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是一部由中野量太执导,苍井优 / 竹内结子 / 松原智惠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一):飞洒范德萨啊范德萨fa
发啊师傅的撒的撒范德萨飞洒范德萨范德萨幅度萨芬阿斯弗阿斯弗都是废话太热也吐一口就广东省,地方萨芬萨幅度萨芬撒范德萨幅度萨芬啊福仕达富士达发撒法发啊师傅的撒的撒范德萨飞洒范德萨范德萨幅度萨芬阿斯弗阿斯弗都是废话太热也吐一口就广东省,地方萨芬萨幅度萨芬撒范德萨幅度萨芬啊福仕达富士达发撒法发啊师傅的撒的撒范德萨飞洒范德萨范德萨幅度萨芬阿斯弗阿斯弗都是废话太热也吐一口就广东省,地方萨芬萨幅度萨芬撒范德萨幅度萨芬啊福仕达富士达发撒法发啊师傅的撒的撒范德萨飞洒范德萨范德萨幅度萨芬阿斯弗阿斯弗都是废话太热也吐一口就广东省,地方萨芬萨幅度萨芬撒范德萨幅度萨芬啊福仕达富士达发撒法发啊师傅的撒的撒范德萨飞洒范德萨范德萨幅度萨芬阿斯弗阿斯弗都是废话太热也吐一口就广东省,地方萨芬萨幅度萨芬撒范德萨幅度萨芬啊福仕达富士达发撒法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二):长长的再见
甜咖喱之味 又名 A Long Goodbye
买票的时候觉得老年失智症这个题材一定会感人 但是没想到整个电影的色彩都特别明亮 节奏也很轻松 导演在开头的采访中说 “老年失智症可能会失去记忆 但不会失去自己的心”
所以当“爸爸”记忆错乱的时候 还是会紧张的问自己的老婆 你愿意和我回家见父母吗 在临终前还是会像一个校长一样 对着自己的孙子举起手 对他寄予期望
爱不会被遗忘
这个电影总让我想起自己的奶奶 虽然她时不时的忘记我是谁 但是在她临终最后一年过年时 还是拽着我的手说 不多待一会儿吗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眼神
奶奶离开时 我没送走她 但是年初我道别了爷爷 可以算是一起做了一个正式的道别吗
“再见大师”
“我旁边的女的,哭得快断气了。”《漫长的告别》散场时,旁边一男的如是说,让我不禁侧目,确认不是在说我。
认知障碍从患病第一天起,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电影从2007年开始倒叙,山崎努扮演的爸爸起初只是老爱忘事,慢慢不认识孩子,不记得家,最后吞咽障碍,呼吸都困难。真实到让我害怕。
电影里太多的轮回梗,比如父母相识于60年代东京奥运会那年,即便父亲什么都不记得了,母亲依然在确定2020东京奥运新闻出来的时候相约爸爸要在一起去看。
而出于剧情家人一起唱的故郷和上を向いて歩こう也是我的催泪杀。
去年电影节看山崎努的《熊谷守一在的地方》,今年是《漫长的告别》,电影里十来年的岁月变化,他真的可以从咀嚼的颤抖,步履的蹒跚,眼神的定格时间这些细枝末节里让观众觉得和他一起在经历时间的流逝。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四):a long goodbye
第一次在北京参加北京电影节呀,真的好热闹,从开放片单到抢票入场,那么大的巨幕厅里竟然座无虚席,偶尔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原来这是另外一种观影的体验呀。没有人在旁边疯狂的玩手机真的太感动人心。
也是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日本的这种电影,苍井优和结子姐姐有一种好久不见的感觉。2018年9月去日本玩了一小圈儿,几次三番想进到电影院里因为实在是日文不好感受不到剧情而放弃。这次在天幕新彩云的巨幕厅里,看到了翻译出英文字幕的日本电影,可能我要从父亲在游乐园的第一幕开始哭le..还没有感同身受的我,委屈巴巴的哭了。。。
电影一共有四段剧情组成,每一部分都随着“老年痴呆”的病情变化进行展开式的日常生活描述。一心照顾家庭的语言不通的姐姐,想要实现厨师梦想的妹妹,三来五往的朋友们,在这个非常非常长久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做着点缀,同时又做着自己的梦。要把每一天都活得像在游乐园一样。所以才哭的。
