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什么生于底层的人,大都走不出底层?
日期:2019-08-29 08:57:34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 阅读:

为什么生于底层的人,大都走不出底层?

  为什么生于底层的人,大都走不出底层?

  中高考结束后,村里又掀起了「老带新」的打工潮。

  一周前,我接到电话,是姑姑打来的。

  「听说你在广州混的还不错呀,你看能不能带我大崽去学徒?」

  我没有丝毫惊讶

  因为这种事遇太多,但凡你在某地混熟了,能存点钱,逢暑假,或春节,就必定有人求之。

  我当即婉拒:「不好意思姑姑,我公司暂时不招人••••••」

  几天后,我得到消息,她高中毕业儿子,随村乡人去了温州永嘉县。

  温州永嘉县,我们村外出打工者大本营

  我父亲母亲,以及七大姑八大姨,都在那儿谋生。

  甚至说,那儿一片工厂,简直全被我们镇的人侵占了。

  当然,除了厂长这个位置

  不过,那个被大山包围小镇,时不时也会出几个「胸怀大志」之人。

  比如,年轻气盛的几个小年轻,各问父母拿几千块钱,然后,凭一股热血,相约进城市打拼

  至于究竟几个,少则四五,多则有十,总之极少是「1」。

  打拼啥呢?

  做生意,做淘宝,做销售,甚至混社会,都有。

  但结局总是差强人意:出去一伙小年轻,回来就是一帮「穷年轻」。

  所以,在我们那个镇。

  一个组队谋生。

  一个集体谋生。

  这2种模式,几乎覆盖了90%以上的打工者。

  当然,这不是我们那特有现象

  甚至说,凡底层环境,大都如此。

  《圆桌派》节目里,窦文涛说过一个事。

  有一个农村朋友来深圳来玩,恰好碰上,他便拉朋友去家里做客。

  朋友欣然应约。

  这时,他准备叫辆出租车, 但朋友却说:「不行,得叫四辆。」

  窦文涛问:「为什么?」

  朋友说:「这十几个哥们全我老乡,要去得一起去。」

  接下来的一幕,就让窦文涛蒙圈了。

  到家后,十几号人迅速盘踞客厅,又是喝啤酒又是嗑瓜子

  而主人却蹲在角落,活像个外人

  他说不行,不能这样下去。

  但事情远超他的控制

  「我到哪,他们就要到哪。」

  事后,窦文涛在节目里感叹:「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就没见过他一个人!」

  「他不管去哪里,他身边永远跟着一帮老乡。」

  因此你会发现,越生于底层的人,对集体依赖性越强。

  这种依赖甚至已达到一种病态依赖——离开它,我似乎就没法活。

  但众所周知,底层农村集体之矇昧,近乎令人窒息。

  关于底层农村的恶,我之前也写过不少。

  底层农村,重男亲女,天价彩礼丛林社会,暴力横行,还有人与人的无界限感,有时能把人逼疯。

  那么问题来了。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这个集体?

  别说离开,甚至九头牛都拉不出来,似乎都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的一比了。

  如此有悖常识,那必须得剖析一番。

  首先,底层农村在一定程度,还是属于乡土社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乡土社会侧重礼治,但「礼」不代表文明」。

  甚至相反,它可能代表血腥与愚昧

  因为礼是习俗,而习俗是没有善恶的。

  就拿纠纷来说。

  比如,某个工厂,张三看李四不顺眼,把李四门牙揍掉了。

  按一贯习俗,张三会面临2种麻烦

  李四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私了,赔钱。

  如果张三得罪是城市人,那大概率上,张三估计就要进派出所喝茶了。

  但这种小纠纷,他们很少选择报警。

  原因简单,丛林社会崇尚以暴制暴,以强制弱。

  你一旦报警,不但会遭到「集体」的劝解,还会落下「怂」、「不和气」的污名。

  所以,有些人,一旦习惯了丛林社会法则自然无法适应文明社会的条条框框

  再比如,人情

  大家知道,越文明的地方,越注重契约能力

  越底层的环境,越看重人情和关系

  换个角度理解,你一旦学会八面玲珑,可以把人情玩得团团转,那么,你在这个集体就不会混得差。

  去年老家,我舅舅又拿下一小工程,赚了不少银子

  其实我舅舅狗屁能力都没有,除了拳头硬和人脉广。

  但这就够了,承包商觉得他有面子,有威名,能镇住这一群「刁民」,所以愿意合作

  这要搁北上广,我舅舅估计不是喝西北风,就是在吃牢饭。

  再说小一点,有了人情,看病可以插队,搭车可以免费,肉铺老板都会多给你二两肉,日子不快活?

  但离开底层环境就不同了。

  旧有的思维、人情不再管用,新的规则、新的契约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令人感到极度不适

  在灰色地带可以吃香喝辣,在文明社会却只能死扛死拼。

  如此一来,抱着集体不放,也在情理之中

  但另一个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是灰色地带的受益者呀!

  老实人会被欺负

  没生儿子会被歧视

  不会圆滑处世者,必然就会四处碰壁,常陷入绝望不甘

  这些人肯定都想逃离

  可是,想,未必就真的会做。

  两个月前,我倾其所有,在广东入手了一套房

  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这事就传遍了全村,还掀起不少非议

  有人说,这小伙子有胆魄,年纪轻轻,就敢在外省买房

  也有人反对,这崽勒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大家都买在县城,就他非要不一样?

  底层向来非议多,这本没什么

  但母亲却告诉我:「崽呀,你晓得不,村里一千多人,你是第一个在外地买房的人。」

  听到这话,我相当不解

  因为他们不是没钱。

  甚至相反,有些人比我富多了,小县城60万的房子他们都能一次性付清。

  哪怕没有那么多钱,两代人存一存,凑一凑,定居二线,不算难事

  可他们偏偏不。

  他们就是要抱紧集体的腿,一起老死在那个出生的地方。

  但他们内心渴望自由么?

  也有的。

  我曾与村里的小年轻聊天,问他们想不想离开小地方。

  大多数都是想。但是又说:「但挺难的,人生地不熟,到哪都不安心……」

  渴望自由而不敢得,其首要原因,那就是对独立恐惧

  不得不承认,长期生活于底层集体,人的认知相当受限。

  他们只有存款,而没有投资概念

  他们更不知道,房子除了用来住,还可以用来保值增值。

  所以,叫他们去大城市买房,无异于叫一个不懂股票的人,倾其家底,一次性全部买入。

  其恐惧可想而知

  这种恐惧除了来自房价的不确定,还有对未来不确定。

  因为底层有个集体认知:除了公家饭,什么工作都是不稳定的。

  搬砖不稳定,写作不稳定,做IT也还是不稳定——万一工作丢了,房贷怎么办?孩子怎么办?

  所以,于有些人眼里,定居大城市,就像玩俄罗斯轮赌盘,一枪下去,非贵即死。

  当然,他们还会想:大城市好是好,可风险这么大,傻子才赌!

  第二个原因,无法突破底层的集体意识

  费孝通说,乡土社会有个普遍风俗——生于斯,死于斯。

  风俗的本质就是洗脑。

  如果一个人说,不生儿子的人是傻逼,那么,你会觉得他才像傻逼。

  当身边人都这么认为,久而久之,你很可能就成了其中一员。

  其他方面也是。

  当大家都在反复念叨:

  「落叶还是归根,老了有保障。」

  「跟着大家走,这肯定不会错!」

  「没钱就盖楼,有钱就在县城买房,买外面那都是作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什么生于底层的人,大都走不出底层?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