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以,我挺喜欢小s。可是,和主持风格的麻辣耍宝不同的是,私下的小s,是一个非常敏感、纠结、多愁善感的人。比如,她在节目里,经常出位大胆地“冒犯”嘉宾,而下了节目,她会和嘉宾发信息道歉。
有一次,在一个颁奖典礼上,小s在台上称呼吴青峰为“峰姐”,当时,吴青峰的表情就很尴尬。因为,吴青峰曾经在节目中公开表示,自己非常讨厌别人叫自己“峰姐”,过后,小s又马上私下向吴青峰发信息道歉。
吴青峰
再者,我们看看她上热搜的主题:老公“出轨”、被家暴、醉酒、深夜痛哭以及悲观言论。虽然真假不知,但是这些公众媒体平台上可以看到的言论,让小s的婚姻,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于是,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小s要资源有资源,要名气有名气,要钱有钱,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段婚姻,为何困顿其中?
2.
一个人=死?
众所周知,小s在《康熙来了》停播之后,工作几乎止步不前。唯一的爱好,就是在社交媒体上做做直播。期间,单飞主持的《姐姐好饿》,小s表现也并不出彩。后来只能再次搭档蔡康永,主持《花花世界》,才略显起色。
其实,在遇到蔡康永之前,小s第一次“赋闲”在家三年时间,就是因为离开了姐姐大s。当时大s转型参演影视剧,剩下一个人的小s,根本无力去支撑自己的事业。因此,自从《康熙来了》停播后,曾经华语世界综艺主持一姐的风光,似乎已经成为回不去的历史。
《康熙来了》制作人王伟忠
所以,小s不能一个人:之前是大s,之后是蔡康永,婚姻中是老公许雅钧。这些人,对于小s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支撑。他们在,小s就能火力全开、能量十足、情绪高昂、稳定安全;他们不在,那将是毁灭式的打击。
因此,许雅钧虽然看起来各种“渣”,但是,“渣”总比“身边没有人”强。因为,“没人”等于“死”。
3.
只要你不离开我,怎么都行
占据者通过占据的方式,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被占据者;被占据者因为长期被人占据,从而没有自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像蔡康永这样的合作伙伴,明明是在帮助小s啊,而且是小s离不开他,怎么能被称为“占据者”呢?说得没错。所以,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初的占据者(一般是主要养育者),确实是有“把自己个人意志强加给被占据者”的潜意识企图。就这样,“被占据者”被“占据者”长期占据后,“被占据者”终于失去了自我。注意,这个时候,剧情就出现反转了:“被占据”,就成为了“被占据者”自身的一种需要,而非后来的“占据者”一定想要去占据对方什么。
因为长期被占据,“被占据者”对“占据者”是有依赖的。一旦占据者离开,自己就会茫然不知所从。就好像,“被占据者”丧失了主动行动的能力,“占据者”就像拐棍儿,拄着拐棍儿,“被占据者”才能行走。
现在,我们知道,对于已经丧失了自我的人,“占据者”是多么重要了吧!
这就是小s为什么离不开这段婚姻的原因,也是小s事业在离开蔡康永之后,事业遭遇滑铁卢的原因。
4.