最近的生活不是很顺利,我知道自己太叛逆了,一个35岁还在叛逆的熊孩子肯定特别招人烦,但是我本人反而太喜欢。太欢喜。
喜欢这部电影。也喜欢陪我看这部电影的人。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五):我想我阿公
非常细腻又真诚的日本家庭电影,从一开始就夹杂各种告别,次女分手、爸爸朋友离世到贯穿整部电影的爸爸得了老年痴呆慢慢离开的日常,老爷爷真的是超可爱又暖心,虽然看起来严肃但会因为拼写汉字得了一百分及外孙的崇拜而沾沾自喜,在回老家的火车上和妻子说该是时候一起去拜访父母了,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想到他们年轻时第一次见父母的时候)安慰二次失恋的女儿放宽心即使已经不记得她是谁了,还有他一直说的要回家了其实是想回到和小时候的女儿们一起生活的日子,小时候唯一一次全家去游乐园是因为下雨天妻子女儿去游乐园忘带伞了,爸爸送三把伞去,得病之后老是自己带着伞跑去游乐园也是因为想到那次回忆.我一直哭,因为小优歪打正着看到一部好电影.其实电影里的日常也是每个人的普通日常,因为大家都会经历很多离别,但没有人教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爸爸得病之后是一点点离开的,也让本来散散的家重新聚集起来,虽然得病忘了很多事但我想他也会很开心.其余的支线还有次女的感情和为目标开餐馆而作的努力,长女怎么处理丈夫和青春期孩子的家庭琐碎,整部都有浓浓的家人情感,剧情充实并且每一部分都恰到好处.还有我看爸爸晚期的言行举止,吃饭先伸舌头的样子和他带的小毛线帽都像极了我阿公,其实我阿公也是慢慢的和我告别,一点点的身体变差记忆不好,直到最后吃不下饭大家才意识到是时候了,就是这种感觉,这部电影让我很想他.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六):中野量太式的温情
在上一部滚烫的爱下面短评里就有很多人喷女主圣母……说实话真的生气,喷圣母的可能都是自己过的极度不幸福吧,身边没有这种人所以就觉得这世上不存在?当年那个双叶我不知道看到了多少りえ桑本人的影子,同样的单亲妈妈,同样的温柔又强大。
结果这部又有人说女儿们圣母呵呵,还用自己举例子说自己照顾过病人所以知道是什么感觉。那么,非要做对比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人比我更贴近了。我姥姥95岁轻度老年痴呆状态好的时候能叫出我们名字状态不好的时候就都不记得了。我姥爷100岁脑子很清楚但经常拉裤子。电影里二女儿照顾爸爸换裤子的那段我一下泪流满面因为我也给我姥爷洗过屎裤子。我妈家就她一个孩子,她一人照顾两个百岁老人从来没有过怨言,也没有矛盾尽心尽力就和里面的二女儿一样,两个老人多活一天她就多快乐一天。我偶尔搭把手,但我也从来没有因为照顾他们而感到厌烦,唯一心累的一般都是老人觉得给大家添麻烦自暴自弃想要死了算了的时候。那种心累来自于担心,并不掺杂任何矛盾或者嫌麻烦。所以短评里说优酱圣母的,我觉得你大概过的很不幸福,一棒子打死所有真的过分了,在我看来电影就是我家真实写照,我从头哭到尾……
中野就是这样啊,一个看似很平凡的故事就能说的特别骗眼泪大概就是因为他每一帧都很贴近生活吧,因为有共鸣所以才忍不住掉泪。滚烫的爱也好,这部也好,都在宣扬家族的力量,这是正面的坚实的温暖的。先写到这里,妈妈喊我出门去看姥姥姥爷了。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七):四季
4.2
JIFF. 第一部日影,2019.香港影展后到4月北影第二波放映,霓虹今本土也得到5月才上,足够新鲜。从两年前的清明后北影节,家族之苦到这部又见苍井优。一如既往的 亲切,温然纯良。梨涡浅笑,心都暖化了瞬间。。。。但是电影之外的情绪经历每年都一样糟糕。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从类型和完全宏观概念讲日本最擅长的家庭片,对比历届,削微逊于人生密密缝,家族之苦2。和四个春天的过渡时空年份转场交代一致,但是没有过度刻意渲染悲情部分,唯有日影家庭类型对于情绪和叙事感走向能如此静谧,收放自如。影像完成度观感远高于前者!
