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一段友谊变质
这是知乎的热门问题,关注的人数特别多,相信短短的几个字,就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不管你现在正处于毕业的伤感季,还是已经毕业一两年,三四年,你的微信里,一定有同个宿舍建立起来的群组。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那个活跃啊,谁谁谁面试成功了,就会在群里发个红包,谁谁谁面试遭遇滑铁卢,也会在群里寻求各种安慰。
大家互相抱着,共同度过毕业后的各种不适应。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圈子,日子也越来越安定了下来,再也没有刚毕业时的青涩和慌张,你们的微信群,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热度。
你偶尔上去喊几句话,即使用红包做为引子,依旧没有人出来和你聊上几句。
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你把这个群给取消了置顶,从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可以看到,到现在的了无音讯,你不得不承认,同窗四年的所谓友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淡了下来。
想要弄明白友情是如何变淡的,我们首先得清楚,所谓的友情,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
》1《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点我已经强调很多次啦,既然人天生带有融入社会的性质,就得时时刻刻和周围的人打交道。
我们之所以和别人打交道,一般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因素:
相近性指的是物理空间层面的互相接近,大学四年,你们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的原因,考到了同一所大学,专业和宿舍都挤到了一起,自然给了你们“抬头不见,低头见” 的机会。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把考上同个专业的同班学生进行宿舍的分配,有些人住进了同一个宿舍,每个宿舍位于同一层楼的不同位置,有的宿舍彼此靠近,而有的则相距非常遥远。
到期末的时候,心理学家对住进不同宿舍的同学进行亲密度的考察,结果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随着宿舍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变浅。
也就是说,你和隔壁宿舍的同学可能比较要好,但和隔着5,6个宿舍的同学可能就只是点头之交了。
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彼此物理空间的相近,可以增加个体的知觉流畅性。
所谓的知觉流畅性指的是个体在加工信息的时候,知觉到的难易程度。
如果我的文章是以繁体字的形式加以呈现的话,那你读起来可能会非常艰难,这时候你的知觉流畅性就会下降,反之亦然。
当你见到陌生人的时候,你的知觉流畅性是非常低的,毕竟你对他一无所知,你完全不知道站在你眼前的这个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但因为物理空间的相近性,给了你无数个去了解彼此的机会。
你们在一来二往的过程中,慢慢对彼此的爱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知道你喜欢隔壁班的女生,你也清楚他痴迷于NBA,当某一天他在楼道上看到你郁郁寡欢的样子,大概就知道你可能已经失恋了。
看到没?随着知觉流畅性的提高,你和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逐渐有了一种名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是你当时意想不到的,一切都是托物理空间相近性的福。
》2《
我们常常说“异性相吸”,一直以来,我们都秉承着两个人兴趣和爱好如果不同的话,他们更有可能成为好朋友,或者说发展出情侣关系。
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中提及,别人表达出来的观点,如果和你的观点越是相似,你对这个人就会越是喜欢。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为导向的,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无误,自己的能力和见解,是优于平均水平的,那怎么样才能维持这种信念不会坍塌下去呢?
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他们的看法和我们的一样,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我们的相同。
打个比方,如果你厌恶某个老师,和你持有相同看法的人,越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你们在私下的沟通中,发泄着对这位老师的不满,你们会越来越发现彼此是那么的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