如果占据者离开,被占据者几乎就会迎来一次崩溃。最快速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找到下一任“占据者”。而一旦下一个占据者出现,被占据者就再次被“盘活”了。
这让我想到我的一位来访者。来访者已经退休了。他从小被父母占据,因此,生命全部的意义都来自于父母。那么,他无论做到多优秀,都不能让他自己开心,而只有当自己做出的成绩被父母肯定时,“父母的肯定”,才是让他最开心的。于是,当父母去世后,他崩溃了,犹如坠入了茫茫的黑洞。因为,他全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来自于父母,而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他只能继续找下一个“占据者”,以期重新获得意义和价值。终于被他找到了,就是他的领导。于是,他决定努力工作,用工作的成绩来讨领导的欢心。退休后,在“工作”意义上的悬挂,也宣告结束。于是,再继续寻找下一个占据者,就是自己的子女,给子女看孩子,以此来讨子女的肯定。
父母、领导、子女,在这些人的肯定中,他才能活。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
第一,被占据者并不能享受自己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所有这些价值和意义,并不是发自自己的本身本能,而是来自于他人。那么,谁来享受这些价值和意义呢?谁占据他,谁就享受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到我的另一位来访者,35岁。他痛恨父母从小逼他学习。他认为,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希望过分压到他身上,对他实施了种种“残忍”的对待方式,让他始终怀恨在心。以至于,为了报复父母,他最终决定采取“自毁”的方式:名牌大学毕业,在一间制造工厂做流水线工人。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无论他做得再优秀,他都不会因此享受到半点的快感,享受快感的,永远是占据了自己的父母。就有点像影视剧里,被幽灵附身的人,通过杀死自己,来杀死对方。
第二,一旦占据者离开,被占据者就会彻底崩溃。
就像小s,也像我的这位已经退休的来访者:占据者在,自己生龙活虎;占据者撤了,自己什么都不是。
其实,我们生活中,无数人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为了讨父母欢心,努力学习;毕业后,努力工作;退休后,给子女看孩子……总之,他们要求自己一定要持续创造价值。因为,被占据者的内在自我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他们总是觉得,我只有不断给外界创造价值,“别人”才能肯定我,而在别人的肯定中,我的存在,才有意义。
这样,这里就会有一个无法逃脱的巨大的命运:我们作为一个肉身的个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在时间的长河里,几乎是一种必然。随着身体的衰退,我们本身能够为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总有一天,会消失殆尽。这几乎就是在告诉我们:总有一天,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变得不再能够所谓的“持续”创造价值。这对于被占据者而言,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而当自己终于有一天,终将停止为任何人创造任何价值的时候,被占据者是一定会崩溃的。这就是终极的结局。
5.
改写结局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现在,让我们回放,回放到我们能够去改写结局的情节。
我们出生的家庭,生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主要养育者,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也许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是否对我们实施占据,并非我们能控制。
假设“占据”已经发生,其实,在两个时期,我们是有机会改写的。
第一,青春期叛逆。青春期的叛逆,就是在恣意地开始生发自己生命的能量,并且,对外界强烈地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个时候,如果让“青春期的叛逆”能够顺畅地表达,我们是能够抖落父母洒在我们身上的阴影,让自己的生命,走入阳光的。
第二,成年后的自我觉察。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因为,未经觉察,我们的生命不过是按照既定的“心灵地图”走一遍罢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命运,或者轮回。而,觉察,能够帮助我们斩断这个轮回。
如果我们没有在青春期把握机会,成年后,我们就要增加自我觉察。以下一些情况,如果出现,你就要特别注意了,同时,恭喜你,终于被你发现了改变的契机:
如果你总是不开心;
如果你觉得生命找不到价值、目标和意义;
如果你觉得没有爱好,没有喜恶;
如果你总是感到生活没有意思。
如果这些情况存在,很可能不是你“懒、馋、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这么简单,而是,你的生命,正在不为你自己所驱动:也许你曾经被占据;也许你没有自我。
比如:重新挖掘自己的喜恶;重新找到自己的爱好;重新设定自己的目标。这里,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从非常小的细节做起。比如,我喜欢吃什么,尝试不要再去说“随便”;比如,我喜欢什么颜色,哪怕根本说不出原因;再比如,我就是喜欢这部电影,而不是高大上的那一部,别问我为什么。
当发自你内心的这些东西闪现,自己在内心将它们标记下来。这些就像一个个的碎片,将会拼凑出一个完整、真实的你自己。进而,让你知道自己是谁,重新发现自己。“真实的自己”一旦被建立起来,一切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你也将“无坚不摧”。
因此,你看到有些人哪怕活在底层,也是开心快乐的。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高大上的人生目标,有的时候,我们就想做一个普通人,这未尝不可。
我们的快乐,并不一定来源于我们创造了多少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活得明白。所谓活得明白,就是: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重要的是,这一切发自于“我”,而不是“你”。
也许并非高台阔府,只是山间一茶一流水,抑或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都没什么不可以。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
父母不管什么年龄的孩子快乐而亲密的在一起,是恰到好处的“远”的表现,这个“远”就叫分化,是健康的关系。本周上新,听曾老师谈关系中的距离和秘密。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