唯一类型感剧情安排设定的就是:游乐场部分,和小男孩和校长的谈话,符号信息交代,爷爷的树叶书签,小男孩捡到的新树叶,夏目漱石的书对应补充。二次招手示意,加强类型感,缅怀。以及,大女儿家庭关系 小男孩感情受挫和逃课叛逆国别环境落差,都是为了最后视频聊天那场戏做合理铺垫。
即便如此,每一个剧中人感情真实充沛,人物和节奏的细致入微,许久未在巨幕 观看,熟悉而陌生。几处段落看的潸然泪目,眼泪鼻涕泡真有点止不住。(肆无忌惮的感情外露,这是生活虚假无奈无法给你的,人嘛,精神状态的无奈创伤总得通过别的来共通弥合!)口里的炫迈从奇异果口味嚼出了海盐味道,这是个人内心以及迷影私心祈求共鸣治愈的爆棚,通常,人在生活感情上受挫,总得在大荧幕上看到 别人实现经历喜怒哀乐的过程,这是观看的最初求知欲,是仪式,更是大众观影心态的常识!
价值体系文化氛围的输出白看不厌烦,之前谈到过,日影的电影变量因素:天条原则是,足够物质现实复原,情绪和感情,不需要过多镜头语言和包装性,最真实的感情表达,简单的几个画外琴键音符就能把观看者调动起来。
比个例子,不管几十年老夫老妻,家人同事同学亲戚,熟悉或者陌生都会相敬如宾,这是规矩和习惯,我们通常把书面文字表达成口语模式,这就是习惯和态度的良性表达,有的人觉得太客气了等等,还得取决于对方的真实内心和关系,熟悉度,不是我想太多,是你太复杂。有时候,要遇到对方讲,别老抱歉之类,这个时候不是说这话黄了,而是说这句话的人彻底没戏了,仅此而已。(扯闲篇到此为止,如果此类影片在内地的 上映量加大绝对是对于国内小成本文艺片,类型片从本质上很大的冲击。符合内地政治正确审核的 都比比皆是。)
1,老人和妻子从老家回来的高铁段落,突然从侄子家离开,小孩从社交网络看到女孩又和另外一个boy在一起,老年痴呆发病迫切离开,造成观众移情的要素!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唉,没意思这样就回去了?看导演如何解决?车厢空间内,镜头缓慢一摇~切中近景,此刻老人对妻子说: 我要带你去见我的父母。
我天!这时候所以人都会忘了之前发生的,移情成功(听到这句话,此刻本人瞬间泪崩,从情绪上 这家人未来生活的一切都与我相关,观看变成了体验和情感流露)
2,二女儿苍井优感情段落。
已经足够信任 和理解 男方离异有孩子。也得到了未来婆婆的信任和认可。地震辐射让离异的男方重新修复感情,复合。
苍井优站在树后看到对方一家四口哭泣,这时通过这场戏让大家觉得,这是这段感情的终结!无需任何过多画面和台词介绍。
然后转到女儿只对 老年痴呆的父亲哭泣难过,
父亲感应到了这一切告诉了女儿面对这个:“呸”
以为二女儿感情段落就这么完了,快结尾还有个泪点附加,以前的爱人给她快递包裹,几年前承诺送给她的亲手种下的土豆附加明信片,(此刻 我觉卧槽!!原来爱情还在!喔不,这种东西应该绝对超越爱情!!!)
