通能力 | 职业性格 | 天赋探测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网红视频致14岁女孩丧命引争议:到底谁在吃人血馒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