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普通发,走遍东南亚都不怕
来看一下,左sou(三声)边第一棵似(是)三竹(山竹)树,立色(绿色)的似(是)芒果,外面的龙远(龙眼)就似(是)你们叫的贵远(桂圆)。你们次不次(吃不吃)木奶果?次了木奶果两天以后胸部就会变小。
同行的男女老少被逗得哈哈大笑,导游的“怪味泰普”实在太魔性了,不出两天,全团的口音都像是被安上了弹簧。
在出发之前,泰语只会“萨瓦迪卡”、英语也不太灵光的上流君还在担心语言障碍,可到了那边才发现,用普通话和当地人交流,竟然也能游刃有余?
除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语使用也非常广泛,其中“新马华语”还拥有自己的百度和维基词条。据维基百科,使用“新马华语”的人数在800万左右,这比新加坡2017年561.2万的总人口数还要多。
art.1
东南亚华语,味道是怪了点
还记得在《非正式会谈》中,来自泰国和印度的混血“天乐”介绍自己时,称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鹅科医生”。
管杨迪叫“养地”,管大左叫“大jio”,凭借魔性口音和开朗性格,天乐稳坐节目的“搞笑担当”一角。
▲明明两个人的表情动作都很像是真的要打架,但我竟在屏幕前笑出了声是怎么肥四?
虽然东南亚人操着一口带有喜感的怪味华语,但细细琢磨还是能总结出一些他们的发音规律。
从语调上来看,东南亚华语最常混淆是四声和一声,“学校”在他们口中成了 “学销”,“老师”被念成“老室”,平声仄声对他们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
在语言习惯上,东南亚华语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闽粤两地的语气助词以及方言用词的习惯。具体说来,东南亚华语会引用闽南语(含潮汕话)中的个别用词,也会借用广东话中的助词和倒装句式。
视频中的“做莫”便是一个闽南语用词,是“干嘛”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趁采”(发音:qin cai),是“随便”的意思。如果你在华人餐馆点菜却不知道吃什么,可以尝试说一下“qin cai”,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看到这两个词,潮汕的小伙伴肯定会心一笑,因为这两个词也普遍运用于当代潮汕话的口语中。
在东南亚华语口语的表达上,常用粤语的“咩”表示疑问,用“先”来实现倒装。在他们的日常交流中,一般不会说“你先吃饭”,而是说“你吃饭先”。表示疑问时,用“你吃饭了咩”而不用“你吃饭了吗”。
下次再听到“咩咩咩”的声音,可能不是羊,也可能不是广东人,可能是东南亚人。
art.2
都是东南亚华语,但各国各领风骚
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数据显示,到2017年,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约3348.6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华侨华人总数的73.5%。
从国家角度看,印尼华侨华人总数在1000万以上,属全球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在马来西亚2840万公民中,华人占23.4%,即约665万人。这样看来,华语在东南亚被广泛使用也是情理之中。
▲东南亚华人比例图
马来西亚华语——混杂多种语言的集大成者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在日常华语的表述中,融入了马来语、华语、英语、闽南语、粤语等等,和中英夹杂的Chinglish相比,马来西亚华语可以说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实现了“多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的奇妙玄学。
比如这句“teruk sia!学这个又凶、又显、又没用,then还要我学,really浪费时间leh!”你能看懂是咩意思吗?
答案揭晓:这句话中,“teruk”是马来语,表示“很艰难”或“严重”的意思、“凶”是闽南语“伤”的音译,这里指“很辛苦,费神费力,很累人”,then和really是英语。
“我要去巴刹”,这个“巴刹”便是借用马来语“pasar”一词,是“市场、市集”的意思;
“我来自甘榜”中的“甘榜”,其实是马来语“kampung”,意为“乡村”;
如果你要夸张一个人,可以说“你很pandai”,这个“pandai”(发音:班呆,也有发音“班奈”)其实是“聪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