3,妻子眼睛动手术,低着头摸索到楼下丈夫的病房然后一抬头看到是自己的丈夫,观众本能的期待。(这一刻 不哭都难,根本停不住,不光代入剧情,最近的无奈,委屈,冷落,无缘缺失一并涌上心头。)
现在,我终于,又回到了。之前熟悉的。无奈的。并且头脑清醒的。不被感情所束缚。不被命运所纠缠,独立。思考。最佳理想状态。
目亚太最佳!!!!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八):恰似你被遗忘的温柔
去年上海电影节,我私人的闭幕电影是冲田修一的《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其时尚在人间的树木希林与老戏骨山崎努静默地对戏,演出一对非常“日本”的隐居夫妻,山崎努饰演的画家熊谷守一数十年不曾出门,每日周游院子里的微观山水,沉浸于创作的自得境界。在他最新出演的《漫长的告别》里,一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前大学校长父亲,成为他饰演的又一个厚积薄发角色。同为1930年代出生的老牌昭和男星,山崎努同田中邦卫、仲代达矢等演员一样,亲历了战后日本电影群英荟萃的传奇年代,这份亦在今日成就了其羚羊挂角的表演魅力。影片里的父亲,精神状态游走于清醒与失落,并随影片讲述事件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过程漫长而润物无声,恰如影片的主题一样,对表演者和角色来说,都是追寻一道温柔之光的过程。
女主角、饰演小女儿的苍井优近日的婚讯无疑成为这部五月在日本上映的电影第一卖点,事实上,生活中(或新闻里)的苍井优与她所饰演的小女儿身上的种种个人气质几乎是无缝对接的,这亦是日本的80后一代演员比较突出的特点,即是对自身公众形象与角色形象的高度统一,达成日本电影中所在多见的万化角色,比如高良健吾、前田敦子以及三浦贵大等皆属此类。
言归正传,《漫长的告别》聚焦老年痴呆人群,但同时辐射到病人的家人。这部改编自中岛京子小说的电影将四口之家的格局设定为嫁到海外的大女儿、独居奋斗的二女儿及留守家中的双亲,其实一早就已经搭建好了一个很容易落入俗套戏剧冲突的情景,影片中当然也出现了诸如海外女儿每次回国都会被老公抱怨等情节,但在整体叙事上,实则还是沿着历年来日本以“旬报十大”为标杆的口碑小格局作品风格,通过细致的物件线索串联一家人的集体回忆。令人动容的父亲赠送女儿辞典、带着三把伞出门等桥段,在在呈现出家庭(而非家族)情感纽带在当代日本的重要地位。母女三人在旋转木马外找到父亲,看到他在转盘上释放天真笑容,即是将当下的时空与父亲脑中残存的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温馨场景对接,而父亲口中念念不忘的“回家”,亦制造出既勾连父母青年记忆又意在言外的悬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漫长的告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新世纪以来日本家庭主题电影有所区别,其绵延情感的方式层层递进,同时推进的过程并不顺利。
在阿尔兹海默症主题之外,影片亦通过两名女儿的不同人生轨迹勾浮出2010年代日本人面对的现实问题,比如去国怀乡的身份认同(大女儿的日本移民丈夫及接受西方教育的儿子)或日本青年的生存现状(小女儿不断作出的厨房努力)。“311”大地震毫无疑问是片中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创伤表征,自地震发生至今的八年里,这场浩劫已经出现在相当可观数量的日本电影中,去年的《夜以继日》便是直接表现地震发生当时的众生反应。《漫长的告别》通过母女电话呈现灾难间接现场并由此引发母亲对是否可以出门的担忧,这一重创当代日本人身心的灾难被嵌入无法维持记忆的父亲人生最后阶段,相信绝非创作者的闲来之笔,记忆的惨烈程度与消逝速度成正比,是具有相当摧毁力的矛盾。这部电影借助个体对人间的缓慢告别,呈现一家人的生活境况,进而延及具有普泛性的全民议题,展开过程同样层次分明,在编导方面来说可以看出极强的逻辑性与把控能力。
也正因此,《漫长的告别》虽不乏足以煽情的佳句,但未将重心放在催人泪下上,相反,由头至尾,片中角色对应父亲终将逝去这件事情的姿态是冷静的,影片所呈示出来的节奏也是极尽克制。在片头游乐场内小女孩的对话,实际上与故事主要人物关系不大,但却以旁观者的角度直接从现实层面插入在父亲的记忆深处,这种游离式的叙事本身即已经表明了导演的鲜明态度,即是要以面对“漫长”本身的从容来抚平创伤,无论其产生于昨天还是当下。
影片里父亲到最后时刻仍然记得对视频连线对面远在大洋彼岸的外孙挥手,这或可理解为是父亲为自己保留的最后一道防线,逐渐消失的世界最边缘处,是模糊的最后温柔。有意思的是这道防线是由全球互联网络技术提供支撑的,仅在咫尺的远方人,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社会人际相处的特征之一,而在影片提供的这一无奈渐行渐远的亲缘案例中,显然颇有利用科技与现实反差激发怅然情感的意图。随着父亲的去世,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成误会的误会也随风而去,二女儿将书本还回父亲的书房,一本被取错了的辞典,烛照出世人牙牙学语时的最初情景,两个女儿一度与父母疏远,因这漫长的告别反复团圆,如同对家庭的原生时期的执着回归。影片中两次为父亲过生日,一次在患病初期,另一次则将生日帽子戴在了病床上的父亲头上,这一场景极尽荒诞,因现实中医院决不可能允许。如同今年另一部日影《葬礼的名人》中众人抬着老同学的尸体走进母校一样,我更愿意将这类场景理解为面向观众的“弥留体验”,也许我们正是在这种不知今夕何夕的错觉里,才可以最近距离接近主人公不易为外人经验的内心触觉。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九):慢慢告別,滿滿回憶
#2019 HKIFF 香港文化中心#戴上帽子過生日的一家人真的很萌
#真真實實地被感動到了
很久沒有試過哭著笑,笑著哭,在影院長長的鼓掌,紅著眼眶出門。在戲院里此起彼伏的笑聲和擤鼻涕的聲。仿佛三年前在同一個劇院,「家族之苦」給我的那般驚喜。
「漫長的告別」在港譯作「甜咖喱之味」,
劇中竹内结子饰演的大女儿麻里跟随丈夫远住加州,不懂英文的她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与丈夫的中年危机也随之越来与明显。蒼井優扮演的二女兒芙美是個一心想經營自己的料理鋪卻仍然在打工中的30代,她那部營業時間只有半個月的餐車上賣了兩種口味的咖喱。
媽媽的電話連環炸彈,使用母上心理戰術和金錢誘惑,把兩個疏離的女兒哄騙回家。
不是不愛家人,只是總是有自己要忙的事情,於是家人往往就被忽視了。回到家四人齊坐,年邁的父親錯把大女兒認成二女兒,同時對二女兒研發的菜色並不感冒,一家人因為父親得病而重新聚集。對父親的告別也從此開始了。
一開始的芙美明明被姐姐託付照顧父母,卻在新年后的十一個月裡沒見過父母,還會理所當然地覺得「母親的電話可以遲一點回」。在實現夢想的道路里橫衝直撞,因怕被說沒出息而習慣了躲閃。
面對那個嚴肅古板的父親的失常,胡說亂講安慰完女兒轉頭讓太太「送走門口那個女人」,走失在河邊橋上,一如既往喜歡用校長的架勢指揮人,現實逼著你不得不面對:父親越活越簡單。
經過這七年,父親漸漸忘記我們是誰,忘記自己是誰。
芙美能夠在母親病時主動擔負起照顧父親的職責,幫失禁的父親清洗身體,為吞嚥困難的父親準備土豆泥幫助進食。如同,姐姐也說:「芙美變得可靠了呢。」雖然沒有如父親期待成為一名教師,不過犯傻的父親不是表揚了芙美的咖喱。
「兩個都想要!」
麻里看起來始終是人生的被動者,去美國沒得選,與兒子的溝通隔著門板,多麼語重心長都沒有回音,對丈夫的服從看似無怨無悔。兒子進入青春期與父母父親情緒惡化,母親要住院手術,麻里情緒日漸崩潰,丈夫卻說:「人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崇自己知道什麼是對的,父母也有照顧好自己的職責不是嗎?」
正義凌然的樣子。聽著連埋怨的氣都沒有了。在她情緒爆發強吻了丈夫之後,喝著酒與不言不語的父親視頻,吐露心聲,悄無聲息,沒有回應。
外孫崇,回到老家和外公待在一起學習漢字那短短的時光,
在美國成長的外孫崇,經歷著少年的離經叛道。青少年初期,在父親的要求下隨著母親返鄉,人在老家,心卻係在美國女友身。七年內,從不敢反抗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抗拒和父母說話的叛逆少年。
媽媽顯得格外堅強和隱忍。對父親的告別,也是對一起走過三十五年的母親的殘忍。而媽媽表現得很堅強和樂觀,讓兩個女兒重新有用了依靠。
父親意外的走失來到了女兒的記憶中「只有我們三個」的遊樂場。
原來父親當年擔心生病的芙美而送來的三把雨傘,很多年后不清楚是不是還記得她們的父親,仍舊帶著三把傘,故地重遊。明明記憶裡,父親是個固執且只專注于漢字研究的老古董,此刻帶著傻笑享受著旋轉木馬到天黑的父親,意外很萌呢。
其實爸爸也不是把全部的事情忘記了,看上去不記得,實際上是不是真的記得呢?
終有告別的一日來到時,卻沒有悲傷的描繪,關於他的某個碎片仿佛塞進口袋的樹葉,時光仿佛靜止于此刻。難怪岩井總說「想著一個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原來能夠成為家人,不僅是因為血緣,還有時光成為了羈絆,總在人生轉角處不斷閃回。
芙美麻里和先生的關係修補,固執的父親與隱忍堅強的母親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矛盾和打鬧?一頭黃毛的崇原來偷藏了外公寫的「伊麗莎白」漢字。走出格局和外公辦公室十分相似的校長室前,校長做出了與外公相似的手勢,耐人尋味。走廊外被崇撿起的樹葉,令人想起那樹葉做書籤的這一家。收到了約定好的土豆的芙美,會帶著回憶和鼓勵繼續追尋夢想,有煩惱時會不會想起父親說:「Phew」!
那把屬於父親的椅子和翹起的右邊扶手仿佛正在說:也許記憶總比我們想象中走得還要遠還要久呢。
《漫长的告别》观后感(十):当一只斯德哥尔摩的笼子被美化
这是一部恐怖片。之所以花力气写它,因为看完香港点映,回来发现豆瓣600多人评分,高达8.2,标签是温情。这说明它的恐怖潜质,还没有被大众所认识。
故事情节是这样:中学老校长东升平(山崎努饰)患认知障碍症,一点点失去记忆,最后七年,妻子与两个女儿陪他回忆往事,各种有爱互动。
围绕老病死的日常叙事,日本电影本最擅长,总能不动声色贯注一种日式美学,升华观众的死亡恐惧。但这次我的期待大大落空了。导演精心设计了许多催泪细节,软弱如我,一晚上被各种套路成功暴击泪点,结束时带着红肿的愤怒离场。
把失忆老人拍得这样干净可爱,重返童真,拍成家人烦恼生活里治愈系力量源,导演是没有生活经验的傻子吗?不像啊……再说,里面还有苍井优,不是苍井空,就是这几天因为林志玲大婚被反复提起的苍井优啊!
这部电影必有大图谋,我反复想。
而比讨论死亡恐惧更大的图谋,只能是,用美好的、温情的镜头,唤醒生的恐惧。所以故事应该这样:中学老校长东升平(山崎努饰)患认知障碍症,一点点失去记忆,最后七年,家人陪他回忆往事,一个久远的、家庭内部斯得哥尔摩小笼子如何形成的阴谋渐渐浮现。。。
老父亲东升平,一辈子没有管过家,一心扑在中学校长工作上,全家人以他为中心组织生活,强推“当教师最体面”的价值观,二女芙美(苍井优饰)喜欢开餐馆当厨娘,不敢让他知道,只能偷偷摸摸。这个男人为什么值得歌颂?因为一辈子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心血来潮在某个下雨天送三把伞到游乐园给妻女。大概这种经验太过独特,等到记忆都失去了,他还记得要送三把伞去游乐园。
这一幕是导演刻意安排的高光时刻,长期生活在斯得哥尔摩小笼子里的三个女人,简直不敢相信丈夫(父亲)能这样体贴,相拥喜极而泣。老头一跃成为家庭至上价值观的英雄,每天跟在屁股后清理饼干碎屑、照顾屎尿吃喝的妻子,都不足以得到这个荣誉。
也许有人质疑,他年轻时或许还做过别的、关心家人的好事吧?
根据母女仨的回忆,毫无疑问,老父亲年轻时的生活,正被大女婿所复刻。
大女麻里与夫婿儿子全家移民美国,麻里是家庭主妇,家中长女,一边牵挂日本的老父母,一边应对移民生活和青春期儿子。丈夫也有新生活的焦灼,不过统统表现为对妻子的嫌弃,肢体上的疏离。麻里说不好英语,没有与时俱进,麻里为娘家奉献太多,不能全身心奉献给小家,都是麻里的错。
老父母生病,麻里着急要赶回日本,儿子放学回家,饭还没做,她不断向儿子道歉,听到儿子顾自在外吃过了,又转为教训,儿子不搭理,她再道歉。丈夫自始至终都像一个看笑话的外人,冷冷地,等着她被儿子嫌弃。
麻里就在丈夫与儿子的冷暴力中一点点憔悴。有没有试图反抗呢?有的。影片有一幕,她和母亲曜子吃西瓜,欲言又止问妈妈:爸爸一辈子不管家只管工作,你不会没有怨言吧?老母亲沉默片刻,领着女儿唱起了一首歌,母女俩握着拳,眼含热泪唱道,“不要让眼泪掉下来,不要让眼泪掉下来”……看到这里,我真的想起绣着红旗、誓将牢底坐穿的江姐。失忆的老父亲坐在门前听,像一个放下武器、丢了钥匙的牢头。我觉得导演很喜欢这种恐怖的温情:哪怕门打开了,患上斯得哥尔摩综合症的囚徒,自己会舍不得离去。
麻里与丈夫的互动已经带了很多恐怖片元素,比如丈夫痉挛的眼神,压抑而山雨欲来的脾气,对外人嘲弄妻子的语气。但斯德哥尔摩小笼子之所以能够建成,光有冷暴力是不够的。
老父病危,麻里再次一个人回日本。电影为了表现丈夫的转变与殷勤,为他设计了一套语言动作。他主动将麻里的行李箱放到车后厢,麻里忽然间得到这点关怀,担忧父亲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下来。丈夫从口袋里笨拙地掏出一只手帕,麻里问:干净吗?丈夫:当然,你每天都帮我洗的。麻里擦完眼泪,有些满意。没料到丈夫继续说:回家告诉我,会去机场接你。
麻里:如果飞机误点,你还会来吗?会的。麻里:如果不是周末,是上班日,也可以找你吗?可以的。麻里:如果不是晚上,是白天,工作日,你也会来吗?我会把工作安排好来接你。受够了冷淡、不尊重,甚至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一向小心翼翼的麻里恐惧感忽然落空,她再也不能自控,幸福地号啕大哭。
终于我们听到了卡嚓一声,那只囚禁她母亲曜子一生的笼子,她再也逃不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